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611字
- 2015-12-26 19:08:39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健忘怔忡,驚悸不寐,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身痛及盜汗,月經不調。
人參 白術(土炒) 白茯苓 龍眼肉(去核) 酸棗仁(炒,各二錢) 遠志(去骨) 當歸身(各一錢) 木香(生用) 炙甘草(各五分) 炙黃 (一錢五分) 姜水煎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統血,思慮太過,則兩臟受傷,而血不歸經。心血不足,則健忘怔忡,驚悸不寐;脾血不足,則嗜臥少食,體倦肢痛,不能統血,遂致妄行,甚則氣郁而心脾作痛,在女人,則帶下而月經不調。茲取參、苓、 、術、炙草,甘溫可以補脾;龍眼、棗仁、歸身、遠志濡潤可以養心;佐以木香者,蓋思慮所傷,三焦氣阻,藉其宣暢調氣舒脾,則氣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實脾,而血之散于外者,悉歸中州而聽太陰所攝矣,故命之曰歸脾湯。
理中湯 臟腑中寒,四肢強直。
人參 炮干姜 炙甘草 白術(各等分) 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腸鳴切痛,或痰氣不利,口舌生瘡,或嘔吐泄瀉等證。
即人參理中湯加熟附子。
人有元陽,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則不能生土,而資生之本大虛。今以附子回少火,干姜暖中州,而參、術、甘草為之補氣,氣旺則火足,而脾土自能健運。經曰∶氣主煦之。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即補火之謂也。夫心上腎下,肝左肺右,而脾獨居中,中氣空虛,四臟不能相生,得此方以理之,則萬物之母安,而四臟皆得稟矣,故曰理中湯。去參術即名四逆湯,為四肢厥者設也。
生脈散 生津止渴,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干出汗。
人參(一錢) 麥門冬(二錢) 五味子(八分) 水煎服。
火氣赫曦,則金為所制,而絕寒水生化之源,故氣短倦怠出汗者,皆手太陰本證也。人參補氣為君,所謂損其肺者,益其氣也;五味子酸斂,能收肺家耗散之金;麥門冬甘寒,濡肺金燥枯之液。三者,皆扶其不勝,使火邪不能為害也。司天屬火之年,時令燥熱之際,尤為至要之藥。
參苓白術散 健脾養胃。
人參(去蘆) 廣陳皮 砂仁(各一兩) 白茯苓(蒸二兩) 白術(土炒四兩) 扁豆 山藥 薏苡仁 蓮子肉(各三兩) 神曲 炙甘草(各五錢)磨細,每服三錢,白湯調服。
乳香黃 湯 治癰疽發背,諸毒疔瘡,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腐膿毒,不假刀砭,其惡肉自然脫下,并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人參 白芍 沒藥(去油) 當歸 乳香(去油) 黃 熟地 罌粟殼(蜜炙,去筋) 甘草川芎 陳皮白水煎,量病上下,分前后服。
托里定痛散 潰后血虛,疼痛不可忍者。
熟地 當歸 白芍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罌粟殼(蜜炙去筋) 川芎 肉桂 白水煎。
托里內補散(馮氏) 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白芷、防風各等分,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正宗》) 潰瘍發熱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目痿黃,呼吸短氣,飲食無味,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大瘡愈后,宜多服之,不變他證。
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遠志、五味子。
圣愈湯 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脈細空而無力,以致心煩不安,睡臥不寧,或五心煩躁等證。
即四物湯加人參、黃 。
保元大成湯 潰瘍,元氣素虛,精神怯弱,或膿水出多,神無所主,以致睡臥昏倦,六脈虛細,手冷身涼,便溏或秘,胸膈或寬不寬,舌雖潤而少津,口雖食而無味,瘡弦不緊,肉色微紅,總由不足,大補堪題。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當歸 白芍 黃 熟附子 山萸肉 砂仁 北五味 陳皮 廣木香 炙甘草姜棗引,食遠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紅為度。凡見此等證候,乃真氣虛脫,已欲變壞之病,非此不回也。
獨參湯 潰后膿水出多,氣血虛極,或惡寒,或發熱,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或身涼脈細。
人參(二兩切片)作一劑,水二盅,棗十枚,煎一盅徐徐服之,若煎至稠濃,即為膏矣,作三次用,溫酒化服亦可。
清震湯(《正宗》) 潰瘍,脾胃虛弱,或誤飧生冷,或氣惱勞役,或入房夢遺,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宜急服之。
人參 陳皮 半夏 炙甘草 益智仁 香附 柿蒂 熟附子 澤瀉姜棗燈心引,如手足不冷去附子不用,如口干便燥火呃者,去附子加川連五分。
托里黃 湯 治氣虛作渴。
嫩黃 (蜜炙六錢) 甘草 天花粉(各一錢)水二盅,煎八分,頻服。加人參一錢尤妙。
黃 六一湯 當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治渴補虛。
綿黃 (去蘆,六兩。一半生,一半焙,一半鹽水潤,飯上蒸三次,焙干,銼細) 粉甘草(一兩。一半生銼,一半炙黃)水煎服亦可,或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調服,初服酒調亦妙。
止痛當歸湯 治腦疽背疽,穿潰疼痛。
當歸 生地 白芍 人參 炙甘草 官桂(各等分) 黃 水煎服。
此足陽明厥陰藥也。當歸、生地活血涼血,人參、黃 益氣補中,官桂解毒化膿,毒化成膿,則痛漸止,芍藥和脾,酸以斂之,甘草扶胃,甘以緩之,則痛自減矣。
參術地黃膏(《正宗》) 癰疽發背等證,大膿后,氣血大虛,急宜用此。
上好人參(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鍋內慢火熬至三碗,將渣再煎汁一碗,共享密絹濾清,復熬稠濃,將瓷罐收貯,聽用之耳) 云片白術(六兩,熬同上法) 懷慶地黃(六兩,熬同上法)以上三膏各熬完畢,各用磁蓋碗盛之,頓入水中,待冷取起,蓋勿泄氣,如患者精神短少,懶于言動,短氣自汗者,以人參膏三匙,白術膏二匙,地黃膏一匙,俱用無灰好酒一杯,頓熱化服。如脾氣虛弱,飲食減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術膏三匙,人參膏二匙,地黃膏一匙,好熱酒化服。如患者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皮膚手足粗澀枯槁者,用地黃膏三匙,人參、白術膏各二匙化服。如氣血脾胃相等,無偏勝者,三膏各二匙,熱酒化服。此膏用于清晨,并臨睡時,各進一次,自然強健精神,頓生氣血,新肉易生,瘡口易合,任瘡危險勢大膿多者,可保終無變證。如夏炎天熱,恐膏易變,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后能服,須發變黑,返老還童。以上諸方,功難盡此。
八仙糕(《正宗》) 癰疽脾胃虛弱,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饑,及平常無病久病,但脾虛食少,嘔泄者并妙。
人參 白茯苓 山藥 芡實 蓮子肉(各六兩) 糯米(三升) 梗米(七升) 白蜜(一斤) 白糖霜(二斤半)上將人參等五味各為細末,又將糯粳米亦為粉,與上藥末和勻,將白糖和蜜湯中頓化,隨將粉藥乘熱和勻,攤鋪籠內,切成條糕蒸熟,火上烘干,瓷器密貯。每日清早用白湯泡食數條,或干吃亦可。但遇知覺饑時,隨用數條甚便。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八仙糕(鄭氏秘方) 治脾泄腎泄,并遠年休息痢神效。
菟絲子 魚膘(切片,干面炒珠) 山藥(炒) 芡實(炒) 白茯苓 建蓮肉(去心炒) 薏苡仁(炒) 白扁豆(炒,各四兩) 谷芽(炒八兩) 粳米(炒黃,十八兩) 鍋巴(三十六兩)共磨細末,每早用開水入白糖少許調服一二兩,屢建奇功。
胃愛丸(《正宗》) 治潰瘍脾胃虛弱,飲食諸味不喜,屢用開胃進食之藥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此丸,進食為吉。
清河人參(一兩) 云片白術(鮮白者,米泔浸去澀水,切片曬干,同麥芽拌炒,一兩) 懷慶山藥(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乳拌濕,候潤透,曬干微焙,一兩) 上白茯苓咀(一兩。一分濃片,用砂仁二錢同茯苓合用,內飯上蒸熟,只用茯苓) 甘草(炙,三錢) 白豆蔻仁(三錢) 真廣陳皮(用陳老米先炒黃色,方下陳皮同炒,微燥勿焦,六錢) 建蓮子肉(去心去皮,切片,五錢) 真小紫蘇(蜜拌透,曬干微蒸片時,連梗葉切片,五錢)上為細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研粉,泡荷葉湯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湯不拘時服。
紅鉛造化丹(《正宗》) 治癰疽元氣不足,軟陷不起發,或已發復被風寒內外所侵,以致瘡毒下陷,變為陰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轉陰為陽,返出毒瓦斯復腫為吉。
人參 白茯苓 山藥(各一兩) 辰砂 寒食面(各七錢五分) 紅鉛(另有取法,三錢) 枯礬甘草(炙五錢) 冰片(六分) 麝香(八分) 乳粉(二錢。用頭生男乳,每盤內用一小盅,曬干刮取收之)上各研細,方為一處共研極細。用白蜜二兩,頭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湯內用磁碗頓蜜,滴水不散為度。候稍溫和,入前藥,軟硬得宜,丸如龍眼核大,金箔為衣,瓷罐收貯,或以蠟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熱酒一杯化藥,食遠服之,用濃綿帛復暖患上,其熱如蒸,瘡必復起作痛,乃此丹之效也。諸證嘔吐、怔忡、瀉痢,屢藥不瘥,異證并效。大率心經之病,石菖蒲。
肝經之病,遠志肉。脾經之病,生姜。肺經之病,麥門冬。腎經之病,五味子。各隨五經之癥用引,煎湯化服,其應如響。修合時務要端午、天醫、黃道日為佳,制藥時,忌婦人、雞、犬、生人、異物,預期齋戒,誠心多靈。
附載取紅鉛法∶女子十四歲而天癸至,此陰中之真陽,氣血之元稟,遇此將行時,兩腮先若桃花之狀,陽獻陰藏,其經只在半月之里必來。預用白綿 一尺五寸洗凈,時常用棉帶一條束臍下,綿 兩尖頭,前后系帶上,中間常兜陰器,小便時解一頭,便罷即系之,經至盡染 上。取初至紅鉛一顆,大如魚眼,紅色明亮如珠,此為接命至室,隨與好酒一杯和服,一時后如醉不醒,只以人乳飲之,一日后自生。已后能絕房事者,延壽一紀。余經換 兜取,陰干浸上白童便內片時,其經自然脫下,取置磁盤內,陰干聽用。如不升煉者,謂之坌紅鉛,亦可補益虛勞,接續命脈。如次經已后,但未破身者,俱可取聚,陰干磁盞升煉色如紫霜一般,合入三元丹內,人乳服之,接命長年,卻除百病。此方神秘,不宜輕泄,故不可傳。但取紅鉛之女,生平愛惜,飽暖適時,無拘束者為上。
人參黃 湯 治潰瘍虛熱,不睡少食,或穢氣所觸作痛。
黃 (蜜炙) 人參 白術(土炒) 當歸身 蒼術(炒) 麥門冬 升麻 五味子(炒) 神曲廣陳皮 甘草(各五分) 黃柏(酒拌,炒三分)姜棗引煎服。
內補黃 湯 治癰疽發背,潰后虛弱無力,體倦懶言,精神短少,飲食無味,自汗口干,脈澀不睡。
人參 白茯苓 黃 (蜜炙) 當歸身 肉桂 遠志肉(炒) 川芎 麥門冬 熟地白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姜棗引,煎,食遠服。
托里清中湯 癰疽脾胃虛弱,咳嗽痰氣不清,飲食少思。
人參 白茯苓 白術 半夏 陳皮 桔梗(各一錢)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姜棗引,煎,食遠服。
托里和中湯 癰疽中氣虛弱,飲食少思,腫不消,潰不斂。
人參 白茯苓 白術 陳皮 半夏 炮姜(各一錢) 廣木香 甘草(各五分)姜棗引,煎,食遠服。
托里建中湯 癰疽元氣素虛,或因寒涼,損傷脾胃,飲食少思,凡飧無味,或作嘔泄瀉,急服以健中氣。
人參 白術 白茯苓(各一錢) 半夏 炮姜(各一錢) 甘草(五分) 熟附子(八分)煨姜三片、棗二枚煎,不拘時服。
托里溫中湯 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為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白術 廣木香 丁香(各五分) 人參 益智仁 干姜(炮) 半夏 陳皮 羌活 白蔻仁 甘草(各一錢) 熟附子(二錢) 白茯苓(二錢)姜棗引,煎,不拘時服。
此方與舊不同,余制此,嘗治癰疽陰證及雜證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于外者。發熱煩躁,口干作渴,投以姜附之類,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響。
醒脾益胃湯 潰瘍脾胃虛弱,過傷飲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寬,四肢面目浮腫,及小水不利。
人參 白茯苓 白術 山藥 廣皮半夏 老黃米(炒,各一錢) 蒼術 濃樸 澤瀉 廣木香 麥芽 蘇子 豬苓 山楂(各五分)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食前服。
神應異功散 潰瘍陰盛陽虛,發熱作渴,手足并冷,脈虛無力,大便自利,至飲沸湯而不知其熱者必服之。
人參 白術 陳皮 白茯苓 當歸 廣木香 官桂(各一錢) 半夏 丁香 肉豆蔻 濃樸 熟附子(各五分)姜棗引,煎服。
二神丸 癰疽脾胃虛弱,飲食不消,大便溏泄,并治尋常腎虛脾泄俱效。
破故紙(四兩 微炒香色) 肉果(肥大者,二兩生用)用大棗四十九枚,老姜四兩,切片水浸棗姜,煮至水干為度,取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湯送下。
四神丸 脾胃虛寒,不便不實,飲食不思。
肉果(面包煨) 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水浸,炒一兩)為末,姜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論生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