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道三涇原節度使涇州原州寧節度使州寧州慶州坊觀察使州坊州丹州延州涇州安定。上。開元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二。鄉五十五。元和戶一千九百九十。鄉三十。今為涇原節度使理所管州二:涇州,原州??h九。都管戶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屬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屬北地郡。漢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漢以六郡良家子補羽林郎,案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後漢安帝永初五年,徙其人於美陽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陽,在今武功縣界美陽故城是也。至順帝移於今理,後魏太武神三年於此置涇州,因水為名,隋大業三年改為安定郡。大業末,金城賊帥薛舉侵擾豳、涇,武德元年太宗西討,會舉死,因平舉子仁杲,遂改安定郡為涇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寧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原州平涼縣一百五十里。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慶州三百二十三里。南至鳳翔二百五十八里。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隴州私路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賦:麻,布。
管縣五:保定,靈臺,臨涇,良原,潘原。
保定縣,上。郭下。本漢安定縣地,今臨涇縣安定故城也,後漢省。後魏文帝大統元年,自高平城移於今理,屬安定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涇州。至德二年,改保定縣。
涇水,在縣東一里。
折庶故城,在縣東十里。西魏涇州刺史乙弗貴所筑,隋末薛舉屯據於此城,舉死仁杲復竊據,武德元年討平之。
萬俟丑奴馀趾,在縣東五里。丑奴,高平人,後魏建義元年僭號於此。
靈臺縣,上。西至州一百里。本漢鶉觚縣,屬北地郡,周屬趙平郡,隋開皇三年屬涇州。天寶元年,改為靈臺縣。今縣理西陰密故城,東接縣城,即古密國之地是也?!对姟吩弧懊苋瞬还?。”
臨涇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舊縣,屬安定郡。隋大業元年於今縣理置湫谷縣,取縣內湫谷為名。十二年,復為臨涇縣,皇朝因而不改。按:縣有彭陽川,去彭陽縣一百步??h界兼有漢安武、安武、彭陽、撫夷四縣之地。
良原縣,上。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三水縣地,屬安定郡,今安定縣界三水故城是也。隋大業元年,分安定縣之地置良原縣,縣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為名。
水,一名宜祿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
石原,在縣西南,即所謂良原也。
潘原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陰盤縣,屬安定郡,在今州宜祿縣西二十三里陰盤故城是也。地有陰驛。
原州,平涼。中都督府。開元戶鄉元和戶鄉《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地屬秦,始皇時屬北地郡。漢為安定郡。
州境:八到:東南至上都八百里。東南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東南至涇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會州三百九十里。南至秦州四百六十里。正西微南至臨洮軍六百二十里。北至靈州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覆鞍氈。賦:布,麻。
管縣四:平高,平涼,百泉,蕭關。
平高縣,望。郭下。本漢高平縣,屬安定郡。後魏太武帝太延二年,於今縣理置平高縣,屬平高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原州。大業三年,以原州為平涼郡。武德元年重為原州,縣仍屬焉。
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即黃帝謁廣成子學道之處?!妒酚洝吩弧包S帝東至於海,西至崆峒,登笄頭”,是也。《漢書》曰頭山,在涇陽西。
《禹貢》涇水所出?!肚f子》云廣成子學道崆峒之山。又《後漢書》隗囂使將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
木硤關,在縣西南四十里。
蕭關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稘h書》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殺北地都尉,是也。
瓦亭故關,在縣南七十里。即隴山北垂。隗囂使牛邯守瓦亭,即此是也。
秦長城,在縣北十里。
朝那湫,《郊祀志》云“湫泉祠朝那”,蘇林云“在安定朝那縣。方四十里,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旱時即祠之,以壺水,置之於所在,則雨;雨不止,反水於泉,俗以為恒?!苯裰芑仄呃铮w近代減耗。
監牧,貞觀中自京師東赤岸澤移馬牧於秦、渭二州之北,會州之南,蘭州狄道縣之西,置監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為都監牧使,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西使在臨洮軍西二百二十里,北使寄理原州城內,東宮使寄理原州城內。天寶中,諸使共有五十監:南使管十八監,西使管十六監,北使管七監,東宮使管九監。
監牧地,東西約六百里,南北約四百里。天寶十二年,諸監見在馬總三十一萬九千三百八十七匹,內一十三萬三千五百九十八匹課馬。
平涼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涇陽縣地,今縣西四十里涇陽故城是也。後魏為長城郡長城縣之地。周武帝建德元年,割涇州平涼郡於今理置平涼縣,屬長城郡。隋開皇三年屬原州,皇朝因之。開元五年移於涇水南,貞元七年又移於舊縣南坂上,今縣是也。仍屯軍其中。
馬屯山,在縣西?!妒鶉呵铩吩啤耙θO與苻登戰於高平,登敗,奔於馬屯山”,即此也。其山南北二十里,東西三十里。
百泉縣,上。西至州九十里。本漢朝那縣地,故城在今縣理西四十五里。後魏孝明帝於今縣西南陽晉川置黃石縣,隋煬帝改為百泉縣,武德八年移於今所。
可藍山,一名都盧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妒鶉呵铩吩弧昂者B定據平涼,登可藍山望統萬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業,豈有今日!’”
涇水,源出縣西南涇谷?!兜乩碇尽吩茮荜柨h頭山,涇水所出?!痘茨献印吩啤绑穷^山一名薄落山”,故涇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經都盧山,山路之中,常如彈箏之聲,故行旅因謂之彈箏峽。
蕭關縣,中。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隋他樓縣,大業元年置,神龍三年廢。
別立蕭關縣,以去州闊遠,御史中丞侯全德奏於故白草軍城置,因取蕭關為名。
蔚茹水,在縣之西,一名葫蘆河,源出原州西南頹沙山下。
州新平。緊。開元戶一萬九千四百六十一。鄉四十九。開和戶二千六百七十。鄉四十九。今為寧節度使理所。
管州三:州,寧州,慶州。縣二十。
《禹貢》雍州之域,周之先公劉所居之地?!对姶笱拧吩啤昂V公劉,于豳斯館”,是也?!吨鼙炯o》曰后稷子不窟末年,夏政衰,奔戎翟之。至公劉,修后稷之業,乃國於豳。徐廣云“新平漆縣東北有豳亭”,是也。按豳國城在今州理東北三十九里三水縣界,古豳城是也。自周東遷,其地屬秦。秦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屬內史。漢屬右扶風,今州理即漢右扶風之漆縣也。漆水在今縣西九里,西北流注於涇。今鳳翔府麟游縣東南亦有一漆水,與此異也。後漢於此置新平郡。
及姚萇之亂,百姓夷滅,此地郡縣,并無理所,至後魏又置郡焉。文帝大統十四年於今理置南豳州,廢帝除“南”字。隋大業二年省入寧州,義寧二年復為新平郡,武德元年復為豳州。開元十三年,以“豳”與“幽”字相涉,詔曰:“魚、魯變文,荊、并誤聽。欲求辨惑,必也正名,改為‘’字?!碧鞂氃旮臑樾缕娇?,乾元元年復為州。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三百里。東(北)〔南〕至東都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坊州三百一十里。東至奉天縣一百三十里。北至寧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涇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蓽豆,白蠟。賦:麻,布,米粟。
管縣四:新平,三水,永壽,宜祿。
新平縣,望。郭下。本漢漆縣也,屬右扶風。建武八年,隗囂悉眾攻略陽。
上幸漆,進止未定。會馬援夜至,上喜,問之,援聚米以為山谷,於上前指軍所從入。上笑曰:“虜在吾目中?!彼爝M兵??贾T記注,漢之漆縣,即今州理是也。
姚萇之亂,郡縣不立,暨乎後魏,於今縣西南十里陳陽原上置白土縣,屬新平郡。
隋開皇三年罷郡,移白土縣於今州城中,置豳州,四年改白土縣為新平縣。大業二年,省豳州入寧州,義寧二年復為新平郡。武德元年,以新平郡又為豳州,縣屬焉。
五龍原,在縣南三里,原側有五泉水,因名。
涇水,西北自宜祿縣界流入。
丘堡,在縣西十八里。東、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貞觀七年廢。
苻堅墓,在縣東南二里。先有謠云“河水清復清,苻詔死新城?!眻月剱褐?,語軍候云:“地名‘新城’避之。”至是為姚萇殺於新平城,遂葬焉。
三水縣,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有鐵官,屬安定郡,以縣界有羅川谷,三泉并流,故以為名。魏改三水縣為西川縣,亦屬安定。後魏於今縣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縣,取舊名,屬新平。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州?;食蛑?
石門山,在縣東五十里。峰巖相對,望之似門。
邑故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即漢邑縣,屬右扶風。古郇國也,《左傳》云:“畢、原、豐、郇,文之昭也。”
古豳城,在縣西三十里。公劉始都之處。
永壽縣,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武德二年分新平縣南界,於今理北三十里永壽原西置永壽縣,因原而名。貞觀二年移於州東南八十里,興元元年又移於順義店,即今理是也。
高泉山,亦曰甘泉,在縣北二十五里。
涇水,自新平縣界流入。
醴泉苑,在縣東北十里,并宮,并周所立,後廢。貞觀四年置醴泉監,兼置屯五所,隸司農寺。
宜祿縣,中。東至州八十一里。本漢淺水縣地,屬上郡。後魏為東陰縣地,廢帝以縣南臨宜祿川,因改名,隸涇州。暨周、隋又為白土縣。貞觀二年,分新平縣又置宜祿縣,復魏舊名也。
淺水原,即今縣理所。初,金城人薛舉稱兵,攻破郡縣。武德元年,舉寇涇州,屯兵於安定縣之折庶城,太宗親征,相守六十馀日。會舉死,其子仁杲統其眾,并羌胡十馀萬,數來挑戰。上遣總管龐玉自此原南出賊之右,因高而陳,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斬首萬馀級,賊大潰,仁杲懼而請降,俘其精兵萬馀人,男女五萬口。故城猶在今縣北五里。
陰城,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昭仁寺,在縣西十步淺水原。上王師討平仁杲詔於此置寺。碑,諫議大夫朱子奢之詞也。
長武城,在縣西五十里。隋開皇中筑在涇河南岸,武德元年廢,大歷初,郭子儀置兵以備西戎。
寧州,彭原。望。開元戶三萬二百二十六。元和戶一千一百七。鄉。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當夏之衰,公劉邑焉。周時為義渠戎國,其後戎翟攻太王,父避於岐山而作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劉邑地也。後西伯伐犬戎,武王都鎬京逐戎夷於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狄”。周道衰,荒狄不至。後幽王為犬戎所殺,至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來至。秦昭王殺義渠戎王,并其地,始皇分三十六郡,此為北地郡,即義渠舊地也。漢氏因之,後漢移北地郡居富平故城是也。後魏延興二年為三縣鎮,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十四年改為州,二十年改“”為“豳”,取迸地名也。廢帝三年改豳州為寧州,以撫寧戎狄為名。後周改為北地郡,隋又為寧州,大業中又為郡。武德元年復為寧州,貞觀元年改為都督府,四年又廢府為州。
州境:東西二百十六里。南北五百十四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百五十六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三百里。東至坊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涇州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延州三百九十里。北至慶州一百三十里。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賦:麻,布。
管縣六:安定,真寧,襄樂,彭原,定平,豐義。
安定縣,望。郭下。本漢泥陽縣,在今縣理東南十五里泥陽故城是也。至後魏太武帝置定安縣,取定俗安人為義,在今縣理西北三里定安故關。自隋開皇三年移縣入廢趙興郡理,仍屬寧州,皇朝因之。
扶蘇墓,在縣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監蒙恬筑長城。始皇崩,李斯矯詔賜死,葬於此。
真寧縣,緊。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漢陽周縣地,屬上郡。《漢書》陳馀與章邯書曰:“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謂此縣也。
後魏置泥陽、惠涉二護軍,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復置陽周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羅川,因縣南羅水為名,屬寧州?;食蛑?,天寶元年改為真寧縣。
子午山,亦曰橋山,在縣東八十里,黃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處。
《史記》曰漢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冢於橋山,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上仙,群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襄樂縣,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襄洛縣地,屬上郡。後魏孝文帝改“洛”
為“樂”,屬襄樂郡。後周屬北地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寧州。皇明因之。
秦故道,在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陽,即此道也。
彭原縣,緊。南至州一百里。本漢彭陽縣地,在今縣理西南六十里臨涇縣界彭陽故城是也。暨於後漢,又為富平縣之地。後魏破赫連定後,於此復置富平縣,廢帝改為彭陽縣,屬西北地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寧州,八十年改為彭原縣,因彭池為名。原南北八十一里,東西六十里。
定平縣,上。北至州七十里。自漢至晉并泥陽縣地,後魏至周并為定安縣地。
隋大業十年,於此筑城,置棗社驛。武德二年,於驛分定安縣置定平縣,其驛移出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