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在縣東二十八里。
贛榆故城,在縣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筑。
田橫國,在縣北五十七里。齊王田廣既死,田橫乃代立為王,與灌嬰戰於嬴下,橫敗走,與其屬五百人入居海島,即此也。
沭陽縣,中。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厚丘縣地,宋文帝元嘉四年,於此置縣,屬南彭城郡。至太清二年,地入魏,孝靜帝改為沭陽郡,在沭水之陽,故以為名,仍於郡東置懷文縣。周武帝改懷文為沭陽縣。
沭水,西自下邳縣界流入,經縣南十步。
碩湖,在縣東八十里。與朐山連水,三分湖為界。
懷仁縣,中。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贛榆縣地,梁於此置北海郡,後魏改置義唐郡。隋開皇初廢郡,移懷仁縣理於此,改屬海州。
贛榆故城,一名鹽倉城,在縣東北三十里。漢舊縣也,屬瑯邪郡。
沂州,瑯邪。中。開元戶二萬七千四百。鄉五十五。
《禹貢》徐州之域。春秋時為齊地。秦并天下,置瑯邪郡,因瑯邪山以為名也。漢因之,高后立營陵侯劉澤為瑯邪王,文帝元年徙澤為燕王,以瑯邪為郡。
晉武帝咸寧二年,改封東海王睿為王,王即帝位於江東,是為東晉元帝。元帝於郡城置發千戍,以南軍鎮之。自永嘉之後,瑯邪陷於胡寇,成帝於丹陽江乘縣界別立南瑯邪城。至宋武帝得河南,尋又沒於後魏、莊帝置北徐州,瑯邪郡屬焉。
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東臨沂水,因以名之。大業十三年亂離,郡為徐圓朗所破,武德四年討平圓朗,復置沂州。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東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東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兗州三百八十里。東南至泗州下邳縣二百七十七里。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紫石英,黃銀。賦:綿,絹。
管縣五:臨沂,沂水,費,承,新泰。
臨沂縣,上。郭下。本漢舊縣也,屬東海郡,東臨沂水,故名之。後漢改屬瑯邪國,晉屬瑯邪郡,高齊省。隋開皇末,復置,屬沂州。
羽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與海州朐山縣分界。
沂水,東去縣一里。
王僧辯城,在縣東北五十里。梁將王僧辯屯兵於此。
王導故宅,在縣東北三十八里。
沂水縣,上。南至州二百里。本漢東莞縣,即《春秋》莒、魯所爭之鄆邑也。
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即鄆也,俗變其字耳。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新泰縣,隋開皇四年改為東安縣,十六年又於古蓋城別置東安縣,而此改名沂水縣。
沂山,在縣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禮》青州其鎮沂山。
穆陵山,在縣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賜我先君履,南至於穆陵”,是也。
大峴山,在縣北九十里。宋高祖北伐,慕容超大將公孫五樓說起曰:“吳兵輕銳,難與爭峰,宜斷大峴,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過峴,我以鐵騎戚之,此成擒耳。”不從。宋高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嚴守大峴,軍無所資,何能自返?”高祖曰:“鮮卑性貪,且愛其,必將引我兵,一入大峴,吾何患焉。”及師過大峴,高祖喜曰:“天贊我也!”遂大破之。伍緝之《從征記》曰:“大峴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徑幽危,四岳、三涂,不是過也。”
雹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里映徹,形若雹狀,故名雹山,今猶入貢。
成平公營,在縣北一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鄴城,齊王高緯,先送其母妻於青州。是日,緯率千騎走青州,周遣大將軍成平公尉遲勤率二千騎追之,擒緯於青州南之雙溝。周因授以青州總管,立碑紀功。
費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古費國也,隱公元年《傳》曰:“費伯帥師城郎。”後為魯季氏之邑。至漢為費縣,屬東海郡。自宋至隋,皆屬瑯邪郡。大業末為賊潘當所破,武德四年重置,屬沂州。
蒙山,在縣西北八十里。楚老萊子所耕處。
東蒙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論語》曰:“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南城縣城,在縣南九十里。《史記》“齊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是也。
承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本漢之承縣,春秋時曾阝國也,屬東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承縣屬徐州。大業十三年,縣為山賊左君衡所破,武德四年又於此置曾阝州,又改蘭陵縣為承縣。貞觀八年廢曾阝州,縣屬沂州。縣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犢山,在縣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頂寬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馀里,天氣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隱者,抱一犢於其上墾種,故以為名山。高九里,周回四十五里。
蘭陵縣城,在縣東六十里。《史記》曰,荀卿以儒者楚,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因家焉。
縣界有陂十三所,并貞觀元年已來修立,以溉田焉。
新泰縣,上。東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春秋時魯平陽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陽。
晉武帝泰始中,鎮南將軍羊祜,此縣人也,表改為新泰縣,屬泰山郡。隋開皇四年屬莒州,大業二年廢莒州,以縣屬沂州。
蒙山,在縣東南八十八里。《書》曰:“蒙、羽其藝。”
障山,在縣東八十里。出銷石、石腦、炬火等石,居人常采為貨。
萊州,東萊。下。開元戶二萬三千一百五。鄉四十三。
《禹貢》青州之域。即古萊子國也,齊滅之,遷萊子於阝。在齊國之東,故曰東萊。漢高帝四年,韓信虜齊王廣,分齊郡置東萊郡,領縣十七,理掖縣,屬青州。後魏獻文帝分青州置光州,取界內光水為名。隋開皇二年,改光州為萊州。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綦順,復為萊州。
州境:東南四百二十八里。南北二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南至東都一千九百里。東北至登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密州三百四十五里。北至大海五十里。西南至青州三百四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黃銀,文蛤,滑石器、牛黃。賦:綿,絹,貲布。
管縣四:掖,即墨,昌陽,膠水。
掖縣,上。郭下。本漢舊縣也,屬東萊郡。按;掖水出縣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縣取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萊州。
萬里沙,在縣東北三十里。《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大旱,禱萬里沙。
浮游島,在縣西北四十里。遙望島在海中,若浮游然,故名。
海,在縣北五十二里。
膠水,西去縣七十五里。
海神祠,在縣西北十七里。
即墨縣,中。西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本漢舊縣也,屬膠東國。城臨墨水,故曰即墨。高齊文宣帝并入膠水縣,隋開皇末又於此置即墨縣,屬萊州。
大勞山、小勞山,在縣東南三十八里。晏謨《齊記》曰:“太白自言高,不如東海勞。昔鄭康成領徒於此。”
海,在縣東四十三里,又在縣南一百里。
壯武故城,在縣西六十里。晉封張華為壯武侯。
昌陽縣。上。西北至州一百九十九里。本漢舊縣也,屬東萊郡。置在昌水之陽,故名昌陽。有鹽官。隋開皇三年罷郡,昌陽縣屬萊州。
黃銀坑,在縣東一百四十里。隋開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義於此坑冶鑄,得黃銀獻之。大業末,貞觀初,更沙汰得之。
奚養澤,在縣西北四十里。《周禮職方氏》“幽州其澤藪曰奚養。”
膠水縣,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漢膠東國之地,後漢省膠東國為膠東縣,屬北海國,後魏屬北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萊州,仁壽元年改為膠水縣。
即墨故城,在縣東南六十里。古東齊之地,《史記》蘇秦曰“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此其處也。齊氵昏王時,燕將樂毅伐齊,下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不下。田單設奇策破燕軍,迎襄王於莒,盡按齊地,封單為安平君。《漢書》曰:“漢元年,項羽徙齊王田於即墨,為膠東王。田榮怒殺於即墨,自立為王,遂并三齊之地。”漢膠東國領八縣,理即墨,即此城也。
平度故城,在縣西北六十七里。城西北有土山,古今煮鹽處。
淄州,淄川。上。開元戶三萬七千四百四。鄉七十一。
《禹貢》青州之域,周之九州為幽州之境。《職方氏》“幽州其浸、時”,州蓋取淄水為名也。春秋及戰國時屬齊。秦為齊郡之地,在漢為濟南郡之般陽縣也。隋開皇十六年,於今理改置淄州,隋亂陷賊,武德元年重置淄州。
州境:東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八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南至東都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東至青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兗州三百七十里。北渡河至棣州二百一十里。東南至沂州五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防風,理石。賦:綿,絹,米,粟。
管縣五:淄川,長山,鄒平,濟陽,高苑。
淄川縣,上。郭下。本漢般陽縣也,屬濟南郡。在般水之陽,故名。後漢屬齊國,晉省。宋於此置貝丘縣,隋開皇十八年改貝丘為淄川縣,屬淄州。
淄水,出縣理東南原山,去縣六十里。俗傳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謂之淄水。
長山縣,上。東南至州六十四里。本漢於陵縣地也,宋武帝於此立武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武強為長山縣取長白山為名,屬淄州。武德元年置鄒州,縣又屬焉。八年廢鄒州,依舊屬淄州。
長白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濟水,西北去縣三十五里。
鄒平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也,屬濟南郡。隋開皇三年,自梁鄒城移平原縣入鄒平城,屬齊州,今理是也。十六年,改屬淄州。十八年,改平原縣為鄒平縣,復舊名也。
黃河,西北去縣八十里。
濟水,南去縣三十五里。
濟陽縣,上。東南至州九十四里。本漢梁鄒縣也,屬濟南郡。隋文皇於後漢梁鄒城地置濟南縣,大業二年省。景龍元年於漢梁鄒城置濟陽縣,屬淄州。
八會津,在縣南一里。相傳水陸所湊,其路有八,故名。
濟水,在縣南,又東北入高苑縣界。
高苑縣,上。南至上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也,屬千乘國。後漢屬樂安國。
宋於此置長樂縣,屬渤海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會城縣,大業三年改為高苑縣,取縣東南高苑故城為名。隋末陷賊,武德元年重置高苑縣,屬鄒州,八年廢鄒州,縣屬淄州。
濟水,北去縣七十步。
千乘故城,在縣北二十五里。漢千乘國也。
登州,東牟。中。開元戶二萬八千五百三十三。鄉三十六。
《禹貢》青州之域。古萊子之國,《春秋》“齊侯滅萊”。至漢,為東萊郡之地。後魏孝靜帝分東萊於黃縣東一百步中郎故城置東牟郡,高齊廢。隋開皇三年改置牟州,大業三年廢。武德初又置,因文登縣人不從賊黨,遂於縣理置登州。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里。西南至東都二千一百四十里。北至海三里。西至海四里,當中國往新羅渤海過大路。正北微東至大海北岸都里鎮五百二十里。東至文登縣界大海四百九十里。東南至大海四百六十里。南至萊州昌陽縣二百里。
南至大海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牛黃,水蔥席。賦:麻,布。
管縣四:蓬萊,牟平,文登,黃。
蓬萊縣,中。郭下。本漢黃縣之地,屬東萊郡。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筑城,以蓬萊為名,在黃縣東北五十里。貞觀八年,於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黃縣置蓬萊縣,在鎮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牟平縣,中。西至州二百里。本漢縣也,屬東萊郡。有鐵官、鹽官。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垣,故曰牟平。《漢書》齊悼惠王子將閭為牟平侯。後屬萊州。武德四年於中郎城置牟州,牟平縣屬焉。貞觀元年,牟州及縣俱廢。麟德二年,析文登縣於此重置牟平縣,屬登州。
文登縣,上。西北至州三百二十五里。本漢牟平縣也,屬東萊郡。高齊後帝分牟平縣置文登縣,屬長廣郡,取界縣文登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長廣郡,文登縣屬萊州。武德元年,改屬登州。
之罘山,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史記》曰:“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勒石紀功。”《封禪書》曰:“齊有八祀,之罘為陽主。”
成山,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史記》曰:“秦始皇二十九年,又東游,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紀功。”《郊祀志》曰:“齊有八祠,成山為日主。”《封禪書》曰:“七曰日主,祠成山。”
文登山,在縣西北九十里。
海,在縣南六十里。縣東一百八十里。三面俱縣於海。縣東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橋,今海中時見有堅石似柱之狀。
東牟故城,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漢高后二年,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
不夜故城,在縣東北八十五里。屬東萊郡。春秋時萊子所置,初筑此城,有日夜出,故名之。
黃縣,中。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舊縣也,屬東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萊州。武德四年屬牟州。神龍三年置登州,黃縣割屬焉。《漢書》曰:“秦欲攻匈奴,運糧,使天下飛芻挽粟,起於黃、垂、瑯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黃即今黃縣,垂即今文登縣,屬東萊郡。垂,直瑞反。北河,朔方已北。六斛四斗曰鍾。計道路所費,凡用一百九十二斛,乃能致一石。
萊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封禪書》曰,齊之八祀,“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故黃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古萊子之國,《春秋傳》曰“齊侯滅萊”,杜注曰:“今萊黃縣是也。”
大人故城,在縣北二十里。司馬宣王伐遼東,造此城,運糧船從此入,今新羅、百濟往還常由於此。
蓬萊鎮,在縣東北五十里。
海瀆祠,在縣北二十四里大人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