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獨無并州之思乎?”勒從之,遂長驅至鄴攻晉北中郎將於三臺。張賓又進曰:“三臺險固,攻之未易卒下。王彭祖、劉越石大敵也,宜及其未至,密規進據牢城,掃定并薊,桓文之業可濟也。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王業可圖也。”勒於是進據襄國。王浚遣兵五萬人來討勒,勒欲挑戰,張賓諫曰:“夫用兵,當以己所便,擊彼所不便。今段末丕強悍,且宜示之以弱,鑿北壘為突門二十馀道,伏精卒,候賊列守未定,出其不意,擂鼓奮勇,直沖丕帳,丕卒既奔,則彭祖可指辰而定也。”勒從其計,遂生擒末丕。永嘉六年,勒僭號,遂定都焉。至季龍徙都鄴,為襄國郡。石氏既滅,罷之。後魏復為襄國縣。隋開皇〔三〕年,以襄國縣屬州,九年改為龍岡縣,十六年割龍岡等三縣置邢州,以邢國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置總管。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之,又為劉黑闥所陷,五年擒之,依舊為邢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東都八百四十里。東北至趙州一百九十里。東至貝州二百三十里。西逾山至儀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文石獅子,絲,布。賦:綿,絹。
管縣九:龍岡,堯山,鉅鹿,沙河,平鄉,南和,任,內丘,青山。
龍岡縣,上。郭下。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
石勒僭號據之,勒未立前,襄國有議曰“古在左,月在右,讓亡言,或入口。”
議者以為胡有襄國也。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州,九年改為龍岡縣,以西北有龍岡,因名之。十六年,於此置邢州,龍岡縣屬焉。皇朝因之。
土山,在縣東百五十步。昔冉閔攻石祗於襄國,為土山地道於此。
石井岡,一名龍岡,在縣西北七里。岡上有井,大如車輪,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掘得一死龍,長尺馀,漬之以水,良久乃蘇,雨遂大降,因名龍岡。
夷儀嶺,在縣西百五十七里。
夷儀故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蓋語訛也。
石勒墓,在縣南十五里。
堯山縣,上。西南至州八十里。本曰柏人,春秋時晉邑,戰國時屬趙,秦滅趙屬鉅鹿郡。漢高祖八年,從平城過趙,趙相貫高壁人廁上要之。上心動,問縣名,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去弗宿。後魏改“人”為“仁”。隋開皇三年罷鉅鹿郡,屬趙州,大業三年,改屬邢州。天寶元年,改為堯山縣。
泫水,在縣西一里。俗亦名曰脂溝。
柏人故城,在縣西北十二里。
張耳臺,在縣西北十二里。
鉅鹿縣,上。西至州一百十九里。本漢南縣地,隋開皇六年於此置鉅鹿縣,屬趙州,取漢鉅鹿縣之名也。武德元年,於此置起州,又立白起縣,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罷起州,以縣屬趙州,貞觀元年改屬邢州。
大陸澤,一名鉅鹿,在縣西北五里。《禹貢》曰:“恒、衛既從,大陸既作。”
按澤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蘆茭蓮魚蟹之類,充<牛刃>其中。澤畔又有咸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
沙河縣,上。北至州三十五里。本漢襄國縣地,隋開皇九年改襄國為龍岡縣,十六年分龍岡於此置沙河縣,以沙河在縣南五里,因以為名。
黑山,在縣西四十里。出鐵。
罄口山,在縣西南九十八里。漢、魏時舊鐵官也。
平鄉縣,上。西至州九十里。本春秋時邢國,後為趙地,始皇滅趙,以為鉅鹿郡,亦大稱也。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即此地也。後魏自平鄉故城移平鄉縣於此理之,屬廣平郡。隋開皇三年屬州,十六年改屬邢州。
濁漳水,今俗名柳河,在縣西南十里。
落漠水,在縣西南十八里。
沙丘臺,在縣東北二十里。殷紂所筑。趙李兌圍武靈王於沙丘宮,王探雀っ食之而死。又秦始皇東巡回,死於沙丘。
南和縣,緊。西南至州三十八里。本漢舊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石趙屬襄國郡,周屬南和郡。隋開皇三年屬州,十六年改屬邢州。
鴛鴦水,經縣北五里。
張賓墓,在縣西十二里。石勒軍師,號曰“右侯”。
任縣,上。西南至州三十八里。本漢張縣地也,在今縣西南渚陽城是也,後漢省。趙於此置苑縣,石氏滅廢。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任縣,屬邢州,大業三年省,武德四年重置。
張城,一名渚陽城,在縣西南二十七里。漢張縣也,《石勒傳》“晉將王浚遣石季龍盟就六眷於渚陽”,謂此也。
內丘縣,上。南至州五十八里。古邢國地,在漢為中丘縣,屬常山郡。晉於此立中丘郡,石趙改為趙安縣。後魏孝文帝復立中丘縣,隋室諱“忠”,改為內丘。開皇三年屬趙州,大業二年改屬邢州。
鵲山,在縣西三十六里。昔扁鵲同虢太子游此山采藥,因名。
青山縣,中。東南至州五十里。本漢中丘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青山縣,屬邢州,縣界有青山,因名。大業二年省,縣屬龍騰府。武德元年,析龍岡、內丘兩縣重置,屬邢州。
黑山,一名青山,在縣西二十里。幽深險絕,為逋逃之藪。以周太祖諱“黑”,因改黑山為青山,縣取名焉。
雷公山,在縣西南八里。漢末黑山群盜張飛燕等不立君長,直以名號為稱,多髯者謂之羝公,大聲者謂之雷公,時有雷公賊保此,因以為名。
州,廣平。望。開元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十。鄉一百四十六(鄉一十七)。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赤狄之地,後屬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按曲梁,今州理地也。七國時屬趙,趙敬侯始都邯鄲,至幽王遷為秦所滅。秦兼天下,是為邯鄲郡地。漢武帝置平干國,宣帝改曰廣平國。自漢至晉,或為國,或為郡。
永嘉末,胡虜竊號,石勒據有其地,石氏滅,又屬慕容雋,至子滅,又屬苻堅。
後慕容垂得山東,其地復屬焉。周武帝建德六年,於郡置州,以水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永安郡,武德元年又改為州,兼置總管。二年陷於竇建德,四年討平,又為建德舊將劉黑闥所陷,尋討平。六年罷總管,復為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二十里。西南至東都六百六十里。西北至邢州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貝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魏州一百六十四里。正西微北至儀州三百六十四里。
貢、賦:開元貢:平纟由,縑,纊。賦:綿,絹。
管縣八:永年,雞澤,水,肥鄉,清漳,曲周,臨,平恩。
永年縣,望。郭下。本漢曲梁縣,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高齊文宣帝省曲梁置廣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州。仁壽元年改廣平為永年,避煬帝諱也。
水,在縣南三里。
雞澤,在縣西南十里。《左傳》“諸侯同盟于雞澤”,今其澤魚鱉菱芡,州境所資。
廉頗臺,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國春秋》“冉閔遇慕容恪於廉臺,十戰皆敗。”
皇家平劉黑闥壘,在縣西南十里,水南。貞觀四年,於壘東置昭福寺,碑岑文本撰。
雞澤縣,上。西南至州五十里。本漢廣平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廣平城置雞澤縣,大業二年省,武德四年重置。
、漳二水,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合流,東入平鄉縣界。
水縣,上。西至州五十里。本漢斥漳縣,屬廣平國。漳水經其城,其地斥鹵,故曰斥漳。隋開皇六年,以縣西近河,改為水,屬州。
衡漳故瀆,俗名阿難渠,在縣西二百步。蓋魏將李阿難所導,故名。
黃塘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牢之救苻丕,追慕容垂大軍於黃塘泉,即此陂也。
肥鄉縣,上。西北至州四十九里。本春秋時晉地,七國時屬趙。今縣即漢邯鄲縣地,魏黃初二年分邯鄲、列人等縣立肥鄉,屬廣平郡,後魏省入臨漳。隋開皇十年又置,屬慈州,十六年割屬州。
肥鄉故城,在縣西二十二里。
平原君墓,在縣東北七里。
清漳縣,上。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漢列人縣地,按列人縣,故城在今肥鄉界。
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清漳縣,南濱漳水,因以為名,屬州。
曲周縣,上。西南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屬廣平國,酈商為曲周侯。後漢屬鉅鹿郡,魏屬魏郡。後魏宣武帝改置曲安縣,屬廣平郡,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州,大業二年省。武德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縣西二十九里。
阿難枯渠,在縣南十四里。
臨縣,緊。東南至州五十里。本漢易陽縣地,屬趙國,後魏省入邯鄲縣。
隋開皇十年,移邯鄲縣理陟鄉城,城在今邯鄲縣界,仍於北中府城別置臨縣,北濱水,因以為名,屬慈州,大業三年割屬州。
狗山,在縣西十里。山頂石上有狗跡,因名。武德五年,太宗親總戎討劉黑闥,於此立營。
平恩縣,上。西至州八十三里。本漢舊縣也,屬魏郡,宣帝以許廣漢為平恩侯。魏省,尋復置,隋開皇六年,罷屬州。
康臺澤,在縣東五里。
慈州,滏陽,上。元和戶一千四十。鄉一十三。
本漢魏郡武安縣之地,周武帝於此置滏陽縣及成安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於縣置慈州,以縣西九十里有慈山,出慈石,因取為名。大業二年廢,以縣屬相州。皇朝永泰元年重置,以河東有慈州,故此加“石”也。
州境:東西一百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五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六百四十五里。南至相州六十五里。正北微東至州一百十里。西至潞州三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紗,鳳翮席。賦:錦,絹。
管縣四:滏陽,邯鄲,昭義,武安。
滏陽縣,望。郭下。本漢武安縣之地,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立臨水縣,屬廣平郡,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以城在滏水之陽,亦曰滏陽。周武帝於此別置滏陽縣,屬成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相州。十年,於此置慈州,滏陽屬焉。
大業二年廢慈州,縣屬相州。永泰元年重立慈州,縣又割屬。
鼓山,一名滏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奮涌,若滏水之湯,故以滏口名之。八陘第四曰滏口陘,山嶺高深,實為險厄。
石季龍墓,在縣西南十四里。
佛圖澄墓,在縣西南十七里。
高齊神武陵,在縣南三里。
邯鄲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衛地也,後屬晉,七國時為趙都,趙敬侯自立晉陽,始都邯鄲,至幽王遷降,秦遂滅趙以為邯鄲郡。邯,山名也;單,盡也。城郭從邑,故“單”字加“邑”。魏以為縣,屬廣平郡。隋開皇十年置慈州,邯鄲縣屬焉。大業二年廢慈州,縣屬州。永泰元年重置慈州,縣還割屬。
邯山,在縣東南五里。
叢臺,在縣城內東北隅。
洪波臺,在縣西北五里。
趙簡子墓,在縣西南十二里。
公孫杵臼、程嬰墓,在縣西十五里。
趙奢墓,在縣西北七里。
樂毅墓,在縣西南十八里。
藺相如墓,在縣西南二十三里。
昭義縣,上。東南至州四十里。魏黃初三年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釜,周武帝建德六年廢。永泰元年再置,仍改名昭義。
武安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本七國時趙地,趙將李牧封武安君,即今縣也。漢屬魏郡,魏屬廣平郡。隋開皇三年屬相州,十年割屬慈州,大業二年慈州廢,割屬州。後置慈州,又分隸焉。
閼與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趙奢拒秦軍閼與,即此山也。
水,西北去縣八十三里。
武安故城,在縣西南五里。六國時趙邑也,趙奢之救閼與。秦軍鼓讠,武安屋瓦皆振,即此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