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甚于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言也。
又曰∶邪入于陽則狂。
《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又曰∶狂之始發(fā),少臥而多起,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fā),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者是也。
《百要》曰∶癲者,異常也。精神癡呆,言語失倫。狂者,兇狂也。輕則自高自是,好歌好舞,甚則棄衣走而逾垣上屋,又甚則披發(fā)大叫,不避水火,且欲殺人,此痰火壅盛而然。
又曰∶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
又曰∶陽盛則狂,狂者欲奔走叫呼,陰盛則癲,癲者眩倒不省。
《綱目》曰∶狂謂妄言妄走也。癲謂僵仆不省也。經有言狂癲疾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是癲狂兼病也。
《內經》曰∶嘗貴后賤,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wèi),內奪于榮,(注云∶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于衛(wèi),內奪于榮。)是證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
《靈樞》曰∶癲疾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又曰∶癲癇之病,乍作乍醒者蘇,不食癡迷者死。
又曰∶凡癲狂之病,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癡者不可治。
又曰∶癲疾者,疾發(fā)如狂,死不治。
《醫(yī)鑒》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
《直指》曰∶健忘者,心脾二臟血少神虧故也,宜養(yǎng)血安神以調之。
《正傳》曰∶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癲病獨主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癲宜乎吐,狂宜乎下,癲則宜乎安神養(yǎng)血,兼降痰火。
河間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蓋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皆為陽化之火,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
子和曰∶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思、恐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于勞者傷于動,動便屬陽,驚者駭于心,心便屬火,二者亦皆以平心火為主也。(《丹心》)《靈樞》曰∶心小則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心高則滿于肺, 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又曰∶心病,禁溫食熱衣。
經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故血不流;血不流則色不澤。故其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仲景曰∶形體如煙煤,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
經曰∶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脈經》曰∶心絕二日死。
《靈樞》曰∶五臟皆小者,苦焦心,多憂愁;五臟皆大者,緩于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于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乎,反復言語也。
又曰∶心為血之主,而肝又為血之臟,是以血出于心,而納之于肝也。
經曰∶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yǎng)生則死。
又曰∶心以膻中為腑。
經曰∶十二官皆聽命于心。故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又曰∶火王于夏,相于春,廢于季夏,囚于秋,死于冬。其王日丙丁,王時日中。
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死日壬癸,死時半夜。
又曰∶心俞在脊第五椎旁,募在腹上巨闕。
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火精之氣其藏神,舌為心之官,當言于舌,舌用非竅,故云耳也。蓋手少陰之路,會于耳中,故也。)又曰∶心色赤而中虛,離之象也。
又曰∶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矣。
又曰∶雷氣通于心。
又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又曰∶精氣并于心則喜。
又曰∶心惡熱。
又曰∶血病,無多食咸。
又曰∶久視傷血,勞傷心也。
又曰∶損其心者,調其榮衛(wèi)。
又曰∶心熱病,額先赤。
又曰∶心熱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又曰∶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神門。
又曰∶肝移寒于心,在隔中。肝移熱于心,則死。
又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介音嘎。)甚則咽腫喉痹。
又曰∶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音下。)赤色,病甚則不可言快,胗在口,其色赤。
又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又曰∶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主脈痿,樞拆(音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又曰∶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燙心嘔吐,咳逆狂語,汗出如珠,多厥;其脈當浮,今反沉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死。此水克火也。
《脈經》曰∶夏心脈欲洪大而散;脾脈欲洪而遲緩;肺脈欲洪而浮澀;腎脈欲洪而沉滑;命門與腎同;肝脈欲洪而弦長。
又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渴自已。
華陀曰∶肺下右側可見心系,系于脊髓,下通于腎,其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一則自心入肺兩大葉間,曲折向后,并脊膂細絡相連,貫通脈髓,而與腎系相通。
愚謂四臟之系,皆通于心,心則通于四臟之系也,交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臟有病,先干于心,其系上連于肺,其別自肺兩葉向后,貫脊下腎,又自腎而之膀胱,與膀胱膜絡并行之于溲溺處也。肺之系者,上通氣喉,其中與心系相通。脾之系者,自膈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并胃胞絡及胃脘相連貫,膈與心肺相通,與膈膜相綴也。肝之系,自膈下,著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腎之系,貼脊膂脂膜中,兩腎相系,相通而下,行其上與心系通也。(綴音墜。)經曰∶是動病則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腎厥,是主心。
又曰∶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苦先入心。
又曰∶心宜食酸。
又曰∶心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補肝,如無他證,用安神丸主之。
又曰∶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用瀉心湯。
又曰∶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必先求于肝,是澄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邪必傳于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診其肝腎俱和,而心自疾,則隨其本經虛實而治之。
手少陰心引經藥歌∶午心麻(黃)桂(心)獨(活山)梔(黃)芩,生地(當)歸(黃)連代(赭石紫)石英,更有細辛并半夏,熟地(北)五味澤(瀉)同成。
《針經》曰∶心脈起足少陰,少沖穴在小指內端。
又曰∶赤如雞冠者生,赤如 血者死。
又曰∶實則夢憂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明。
又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注曰∶心苦緩,是心氣虛也。)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酸補之,甘瀉之。
補∶棗仁、遠志、天竺黃、山藥、當歸、麥門冬。
瀉∶貝母、川黃連、木香、玄胡索。
溫∶藿香、菖蒲。
涼∶牛黃、犀角、竹葉、連翹、朱砂。
引經報使∶獨活、細辛。
小腸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曰∶后附于脊,前附于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
小腸又曰∶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于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浮穢流入大腸。
《難經》曰∶重二斤十四兩。
經曰∶小腸為赤腸。
又曰∶小腸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又曰∶小腸有寒則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又曰∶小腸有宿食,常暮發(fā)熱,明日復止。
又曰∶小腸脹者,小腸 滿,( 音嗔,脹起也。)引腹而痛。
又曰∶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又曰∶心咳不已,小腸受之,其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又曰∶厥氣客于小腸,則夢聚邑街衢。
又曰∶是動病,則嗌痛頸腫,不可回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
又曰∶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頷肩 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又曰∶小腸熱脹生口瘡;小腸熱結滿不通;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小腸冷氣,非時刺痛;小腸酒后飲冷,氣裹熱結伏臍下,結硬塊不通,連外腎俱腫。
經曰∶手太陽小腸經。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未時氣血注于小腸。
《人門》曰∶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于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難經》曰∶小腸大腸會,謂之闌門,言由關闌分隔也。
《靈樞》曰∶唇濃,人中長,以候小腸。
又曰∶心應脈,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小腸結也。
又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又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睪,陰丸也。)時窘之候,當耳前熱。
又曰∶小腸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也。
《內經》曰∶小腸為泄。
《入門》曰∶小腸有氣則小腹痛;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莖中痛。
又曰∶小腸者,心之腑也;有病宜通利,用導赤散、赤茯苓湯。
《脈經》曰∶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發(fā)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溺血屬小腸、膀胱經。
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小腹急滿,為小腸水。
補∶牡蠣、石斛。
瀉∶蔥白、木通、紫蘇、荔枝核。
溫∶大茴香、小茴香、烏藥。
涼∶黃芩、天花粉。
引經報使∶羌活、 本上行,黃柏下行。
肝
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又曰∶肝者,干也。其性多動而少靜,好干犯他臟者也。
又曰∶肝居膈下,并胃,著脊之九椎。
又曰∶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于目,其系上絡心肺,下亦無竅也。
肝《難經》曰∶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滑伯仁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左脅左腎之前,并胃著脊之第九椎也。
經曰∶足厥陰經肝。
又曰∶是經多血少氣。
又曰∶丑時氣血注于肝。
《黃庭經》曰∶人身神名曰肝神,龍煙字含明。
《靈樞》曰∶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 青。
經曰∶肝者,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通竅于眼,在時為春,在方為東,在色為青。
經曰∶東方木也,萬物所以始生也。
又曰∶臟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也。腎水為母,心火為子,與膽為腑,克土養(yǎng)筋,故久行則傷筋。
司藏魂,其類草木,其畜雞,(一作犬。)其蟲為毛,其果為李,其菜為韭,其卦震,(生數三,成數八。一作巽。)其性仁,其充筋,其華爪,其谷麥(一作麻。)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
其音角,角者觸也,象陽氣觸動而生也,其數八,其病在筋,其臭臊,其聲呼,在變動為握,其氣噓,其液淚,其味酸,有余怒,不足悲,外應爪甲,色青欲如青玉光澤,不欲如藍。
《靈樞》曰∶爪濃者,膽亦濃。更肝主風,風喜傷肝,病主驚風,痘主水泡,若恚怒氣逆則傷肝氣,若燥氣盛則病,其病候面青筋急多怒,眼痛目閉,不欲見人,或兩目連札,臍左動氣,若肝實則直視大叫,呵欠項急,頓悶目赤多怒,頭眩痛引兩脅小腹之下。若虛則目昏胸痛,切牙吹氣,筋縮拘攣,恐懼如人將捕。若絕則唇腮反青,四肢多汗,然肝絕者,八日死。平脈則春旺七十二日,脈弦緩而長。然春弦者,端直之狀,細弱而長,其賊脈則浮澀而短,與夫面白亦逆其危,脈弦如張弓弦。
又曰∶肝生于左。
又曰∶肝主春,其日甲乙,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
《靈樞》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短堅固,視目大小。
又曰∶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 ,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
又曰∶有所墜墮,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
又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
又曰∶大怒氣逆則傷肝。
又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狀。
《難經》曰∶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又曰∶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澀,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內經》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肺傳之肝,病名曰肝癉。一名曰厥,脅痛出食。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又曰∶肝藏血,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