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1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864字
  • 2015-12-26 19:08:39

馮魯瞻曰∶口瘡者,心脾蘊熱也。小兒陰氣未生,陽氣偏盛,又因將養過溫,心脾積熱,熏蒸于上而成瘡。治宜瀉心化毒,清涼為主。若月內諸病,而口無涎沫者兇。

又曰∶凡口舌生瘡,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散,內潰奔走,久而難愈。必先用辛輕升散,而后清涼,使郁火達外,再視其所因而治之。更有中氣不足,脾胃虛衰,不能斂納下焦,陰火被逼上炎,以致虛陽口瘡。丹溪所謂∶勞役過度,虛火上炎,游行無制,舌破口瘡,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若作實熱,誤投涼藥,則害又不止口瘡矣。

又曰∶口瘡者,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火也。輕則用補中益氣,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

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冬。發熱、作渴、吐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熱從小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參、術、五味、麥冬;不應,則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涌泉穴。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淺?;騿枴锰摵我陨诏?,而反用附子理中耶?蓋因胃虛谷少,則所勝者腎也,水氣之逆而乘之,反為中寒,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為口瘡。經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陰厥乃格,陽反上行,民病口瘡是也。故用參術、甘草補其土,姜、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則接引退舍矣。

口瘡門主方

口瘡 砂仁火 存性為末,摻上即愈。

又方硼砂(一錢五分) 寒水石(一錢) 黃柏 朱砂(各七分) 冰片(五厘)研細。先用苦茶漱凈再吹。

小兒口瘡不能吮乳(蔡醫傳) 密陀僧末醋調涂足心。瘡愈洗去。

又方 小兒臥時,以醋調湯瓶內堿末,書十字兩足心。

一切口瘡(《心法》)雞內金燒灰,敷之立效。

又方(《湯液》)黃柏(蜜炙赤,一兩) 青黛(一分)研末頻摻。

口瘡并治喉癬、喉癰閉塞。

鳳凰衣(即哺雞蛋殼內衣,微火焙黃) 橄欖核(瓦上焙,存性) 孩兒茶(各等分)共乳細,每藥一錢加冰片五厘,口瘡、口疳搽患處,喉證吹入,即能進飲食。

白口瘡生明礬(一錢) 朱砂(二分)共研末搽之。

口瘡連年不愈者,乃虛火也。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玄參(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用一丸噙咽。

大人小兒口瘡久治不效 附子為末醋調,男左女右貼腳心。

小兒口瘡不能乳食 白礬湯浸腳上,半日頓寬;或以礬末水調攤紙上,貼腳心,再以水濕之;或用白礬如雞蛋大,置好醋一盞中,頻涂兒足。

千金方 口舌一切諸瘡升麻 射干(各三兩) 柏葉(一升) 苦竹葉(五合) 大黃(二兩) 生蘆根 薔薇根白皮(各五兩)水四升同藥煎至一升去滓,入生元參汁三合再煎,再入生地黃汁五合再煎兩沸,下蜜煎濃,安舌上細咽。

口疳門主論

申斗垣曰∶口疳,是濕熱在于胃口。蓋口乃脾之竅,若不早治,恐蝕其口、唇、腮、頰,則兇。(《啟玄》)奎光曰∶糜疳,令人滿口糜爛,與小兒口疳同治。

又曰∶口疳宜用絲綿攪洗,忌用布。

口疳門主方

驗方(《錦囊》)人中白( 二兩) 銅青(三錢五分) 冰片(二分) 麝香(一分)上研極細,冷濃茶凈口,吹少許,候痰涎流盡再吹一二次,即愈。甚者加西牛黃一分更好。

又方(《啟玄》)橄欖核(一兩) 兒茶(五錢) 冰片(二分)研細搽之,三次痊愈。

口疳(《簡便》) 甘蔗皮燒研搽,甚效。

腮腫及口疳難痊(《急救》)半夏 香附(各等分)用雞子清共搗如泥。左病貼右涌泉穴,右病貼左涌泉穴。貼之即瘳。

口疳。

紅棗(十枚燒存性) 冰片(二分)研吹患處。

又方 縮砂仁殼 研擦之。

又方(《活幼新書》) 雞肫皮燒存性,敷之立效。

小兒口疳大人疳瘡。

好兒茶(一兩) 五倍子(炒黃四分) 黃柏(蜜炙五分) 冰片(二分)研細吹搽。

口糜門主論

馮魯瞻曰∶滿口生瘡者,名曰口糜。若白細點子,生于上 者,名曰七星瘡也。總不外乎心肺胃三經之蘊熱,隨所經而清利之。間有泄瀉,脾元衰弱,不能按納下焦陰火,是以上乘,為口瘡糜爛者。不可誤投涼劑,宜用六君子、理中湯之類。(《錦囊》)又曰∶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為脾之竅,臟腑之氣,皆由此出入,若門戶也。臟腑有偏勝之邪,則口有偏勝之證。

陳實功曰∶口破,虛火色淡而白斑細點,甚者陷露龜紋,脈虛不渴。此因思煩太甚,多醒少睡,治以知柏四物湯加丹皮、肉桂。實火者,色紅而滿口爛斑,甚者腮舌俱腫,脈實口干。此乃膏粱濃味,醇酒炙 ,心火妄動,治以涼膈散。(《正宗》)又曰∶如口舌生瘡,舌干、黃、硬,作渴者,加減八味丸。

又曰∶宜吹赴筵散,吐涎則愈,俱禁水漱。

奎光曰∶凡腮口腫爛,用筋縛絲綿蘸水輕攪,如覺痛,易治,不然系死肉,多難治也。

又曰∶傷寒口糜者,因心脾受熱,郁火熏蒸,治宜理心脾,其脈則洪大有力,而為實熱者也。更有脾元中氣不足,不能按納下焦陰火,以致口糜生瘡,宜服附子理中湯者,不可不知。

口糜門主方

柳花散(《正宗》)黃柏(一兩) 肉桂(一錢) 青黛(三錢) 冰片(二分)研極細。每用少許吹之。

赴筵散(《正宗》)黃連 黃柏 黃芩 北細辛 山梔子 干姜(各等分)研細吹之。

口瘡糜爛(《得效》) 生硫黃研末水調,涂手足心,效即洗去。

又方(《衛生》) 細辛末醋調貼臍上。

又方(《集簡》) 鐵銹末水調,敷患處。

又方(《簡便》) 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

又方(《普濟》) 釜底墨研細搽。

又方(《肘后》) 黃葵花燒末敷之。

又方(《圣惠》) 葵根燒研敷效。

口破(《集驗》)滑石(一錢) 辰砂(三錢) 冰片(二分)研末擦患處。

口爛喉腫舌干 馬錢子一兩麻油煎黑色。取起去毛研細,吹入喉中即涼,妙甚。

口臭門主論

昔有人,年二十余歲,口臭如登廁。醫者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主臭而然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亢極則反兼水化。其病在上宜涌之,如法果愈。(《錦囊》)《醫論選要》曰∶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于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于口也。

竇漢卿曰∶病患瘥后口中臭,腹中絞痛者,皆因熱毒積于脾家,急用蘇子降氣湯服之。(《全書》)馮魯瞻曰∶蓋齒屬腎,腎氣一虛則虛火壅于上焦,故乃口臭,名曰臭息。

口臭門主方

驗方(朱丹溪) 香薷治口臭如神,煎濃湯含之。

又方(內府) 連翹為末糊丸。如食韭、蒜后,用茶吞二三錢,口中濁氣即化為清氣,神效。

口臭穢及 齒腫痛 北細辛一兩煎濃汁熱嗽,冷即吐去。

又方 川芎泡湯,日漱五七次,半月愈。

口氣熱臭 干甜瓜子去殼研細,蜜少許,調丸如棗核大,食后含化,敷牙齒上。

剪口瘡門主論

《心法》曰∶脾胃積熱,口角生瘡。

俗云∶小兒誤用剪刀剪飲食瓜果,食之即生剪口瘡。

胡公弼曰∶小兒口角生瘡,名夾口瘡,又名燕口瘡。

澄曰∶剪口瘡又名夾口瘡,脾熱者多患此。亦有父母遺毒,小兒口角色白生瘡,久而不愈,又當以真蟾酥磨汁調白降丹,涂之自愈。否則必發瘡毒,又當分別,不可只以脾熱治之。

剪口瘡門主方

口角爛瘡 亂頭發洗凈 存性,研細,豬油調搽。

又方 蒸籠上或鍋蓋上氣汗水,涂之。

小兒燕口瘡 青布燒灰涂之,或用蜜調亦可。

燕口瘡 頭發燒灰存性,米飲調服并敷。

鵝口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鵝口瘡,乃心脾二經胎熱上攻所致。其證滿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則咽間疊疊腫起,致難乳哺,哺時必多啼叫。急用青紗一條裹箸頭上,蘸新汲水揩去白苔,以凈為度,重手出血不妨,隨以冰硼散搽之。(《正宗》)馮魯瞻曰∶鵝口者,乃胎熱蘊蓄心脾,上蒸于口,舌上遍生白屑,如鵝之口。(《錦囊》)湯氏曰∶初生,口內白屑滿舌上,不能吮乳,謂之鵝口。急以亂發纏指頭,蘸薄荷汁或井華水拭凈。如不脫,用四寶丹摻之。

若初生百日內,口中生白點無數,拭之則去,少刻復有,口角流涎,日夜啼哭不乳,又名鵝口白屑。皆由胎熱或母貪嗜酒面,遺熱于兒,用甘草、黃連各一錢煎濃,以帛裹手指,口中拭去再不復發。(《赤水玄珠》)奎光曰∶鵝口一名雪口,先須攪去白衣,用口疳藥(方載咽喉門)吹。頻攪頻吹,內服犀角汁或犀角解毒丸。

駱潛庵曰∶小兒胎火攻心,上 有白點,狀如粟米,名曰乳鵝;或口內白沫滿口,上 戴礙,狀如鵝口,開而不合,語聲不出,服食多艱。皆由熱毒上攻也,宜延壽丹。(《推拿秘書》)

鵝口瘡門主方

青液散(《錦囊》) 治鵝口瘡及舌瘡、舌菌、重舌。

青黛 樸硝(各一錢) 龍腦(一字)研細。鵝翎挑少許掃上。

又方(《正傳》) 白楊樹枝燒取瀝,涂之神效。

四寶丹(《湯氏》)雄黃(三錢) 硼砂(二錢) 甘草(一錢) 冰片(三分五厘)上為末。蜜水調涂或干摻。

又方 黃丹研細,竹瀝調涂口中,洗之其白點即落。一日涂三次,再用辰砂益元散,燈心湯調下,神效。

驅腐丹(奎光秘方)五倍子(去蛀,打碎,炒黑色) 硼砂(各二錢)共研細末。凡口糜鵝口略吹少許,不可過多。

小兒心有客熱滿口生瘡 天南星末,米醋調敷腳心。

又方 吳茱萸末,米醋調,涂足心。

又方 鵝糞泡湯,拭洗口內,即愈。

口內肉球門主論

竇漢卿曰∶口內生肉球,有根線長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飲食,以手輕捻,痛徹至心。服涼血疏風瀉火煎藥,再用麝香二錢,分二次,水調服,吹麝香散,根化而愈。(《全書》)

口內肉球門主方

麝香散(竇氏)直麝香(一錢) 梅花片(三分) 真川連(一錢)研極細,蘆管吹入。一日夜五六次,三日其根自化而愈。

口中飛瘍門主論

竇漢卿曰∶口中卒然有腫,轉脹轉大,此名飛瘍也。漸至殺人,用小刀點出血,鼠粘子解毒湯加紅花、丹皮。惡心腹脹滿者難生。(《全書》)

重門主論

馮魯瞻曰∶重 者,初生上 有物脹起,宛如懸癰者是也。是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治法速宜綿纏長針露鋒,刺腫之處,去其惡血則消。若再生再刺,否則有妨乳食。總緣小兒出胎之后,血氣收斂成血,則口內舌上喉頰皆凈;若血氣不斂,胎毒上攻,則乃成矣。(《錦囊》)又曰∶兒初生,次日即看口中上 ,如有白泡子,即以銀挖耳輕輕刮破,其泡子須刮出,勿令落入喉中,仍以京墨搽之。此泡一老,非惟難刮,且兒不乳,變生撮口諸證。

初生下地即不啼哭,不能吞乳,奄奄如死者,急看喉間,懸癰前 上有一泡,用指摘破,以帛拭去惡血,勿令咽下,即能通聲吞乳。(《保生碎事》)

上生瘡門主論

竇夢麟曰∶上 生瘡如黃粟,口中腥臭,外證手怕冷,腳怯寒,此脾經積熱也。

上屬脾,脾氣通于口,故脾經受熱,則上 生瘡也。先用蚌水,布蘸絞凈患處,宜服清脾降火湯,再吹冰片散,無不效矣。宜戒酒色。(《全書》)附取蚌水法∶用蚌洗凈打碎取水。另用濕棉布濾清,若夏布孔遇水即疏滑,倘蚌中螞蝗蟲竟濾在水碗中矣,偶入口中將何處之?其棉布孔遇水即緊密,則螞蝗蟲不能下,故用之口喉之證,屬太陽之火,然蚌乃河中之物,屬太陰之精,故借水以濟火事。

又曰∶上 生瘡,其因乃上焦積熱,脾之氣凝也。然上 屬脾,故脾經受熱,則上生瘡也。務須服清上膈、去風痰之藥。

上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上 癰,狀如紫葡萄,又名懸癰,屬手太陰、手厥陰心包絡。令人寒熱大作,舌不能伸縮,口不能開闔,惟欲仰面而臥,鼻中時出紅涕,乃手足少陰經及三焦積熱所致。過時不治,飲食不下,神昏脈亂者死。(《準繩》)陳實功曰∶上 紅腫脹痛,成膿為癰,膿出自愈。其病雖兇,卻是標病無妨。膿脹痛者開之,損而痛者益之,其患自安。(《正宗》)經曰∶不放膿,非法也。

馮魯瞻曰∶上 癰即垂癰,宛如蘆籜盛水之狀。治宜刺之,令泄去青黃赤血,鹽湯洗拭,蜜調一字散少許敷之。再生再刺可也。(《錦囊》)《醫論選要》曰∶懸癰生于上 ,雖不關于咽喉,所以暴腫者,亦熱氣使然也。不急療則殺人。

竇漢卿曰∶懸癰生于上 ,形如紫李,墜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頭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時出紅涕。若不速治,毒入于腦即死。用銅箸排開口,竹披針破癰頭,用鹽湯攪凈,血出盡,用冰片散吹入患處,閉口以待,藥化自然咽下,連吹三五次。(《全書》)奎光曰,懸癰生口內上 ,紫泡如豆大者是也。

上癰門主方

上 癰日久腫硬下垂不潰者。

食鹽( ) 枯礬(各等分)研細湯調,以箸頭蘸點患上。

含腮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小兒初生時,腮內如米豆大一小瘡,次日漸大,蝕破腮頰,故名含腮瘡。若不早治,破透難療。宜二金散。(《啟玄》)

含腮瘡門主方

二金散(《啟玄》)雞內金 郁金各等分研細,先用鹽湯洗凈,吹之。

呵欠門主論

呵欠者,脾胃中氣不足,精神勞倦所致也。經曰∶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寒,善伸數欠,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乃精與神不相根據,而陰與陽不相守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开封市| 石泉县| 盘山县| 宁远县| 浪卡子县| 龙南县| 永新县| 常宁市| 灵石县| 新田县| 双桥区| 聊城市| 淄博市| 佛冈县| 卢龙县| 抚州市| 祥云县| 泗阳县| 沁阳市| 遂平县| 攀枝花市| 扶余县| 木兰县| 左云县| 宁河县| 东海县| 江阴市| 福安市| 永兴县| 义乌市| 马鞍山市| 紫云| 灵武市| 天门市| 怀远县| 隆化县| 锡林郭勒盟| 邵阳市| 刚察县| 桂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