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關內道二京兆下興平高陵櫟陽涇陽美原華原同官武功好華州同州鳳翔節度使鳳翔府隴州興平縣,畿。東至府九十里。本漢平陵縣,屬右扶風。魏文帝改為始平。晉武改置始平郡,領槐里縣,歷晉至西魏數有移易。景龍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縣,改始平縣為金城縣。至德二年改名興平。

始平原,在縣北十二里,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

渭水,南去縣二十九里。

馬牧澤,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

百頃澤,在縣西二十五里。周回十六里,多蒲魚之利。

槐里城,周曰犬丘,秦改名廢丘,周懿王所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都廢邱,亦此城也。

武學故城,在縣東南十里。

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馬嵬於此筑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也。

漢龍泉廟,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廟號也。

漢黃山宮,在縣西南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宮,即此也。

章邯臺,在縣東南十里。

漢茂陵,在縣東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在槐里之茂鄉,因以為名。守陵溉樹埽除,凡五千人。

漢公孫弘墓,在縣東北十八里。

衛青墓,在縣東北十九里,起冢象廬山。

霍去病墓,在縣東北十九里,起冢象祁連山。

高陵縣,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本秦舊縣,孝公置。漢屬左馮翊。魏文帝改為高陸,屬京兆郡。隋大業二年,復為高陵。

龍躍宮,在縣西十四里,高祖太武皇帝龍潛舊居也,武德六年置。

姚興墓,在縣東南十三里。

櫟陽縣,畿。西南至府一百里。本秦舊縣,獻公自雍徙居焉,屬左馮翊。項羽立司馬欣為塞王,亦都之。按高帝既葬太上皇於櫟陽之萬年陵,遂分櫟陽置萬年縣以為陵邑,理櫟陽縣城中,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後漢省櫟陽入萬年,後魏宣武帝又分置廣陽縣,周明帝省萬年入廣陽,更於長安城中別置萬年縣,廣陽仍屬馮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廣陽縣屬雍州。武德元年又改為櫟陽縣。

煮鹽澤,在縣南十五里。澤多咸鹵。苻秦時於此煮鹽。周回二十里。

清泉陂,在縣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漢太上皇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涇陽縣,畿。南至府七十里。本秦舊縣。漢屬安定郡,惠帝改置池陽縣,屬左馮翊,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陽,故曰池陽。後魏廢,於今縣置咸陽郡,苻秦又置涇陽縣。隋文帝罷郡,移涇陽縣於咸陽郡,屬雍州,即今縣是也。

石安原,在縣南七里。高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縣界。

長平阪,一本作“坡”。在縣西南五里。

涇水,西北自池陽縣界流入,經縣南七里,又東南入高陵縣界。《春秋》襄公十四年,諸侯伐秦,濟涇而次,秦人毒涇,師人多死。

焦獲音護。藪亦名瓠口。《爾雅》十藪,周有焦獲,《詩》云“獫狁匪茹,整居焦獲”,即謂此也。按韓水工鄭國說秦,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渠,即所謂鄭、白二渠是也。

秦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北臨涇水以望北夷,故名之。胡亥死於此。

漢池陽宮,在縣西北八里。

龍泉陂,在縣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魚之利。

太白渠,在縣東北十里。

中白渠,首受太白渠,東流入高陵縣界。

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東南流,亦入高陵縣界。

美原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秦、漢頻陽之地,以縣西北十一里有頻山,秦厲公於山南立縣,故曰頻陽。後魏別立土門縣,以頻山有二土阜,狀似門,故曰土門。隋大業二年省,義寧二年再置,貞觀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復置,改名曰美原。

頻陽故城,在縣西南三里。秦將王翦即此縣人也。

華原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本漢礻殳礻羽縣地,屬左馮翊。魏、晉皆於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廢帝三年改為通川郡,領泥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宜州,六年改泥陽為畢原縣。大業二年省宜州,縣屬京兆。垂拱二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足元年廢。神龍元年,復為華原縣。

土門山,在縣東南四里。

礻殳礻羽故城,在縣東南一里。漢縣也,宣帝神雀二年,鳳皇集礻殳礻羽城是也。

泥陽故縣,在縣東南十七里。

漢步壽宮,在縣東北三里。

同官縣,畿。西南至府二百一十里。本漢礻殳礻羽縣地,屬左馮翊。晉屬頻陽。苻秦於礻殳礻羽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魏太武帝改置銅官縣,屬北地郡。周朝除“金”作此“同”字,屬宜州。隋大業二年省宜州,縣屬雍州,國朝因之。

縣,畿。東北至府六十五里。本夏之扈國,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地理志》古扈國,有戶谷、戶亭,又有甘亭。扈至秦改為邑,漢屬右扶風,自後魏屬京兆,後遂因之。

終南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雞頭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偽趙主石生不能守長安,欲西上隴,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尋為追兵所害。

牛首山,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終南,在上林苑中,《西京賦》云“繞黃山而款牛首”,是也。澇水所自出。

渭水,北去縣十七里。

豐水,出縣東南終南山,自發源北流,經縣東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龍臺澤,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八部澤,在縣東南五里。周回五十里。

故城,在縣北二里,夏之扈國也。

鍾官故城,一名灌鐘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蓋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鐘钅,此或其處。

馬祖壇,在縣東北三十二里龍臺澤中,每年太常太仆四時祭之,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

隋太平宮,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對太平谷,因名之。

隋甘泉宮,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對甘泉谷,因名之。

周豐阝宮,周文王宮也,在縣東三十五里。《詩》云“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是也。崇侯無道,文王伐之,命無殺人,無壞室。崇人聞之,如歸父母。遂虜崇侯,作豐邑。崇國在秦、晉之間。

秦陽宮,在縣西南二十三里。

美陂,在縣西五里。周回十四里。

甘亭,在縣西南五里。夏啟伐有扈,誓師于甘之野,即此處也。

縣,畿。東北至府一百三十里。漢舊縣,武帝置,屬右扶風。山曲曰,水曲曰。後漢省,晉復立。武德三年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復屬雍州。天寶中改名宜壽,後復名。

姜維領,本名沈領,在縣南五十里。蜀後主延熙二十年,大將軍姜維率眾出駱谷,經沈領,即此也。

望仙澤,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中有龍尾堆。

隋宜壽宮,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秦長楊宮,在縣東南三十三里。漢武帝好自擊熊羆,司馬相如從至上林,上疏諫。

秦五柞宮,在縣東南三十八里。

馬融讀書臺,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司竹園,在縣東十五里。《史記》曰“渭川千畝竹”。今按:園周回百里,置監丞掌之,以供國用。義寧元年,義師起,高祖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於司竹園,號“娘子軍”。

駱谷關,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武德七年,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關北九里,貞觀四年移於今所。

駱谷道,漢、魏舊道也,南通蜀、漢。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諸軍入駱谷三百馀里,不得前進,牛馬驢騾,以轉運死者略盡。少帝甘露三年,蜀將姜維出駱谷,圍長城,亦此道也。

樓觀,在縣東三十七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為召幽逸之人,置為道院,相承至秦、漢,皆有道士居之。晉惠帝時重置。其地舊有尹先生樓,因名樓觀,武德初改名宗圣觀。事具樓觀本記及《先師傳》焉。

武功縣,畿。東至儲一百四十里。漢舊縣。古有邰國,堯封后稷之地。周平王東遷,以賜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縣,、美陽、武功,各其一也。與邰音同字異,武功蓋在渭水南,今縣地是也。按:舊縣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故諸葛亮表云“遣孟琰據武功水”。又杜彥遠云“太白山南連武功山”。

是則縣本以山水立名也。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扶風之四縣,於今縣理置稷州,因后稷所封為名。貞觀元年廢州,以縣屬京兆。

慶善宮,在縣南十八里,皇家舊宅也,南臨渭水,武德元年置宮。貞觀六年,鑾駕親幸,宴群臣賦詩焉。

三原,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風縣界。

故城,一名武功城,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也。

后稷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姜原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隋文帝泰陵,在縣西南二十里三原上。

好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漢舊縣,在今縣理東南十三里故城是也。者,神明所依止也。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以郊上帝諸神也。

後漢省。武德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三年,改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復屬雍州。二十一年於廢上宜縣置好縣,今縣理是也。其上宜縣,隋開皇十八年置,貞觀八年廢。

華州,華陰四輔。開元戶三萬七百八十七。鄉七十。元和戶一千四百三十七。

鄉二十二。

《禹貢》雍州之域,周為畿內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春秋時為秦、晉界邑。長城在州東七十二里。或說秦、晉分境祠華岳,故筑此城。戰國時屬秦、魏。《地理志》云自高陵已東,皆魏分也。按《史記》“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今州東南三里魏長城是也。秦并天下,為內史之地。二漢及晉,為京兆之地。後魏置東雍州,廢帝改為華州。隋大業二年省州,義寧元年置華山郡。武德元年復為華州。垂拱元年改為太州,避武太后祖諱也。神龍元年復舊。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百八十里。東至東都六百八十里。東至潼關一百二十里。

東至虢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同州八十里。南至商州山路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茯神,茯苓,細辛。賦:綿,絹。

管縣三:鄭,華陰,下わ。

鄭縣,望。郭下。本秦舊縣,漢屬京兆。後魏置東雍州,其縣移在州西七里。

隋大業二年,州廢移入州城,隸屬雍州。至三年,以州城屋宇壯麗,置太華宮,縣即權移城東。四年宮廢,又移入城。

古鄭城在縣理西北三里。興元元年,新筑羅城及古鄭城,并在羅城內。

少華山,在縣東南十里。

華陰縣,望。西至州六十里。本魏之陰晉邑,秦惠文王時,魏人犀首納之於秦,秦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屬弘農郡。後魏屬華州。隋大業五年移於今理。垂拱元年改曰仙掌,尋復舊名。

長城,在縣西,春秋時秦、晉分界處。

太華山,在縣南八里。

永豐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渭河口,隋置。義寧元年因倉又置監。天寶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韋堅開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華陰入渭,運永豐倉及三門倉米,以給京師,名曰廣運潭,以堅為天下轉運使。灞、二水會於漕渠,每夏大雨輒皆漲,大歷之後,漸不通舟。天寶中,每歲水陸運米二百五十萬石入關;大歷後,每歲水陸運米四十萬石入關。

潼關,在縣東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春秋時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是也。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又云河在關內,南流沖激關山,因謂之“沖關”。謹按:秦函谷關在漢弘農縣,即今靈寶縣西南十一里故關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鈐束之要。漢武帝元鼎三年,楊仆為樓船將軍,本宜陽人,今福昌縣也。恥居關外,上疏請以家僮七百人徙關於新安,武帝從之,即今新安縣東一里函谷故關是也。而郵傳所馳,出於南路,至後漢獻帝初平二年,董卓脅帝西幸長安,出函谷關,自此已前,其關并在新安。其後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馬超於潼關,則是中間徙於今所。今歷二處而至河潼,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謂天險。河之北岸則風陵津,北至蒲關六十馀里。河山之險,邐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曠然,蓋神明之奧區,帝宅之戶牖,百二之固,信非虛言也。

下わ縣,望。東南至州八十里。本秦舊縣,《地理志》屬京兆,注“下わ,秦武公伐わ戎置”,以隴西有上わ,故此加下也。董卓遷都長安,華歆求出為下わ令,即此也。後魏避道武帝諱,改為夏封,隋大業二年復舊。後魏屬馮翊,隋屬華州,武德缺年屬同州,垂拱元年復屬華州。

漢蓮勺縣故城,在縣東二十二里。張禹本河內人,徙家蓮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胜县| 随州市| 尉犁县| 夏邑县| 霍山县| 郸城县| 博白县| 平和县| 宜川县| 肥西县| 镇巴县| 福建省| 吴旗县| 阜新市| 襄汾县| 隆林| 西平县| 上思县| 恭城| 徐汇区| 裕民县| 济宁市| 洪洞县| 宁都县| 汉沽区| 梅河口市| 从江县| 武强县| 兴仁县| 鹿泉市| 新郑市| 弋阳县| 新安县| 正阳县| 朝阳区| 二手房| 合水县| 沂南县| 新河县| 鲁甸县| 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