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元和郡縣圖志
- 李吉甫
- 3281字
- 2015-12-26 19:28:12
黃白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後漢李亻亂政,天子?xùn)|遷,三輔饑歉,乃移保黃白城,即其地也。
秦曲梁宮,在縣西南十五里黃白城內(nèi)。
于謹(jǐn)墓,在縣北十八里。
醴泉縣,次赤。東南至府一百二十里。本漢谷口縣地,在九山東仲山西,當(dāng)涇水出山之處,故謂之谷口。《溝洫志》云:“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櫟陽,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頃。人得其饒,歌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成,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謂此也。後漢及晉,又為池陽縣。後魏改為寧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醴泉縣,以縣界有周醴泉宮,因以為名。
太宗昭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九山。
肅宗建陵,在縣東北十八里武將山。
奉天縣,次赤。東南至府一百六十里。光宅元年,割醴泉、始平、好、武功、新平郡之永壽五縣置。
梁山,高宗天皇大帝乾陵所在,因名曰奉天。其山即《禹貢》所云“壺口理梁及岐”,又古公父逾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宮,皆此山也。
奉先縣,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本秦重泉縣,後魏省,至孝文帝分白水縣置南曰水縣,西魏改為蒲城縣。本屬同州,開元四年以縣西北三十里有豐山,於此置睿宗橋陵,改為奉先縣,隸京兆。
玄宗泰陵,在縣東北二十里。
惠莊太子陵,在橋陵東南三里。
惠宣太子陵,在橋陵東六里。
惠文太子陵,在橋陵東三里。并在柏城內(nèi)。
富平縣,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本漢舊縣,屬北地郡。後魏文帝自懷德城移於今理,周閔帝於縣置中華郡,武帝省郡,以縣屬馮翊,隋開皇三年改屬雍州。
中宗定陵,在縣西北十五里龍泉山。
代宗元陵,在縣西北四十里檀山。
順宗豐陵,在縣東北三十三里甕金山。
節(jié)愍太子陵,在縣西北十五里。
荊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岐山東,《禹貢》云“荊、岐既旅”,是也。
鹽池澤,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
後周文帝成陵,在縣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縣東北三里。
司馬欣墓,在縣西二十五里。章邯長史,降項羽,封為塞王。
陽縣,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屬左馮翊,魏司馬宣王撫慰關(guān)中,罷縣,置撫夷護(hù)軍,及趙王倫鎮(zhèn)長安,復(fù)罷護(hù)軍。劉、石、苻、姚因之。
魏罷護(hù)軍,更於今理別置陽縣,隋因之。武德元年,分置石門縣。三年,於石門縣置泉州。貞觀元年廢州,改石門縣為陽縣。
德宗崇陵,在縣東二十里。
嵯峨山,一名{山截}山,在縣東北十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必雨,常以為候。
甘泉山,一名磨石嶺,在縣西北九十里,周回六十里。
車箱阪,在縣西北三十八里。縈紆曲折,單軌才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樓觀相屬,即趨甘泉宮道也。
涇水,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初,鄭國分涇水置鄭渠,後倪寬又穿六輔渠,今此縣與三原界六道小渠,猶有存者。謹(jǐn)按:秦始皇元年,韓聞秦好興事,欲疲之,乃使水工鄭國說,令鑿涇水自仲山西邸瓠口為渠,東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寬,秦欲殺國。國曰:“始臣為,然渠成亦秦之利。”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既成,溉舄鹵之地四萬馀頃,收皆畝一鍾。關(guān)中無兇年,命為鄭國渠。
後至漢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歲,倪寬為左內(nèi)史,又奏請穿六輔渠,以益溉鄭渠旁高之田。後十六歲,趙中大夫白公又奏穿涇水注渭中,溉田四千馀頃,人得其饒而歌之。大唐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馀頃,今為富僧大賈,競造碾,止溉一萬許頃。”於是高宗令分檢渠上碾,皆毀撤之。未幾,所毀皆復(fù)。廣德二年,臣吉甫先臣文獻(xiàn)公為工部侍郎,復(fù)陳其弊,代宗亦命先臣拆去私碾七十馀所。歲馀,先臣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歷中,利所及才六千二百馀頃。
漢陽故縣,在縣西北八十里。
陽宮,即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宮,在縣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馀里,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已來祭天圜丘處也。齊人少翁謂武帝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像神,神物不至。”乃於甘泉宮中為臺,畫天、地、泰一諸鬼神而祭之。又作柏梁、銅柱、承露盤、仙人掌之屬。帝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還。
通天臺,在縣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宮中。高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
咸陽縣,畿。正東微南至府四十里。本秦舊縣也,孝公十二年於渭北城咸陽,自、隴徙都焉。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莊襄王、始皇、胡亥并都之。
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鍾钅,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庭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每破諸侯,仿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以所得諸侯美人鐘鼓充之。咸陽之旁二百里內(nèi),宮觀二百七十,土木皆被綈繡,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至。胡亥時,天下叛秦。漢元年,秦王子嬰降漢。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及漢興,以為渭城縣,屬右持風(fēng)。按秦咸陽在今縣東二十二里,漢渭城縣亦理於此,苻堅時改為咸陽郡。後魏又移咸陽縣於涇水北,今咸陽縣理是也。隋開皇九年,改涇陽為咸陽,大業(yè)三年廢入涇陽縣。城本杜郵也,武德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縣,又加營筑焉。山南曰陽,水北曰陽,縣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陽。
畢原,即縣所理也。《左傳》曰“畢、原、豐阝、郇,文之昭也”,即謂此地。原南北數(shù)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謂之畢陌,漢氏諸陵并在其上。
短陰原,在縣西南二十里。
渭水,南去縣三里。
臨皋驛,在縣東南二十里。
長陵故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初,漢徙關(guān)東豪族以奉陵邑,長陵、茂陵各萬戶,其馀五陵各千戶,皆屬太常,不隸於郡。
秦蘭池宮,在縣東二十五里。
秦慈石門,在縣東南十五里。東南有閣道,即阿房宮之北門也,累慈石為之,著鐵甲入者慈石吸之不得過,羌、胡以為神。
細(xì)柳倉,在縣西南二十里,漢舊倉也。周亞夫軍次細(xì)柳,即此是也。張揖云在昆明池南,恐為疏遠(yuǎn)。
棘門,在縣東北十八里。本秦闕門也,漢文帝使將軍徐厲屯棘門,謂此也。
蘭池阪,即秦之蘭池也,在縣東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為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丈。始皇嘗微行,遇盜於蘭池,見窘,使武士擊殺盜,關(guān)中大索二十日。
中渭橋,在縣東南二十二里。本名橫橋,駕渭水上。始皇都咸陽,渭水貫都,以像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渭水南有長樂宮,渭水北有咸陽宮,欲通二宮之,故造此橋。漢未董卓燒之,魏文帝更造,劉裕入關(guān)又毀之,後魏重造,貞觀十年移於今所。
便橋,在縣西南十里,駕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門,橋在長安北茂陵東,去長安二十里。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此橋與門相對,因號便橋。
白起祠,在縣城中。
漢長陵,在縣東三十里,高帝陵也。
安陵,惠帝陵也,在縣東北二十里。
陽陵,景帝陵也,在縣東四十里。
平陵,昭帝陵也,在縣西北二十里。
渭陵,元帝陵也,在縣西北七里。
延陵,成帝陵也,在縣西北十三里。
義陵,哀帝陵也,在縣北八里。
康陵,平帝陵也,在縣西北九里。
太公墓,在縣東北十里。
周公墓,在縣北十三里。
蕭何墓,在縣東北三十七里。
曹參墓,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張良墓,在縣東北三十六里。
蒙恬祠,在縣西北十五里。
渭南縣,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本漢新豐縣地,苻秦時置。後魏孝明帝亦云孝文帝。於今縣東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豐縣。西魏廢帝二年,改南新豐為渭南縣。武德元年屬華州,五年改屬雍州。
倒獸山,一名玄象山,在縣東南五十里。王子年隱處也。
渭水,北去縣四里。
酋水,出縣西南石樓山,北入渭。
隋崇業(yè)宮,在縣東十五里。
秦步高宮,在縣西南二十里。
藍(lán)田縣,畿。東北至府八十里。本秦孝公置。按《周禮》,“玉之美者曰球,其次為藍(lán)”,蓋以縣出美玉,故曰藍(lán)田。周閔帝割京兆之藍(lán)田又置玉山、白鹿二縣,置藍(lán)田郡,至武帝省郡復(fù)為藍(lán)田縣,屬京兆,後遂因之。
縣理城,即柳城也,俗亦謂之青泥城。桓溫伐苻健,使將軍薛珍擊青泥城,破之,即其處也。
藍(lán)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車山,在縣東二十八里。
白鹿原,在縣西六里。晉桓溫伐苻健,督護(hù)鄧遐等奮擊於白鹿原,即此地也。
霸水,故滋水也,即秦嶺水之下流,東南自商州上洛縣界流入,又西北流合水入渭。
思鄉(xiāng)城,在縣東南三十三里。宋武帝征關(guān)中,筑城於此,南人思鄉(xiāng),因以為名。
藍(lán)田關(guān),在縣南九十里,即關(guān)也。秦趙高將兵拒關(guān),沛公引兵攻關(guān),逾蕢山擊秦軍,大破之。
蕢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