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道三嵐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朔州州嵐州,樓煩。下。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鄉二十二。元和戶六千三百八十二。鄉三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時屬晉,晉滅後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武靈王破以為縣。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太原郡之汾陽縣地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已西盡中、雁門、西河之遂空。建安中,曹公糾率散亡,立新興郡,晉末陷劉元海。後魏於今理置嵐州,因州西岢音哿。嵐山為名也。隋大業四年,於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因漢樓煩縣為名。隋亂陷賊,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六年省東會州,重置嵐州。天寶元年改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
州境: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八到: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
東南至東都一千二百一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黃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關,從關西至麟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東南至太原府三百三十里。東北至代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熊皮,石蜜。賦:布,麻。
管縣四:宜芳,靜樂,合河,嵐谷。
宜芳縣,上。郭下。開元戶五千五百二十四。鄉十一。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後魏於此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四年改汾源為靜樂縣。
八年,分靜樂置嵐城縣,屬樓煩郡,武德四年改為宜芳縣。
岢嵐山,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馀丈,西北與雪山相接。
岢嵐鎮,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秀容故城,在縣南三十里。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也。
靜樂縣,上。西至州四十五里。開元戶三千四百八十七。鄉七。本漢汾陽地,城內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縣於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二年,改為靜樂縣。武德四年於縣置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省,縣屬嵐州。
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劉曜隱於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獻劍於曜曰:“管涔山王使謁趙皇帝獻劍?!?
伏戎城,在縣北八十里。隋樓煩郡所理也。
隋汾陽故宮,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樓煩關,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天池,在縣北燕京山上。周回八里,陽旱不耗,陰霖不溢。故老言,嘗有人乘車,風飄墮池,有人獲車輪於桑乾泉。後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放此池,後亦於桑乾泉得之。隋煬帝嘗於池南置宮,每夜風雨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
合河縣,中。東至州一百八十里。開元戶一千八百五十九。鄉四。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石州。大業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武德七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
黃河,在縣西二里。
合河關,在縣北三十五里。
蔚汾關,在縣東七十里。
隋長城,起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馀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筑。
嵐谷縣,中。南至州九十里。開元戶四千六百五十七。鄉五。隋大業三年置岢嵐鎮、壓草城、川賊路。長安三年,於此置嵐谷縣,景龍年廢,開元十二年重置,因嵐谷為名。
石州,昌化。下。開元戶九千二百六十二。鄉三十二。元和戶五千二十。鄉三十二。
《禹貢》冀州之域,虞及周屬并州。春秋時屬趙。亦為白狄之地,今步落稽其胄也。在秦為西河郡之離石縣。靈帝末,黃巾大亂,百姓南奔,其郡遂廢。魏黃初三年復置離石縣,晉惠帝末劉元海起於河西,攻陷郡縣,其離石又沒於賊。
石勒時改為永石郡,後魏明帝改為離石鎮。高齊文宣帝於城內置西汾州,周武帝改為石州。隋大業二年,又為離石郡,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七年改為都督,貞觀六年復為石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九十里。東南至汾州一百六十里。西渡河至綏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東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嵐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胡女布三端,龍須席五嶺,麝香,蜜蠟。賦:麻,布。
管縣五:離石,平夷,定胡,臨泉,方山。
離石縣,中。郭下。開元戶二千七百七十三。鄉五。本漢舊縣也,屬西河郡,縣東北有離石水,因取名焉。漢末荒廢,魏黃初復置,後陷劉元海。石勒改為永石郡。高齊文宣帝於此置昌化縣,屬懷政郡。後周復為離石,屬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離石山,今名赤洪嶺,在縣西五十步。高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嶺,蓋此處也。
盧城,在縣東二十里。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筑,以攻劉曜。
平夷縣,中。東至州五十一里。開元戶一千五百七十一。鄉四。本漢離石縣地,周宣帝割縣西五十一里置平夷縣,屬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黃河,西去縣一百四十五里。
寧鄉水,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
定胡縣,中。東至州九十五里。開元戶二千六百九。鄉五。本漢離石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於此置定胡縣,隋因之。武德三年於縣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州置孟門縣,七年廢縣為孟門鎮,八年廢鎮復為定胡縣。
黃河,去縣西二百步。
孟門鎮,在縣西一百步,河東岸。
臨泉縣,中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開元戶一千五百九十六。鄉五。本漢離石縣地,周大象元年,於此置烏突郡烏突縣。隋開皇元年改為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以太和縣屬石州。武德三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
臨泉水,在縣北一百步??h因此水為名。
黃河,在縣北二十里。
方山縣,中。南至州九十里。開元戶一千三百五十三。鄉四。本漢離石縣地,高齊文宣帝於此縣北六十八里置良泉縣,屬離石郡。隋大業三年移就今縣南三十五里方山置,故名方山。貞觀十一年移於今理。
赤洪水,在縣南五十里。
三角戍,在縣北七十三里。
忻州,定襄。下。開元戶一萬四千三百三十八。鄉二十八。元和戶四千二百四。鄉二十九。
古并州之域。春秋時為晉地,戰國為趙地,秦為太原郡也,今州即漢太原郡之陽曲縣也。按漢陽曲縣在今州東四十五里定襄縣理是也,後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已西盡中、雁門之遂空,曹公立新興郡以安集之,理九原,即今州是也。後魏宣武帝又於今州西北十八里故州城移肆州理此,因肆盧川為名也。
隋開皇十八年改置忻州,因州界忻川口為名也。大業二年省忻州。義旗初又置新興郡,武德元年廢郡,復置忻州。二年陷劉武周,四年武周平,依舊置忻州。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五里。南北八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南至東都一千七十里。東北至代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嵐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扇十五枝。賦:麻,布。
管縣二:秀容,定襄。
秀容縣,上。郭下。開元戶七千一百三十八。鄉十一。本漢陽曲縣地,屬太原郡。後漢末於此置九原縣,屬新興郡。後魏莊帝於今縣東十里置平寇縣。隋開皇十八年,於此置忻州,又於今縣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移後魏明元所置秀容縣於今理,屬忻州。國朝因之。
滹沱水,在縣東三十二里。
定襄縣,上。東至州四十五里。開元戶五千五百三十二。鄉十七。本漢陽曲縣,屬太原郡。黃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故曰陽曲。後魏末移陽曲縣於太原界,仍於此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高齊省,武成帝移平寇縣於此。隋開皇十年移平寇於崞城,今代州崞縣是也。武德四年,分秀容縣於漢陽曲城重置定襄縣。
圣阜,今名圣人阜,在縣東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跡猶存。
滹沱水,西自秀容縣界流入。
代州,雁門。中都督府。開元戶一萬五千七十七。鄉二十八。元和戶二千一百二十。鄉四十。
古并州之域。春秋時為晉地,戰國時屬趙?!妒酚洝吩唬骸摆w襄子與韓、魏共滅智伯,分晉地,則趙有代、句注之北。”今按句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門縣界西陘山是也。秦置三十六郡,雁門是其一焉。漢因之。後漢末,匈奴侵邊,其地荒廢。周宣帝大象元年,自九原城移肆州於今理,隋開皇五年改肆州為代州,大業三年改為雁門郡。隋氏喪亂,陷於寇境,武德四年平代,置代州都督府。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南至東都一千二百三十里。北至朔州一百二十里。西至嵐州三百里。東北至蔚州四百里。東南取崩石嶺至恒州五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雕翎五具,麝香?!操x:布,麻?!彻芸h五:雁門,繁,五臺,唐林,崞。
雁門縣,上。郭下。開元戶五千二百二十一。鄉十。本漢廣武縣地,屬太原郡,後魏改屬雁門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仍屬肆州。後改肆州為代州,縣屬不改。十八年改廣武縣為雁門縣,蓋避太子之諱也。國朝因之。
夏屋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史記》曰:“趙襄子北登夏屋,誘代王,使廚人操銅斗擊殺之,遂有代地?!?
句注山,一名西陘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晉咸寧元年句注碑曰:“蓋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句注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外也。”漢高祖欲伐匈奴,不從婁敬之說,械系於廣武,遂逾句注,困於平城,謂此地也。
河神祠,在縣南。開元九年,并州刺史張說奏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