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 元和郡縣圖志
  • 李吉甫
  • 3448字
  • 2015-12-26 19:28:12

◎江南道三▲鄂岳觀察使鄂州,江夏,緊。開元戶一萬九千一百九十。鄉三十三。元和戶三萬八千六百一十八。鄉三十七。今為鄂岳觀察使理所。

管(縣)〔州〕六:鄂州,沔州,安州,黃州,蘄州,岳州。縣二十五。都管戶七七萬二千二百四十七。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謂之夏。漢為少羨之東境。自后漢末謂之夏口,亦名魯口。吳置督將于此,名為魯口屯,以其對魯山岸為名也。三國爭衡,為吳之要害,吳常以重兵鎮之。魏明帝問司馬懿曰:“二虜宜討,何者為先?”對曰:“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舂其心。夏口東關,敵之心喉,若以陸軍向皖,引權東下,為水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矣。”晉庾翼為荊州,曾理于此。義熙初,劉毅表以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邊帶嘆沔”,請荊州刺史劉道規鎮夏口。至六年,自臨嶂徒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宋孝武帝以方鎮太重,分荊、湘、江三州之八郡為郢州,以分上流之勢。隋平陳,改郢州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口,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三國時,黃祖為太守,吳遣凌統攻而擒之。禰衡遇害,亦此地也。東南角樓名焦度樓,宋沈攸之自荊州稱兵至此,時焦度領兵在此,城守東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樓。

州境:東西四百七十四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里。東至江州六百里。西南至岳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九十里。西至沔州隔江七里。正北微東至黃州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銀,碌。賦:布。元和貢:銀十五兩。

管縣五:江夏,永興,武昌,唐年,蒲圻。

江夏縣,望。郭下,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東晉以汝南流入僑立汝南郡,后改為汝南縣。隋開皇九年改為江夏縣,屬鄂州。

黃鶴山,在縣東九里。

江水,西南自蒲圻縣界流入。又北對崢嶸(州)〔洲〕,劉毅破桓玄于此。

又北流經黃軍蒲,相傳吳將黃蓋屯軍處。

曹公城,在縣東北二里。梁武帝起義,遣將曹景宗所筑。

頭陀寺,在縣東南二里。

鸚鵡洲,在縣西南二里。

永興縣,緊。西北至州四百里。本漢鄂縣地,吳大帝分立新陽縣,隋開皇九年改為富川,十八年改為永興縣。

石頭山,在縣西六十里。上有三石鼓,鼓鳴,天即雨。

大江水,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下雉故縣,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漢伍被謂淮南王安曰“守下雉之城,絕豫章之口”是也。

陳永興故城,在縣東五十里。東臨江水,俗云伍子胥所筑。

武昌縣,緊。西至州一百七十里。舊名鄂,本楚熊渠封中子紅于此稱王,至今武昌人事鄂王神是也。離騷云“乘鄂渚而反顧”。漢以為縣,屬江夏郡。武帝以封姊,號鄂邑長公主。建安二十五年,吳大帝以下雉、尋陽、新城、柴桑、沙羨、武昌六縣為武昌郡,黃武初,自建業徙都,廢。黃龍九年,于此即尊伴,還都建業。皇太子登留守武昌,以陸遜輔之。嘉禾元年,太子還建業,立皇子奮為齊王,居武昌,諸葛屬不欲諸王處瀕江兵馬之地,徙居豫章。甘露元年,歸命侯又都之,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陸凱上疏曰:“武昌土地實危險而脊確,非王都安國養人之處。且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于是還都建業,改為江夏縣,后為武昌。

樊山,在縣西三里。謝玄暉詩曰“鉤臺臨講閱,樊山開廣安”,謂此也。

西塞山,在縣東八十五里。竦峭臨江。

孫權故都城,在縣東一里余。本漢將灌嬰所筑,晉陶侃、桓溫為刺史,并理其地。

唐年縣,上。西北至州六百三里。本漢沙羨縣地,天寶二年分置詔年縣。

葛仙山,在縣北六十里。

壺頭山,在縣東北六十里。

下雋故城,在縣西南一百六里。因雋水為名。

蒲圻縣,上。東北至州四百一十里。本漢沙羨縣地,晉武帝改為沙陽,今縣囗一里沙陽故縣城是也。吳大帝分立蒲圻縣,因蒲圻湖為名。本屬長沙郡,隋割屬鄂州。

赤壁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故諸葛亮諭曹公“危于烏林”,是也。

雋水,源出縣東南。

大れ水,西北流入江。

蒲圻湖,在縣南七十五里。

呂蒙城,在縣西南八十里。孫權以蒙為橫野將軍,為周瑜破曹公定荊州,于此鎮守。沔州,漢陽。上。開元戶五千二百八十六。鄉十一。元和戶二千二百六十二。鄉十二。三漢安陸縣地,晉于今州西臨嶂山下置沌陽縣,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為。后郡又移理夏口,沌陽縣屬郡下不改,入陳廢,隋開皇九年置戍,十七年廢戍,改置漢津縣,屬沔陽郡,大業二年改為漢陽縣。武德四年,分沔陽郡于漢陽縣置沔州及縣,并自臨嶂山下改移于今理。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二百四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三百九十三里。東渡江至鄂州七里。西北至隋州四百三十五里。東北至黃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復州竟陵縣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安州二百八十里。西取桐冢路至復州四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項:白布一端。元和貢:麻貲布一端。

管縣二:漢陽,氵義川。

漢陽縣,郭下。縣本末已具州序。

魯山,一名大別山,在縣東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山上有吳將魯肅神祠。

臨嶂山,在縣西六十里。

大江水,南自復州沔陽縣界流入,去縣東二十步,東北流入黃州界。

漢水,一名沔水,西自氵義川縣界流入,漢陽縣因此水為名。

月故城,在縣北三里。劉表將黃祖所守處。

氵義川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陽縣地,武德四年分置氵義川縣,因氵義水為名也。內方山,在縣南九十里。

小別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春秋“吳伐楚,令尹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即此也。

氵義川水,在縣南二里,西北自鄂州界流入。

赤壁草市,在縣西八十里。古今地書多言此是曹公敗處,今按三國志,劉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陽。劉備屯樊,琮降曹公,備隋南走。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備先據得之,自當陽倍道追備,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備,至巴丘,遂至赤壁。孫權遣周瑜、程普各領兵萬人,與劉備來敵曹公,遇于赤壁,因風縱火,曹公大敗,遂取華容道步歸,退保南郡。瑜等復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北歸。據此而言,則赤壁不在氵義川也。何則?曹公既從江陵水軍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軍敗引還南郡,周瑜水軍退,并是大江之中,與氵義川殊為乖繆。蓋是側近居人,見崖岸赤色,因呼為赤壁,非曹公敗處也。

安州,安陸。中府。開元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二。鄉十五。元和戶九千八百一十九。鄉三十五。

春秋時鄖國,后為楚所滅。漢為安陸縣,高帝六年分南郡置江夏郡于此,領縣二十四。后漢移理沙羨。曹魏齊王芳時,王基為荊州,自城上昶,徙江夏郡理之,以逼夏口,在今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江夏郡自后漢末當吳、魏二國之境,永嘉南遷后又當苻秦、石趙與東晉犬牙為界,自后魏、周、隋與宋、齊、梁、陳交爭之地,故江夏前史所載,或移于沙羨,或移于上昶,或移理魯山城。

南北二朝兩置江夏郡。吳理武昌,曹魏與晉俱理安陸,故漢所理江夏郡前書多言在安陸。其云夢縣東南四里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周所理。據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余寬大,則前漢江夏郡所理也。宋武帝分江夏置安陸郡,后魏大統十六年改為安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黃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鄂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復州二十里。西北至隋州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沔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布一十八匹。賦:綿,。元和貢:布一十匹。

管縣六:安陸,應山,云夢,孝昌,吉陽,應城。

安陸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江夏郡。隋改屬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水。

陪尾山,一名橫山,在縣北六十里。禹項去“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即此也。

水,故清發水也,西北自隨州流入注于沔,謂之鄖口。春秋“吳敗楚于柏舉,從之,及于清發”,是也。

云夢澤,在縣南五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云:“楚有七澤,其小者名云夢,方九百里。”左傳云“云阝子之女,棄子于夢中”,無“云”字。“楚子濟江入云中”,復無“夢”字。以此推之,則云、夢二澤,本自別矣。而禹貢及爾雅皆曰云夢者,蓋雙舉二澤而言之,故后代以來,通名一事,左傳曰“畋于江南之云夢”,是也。

應山縣,中。南至州一百八里,本漢隨縣地,梁大同,以隨州北界應濃山戍置應州,又分隨縣置永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永陽為應山縣。

石龍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石盤回屈曲若龍形。

禮山關,上禮山縣為名,武德八年縣廢,即齊志所謂武陽關也。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

百應關,按圖經云:“昔有應息其上,故以為名。”在州東北二百里,在縣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禮山關一百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湘西| 武定县| 遵义县| 辽中县| 罗江县| 犍为县| 鄂托克前旗| 丹巴县| 巴塘县| 浦县| 清丰县| 宜州市| 泰宁县| 海宁市| 诸城市| 龙泉市| 安远县| 南开区| 常德市| 虎林市| 龙井市| 乌海市| 宜宾市| 石狮市| 邢台市| 焦作市| 五寨县| 马山县| 临沭县| 甘肃省| 常德市| 德阳市| 合水县| 平谷区| 克什克腾旗| 琼结县| 平山县| 汾西县| 新营市|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