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光曰∶紫舌脹屬心火。內必煩躁悶亂,宜吹碧丹。(方載咽喉門,)內服加減犀角地黃湯。
《醫統》曰∶七情所郁及心經熱壅,則舌腫滿不得息。心熱則舌裂而瘡,肝熱則舌木而硬,脾熱則舌澀而苔,肺熱則舌強,熱甚則舌燥如鋸,舌卷囊縮者,不治。厥陰絕也。
《心法》曰∶舌忽腫退場門外,是受蜈蚣毒。宜用雄雞血一小杯浸之,即縮入。
舌脹門主方
舌,破棺而治,無不立效,并治重舌、木舌。皂礬不拘多少,新瓦上火變紅色,放地上候冷,研細,將病患用鐵鉗撬開牙關,用此擦舌,立愈。
又方 真蒲黃篩細末,頻刷舌上,其腫自退。若能咽藥,以黃連酒煎,細細咽之,瀉去心火尤妙。
又方 舌腫脹不能開,萆麻仁研爛,綿紙取油捻作紙捻,燈上點著吹滅,將煙熏之,良久自消。
舌腫 黃柏以竹瀝浸一宿,研末,敷舌上。
舌腫脹退場門外,冬青葉煎濃汁浸之。
舌腫塞喉。
樸硝 白礬(等分)研細搽之,立消。
舌腫脹。
百草霜 海鹽(各等分)研末,井花水調下。
舌痹門主論
舌痹者,強而麻也。乃心緒煩擾,憂思暴怒,氣凝痰火而成。
舌痹門主方
驗方荊芥穗 雄黃(各等分)研末。木通煎湯調下一錢。
痰壅舌麻,生礬研末摻之。
又方 皂角末摻之。
舌黃門主論
奎光曰∶舌黃,乃舌上生黃,腫痛,亦屬心火。
舌菌門主論
奎光曰∶舌菌屬心火,多因氣郁而生。舌上或如木耳,或如菌狀,其色紅紫。
舌癰門主論
奎光曰∶舌癰初起,舌紅而腫大,心經火盛,地角亦紅腫。初起用金丹、碧丹吹舌根。(方載咽喉門。)煎藥內加黃連、山梔、犀角。
舌瘡門主論
經曰∶心開竅于舌。
陳實功曰∶心火盛則口舌生瘡。(《正宗》)岐天師曰∶舌乃心苗,心火郁熱,故舌先見證。(《秘錄》)馮魯瞻曰∶經曰∶舌乃心之苗。又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又曰∶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故發為病,或生瘡,或重舌、木舌諸證,皆二經之所致也。然肝脈亦絡舌本,故風寒則卷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腫滿而不消。心熱則裂而瘡,脾熱則滑而苔,脾寒則白苔如雪,肝壅熱則血上壅。若人無故舌痹者,不可作風熱治。蓋由心血不足,血虛火爍耳,理中湯合四物湯治之。(《錦囊》)又曰∶昔有人舌上生瘡,久蝕成穴,服涼藥不效。此下元虛寒,虛火不降,投養正丹遂愈。
岐天師曰∶倘人口中忽生瘡于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結成黃靨,難以食物,人以為病在心也。心熱故生此瘡,此亦近理之談,而不知非也,亦有祟以憑之也。方用冰片一分,納入蚌口內,立化為水,乃以鵝翎敷掃其上,立刻收入其舌,便可飲食矣。蚌乃至陰之物,以至陰之物攻至陰之邪,則邪自退走。況又加以冰片之辛溫逐邪,不遺余力,自然手到成功也。
竇漢卿曰∶熱毒攻于舌,則舌生瘡,客風吹干津液,則舌硬也。王叔和云∶三部俱數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治法宜涼心清熱。(《全書》)又曰∶咽喉有腫兼舌上生瘡,此心經受熱也。邪熱存心日久,則為喉閉,余毒在心,則舌生瘡也。須用冰片散、元參升麻湯加減治之。
竇夢麟曰∶口舌生瘡如黃粟,外證怯寒而口張。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茶漱凈,然后搽藥。
李時珍曰∶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于舌下,為神水;腎液流于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人若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峨y經》曰∶腎主玉液,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心為汗,自入為唾也。
舌瘡門主方
舌瘡 吳茱萸研末,酒調涂兩足心。
口舌生瘡。(《秘錄》)黃柏 白僵蠶(各一錢) 枳殼(燒灰) 山豆根 蘇薄荷 甘草(各五分) 冰片(三厘)共為末。一日摻三次,第一日稍快,次日全愈。
又方黃連(二錢) 菖蒲(一錢) 水煎服。
小兒舌瘡不能飲乳(《幼科良方》) 白礬和雞蛋置醋中,涂兒足底,二七日愈。
舌證主方(奎光)黃連 黑山梔 木通 犀角 連翹 生地 牡丹皮 甘草 麥門冬 赤芍水煎服。(如兼口唇,必加熟石膏少瀉脾火;如有肺火兼有痰,加川貝母;便秘加玄明粉、大黃、枳殼。)小兒口舌生瘡 桑樹皮中白汁涂之,即效。
舌瘡鵝口重舌青黛 樸硝(各一錢) 龍腦(一字)為末。鵝翎搽上少許。
舌疳門主論
《心法》曰∶舌疳者,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證最惡,初如豆,次加菌,頭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紅爛無皮,朝輕暮重,急用北庭丹點之,自然消縮而愈。若失于調治,以致 腫,突如泛蓮;或有狀如雞冠,舌本短縮,不能伸舒,妨礙飲食言語,時流臭涎;再因怒氣上沖,忽然崩裂,出血不止,久久延及項頷,腫如結核,堅硬 痛,皮色如常,頂軟一點色黯木紅;破后時流臭水,腐如爛綿,其證雖破,堅硬腫痛仍前不退,此為綿潰。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又名瘰 風也。蓋舌本屬心,舌邊屬脾,因心緒煩擾則生火,思慮傷脾則氣郁,郁甚而成斯疾。其證外勢頗類喉風,但喉風則咽喉常腫,湯水不能下咽;此證咽喉不腫,可以下咽湯水,胃中亦思飲食。
因舌不能轉運,迭送飲食,故每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虛,而怯證悉添,日漸衰敗,頷下腫核。初起宜用導赤湯加黃連,外用錦地羅蘸醋磨敷;虛者歸脾湯;便溏者歸芍異功湯。自古治法雖多,然此一證,百無一生,縱施藥餌,不過茍延歲月而已。
舌疳門主方
秘傳北庭丹(清溪)番 人中白(各五分) 瓦上青苔 溏雞糞 瓦松(各一錢)上用傾銀罐子兩個,將藥裝在罐內,將口封固,外用鹽泥固濟,以炭火 紅,俟三柱香為度。候冷開罐,將藥取出,入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細末。用磁針刺破舌菌,用丹少許點上,再以蒲黃蓋之。
連珠疳門主論
奎光曰∶連珠疳,口風,自舌下起一小泡,初起一個,漸至五六個,連珠而起。
舌衄門主論
馮魯瞻曰∶舌上出血,名曰舌衄。乃心脾熱證也。(《錦囊》)又曰∶舌衄者,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或如簪孔者是也。宜香薷汁一升,日三服,外以槐花炒,研細末,干摻之。
岐天師曰∶人舌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極,血不藏經也。(《秘錄》)陳實功曰∶舌上無故出血如線,是心胃火邪熾甚,逼血妄行,此名舌衄。(《正宗》)
舌衄門主方
舌上無故出血 槐花炒黃色,研細擦之。
舌上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極,血不藏經也。 六味黃湯加槐花三錢,煎服立愈。
舌上忽出血如簪孔 赤小豆一升杵碎,水三碗和搗取汁。每服一盞,不拘時服,外用槐花末摻上。
又方 大小薊搗汁和酒飲。
白膜裹舌門主論
初生小兒,舌上白膜裹住,若不刮去,則發驚。不可不知。(《保生碎事》)
白膜裹舌門主方
驗方(《保生碎事》) 先將舌上白膜刮出血,以白礬少許搽之。
舌疔門主論
《心法》曰∶舌疔者,乃心脾火毒。舌生紫泡,其形如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而起。宜用蟾酥丸含放舌下,隨化隨咽;或再服三丸,以解內毒。甚者刺之,服黃連解毒湯,兼搽紫雪,徐徐咽之。
舌上痰核門主論
陳實功曰∶舌上痰核,乃痰氣結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強者,用線針點破出血,冰硼散搽之。(《正宗》)
舌上重門主論
竇漢卿曰∶舌上生一瘡,其形如楊梅,故謂之重 。外證無寒熱,但作事煩心。先以甘桔湯多加山梔,后服黃連解毒湯,再吹藥。不宜用刀。(《全書》)《心法》曰∶心脾熱極,上 生瘡,形如梅子,外無寒熱,內時作煩,名曰重 。宜黃連解毒湯加桔梗,常以紫雪噙化。
馮魯瞻曰∶其證生于頰里及上 者,即名重 。
舌上重門主方
天南星散 治重 重齦天南星(生,去皮、臍)研極細末。用醋調涂男左女右腳心,濃皮紙貼。如干再用醋潤。
舌下痰包門主論
陳實功曰∶舌下痰包者,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成瓠腫,綿軟不硬,有妨言語,作痛不安。治當用利剪當包剪出黃痰,若雞蛋清,稠粘難斷,捺盡,以冰硼散搽之,內服二陳湯加芩、連、薄荷。(《正宗》)馮魯瞻曰∶小兒產下,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樣,連于舌根,令兒言語不發不轉,可以指甲摘破,令血出即活。用燒礬研細敷半綠豆許。若血出無害,不止,燒發灰摻之,或用豬脂涂之。(《錦囊》)伍氏曰∶若不摘去,其孩必啞。
舌斷門主論
岐天師曰∶人有被人咬落舌尖,或連根咬斷者,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月,俱可接之。速用狗舌一條,觀其人舌之大小,切正如人舌光景,將病患舌根伸出,病患坐在椅上,仰面頭放在椅背上,以自己手拿住喉嚨,則舌自伸出,急將狗舌蘸接舌金丹藥末,一接住永不落矣。(《秘錄》)或問曰∶說咬落舌頭者,以醋漱之可以重長。師曰∶亂道。肉逢酸則縮,豈有反伸出之理,要重生,必用生舌金丹。
舌斷門主方
接舌金丹(岐天師)生地 人參(透明者) 龍齒(透明者,各三錢) 象皮(一錢) 冰片(三分) 土狗(去頭、翅,三個) 地虱(二十個)先將人參各項俱研細。后用土狗、地虱搗爛,入前藥末內搗勻,佩身上三日,干為末,盛在瓶內。遇有此等病,醫治可也。此藥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斷者服一錢即愈。
生舌仙丹(岐天師)人參 麥門冬(各一錢) 龍齒(三分) 土狗(一個,火焙) 冰片(二分) 地虱(十個,火焙) 血竭(三分)各研細末。放在地上一刻,出火氣聽用。
先用人參一兩,煎湯含漱半日。以參湯漱完,即以自己用舌蘸藥末令遍,不可將舌縮入,務須伸在外面,至不可忍,然后縮入。如此三次,則舌自伸長矣。
補舌唇法 鮮螃蟹燒灰,每二錢加去油乳香、沒藥各二分五厘,涂之即生肉。
生舌法 活螃蟹一個,炙干為末收貯。如遇舌斷,敷上口合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