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河北道一懷州魏州相州博州衛州貝州澶州懷州,河內。雄。開元戶四萬三千一百七十五。鄉八十九。元和戶八千七百四十一。鄉三十一。今為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理所。

管州一:懷州。縣十。內河陽、水、溫縣、濟源、河清等五縣,事具河南府。

《禹貢》冀州之域,覃懷之地。周為畿內及衛、邢、雍三國。春秋時屬晉,七國時屬韓、魏二國。秦兼天下,滅韓為三川郡,滅魏為河東郡,今州為三川郡之北境,河東郡之東境。楚、漢之際,項羽立司馬為殷王,王河內。高帝二年,降,以其地為河內郡,領縣一十八,理懷。後漢世祖南定河內,難其守,鄧禹舉寇恂。世祖謂恂曰:“河內殷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鎮關中,吾今委卿以河內。”惕遂伐淇園之竹,理矢百馀萬,養馬三千匹,收租四百萬斛以給軍事,由是東漢之業濟焉。晉河內郡,移理野王。隋開皇三年罷郡,置懷州。武德二年陷賊,其年於河清縣界柏崖城置懷州。四年討平王世充,自柏崖城移於今理,今屬河陽三城。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一十里。西南至東都一百五十里。東至衛州二百六十里。東南渡河至鄭州一百九十里。北至澤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牛膝。賦:絲,絹,綿。元和貢:平纟由十匹,牛膝。

管縣五:河內,武陟,武德,修武,獲嘉。

河內縣,望。郭下。開元戶一萬八百五十四。鄉二十一。本春秋時野王邑,《左傳》曰“晉人執晏弱於野王”,是也。漢以為縣,屬河內郡。隋開皇十三年,改為河內縣,皇朝因之。

太行山,在縣北二十五里。《禹貢》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曰:“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

太行徑,在縣西北三十里。連山中斷曰陘。《述征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一曰軹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徑,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太行陘闊三步,長四十里。

沁水,在縣北四里。

丹水,北去縣七里。分溝灌溉,百姓資其利焉。

濟水,經縣西南,去縣三十里。

新城壘,在縣東北九里。武德三年,劉德威於此置營。

武陟縣,望。西北至州一百里。開元戶九千九百九十九。鄉十六。本漢懷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修武縣置武陟縣,理武德故城,今縣東二十里武德故城是也,屬殷州。皇朝因之,貞觀元年省殷州,屬懷州。

沁水,在縣東一里。

故懷城,在縣西十一里。兩漢河內郡并理之,晉移郡理野王。

故殷城,在縣東南十里。楚、漢之際,司馬為殷王,都在此。

武德縣,望。西至州四十七里。開元戶一萬二百六十二。鄉二十。本周司寇蘇忿生之州邑也,《左傳》曰“周與鄭人蘇忿生之田州、陘、ㄨ、懷”,注曰“州,今河內州縣”,是也。漢以為州縣,屬河內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州為邢丘縣,遙取迸邢丘為名也。大業二年,改邢丘為安昌縣,取安昌侯張禹國城為名也。武德二年,改為武德縣。

太行山,在縣北五十里。

沁水,北去縣二里。

安昌故城,在縣東十三里。即張禹所封國城也。

故大斛關,在縣北一百六里太行山上。

平皋陂,在縣南二十三里。周回二十五里,多菱蓮蒲葦,百姓資其利。

修武縣,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開元戶六千七百一十七。鄉十三。本殷之甯邑,《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兵於甯,改曰修武。”《左傳》曰“晉陽處父聘於衛,過甯”,注曰:“汲郡修武縣是。”漢以為縣,屬河內郡。

周武帝以為修武郡,修武縣屬修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懷州。武德初屬殷州,貞觀元年省殷州,依舊屬懷州。

太行山,在縣北四十二里。

天門山,今謂之百家巖,在縣西北三十七里。以巖下可容百家,因名。上有精舍,又有鍛灶處所,即嵇康所居也。

濁鹿故城,在縣界東北二十三里。魏文帝受禪,封漢帝為山陽公,居河內山陽之濁鹿城,即此城也。

禪陵,在縣北三十五里。獻帝陵也,以禪讓名。

獲嘉縣,望。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開元戶一萬一十四。鄉十九。本漢縣也,武帝將幸緱氏,至汲縣之新中鄉,得南越相呂嘉首,因立為獲嘉縣,屬河內郡。

前獲嘉縣理,在今衛州新鄉縣西南十里獲嘉縣故城是也,高齊又移於衛州共城,隋自共城移於今理。

同盟山,在縣東北五里。武王伐紂,與諸侯同盟於此山。

七賢祠,在縣西北四十二里。嵇、阮祠也。

魏州,魏郡。大都督府。開元戶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五。鄉一百四十。元和戶六千九百二十。鄉四十五。今為魏博節度使理所。

管州六:魏州,相州,博州,衛州,貝州,澶州。縣四十三。都管戶墾田《禹貢》冀、兗二州之域。在夏為觀扈之國。春秋時為晉地。按沙麓崩,在今元城東南四十里是。戰國時為衛、魏二國地。秦滅魏,置東郡,滅趙,置邯鄲郡。漢高祖使韓信定河北,以秦邯鄲郡之南部東郡之邊縣置魏郡,即今元城縣是也。後漢封曹操為魏王,理鄴。前燕慕容都鄴,其魏郡并理於鄴中也。後魏於今州理置貴鄉郡,尋省。周宣帝大象二年,又於貴鄉郡東界置魏州。隋煬帝大業三年,罷州為武陽郡。隋亂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置魏州。其年又陷劉黑闥,五年平黑闥,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六年罷都督,復為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一十里。西南至東都七百五十里。東北至貝州二百一十里。正東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西至相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四里。東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東南至鄆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綿纟由,平纟由。賦:絲,綿,纟,纟由。

管縣八:貴鄉,元城,魏,館陶,冠氏,朝城。莘,昌樂。

貴鄉縣,望。三十。郭下。管西界。本漢元城縣地,後魏孝文帝分置貴鄉縣,屬昌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魏州。大業三年,改屬武陽郡。皇朝因之,武德初割屬魏州。

大河故瀆,俗名王莽河,西去縣三里。

州城,前燕慕容所筑,周宣帝於此置州理焉。

狄仁杰祠,在縣東南四里。為魏州刺史,百姓為立生祠。

古堰,今名愜山,在縣西九里。成帝時河決金是,河是使者王延世募人塞之,蓋運土塞河之處,以其愜當人情,故謂之愜山。

元城縣,望。三十。郭下,管東界。本漢舊縣,屬魏郡。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因名。魏黃初三年,於此置陽平郡。高齊省元城縣入貴鄉,隋開皇六年復置。貞觀十三年又省入貴鄉,圣歷元年重置。開元十三年,移在州東北三百步。

沙麓,在縣東十二里。即《春秋經》所書“沙麓崩”,《漢書》以為元后興之祥也。

馬陵,在縣東南一里。齊將孫臏破魏軍,殺龐涓於此。

五鹿墟,在縣東十二里。公子重耳乞食於五鹿,野人與之塊,即此處也。

王翁孺墓,在縣東二百步。元后之祖也。

束墓,在縣東二十五里。

魏縣,望。三十六。東至州四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後魏孝文帝分魏縣置昌樂,高齊省魏縣屬昌樂縣。隋開皇六年,又分昌樂置魏縣,屬魏州,皇朝因之。

舊漳河,在縣西北十里。

新漳河,在縣西北二十里。

蓋寬饒墓,在縣東南八里。

館陶縣,緊。二十五。西至州五十里。本春秋時晉地冠氏邑,陶氏在縣西北七里。《爾雅》曰“再成為陶丘”。趙時置館於其側,因為縣名。漢屬魏郡,魏文帝改屬陽平郡。石趙移陽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屯州,以近屯河為名。隋大業二年廢屯州,以縣屬魏州。

大河故瀆,俗名王莽河,在縣東四里。

屯氏河,俗名屯河,在縣西二里。

白溝水,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亦名御河,西去縣十里。

冠氏縣,緊。二十四。西至州六十里。本漢館陶縣地,隋開皇六年分館陶東界置冠氏縣,因古冠氏邑為名,屬屯州。大業二年廢屯州,縣屬魏州。

王莽河,北去縣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縣北二十五里。

朝城縣,緊。三十。西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東武陽郡,在武水之陽,故曰武陽,其後為縣,屬魏郡。隋開皇十六年屬莘州,大業二年廢莘州,屬魏郡。貞觀十七年廢,永昌元年置,改名武圣,開元七年改為朝城。

武河,在縣東十步。

黃河,在縣東二十九里。

武陽臺,在縣西南一里。

扁鵲墓,在縣羅城西北隅。

莘縣,上。二十一。西至州一百里。本衛地,漢為陽平縣,屬東郡。魏改屬陽平郡。隋開皇六年,又於樂平故城置陽平縣,屬魏州,八年改陽平為清邑縣,大業二年改為莘縣,因縣北古莘亭為名。皇朝因之。

莘亭,在縣北十三里。《傳》曰“衛宣公使太子之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二子、壽爭相為死”,即此地也。

昌樂縣,望。二十四。北至州五十里。本漢舊縣,屬東郡,後漢省。後魏孝文帝於漢書昌樂城置昌樂郡及昌樂縣,周武帝改屬魏郡,隋罷郡,改屬魏州。皇朝因之。

王莽河,西去縣十六里。

相州,鄴郡。望。開元戶七萬八千。鄉一百五十一。元和戶三萬九千。鄉二十九。

《禹貢》冀州之域。又為殷盤庚所都,曰殷墟,項羽與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魏文侯使西門豹守鄴是也。秦兼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帝分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理之,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

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鎮鄴。後魏孝文帝於鄴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從之,蓋取內黃東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筑之城為名也。至東魏孝靜帝又都鄴城,高齊受禪,仍都於鄴,改魏尹為清都尹。周武帝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業三年,改相州為魏郡。武德元年,復為相州。後或為總管,或為都督。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東取臨縣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東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紗,鳳翮席,胡粉,知母。賦:綿,絹,絲。

管縣十:安陽,鄴,成安,內黃,堯城,洹水,臨漳,臨河,湯陰,林慮。

安陽縣,緊。郭下。本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陽。漢初廢,以其地屬湯陰縣。晉於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陽縣,屬魏郡,後魏并入湯陰。隋開皇十年置安陽縣,屬相州。皇朝因之。

韓陵山,在縣東北十五里。東魏丞相高歡破爾朱兆眾於此山。

洹水,西南自林慮縣界流入。慮,音閭。

鄴縣,緊。二。南至州四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晉以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縣,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冉閔及慕容雋洎東魏、高齊并都於此,其縣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濁漳水,在縣北五里。西門豹為鄴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內。後史起為鄴令,又引漳水溉鄴,人歌之曰:“鄴有賢令,號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瀉鹵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遺址也。

故鄴城,縣東五十步。本春秋時齊桓公所筑,自漢至高齊,魏郡鄴縣并理之。

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禪,呼此為鄴都。

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

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

成安縣,上。四。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斥丘縣地,屬魏郡。土地斥鹵,故曰斤丘。其地舊屬鄴縣,高齊文宣帝分鄴縣置成安縣,屬清都尹。周平齊,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皇朝因之。

濁漳水,西自滏陽縣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本春秋時乾侯邑,漢以為斥丘縣。《左傳》曰:“公如晉次於乾侯。”

內黃縣,緊。三。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河以北為內,南為外,故此有內黃,陳留有外黃。後魏省,隋開皇六年重置內黃縣,屬相州。武德二年,於黎陽縣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州,縣屬相州。

蕩水,南去縣七里。

黃澤,在縣西北五里。

故殷城,在縣東南十里。殷王河甲居相,因筑此城。

永濟渠,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一名御河,北去縣二百步。

堯城縣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漢內黃縣地,晉於此置長樂縣,高齊省長樂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年,分臨漳洹水二縣於此重置長樂縣,十八年改為堯城,因所理堯城為名也。

洹水,在縣北四里。

丹朱墓,在縣東一里。

洹水縣,上。三。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內黃縣地,晉於此置長樂縣,屬魏郡。後魏省,孝文帝復置長樂縣,高齊省入臨漳縣。周武帝分臨漳置洹水縣,因洹水流入,即以為名,屬魏郡。隋開皇三年割屬相州,皇朝因之。

洹水,西自堯城縣界流入。

鸕鶿陂,在縣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魚之利,州境所資。

永濟渠,西去縣二里。

臨漳縣,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鄴縣地,東魏孝靜帝分鄴縣之地,於鄴城中置臨漳縣。周武帝平齊,自鄴城移臨漳縣於今理,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皇朝因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根河市| 湛江市| 永修县| 阳原县| 青冈县| 正阳县| 禄劝| 大方县| 织金县| 康保县| 渝北区| 安化县| 连云港市| 博湖县| 始兴县| 乌兰察布市| 沁水县| 邻水| 克山县| 关岭| 上高县| 清水县| 宝山区| 滁州市| 宁河县| 阳新县| 桓台县| 汉寿县| 弥勒县| 贵德县| 崇明县| 岳池县| 焉耆| 雷州市| 天等县| 巫溪县| 吉木萨尔县| 舟曲县| 布尔津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