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絳水,一名沸泉水,出絳山東谷,懸流奔壑,一十許丈,西北注於澮。《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絳水灌晉陽,不浸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國,今乃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晉陽。於是韓、魏之君共殺智伯。水在縣北十四里。

晉文公墓,在縣東二十里。《左傳》曰:“文公卒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五十步禁樵蘇。

稷山縣,緊。東至州四十九里。本漢聞喜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三十里置高涼縣,屬龍門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絳州。十八年改為稷山縣,因縣南稷山以為名也。

稷山,在縣南五十五里。《左傳》曰“晉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縣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縣南十二里。後魏文帝大統四年,東道行臺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自鎮之。八年,高歡寇玉壁,思政有備,攻不克。周初於此置玉壁總管,武帝建德六年廢總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臨深谷。

稷祠,在縣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縣東北七十里。

龍門縣,望。東至州一百一十里。古耿國,殷王祖乙所都,晉獻公滅之以賜趙夙。秦置為皮氏縣,漢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改皮氏為龍門縣,因龍門山為名,屬北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絳州,十六年割屬蒲州。武德三年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隸絳州。

汾水,北去縣五里。漢武帝行幸河東,作《秋風辭》,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縣南十二里,古耿國也。

伏龍原,在縣西南十八里。

黃河,北去縣二十五里,即龍門口也。《禹貢》曰“浮于積石,至于龍門”,注曰“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大禹導河積石,疏決龍門,即斯處也。河口廣八十步,岸際鐫跡,遺功尚存。《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水陸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曰‘曝鰓龍門’。”

《水經注》曰:“其魚出鞏縣鞏穴,每三月則上渡龍門,得則為龍,否則點額而還。”

蜚廉故城,在縣南七里。

龍門關,在縣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縣西二十五里龍門山上。隋末摧毀,貞觀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高祖神堯皇帝廟,在禹廟南絕頂之上,畫行幸儀衛之像,蓋義寧初義旗至此也。

晉州,平陽。望。開元戶六萬八百五十三。鄉一百四十八。元和戶六千五百六十七。鄉五十九。

《禹貢》冀州之域,即堯、舜、禹所都平陽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時屬韓,後韓將馮亭以上黨降趙,又屬趙。在秦為河東郡地,今州即漢河東郡之平陽縣也。永嘉之亂,劉元海僭號稱漢,建都於此。《前趙錄》曰:“太史令宣于循之言于元海曰:‘蒲子崎嶇,非可久安。平陽唐堯昔都,愿陛下都之。’於是遷都平陽。”後魏太武帝於此置東雍州,孝明帝改為唐州,尋又改為晉州,因晉國以為名也。高齊武成帝於此置行臺,周武帝平齊,置晉州總管。義旗初建改為平陽郡,武德元年罷郡,置晉州,三年為總管府,四年為都督府,貞觀六年廢府,復為晉州。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七百三十里。東南至東都六百二十四里。東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東至潞州三百九十里。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澤州四百一十里。

東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蠟,燭。賦:麻,布。

管縣九:臨汾,襄陵,神山,岳陽,洪洞,霍邑,趙城,汾西,冀氏。

臨汾縣,望。郭下。本漢平陽縣,屬河東郡,在平水之陽,故曰平陽。魏置平陽郡,平陽縣屬焉。隋開皇元年改平陽縣為平河縣,三年罷郡,縣屬晉州,其年又改平河縣為臨汾縣。

平山,一名壺口山,今名姑射山,在縣西八里,平水出焉。《尚書》曰:“壺口治梁及岐。”

汾水,北自洪洞縣界流入。

水,今名三交水,東自襄陵縣界流入。

堯廟,在縣東八里汾水東。

姑射神祠,在縣北十三里姑射山東,武德元年敕置。

龍子祠,在姑射山東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實晉之勝境也。

劉和墓,在縣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劉聰墓,在縣西南十一里。聰,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縣,緊。西北至州二十六里。本漢舊縣也,屬河東郡。高齊省。周平齊,自臨汾縣移禽昌縣於今理,屬晉州。隋大業二年,改禽昌為襄陵,取漢舊名也,縣東南有晉襄公陵,因以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後魏禽赫連昌以置縣故也。

浮山,在縣東南七里。

水,在縣北十五里。

黑水,經縣北二十五里。

晉賈充墓,在縣西南十里。

神山縣,中。西至州七十八里。本漢襄陵縣地也,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縣置浮山縣,屬晉州,因山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見,又改為神山縣焉。

黑山,今名烏頭山,在縣東四十四里,黑水出焉。

羊角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縣東南二十里。武德三年,見神於羊角山下,語曲沃縣人吉善行曰:“報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舍人柳憲立祠,因改縣為神山。

丘陽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遠縣地,後魏孝莊帝置安澤縣,屬義寧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沁州,大業二年改為丘陽縣,因山為名。義旗初建,屬平陽郡,武德元年龍郡,改屬晉州。

烏嶺山,在縣東三十里。

千畝原,在縣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東池堡,在縣南三十三里。今堡中見貯義倉,北面絕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回二里。

洪洞縣,望。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楊縣,即春秋時楊侯國也,晉滅之,以賜大夫羊舌。漢以為縣,屬河東郡。魏置平陽郡,楊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義旗初建,改為洪洞縣,因縣北故洪洞鎮為名也。

霍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事具霍邑縣。

汾水,自趙城縣東流入。

洪洞故城,在縣北六里。後魏鎮城也,姚最《序行記》曰“周建德五年。從行討齊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復,控據要險,城主張元靜率其所部肉袒軍門”,即此也。

禽昌故城,在縣東南二十四里。後魏太武帝禽赫連昌置,因以名焉。

師曠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霍邑縣,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彘縣也,屬河東郡,因彘水為名,即周厲王所奔之邑。後漢順帝改為永安縣,屬郡不改。後魏初省,及宣武正始二年又置永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霍邑縣,屬晉州,因霍山為名。隋末喪亂,武牙郎將宋老生屯兵於此。義師之至也,老生陳兵據險,師不得進,忽有白衣老人詣軍門曰:“霍山神遣語大唐皇帝,若向霍邑,當東南傍山取路,我當助帝破之。”

遣人視之,果有微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當負吾邪!”於是進師,去城十馀里,老生戰敗,劉宏基斬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廢郡,復置呂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呂州,縣又隸晉州。

霍山,一名太岳,在縣東三十里。《禹貢》曰“壺口、雷首,至于太岳”,鄭玄注曰“今河東彘縣霍太山是也。”

呂坂,在縣西南十里。有呂鄉,晉大夫呂甥之邑也,呂州取名於此。

汾水,經縣西二里。

彘水,出霍山,經縣南一里。

普濟寺,貞觀八年奉詔,以破宋老生,於此置寺。

周厲王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趙城縣,上。南至州九十五里。本漢彘縣地,即造父之邑也,自漢迄晉不改。

後魏太武帝廢。其趙城縣,義旗之初分霍邑縣置,屬霍山郡,因故趙城為名。武德元年廢郡,置呂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呂州,縣屬晉州。

汾水,出縣西四里。

霍山廟,在縣東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靈驗,貞觀五年敕令修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绥德县| 泰来县| 蕲春县| 措美县| 靖西县| 缙云县| 来凤县| 黄梅县| 灵璧县| 遂宁市| 达拉特旗| 清新县| 武夷山市| 五峰| 呼伦贝尔市| 平果县| 镇康县| 虹口区| 阳高县| 宜黄县| 玉山县| 秦安县| 新民市| 嘉荫县| 三台县| 宿州市| 万宁市| 阳谷县| 江西省| 灯塔市| 团风县| 专栏| 会理县| 邵东县| 江都市| 东海县| 弥渡县| 平舆县| 佳木斯市|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