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河東道一河中府,河東。赤。開元戶七萬二百七。元和戶一萬九千六百。鄉六十五。

今為河中節度使理所。

管州五:河中府,絳州,晉州,慈州,隰州。縣三十七。都管戶四萬一千三百六十五。

《禹貢》冀州之域。按今州,本帝舜所都蒲坂也。春秋時,為魏、耿、楊、芮之地。《左傳》曰:“晉獻公滅魏以賜畢萬。”服虔注曰:“魏在晉之蒲坂。”

畢萬之後,十代至文侯,列為諸侯,至惠王僭號稱王,至王假為秦所滅。今州即秦河東郡地也。漢元年,項羽封魏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二年,豹降,從漢王在滎陽,請歸侍親疾,至則絕河津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地。九月,韓信虜豹,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文帝時,季布為河東守,文帝謂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後魏太武帝於今州理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為秦州。周明帝改秦州為蒲州,因蒲坂以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又置河東郡。

隋將屈突通守河東,高祖師次桑泉縣,通出守潼關,乃令鷹揚郎將堯君素、王行本留鎮郡城,遂於今桑泉縣置河東郡。武德元年罷郡,置蒲州。其年堯君素為賊人薛宋、李楚客所殺,王行本仍堅守不賓。二年,置蒲州總管。三年,行本歸化,自桑泉移蒲州於今理。九年,廢總管置都督府,復為州。開元元年五月,改為河中府,仍置中都,麗正殿學士韓覃上疏,陳其不可,至六月詔停,復為州。乾元三年,又改為河中府。大歷中,元載為相,又上建中都議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嘗不用天因地,故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考天地之心,本圣人之意,驗古往之事,切當今之務,則莫若建河中為中都,隸陜、虢、晉、絳、汾、潞、儀、石、慈、隰等十城為藩衛。長安去中都三百里,順流而東,邑居相望。有羊腸、底柱之險,羊腸在潞州壺關縣東南一百六里。濁河、孟門之限,孟門在慈州文城縣西南三十六里,即龍門上口。以に轅為襟帶,與關中為表里,劉敬所謂‘扼天下之吭而撫其背’,即此之謂。推是而言,則建中都將欲固長安,非欲外之也;將欲安成周,非欲舍之也;將欲制蠻夷,非欲懼之也;將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黃河北來,太華南倚,總水陸之形勝,郁關河之氣色。每歲白露既降,涼風已高,陛下處金城湯池內綏華夏,登信臣驍將外馭戎狄,出於仲秋,還於農隙,有漕濁泛舟之便,無登高履險之虞,不傷財,不害人,得養威而時狩,如此則國有保安之所,家無系虜之憂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後,每歲八九月,京師忄匈忄匈,常懼犬戎復至,將相之家,皆裝儲糗,為行李之備。載知人情不安,遂奏此疏,冀因制置,竊有兵權,議亦宏博,盡當時利害。然代宗探見載意,議故不行。或曰建中都,江融《設險圖》之首篇也,融誅後書已不傳,不知斯言何自而得?

府境:東西二百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百二十里。東至東都五百八十五里。東北至絳州取桐鄉路二百六十里。西南至華州一百四十七里。西至同州六十七里。東南至虢州一百八十三里。東南至陜州二百四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麥<麥員>扇,竹扇,漆匣,乾棗,鳳棲梨,龍骨。賦:絹,綿,麻,布。

管縣八:河東,河西,臨晉,猗氏,虞鄉,寶鼎,解,永樂。

河東縣,次赤。郭下。本漢蒲坂縣地也,屬河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仍屬蒲州。十六年,移蒲坂縣於城東,仍於今理別置河東縣,大業二年省蒲坂縣入河東縣。

雷首山,一名中條山,在縣南十五里。

風陵堆山,在縣南五十五里。與潼關相對。

長原,一名蒲坂,在縣東二里。其原出龍骨。

河水,北自桑泉縣界流入。

媯水,源出縣南雷首山。《尚書》曰:“降二女于媯。”

州城,即蒲坂城也,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

故陶城,在縣北四十里。《尚書大傳》曰:“舜陶于河濱。”

故堯城,在縣南二十八里。

蒲坂關,一名蒲津關,在縣西四里。《魏志》曰“太祖西征馬超、韓遂,夜渡蒲津關”,即謂此也。今造舟為梁,其制甚盛,每歲徵竹索價謂之橋腳錢,數至二萬,亦關河之巨防焉。

風陵故關,一名風陵津,在縣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韓遂,自潼關北渡,即其處也。

舜祠,在州理舜城中。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以時灑埽。

伯夷墓,在縣南三十五里雷首山。貞觀十一年詔致祭,禁樵蘇。

河西縣,次赤。郭下。本朝邑縣東地,乾元三年因置河中府,割朝邑縣置。

臨晉縣,次畿。西南至府七十四里。本漢解縣地,後魏改為北解縣。隋開皇十六年,分猗氏縣於今理置桑泉縣,因縣東桑泉故城以為名也,天寶十二年,改為臨晉。

河水,經縣西四十里。

涑水,在縣東二十三里。

故解城,本春秋時解梁城,又為漢解縣城也,在縣東南十八里。晉惠公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內及解梁城是也。

桑泉故城,在縣東十三里。《左傳》曰“重耳圍令狐,入桑泉”,謂此也。

故司空魏國公裴寂墓,在縣東北十七里。

猗氏縣,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即猗頓之所居也。東魏恭帝二年,改猗氏為桑泉縣,周明帝復改桑泉為猗氏縣,屬汾陰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蒲州。

涑水,經縣南六里。

故郇邑,在縣西南四里。《左傳》曰“晉侯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

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即平陽絳邑縣也。

虞鄉縣,次畿。西至府七十里。本漢解縣地也,後魏孝文帝改置南解縣,屬河東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廢南解縣,別置綏化縣,武帝改綏化為虞鄉。

壇道山,一名百梯山,在縣西南十二里。山高萬仞,躋攀者百梯方可升降,故曰百梯山。南有穴,莫測淺深,每有敕使投金龍於此,兼醮焉。

王官故城,在縣南二里。《左傳》曰秦伯濟河焚舟取王官。

王老仙人祠在縣西十七里。

寶鼎縣,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漢汾陰縣也,屬河東郡。劉元海時廢汾陰縣入蒲坂縣。後魏孝文帝復置汾陰縣,開元十一年,改為寶鼎縣。

黃河,在縣北十一里。趙簡子沈佞臣欒激之所也。

汾水,北去縣二十五里。

后土祠,在縣西北一十一里。

殷湯陵,在縣北四十三里。

解縣,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本漢舊縣也,屬河東郡。隋大業二年省解縣,九年自綏化故城移虞鄉縣於廢解縣理,即今縣理是也。武德元年改虞鄉縣為解縣,屬虞州,因漢書名也,仍於蒲州界別置虞鄉縣。貞觀十四年,廢虞州,解縣屬河中府。

中條山,在縣南二十里。

鹽池,在縣東十里。

女鹽池,在縣西北三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鹽味少苦,不及縣東大池鹽。俗言此池亢旱,鹽即凝結;如逢霖雨,鹽則不生。今大池與安邑縣池總謂之雨池,官置使以領之,每歲收利納一百六十萬貫。

熨斗陂,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縣東南逾中條山,出白徑,趨陜州之道也。山嶺參天,左右壁立,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白徑嶺焉。

永樂縣,次畿。北至府九十里。本漢河北縣地,周明帝改河北縣為永樂縣,武帝省永樂縣,以地屬芮城縣。武德二年,分芮城於縣東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樂,屬芮州,七年移於今理,貞觀八年改屬。(河中府)

中條山,在縣北三十里。

河水,經縣南二里。

永樂澗水,源出中條山,經縣東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縣東北十三里。堯升首山觀河渚,有五老人飛為流星上入昴,因號其山為五老山。

絳州,絳郡。雄。開元戶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八。鄉一百七十六。元和戶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屬晉,《左傳》曰:“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陽絳邑縣是也。”三卿滅晉,其地屬魏,戰國時亦為魏地。秦為河東郡地。今州,即漢河東郡之臨汾縣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東汾北置平陽郡,又為平陽郡地。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縣界柏壁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屬焉。孝文帝廢東雍州,東魏靜帝復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東雍州為絳州。

隋大業三年廢州,為絳郡。初,義師將西入關,大將軍進次古堆,去絳郡十馀里。

通守陳叔達堅守不下,高祖命廚人曰“明日早下絳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絳郡。武德元年罷郡,置絳州總管,三年復為絳州。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東南至東都取垣縣王屋路四百八十里。東北至晉州一百四十里。南至陜州二百里。東至澤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梨,蝎,防風。賦:布,麻。

管縣九:正平,太平,萬泉,曲沃,翼城,聞喜,絳,稷山,龍門。

正平縣,望。郭下。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

十八年改臨汾縣為正平縣,因正平故郡城為名也。

汾水,東北自曲沃縣界流入。

澮水,東自曲沃縣流入。

柏壁,在縣西南二十里。後魏明帝元年,於此置柏壁鎮,太武帝廢鎮,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於此改置絳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絳州於今稷山縣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高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晉祁宮在縣南六里。《左傳》曰:“石言于晉魏榆。師曠曰‘石不能言,或憑焉。抑又聞之,作事不時,怨ゥ動于人,則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晉侯方筑祁之宮”。今按宮南有澮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宮西而合。隋末依宮馀址筑堡,今名修義堡。

晉靈公臺,在縣西北三十一里。《左傳》曰“晉靈公不君,從臺上彈人,觀其避丸”,即此臺也。

武平故關,在縣西三十里。高齊時置,周平齊廢。

晉齊姜墓,在縣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驪姬墓,在縣南八里。

太平縣,緊。南至州五十里。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太武於今縣東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關城置泰平縣,屬平陽郡。周改泰平為太平縣,因關名。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年改屬絳州。

汾水,在縣東二十九里。

太平故關城,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白波壘,在縣東南十二里。後漢末黃巾賊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筑壘。

子奇壘,在縣東三十里。後秦王姚興遣弟義陽公平字子奇,與征虜將軍狄伯支等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陷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敗,將麾下三十騎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將四萬人皆為魏所擒。今按此壘西臨汾水,壘側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處也。

趙盾祠,在縣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縣東北十三里。

晉公孫杵臼、程嬰墓,并在縣南二十一里趙盾墓塋中。

萬泉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汾陰縣地,屬河東郡。又薛通城者,後魏道武帝天賜元年,赫連勃勃僭號夏,侵河外,於時有縣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西去漢汾陰縣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之。武德三年,於薛通故城置萬泉縣,屬泰州。縣東谷中有井泉百馀區,因名萬泉。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屬絳州。

曲沃縣,緊。西至州五十里。本晉舊都絳縣地也,漢以為絳縣,屬河東郡。

後漢加“邑”字,屬郡不改。晉改屬平陽郡。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十里置曲沃縣,屬正平郡,因晉曲沃為名。隋開皇三年罷正平郡,改屬絳州。

絳山,在縣南十三里。出銅钅。

汾水,西南去縣二十二里。

澮水,在縣南二里。

絳水,在縣東南三里。

漢絳縣,本春秋晉都新田也,在縣南二里。周勃為絳侯,即其地也,今號絳邑故城。

陘庭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左傳》“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陘庭”是也。

臺駘神祠,在縣西南三十六里。《左傳》曰:“晉侯有疾,卜臺駘為崇,問于子產。子產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封諸汾川。今晉主汾而滅之,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

翼城縣,望。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漢絳縣地也,屬河東郡。後魏明帝置北絳縣,隋開皇末改為翼城縣,屬絳州,因縣東古翼城為名也。武德元年於此置澮州,四年廢澮州,縣屬絳州。

澮高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出焉。其山出鐵,隋於此置平泉冶。

澮水,今改名翼水。

故翼城,在縣東南十五里。晉故絳都也。

故唐城,在縣西二十里。堯裔子所封也。

聞喜縣,望。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左邑縣之桐鄉也,武帝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此聞南越破,大喜,因立聞喜縣,屬河東郡。後魏改屬正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絳州。

景山,在縣東南十八里。

董澤,一名董池陂,在縣東北十四里。《左傳》廚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桐鄉故城,漢聞喜縣也,在縣西南八里。俗以此城為伊尹放太甲于桐宮之所,孔注《尚書》曰桐,湯葬地也。按今尸鄉有放太甲處,在偃師縣界,非此也。又漢大司農朱邑屬其子葬桐鄉者,又在今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縣南十五里。《左傳》曰:“俘我王官。”

祁奚墓,在縣東二十二里。今太原祁縣又有祁奚墓,未詳孰是。

絳縣,上。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聞喜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南絳縣,其地屬焉,因縣北絳山為名也,屬正平郡。恭帝去“南”字,直為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義寧元年屬翼城郡。武德元年屬澮州,尋改屬絳州。

備窮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出鐵钅,穴五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凤冈县| 扬中市| 井冈山市| 元朗区| 贵溪市| 子长县| 汤阴县| 桃园市| 无为县| 东乡县| 洪雅县| 曲麻莱县| 商都县| 铅山县| 临江市| 陆河县| 双桥区| 芦山县| 昂仁县| 宕昌县| 屏东县| 东丰县| 喀喇沁旗| 吴桥县| 玉田县| 龙江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元江| 比如县| 屯昌县| 建平县| 宣武区| 武宣县| 平安县| 上栗县| 常德市| 惠水县| 青田县| 宜兴市|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