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六淄青節度使鄆州兗州青州齊州鄆州,東平。大都督府開元戶三萬三千三百八十九。鄉六十二。元和戶今為淄青節度使理所。
管州十二:鄆州,兗州,青州,齊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萊州,淄州,登州。
縣七十三。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屬宋,即魯附庸須句音劬。國,太昊之後,風姓。
《左傳》“公伐邾,取須名。”戰國時,其地屬魏。秦為薛郡地,在漢為東平國,屬兗州。後漢封皇子蒼是為憲王。宋及後魏,并為東平郡。周宣帝於此置魯州,尋廢。隋分兗州萬安縣置鄆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東平郡。隋亂陷賊,武德五年討平徐圓朗,於今鄆城縣置鄆州,為總管府。本理鄆城,貞觀八年,以下濕移理須昌。貞元三年,為都督府。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七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東都九百六十五里。東北至齊州二百八十里。東南至兗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曹州三百三十里。北渡河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絹十五匹。賦:綿,絹。
管縣十:東平,須昌,陽,壽張,盧,東阿,鄆城,鉅野,平陰,中都。
東平縣,望。郭下。古宿國,《左傳》曰“公及宋人盟于宿”,是也。兩漢為無鹽地。後齊於此置須昌縣,屬東平郡,縣理無鹽城。隋別置須昌縣,屬鄆州,改須昌縣為宿城縣。貞元三年,移於州理,改為東平縣。
須昌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東(平)〔郡〕,故須句國。按此前須昌縣,在今縣東南三十二里,須昌故城是也。隋改須昌為宿城縣,更立須昌縣於今理,屬鄆州,縣在州南四十五步。
濟水,南自鄆城縣界流入,去縣西二里。
州理故須句城,《左傳》:“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也。”注曰:“須句雖別國,而削弱不能自通,為魯私屬,若顓臾之比也。”
無鹽故城,在縣東三十六里。古宿國也。《列女傳》曰:“無鹽有丑女,名宿瘤,齊宣王善之,立為夫人。”即此縣女也。
清水石橋,在縣西三里。隋仁壽元年造,石作華巧,與趙州石橋相埒,長四千五百尺。
東平思王宇墓,在縣東四十九里。漢東平思王宇,宣帝子,後薨,葬於此。
其冢松柏皆西靡,王奢侈,生葬所愛幸者,守冢者嘗聞號呼,數年後乃不復聞聲。
陽縣,上。東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須昌縣地,隋於此置陽縣,取東阿縣界陽亭為名也,屬濟州。天寶十三年,濟州為河所陷沒,以縣屬鄆州。
黃河,在縣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縣東南二里。蓋伏生所居,因名之。
壽張縣,緊。東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漢壽良縣也,屬東郡。後漢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壽張,屬東平國。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濟州。十六年,割屬鄆州。武德四年屬壽州,五年廢壽州,屬鄆州。
梁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漢書》曰“孝王北獵梁山”,是也。
壽州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以為堡,武德四年,於此置壽州。
呂母,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後漢東海呂母合眾於此。兗州人謂城實中曰。
音直加反。
盧縣,緊。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也,屬泰山郡,都尉理之,濟北王所都。後漢盧縣屬濟北國。宋屬濟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濟州。大業三年復為濟北郡。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復為濟州。按濟州理高敖城,高,苦高反。敖,音敖。本秦東郡之茌平縣地,其城西臨黃河,晉末為河水所毀,移理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年,寧朔將軍王玄謨前鋒入河北,平高敖,立戍守之。都督劉義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謨毀城而還。後更城之。後魏略得河南,置鎮守。泰常八年,於此置濟州。至天寶十三載,州為河所陷,廢。
高敖津,在縣北一里。後魏於此置關,名濟州關,隋末廢。
劉公橋,架濟水,在縣東二十七里。宋武帝伐燕過此造橋,故俗呼為劉公橋,隋末廢,貞觀元年重造,長十二丈,闊一丈二尺。
東阿縣,緊。南至州五十里。本漢舊縣也。春秋時齊之柯地,《左傳》曰:“公會齊侯盟于柯。”注曰:“此柯今濟北東阿,齊之柯邑,猶祝阿也。”《漢志》東阿縣屬東郡,都尉理。晉屬濟北國。隋開皇三年屬濟州,天寶十三載濟州廢,縣屬鄆州。
魚山,一名吾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魚怫郁兮迫冬日。”即此山也。曹子建每登此山,有終焉之志,及亡,葬於山下。
城山,在縣東三十二里。黃石公出一編書與張良曰:“後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城山下,黃石即我也。”是其處焉。
東阿故城,在縣西二十里。漢東阿縣城也,晉太康後省。《魏志》程昱謂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謂此城也。《水經注》曰:“東阿大井巨若輪,深七八丈,每歲取此井水煮膠入貢,《本草》所謂阿膠也。”
陽亭,縣東南四十二里。《左傳》齊桓公會諸侯於陽,是也。
項羽墓,在縣東二十七里。初,羽為魯公,羽死後魯猶為楚守,漢王示以羽首,魯乃降。羽死,乃以公禮葬於此。
鄆城縣,緊。東北至州一百里。本漢壽良縣地。《左傳》曰:“晉人執季文子於苕丘,還待於鄆。”按古鄆城,即今縣是也。後漢及魏皆為壽張縣地。隋開皇四年改為萬安縣,十六年於此置鄆城縣。貞觀八年,移鄆州於須昌縣,鄆城依舊。
黎丘,在縣西四十五里。春秋時黎侯寓於衛,因以為名。黎之臣子諷其君歸國,作詩曰“胡為乎泥中?”蓋惡其卑濕也。
鉅野縣,望。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屬山陽郡。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即魯西狩獲麟處,武德四年,於此置麟州,以是獲麟之地,故以為名。五年,廢麟州,以縣屬鄆州。
獲麟堆,在縣東十二里。《春秋》哀公十四年《經》曰:“西狩獲麟。”
大野澤,一名鉅野,在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馀里。《爾雅》十藪,魯有大野,西狩獲麟於此澤。
蚩尤墓,在縣東北九里。今山陽鉅野縣,有蚩尤肩髀冢。按黃帝殺蚩尤於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別葬焉。
平陰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淝城縣地,屬泰山郡。古肥子國。
隋開皇十四年,於今縣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縣,大業二年移於今理,仍改名平陰,屬濟州。天寶十三載,州廢,縣割隸鄆州。
黃河,去縣十里。
平陰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左傳》曰:“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
故長城,首起縣北二十九里,齊氵昏王所筑。蘇代謂燕王曰“齊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是也。
陶山,在縣東三十五里。范蠡葬處。
左丘明墓,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中都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本魯國邑也,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禮記》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由中都宰為司寇。”故城在今縣西三十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漢,以其地為東平陸縣,屬東平國。齊高帝改平陸縣為樂平縣,隋復改樂平為平陸縣,屬兗州。天寶元年改為中都,割屬鄆州,今隸兗州。
汶水,北去縣二十四里,又北入須昌縣界。
桓水,在縣西八十里。晉桓溫進軍,北次金鄉,鑿鉅野三百里以通舟運,自清水入河。以是桓所鑿,故曰桓水,亦曰桓河。
兗州,魯郡。中都督府。開元戶六萬七千三百九十七。元和戶鄉一百三十三。
《禹貢》兗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春秋時為魯國。按:武王即位,封周公於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崩,又相成王。其子伯禽,乃就封之魯,自伯禽至頃公三十四君,為楚考烈王所滅。六國時地屬楚,秦滅楚以魯為薛郡。漢高后時,更為魯國。後漢仍為魯國。兗州所理不恒,獻帝初平三年移兗州理濟陰之鄄城,以魏太祖曹操為兗州牧,魏仍移兗州理東郡之廩丘,晉不改。永嘉之後,陷於石勒。北州流入南渡,成帝立南兗州,寄理京口。宋武帝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兗州,後又屬魏。宋文帝元嘉八年理廣陵,二十八年理盱眙,三十年復理廣陵。隋大業元年,於兗州置都督府,二年改為魯州,三年改為魯郡,十三年為賊徐圓朗所據。武德五年,討平圓朗,改魯郡置兗州,貞觀十四年,改置都督府。謹按:《禹貢》導氵允水東流為濟,截河南渡,東與菏澤、汶水會,又東北入於海。兗州在濟、河之,因濟水發源為名,今郡理乃非其境。
至周置兗州,始兼得今郡之地。而濟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於海,則河南之地無濟水矣,自後所說,皆舊名。
州境:東南三百三十一里。南北三百五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南至東都九百八十里。西南至宋州四百里。東至沂州三百八十里。西至曹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鄆州一百九十里。
東南至徐州三百四十里。正北微東至齊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鏡花綾二十匹,防風二十斤,紫石英二十五兩。賦:綾,絹,綿。
管縣十一:瑕丘,金鄉,魚臺,鄒,龔丘,乾封,萊蕪,曲阜,泗水,任城,中都。
瑕丘縣,上。郭下。本漢縣,屬山陽郡。即魯之負瑕邑也,《左傳》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來囚諸負瑕。”宋元嘉十三年立兗州,理瑕丘城。而瑕丘無縣,至隋文帝割鄒縣汶陽平原三縣界立瑕丘縣,屬兗州。
洙水,東去縣二十三里。
泗水,東自曲阜縣界流入,與洙水合。
淮王神通營,在瑕丘故城中,武德五年平賊徐圓朗,屯兵之處也。又有管國公任環、薛國公長孫順德、原國公史萬寶壘,列營相次,各周回五里。
堯祠,在縣東南七里,洙水之西。
金鄉縣,望。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東纟昏縣也,屬山陽郡。即古之纟昏國城,《左傳》曰:“夏桀為仍之會,有纟昏叛之。”《陳留風俗傳》曰:“東纟昏縣者,故陽武戶牖鄉,漢丞相陳平即此鄉人也。”後漢於今兗州任城縣西南七十五里置金鄉縣,蓋因穿山得金,故曰金鄉,屬山陽郡。武德四年,於此置金州,五年廢為戴州,貞觀中廢戴州,縣屬兗州。
昌邑故城,在縣西北四十二里。其中城周十馀里,外城周三十馀里。中有鐵柱,出地數尺。漢景帝三年,吳、楚、趙、膠西,濟南、川、膠東七國俱反,天子命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擊吳、楚,亞夫至淮陽,問父客鄧都尉策安出?
客曰:“莫若此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將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口,塞吳餉道,吳、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極,破吳必矣。”條侯從之。吳楚以正月起,三月皆破滅,即此城也。
魯臺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本漢方與縣,屬山陽郡。高齊文宣帝廢。
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方與縣,屬戴州。貞觀十七年廢戴州,縣屬兗州。寶應元年改為魚臺縣,因縣北有魯君觀魚臺,故名。
縣理城,即漢方與城也。
菏水,即濟水也,一名五丈溝,西自金鄉縣界流入,去縣十里,又東南流合泗水。泗水東北自任城縣界流入,經縣東與菏水合,又東流入徐州沛縣界。
觀魚臺,即武唐亭也,在縣北十三里。《春秋》隱公五年“公矢魚於棠”,是也。
泰山府君祠,在縣西十二里。
鄒縣,上。本漢騶縣地,故邾國,魯之附庸,魯穆公改邾為鄒,因鄒山以為名。隋大業二年改兗州為魯州,三年罷魯州為魯郡,縣皆屬焉。武德五年罷,縣屬兗州。按:邾國之地,陸終之子曹姓所封,即今鄒縣是也。今黃州地亦為陸終之後所封,蓋陸終有六子,各為國也。
嶧山,一名鄒山,在縣南二十二里。《禹貢》曰“嶧陽孤桐”,即此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觀禮於魯,刻石於嶧山。晉建武初,兗州寄理山上。洛陽傾覆,郗鑒獲歸,州鄉人士并宗附之,遂共推鑒為主,與千馀家避難於嶧山。中宗假鑒龍驤將軍、兗州刺史,鎮鄒山。後為石勒所侵逼,鑒率文武自嶧山奔下邳。
鳧山,在縣東南三十八里。《詩》曰“保有鳧、嶧,遂荒徐宅”,即此山也。
龔丘縣,中。南至州五十里。本漢寧陽縣之地,屬泰山郡,後漢改屬東平國。
高齊文宣帝移置平原縣於漢寧陽縣城北十七里,今縣理也。隋以此縣與德州平原縣同名,以縣東南二十里有龔丘城,遂改為龔丘縣,屬兗州。
青石山,在縣西三十里。後魏有青石山祠,即謂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發地杰立,高四十馀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東西行列,有類人工,冬夏澄清,初無耗溢,祈雨輒應,故今古祀之。
故汶陽城,在縣東北五十四里。其城側土田沃壤,故魯號汶陽之田,謂此地也。
乾封縣,上。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齊之博邑,延陵季子齊,子死,葬於嬴、博之。至漢武帝封禪,分嬴、博二縣立奉高縣,以奉泰山之祀。後魏改博縣為博平,隋開皇十七年改博平為博城縣。乾封元年,高宗封岳,析長安以置乾封,長安元年廢,乃於岱山下改博城縣為乾封縣,屬兗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縣西北三十里。
社首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
高里山,亦曰蒿里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徂徠山,亦曰尤來山,《詩》曰:“徂徠之松。”後漢赤眉渠帥樊崇保守此山,自號尤來山老。
汶水,源出縣東北原山,西南流經縣理南,去縣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述征記》曰:“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縣界凡有五汶,皆源別而流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