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魏太武帝省樂平郡及縣。(晉)孝明帝於今儀州和順縣重置樂平郡及縣,高齊移理沾城,即今縣是也。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遼州,縣屬焉。大業二年,省遼州,以樂平屬并州?;食蛑N涞铝陮偈苤?,貞觀八年省受州,縣改屬并州。
少山,一名河逄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陡5赜洝吩唬骸昂渝躺?,在樂平沾縣,高八百丈,可避兵水,此即恒山之佐命也”。
沾嶺,在縣西三十里。
清漳水,出縣西南少山。《山海經》曰:“少山,清漳水出焉?!苯癜辞逭某鰳菲?,濁漳出潞州長子縣界。
縣城,即漢沾縣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
昔陽故城,一名夕陽城,在縣東五十里?!蹲髠鳌吩唬骸皶x荀吳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滅肥子綿皋歸。”七國時,趙戍於此。
汾州,西河。望。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鄉一百一十四。元和戶八千三百四。鄉一百一十八。
《禹貢》冀州之域。其在虞舜十二州及周,皆屬并州。春秋時為晉地,後屬魏,謂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吳起為西河守,皆謂此也。秦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領縣三十六,理富昌縣是也。後漢徙理離石,即今石州離石縣也。獻帝末荒廢,魏黃初二年,乃於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晉惠帝時,為劉元海所攻破,郡遂廢。後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復於茲氏舊城置西河郡,屬吐京鎮。按吐京鎮,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樓縣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鎮為汾州,西河郡仍屬焉。明帝時為胡賊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陽界,高齊又於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廢南朔州,宣帝於此置汾州。隋大業三年廢汾州,還於隰城縣置西河郡,皇明初改為浩州,武德三年又改浩州為汾州。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十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三十里。東北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沁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石州一百六十里。東南至潞州四百四十里。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石膏。賦:布,麻,菽,粟。
管縣五:西河,孝義,介休,靈石,平遙。
西河縣,望,郭下。開元戶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五。鄉二十五。本漢茲氏縣也,曹魏於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縣為隰城縣,上元元年改為西河縣。今城內有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缺。
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隱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馀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
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多蒲魚之利。
八門城,在縣北十五里。劉元海遣將喬嵩攻西河,筑營自固,營有八門,因名。
卜商祠,在縣北四十里。
孝義縣,緊。西北至州三十五里。開元戶一萬六百八十五。本漢茲氏縣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陽縣於今理,永嘉後省入隰城。後魏又分隰城於今靈石縣界三十里置永安縣,貞觀元年以縣名與涪州縣名同,改為孝義,因縣人郭興有孝義,故以名焉。
勝水,在縣南一里。
團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後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城。
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介休縣,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開元戶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三。鄉二十二。
本秦、漢之舊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後魏明帝時為胡賊所破,至孝靜帝更修筑,遷朔州軍人鎮之,因立為南朔州,但領軍人不領郡縣,其介休縣仍屬汾州。高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復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為介休縣。義寧元年於縣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改郡為介州。貞觀元年廢介州,以縣屬汾州。
介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縣西十二里。
汾水,在縣北十二里。
鄔城泊,在縣東北二十六里?!吨芏Y》“并州之藪曰昭馀祁”,即鄔城泊也。
郭林宗墳,在縣東三里。周武帝時,除天下碑,唯林宗碑詔特留。
靈石縣,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開元戶三千七百三十一。鄉八。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開道得瑞石,遂於谷口置縣,因名靈石?;食蛑?
介山,在縣東四十二里。
汾河,在縣北十步,深一丈,闊三丈。
賈胡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寧元年,義師次於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屯軍此堡,有霍山神見靈,事已具於霍邑縣敘事。
平遙縣,望。西北至州八十里。開元戶一萬八千九百七。鄉三十八。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後漢隸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於介休縣置介休郡,以平遙縣屬焉。武德元年,於此置介州,縣屬不改。貞觀元年省州,縣屬汾州。
麓臺山,在縣東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城,在縣東七里。漢京陵縣,晉九原地也,《禮記》注云“九原,晉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縣西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於此。
沁州,陽城。中下。開元戶六千五百八十。鄉一十三。元和戶二千二百二十。
鄉一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時屬韓,在秦為上黨郡地。今州即漢上黨郡之遠縣地也,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沁州,因州東沁水為名。大業二年省沁州,武德元年重置。
州境:東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十里。東南至東都六百三十里。西南至晉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西至晉州霍邑縣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潞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賦:麻布。
管縣三:沁源,和川,綿上。
沁源縣,中。郭下。開元戶二千二百五十四。鄉五。本漢遠縣地,舊在今縣南百五十里孤遠故城是也,語音訛轉,故以“”為“孤”耳。後魏莊帝於今理置沁源縣,因沁水為名也,屬義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晉州。十六年置沁州,縣屬焉。
霍山,一名太岳,在縣西七十八里。
沁水,自綿上縣界流入,在縣東一里。
和川縣,中下。北至州七十里。開元戶二千八十。鄉四。本漢遠縣地,後魏莊帝於今縣南九里置義寧縣,屬義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六年置沁州,縣屬焉。十八年改為和川縣。大業三年省,武德元年重置。
烏嶺,在縣西十六里。
沁水,在縣東十里。
棄波水,在縣東八十步。
冀缺墓,在縣南三十六里。
綿上縣,中下。西南至州七十六里。開元戶一千八百一十五。鄉四。本漢遠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綿上縣,屬沁州,以縣西界有綿上地,因以為名。
羊頭山,一名謁戾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沁水所出。
沁水,一名少水,出縣東南二十四里覆甑山?!蹲髠鳌吩弧褒R侯伐晉,封少水為京觀”也。
霍山,在縣西南八十里。
儀州,樂平。下。開元戶七千九百七十五。鄉一十九。元和戶一千六百五十一。鄉二十。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韓,秦為上黨郡地。今州理即漢上黨郡之涅氏縣地也,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陽,屬樂平郡。後魏明帝改陽為遼陽,隋開皇十六年,於陽故城置遼山縣,屬并州,即今州理是也。武德三年,於此置遼州,八年改為箕州,因遼山縣界箕山為名。
先天元年,以與玄宗諱同聲,改為儀州,因州東夷儀嶺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九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七百八十里。西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五里。西至太原府祁縣三百里。正東微南至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潞州三百一十里。北至太原府樂平縣一百十里。
貢、賦:開元貢:人參三十兩。
管縣四:遼山,榆社,平城,和順。
遼山縣,中,郭下。開元戶二千一百九十。鄉五。本漢涅氏縣地,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陽縣,屬樂平郡。後魏明帝改為遼陽。隋開皇十六年改置遼山縣,因縣西北遼山為名?;食蛑?
箕山,在縣東四十五里。上有許由冢。按《司馬遷傳》曰“余登箕山,上有許由?!?,則在今洛州陽城縣,不當在此。
(玉)〔五〕指山,在縣東五十里。
祝融祠,在縣北二里。
榆社縣,中。東至州一百一十里。開元戶二千七百一十。鄉六。本漢涅氏縣地,晉於今縣西北三十五里置武鄉縣,屬上黨郡。石趙時,改屬武鄉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榆社縣,屬韓州,今潞州襄垣縣是也。因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
大業二年省,義寧二年又置。武德三年,於縣置榆州,縣屬焉。六年廢榆州,以縣屬遼州,後屬儀州。縣城,故武鄉城也,石勒時筑。《前趙錄》曰:“石勒上黨武鄉人,僭號後還,令曰:‘武鄉吾之豐、沛,其復之三世。’”
石勒漚麻池,在縣北三十里。即勒微時與李陽所爭處,今枯涸才有處所。
平城縣,下。東南至州六十里。開元戶九百五十四。鄉三。本漢涅氏縣也,晉置武鄉縣,地屬焉。隋開皇十六年,於趙簡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縣,屬遼州。
大業三年改屬并州。下德三年改屬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屬遼州,貞觀八年改屬箕州,先天元年改屬儀州。
八賦嶺,在縣西南三十里。武鄉水所出。
和順縣,中。南至州八十五里。開元戶二千一百二十九。鄉五。本漢沾縣地,即韓之閼與邑也?!妒酚洝吩弧扒胤ロn閼與,趙惠文王使趙奢救之,大破秦師”,即此地也。隋開皇十年,於今理置和順縣,屬并州,因縣東北和順故城以為名。
九京山,在縣西十里。
清漳水,在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