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2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3597字
  • 2015-12-26 19:08:39

舌部

凡一切舌疽瘡痹,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察舌苔辨證法

舌為心苗,應南方火。邪在表,則未生苔;邪入里,津液搏結,則生苔而滑。苔白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邪在半表半里也。熱入漸深則燥而澀,熱聚于胃矣,宜承氣、白虎。若熱病口干舌黑,乃腎水刑于心火,熱益深而病篤矣。(然有苔黑屬寒者,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即小便之赤白,口中之潤燥,舌苔之滑澀,亦皆因乎津液之榮枯,未足憑以遽斷寒熱也,故尤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傊?,醫家治病,須隨機應變,活潑潑地,不可膠執一方,不可泥滯一藥,不必以藥治病,惟以藥治脈可也。古今氣運不同,舊方新病,何能符合,只可讀其書,廣其義,考其方,得其理,潛心默究,自得其神,即羅氏譬之拆舊料而改新房,務必工穩耳。)白苔是熱聚丹田,寒留胸膈,濕氣薰蒸所致。治宜燥濕和中。

滑白色者,邪未入腑,半表半里也,宜和解之。熱入漸深,則燥而澀矣。

黃苔者,胃腑有邪熱也,宜下之。

舌上有黑苔生芒刺者,其因有二∶非水來克火為寒極,即火極似水為熱極,以脈遲數無力有力辨之。一宜大承氣,一宜理中湯。然十有九死之證也。

舌上黑苔生芒刺,刮不去易生者死。

舌卷囊縮,爪甲青黑,不知人事,面青作搐者,肝絕也。

舌出不入門主論

岐天師曰∶人舌吐出,不肯收進,乃陽火盛強之故。(《秘錄》)竇漢卿曰∶傷寒舌出寸余,連日不收。用梅花冰片五錢摻舌上,即收。(《全書》)張仲景曰∶傷寒舌出者死。

舌出不入門主方

舌退場門數寸,冰片為末敷。

人舌吐出,不能收進,乃陽火盛強之故。冰片點過,服。

黃連 人參 白芍藥(各三錢) 柴胡 石菖蒲(各一錢)水煎服,二劑愈。

又方 萆麻子為末,裝紙條內燒煙熏之。鼻孔有涎流出,即愈。

舌縮不出門主論

岐天師曰∶人舌縮入喉嚨,不能語言者,乃寒氣結于胸腹之故。(《秘錄》)澄曰∶舌乃心苗,氣虛與心脾積熱,俱能令人舌短,不僅寒凝胸腹,當詳辨之。

舌縮不出門主方

神方 治舌忽縮入喉嚨,不能言語,乃寒氣結于胸腹。

人參(三錢) 白術(五錢) 肉桂 干姜 熟附子(各一錢)水煎服,其舌自舒矣。

氣虛舌短,人參煎湯服。

心脾積熱舌短,黃連、石膏,或只用一味,或兼用,煎湯服。

弄舌舒舌門主論

經曰∶舌乃心苗。又曰∶心開竅于舌。心火亢盛,腎陰不能上制,所以舌往外舒,肝火助焰,風主動搖,胃熱相煽,舌難存儲,舌如蛇舔左右上下,伸縮動搖,謂之弄舌。當清心胃之火,則肝風自息矣。

馮魯瞻曰∶弄舌者,是脾臟小熱,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過用涼藥,即有飲水者,亦脾虛津液不足耳。若于大病之來而弄舌者兇。

又曰∶凡出長而收緩者,名曰舒。微露即收,舌干腫澀者,名曰弄舌。

駱潛庵曰∶舌忽舒長,舌忽卷縮,舌忽腫滿,皆屬風熱盛而妨乳食也。宜延壽丹。

弄舌舒舌門主方

清胃散防風 天花粉 黃芩 熟石膏 濃樸(姜制) 枳殼 黃連 陳皮 甘草 水煎服。

又方 以西牛黃一厘涂舌上,即止。

舌喑門主論

馮魯瞻曰∶舌喑者,中風而舌不轉運,舌強不能言是也。經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會厭者,聲音之戶。舌者,聲音之機。唇者,聲音之扇。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然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傍,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少陰之脈之喉嚨,系舌本。足四經之脈,皆上于舌,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不能轉運而為之喑矣。有喉喑者,勞嗽失音,即喉嚨啞是也。故喉喑者,喉中之聲嘶,而舌本能言,舌喑者,舌本不能言,而喉中之聲如故,中風而舌喑者,舌與喉俱病,而音聲不能發于會厭也。然有外感內傷之因。外感者,風寒火熱之邪也。經曰∶諸熱暴喑,皆屬于火。內傷者,心肺腎三經致病,亦多由痰火壅塞上竅,氣血兩虛,不能上榮,則舌機不轉也。有腎虛而氣不歸源,內奪而胞絡內絕,不能上接清陽之氣者;有元氣不足,肺無所資者;有血衰而心失所養者。蓋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戶,腎為聲音之根。經曰∶三焦之氣,通于喉嚨,氣弱則不能上通矣。治者能于根本用力,則丹田清陽之氣,自能宣揚振作,故古人每以獨參湯、地黃飲子取效也。然中風不語之證有六∶有失音不語者;有舌強不語者;有神昏不語者;有口噤不語者;有舌縱語澀不語者;有舌麻語謇不語者??刹辉敋e!

重舌門主論

陳實功曰∶重舌,乃心火妄動發之,舌下又有一舌也。當以線針點刺患上,令出惡血,內服黃連瀉心湯,外用冰硼散搽之。(《正宗》)馮魯瞻曰∶重舌者,心脾有熱也。蓋心候舌而主血,然脾脈絡于舌下,火土又子母也,有熱即與血氣俱盛。其狀附舌下,而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微短小,色異,亦宜針刺。(《錦囊》)竇漢卿曰∶重舌,乃舌下生一小舌,其舌鮮紅,其外證頦下浮腫,有硬核。此心經受熱,毒瓦斯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摻之,流出熱涎,急服甘桔湯加姜、燈心煎服。(《全書》)又曰∶蓮花重舌,乃蘊熱乘風而發,心火炎上之義。

又曰∶蓮花舌,乃舌下生三小舌,其狀如蓮花之形。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慮太過,或火氣所傷,或酒后當風取涼,以致風痰相搏而成。此候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再吹。如腫不散,須用小刀針出紫血為妙。

又曰∶舌下生小舌,名曰重舌。蓋舌乃心苗,心火上炎故生之。用小刀點紫黑處,吹冰片散,服甘桔湯加山梔、連翹之屬。

又曰∶咽喉有腫,復生重舌,此兩經受病,俱有邪也,心邪發于舌下,胃邪出于喉嚨。蓋因喉間之邪,觸起于心經之邪,則其病俱發。外證頭疼項強,身發潮熱者,是也。探痰法同前,再用紫雪、冰片散治之。

汪省之曰∶重舌,大小男女俱生。乃心火妄動,當以線針點刺患上。(《理例》)駱潛庵曰∶脾之脈絡系舌傍,肝之脈絡系舌本,心之脈絡系舌根,三經受胎毒而上攻,舌下又像有一舌也,名曰重舌。宜延壽丹。(《推拿秘書》)澄曰∶重舌、蓮花重舌,有男婦心緒遏郁,憂思過度之人,每生此證。因循日久,以致潰爛腐穢。舌頭一爛,外殼雖存,其中如爛魚腸相似,斷不可用升煉藥吹搽,一用即血出如泉,穿腮腐齦,百不一生。澄見數證,俱因庸工妄治而亡,不可不慎。

重舌門主方

重舌涎出,水漿不入。(《圣惠方》)玄精石(二兩) 牛黃 朱砂 冰片(各一分)研末。以針舌上去血,鹽湯漱,摻末咽津。效驗如神。

重舌、木舌、紫舌。

黃連 連翹 山梔 黃芩 木通 荊芥 薄荷(各一錢) 牛蒡子(一錢) 甘草(五分)燈心十根,煎服。

當歸連翹湯 治心脾有熱,重舌、木舌。

當歸尾 連翹(各三錢) 川白芷(二錢) 大黃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消毒犀角飲 治內蘊熱邪,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熱毒。

鼠粘子(微炒,四錢) 荊芥 黃芩 甘草(各一錢) 防風 犀角(各五錢) 水煎服。

木舌門主論

陳實功曰∶木舌、紫舌,亦由心火而發。用飛鹽加冰片少許,勤搽出涎自愈。(《正宗》)馮魯瞻曰∶木舌者,因臟腑壅熱,心脾積熱,其氣上沖。是以舌腫尖大,塞滿口中,若不急治,則致害人。更不可用手去按,按則舌根乃損,長成語言不正。如至啼叫無聲,面色頻變而驚疼者,不治。然舌固屬心脾,但肝脈亦絡舌本,故傷寒邪傳厥陰,則舌卷囊縮,概可見矣。(《錦囊》)張憲伯曰∶舌忽脹大,硬腫塞滿,實時氣絕,名曰 舌。(《閑抄》)竇漢卿曰∶木舌癥硬如穿山甲,見人舌做一拳。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謇澀,此心經受熱。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煎藥內多加山梔。山梔乃瀉火之要品也。(《全書》)又曰∶木舌、乳娥,此證為因心經熱毒,或因酒后溫床濃被,以致熱氣攻于心經。故生單娥及舌脹而紫,吐出風痰,急用三棱針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娥,俱破出血痰,即用膽硝丹吹入喉中,仍服荊防敗毒散。

又曰∶一婦人木舌脹滿口,諸藥罔效,以 針砭之五七次腫減,三日方平,血出盈斗。服藥同前。

又曰∶舌上有白苔結硬,必作木舌。用前法治之。

又曰∶凡舌證白苔堅硬,藥味不得入者,揩拭潔凈,用竹刀刮舌,然后用藥。

又曰∶舌卷大不得吞咽,皆由熱毒沖上。急用紫雪加冰麝摻舌上,再用冰片散吹之。

汪省之曰∶舌脹色紫如肝,名曰紫舌。凡舌轉掉不仁,名曰木舌,此乃因心火而發。(《理例》)奎光曰∶木舌者,舌腫大如煮熟豬肝,不能轉動。又有一腫生舌根下,狀如白棗,有青紫筋,不能速愈。初起不疼,不發寒熱,漸漸腫大,速治可愈。遲則難痊,皆由憂郁所致。

又曰∶治口舌證,吹藥后,如舌上無涎,或如干橘核者,不治。

又曰∶凡遇口舌糜爛無血出者,不治。

又曰∶凡舌腫大,用生石膏加冰片敷。如出血者石膏炒用。

又曰∶舌腫脹滿口,吐舌在外,難以納藥者,用僵蠶、牙皂制過為極細末,用少許吹鼻中,口自開,痰涎自出。用箸繞絲綿蘸甘草湯潤其舌。用四味口疳藥多加冰片頻吹。

又曰∶木舌,初則金丹、碧丹同用,(方載咽喉門。)后則單用金丹內服煎藥。

張仲景曰∶傷寒舌腫者,難治。

駱潛庵曰∶舌腫如木,名曰木舌,乃風熱盛也。宜延壽丹。

木舌門主方

治木舌口舌俱硬,有衣不能開。(《秘方》)薄荷 細茶(各等分)共煎。露一宿,青絹裹箸上,蘸藥徐徐抹上自消。

重舌木舌。

黃連(蜜炙二錢) 白僵蠶(一錢)共乳細。摻舌上涎出即好。

又方 生姜切片蘸硼砂末擦之。

重舌、木舌、紫舌,及咽喉口齒新久腫痛,并久嗽痰火,咽喉作痛。

玄明粉 硼砂(各五錢) 朱砂(六分) 冰片(三片)共乳細。每日吹五六次。

舌脹門主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广西| 泽普县| 榆树市| 大足县| 荥经县| 宁都县| 绩溪县| 镇沅| 阿拉善左旗| 浦江县| 建湖县| 丁青县| 师宗县| 淳安县| 土默特右旗| 九龙城区| 庆安县| 凤台县| 磴口县| 青神县| 昔阳县| 白朗县| 元谋县| 汕尾市| 鞍山市| 三台县| 大连市| 石狮市| 肃南| 盱眙县| 兴山县| 石泉县| 望江县| 铜山县| 渭源县| 教育| 固阳县| 方正县| 含山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