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 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注曰∶此肝之藏也。所不勝之時,謂庚辛之日也。)《入門》曰∶人動則血運于諸經,靜則血歸于肝臟,肝主血海故也。
經曰∶病在肝,愈于愈,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又曰∶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又曰∶肝病者,平朝慧,下晡甚,夜半靜。
又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宜食粳米、牛肉、棗葵。(注曰∶肝苦急,是其氣有余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肝虛以生姜、陳皮之類補之。)肝絕候。
《靈樞》曰∶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也。
故脈不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又曰∶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尿,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仲景曰∶唇吻反青,四肢 習。(伸縮也。)汗出者,此為肝絕也。
《脈經》曰∶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
怒而動血者,屬肝。
自兩脅逆上吐血者,屬肝。
血吐水碗中,沉者,是肝也。
經曰∶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肝為牡臟,牡者,陽也。
又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又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太乙真人曰∶莫嗔怒,養肝氣。
經曰∶肝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丹溪曰∶怒傷肝者,以憂(一作悲。)勝之,以恐解之。
《靈樞》曰∶兩精相薄,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
經曰∶暴怒傷陰。
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又曰∶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
又曰∶怒則氣上。
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矣。
(注云∶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嘔血及飧泄也。)經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又曰∶肝青象木,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何也?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肝熟而復浮,故知乙當歸甲也。
又曰∶木王于春,相于冬,廢于夏,囚于季夏,死于秋,其王日甲乙,王時平旦日出,其困日戊己,困時食時日中,其死日庚辛,死時晡時日入。(晡音逋,申時。)又曰∶病發驚駭。
又曰∶風氣通于肝。
又曰∶精氣并于肝則憂。
又曰∶肝惡風。
又曰∶久行傷筋,勞傷肝也。
又曰∶損其肝者,緩其中。
又曰∶肝俞在脊九椎旁;募在乳下期門。
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又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又曰∶肝熱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
又曰∶邪在肝則兩脅痛,中寒中惡血在內, 善 ,節肘腫。( 音記,狂也。)又曰∶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又曰∶肝水者,腹大不能自轉側,兩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又曰∶肝著者,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若時,但欲飲熱。(著,本病也。若時,指病時也。)又曰∶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又曰∶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
又曰∶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
又曰∶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 下滿。
又曰∶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又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引小腹,如懷妊狀。
又曰∶肝病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窒,欲令推,按之有熱,鼻窒。(推,蕩也,擠也。)又曰∶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左脅下則傷肝;肝傷者,其人脫肉不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
又曰∶肝氣虛則夢園苑生花草,盛則夢怒,厥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
又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脅音協,又音吸,左右脅下,脅子骨。)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又曰∶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
又曰∶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腹惡寒,四肢不舉而目白身清;(清,冷也。)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清而反白者,此金克木,十死不治。
又曰∶是動病則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主肝。
又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遣溺癃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陰肝引經藥歌∶丑肝龍膽(草)吳(茱萸)山萸(肉),瞿麥阿膠甘草扶,代赭(石)紫(石)英(當)歸白術,青皮羌活蔓荊(子)都。
又曰∶肝實,以白芍藥瀉之。
又曰∶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搐力大,瀉青丸。虛搐力小,地黃丸。
又曰∶心乘肝,實邪狀熱而搐。
又曰∶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呻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木臟肝,地黃丸;后瀉肺,瀉白散。
又曰∶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搐,先當定搐,瀉青丸;搐止,再見后證,則別法治之。
又曰∶腎乘肝,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
又曰∶凡肝經得病,必先察其肺腎兩臟,原其起病,然后更審肝經之虛實。然腎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賊。今肝得病,若非腎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來相攻,故須審其來在肺,先治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滋其根也;方審本臟虛實而用寒溫之劑以治之。若肺克肝,既受病,先診肺脈,若洪宜杏蘇菀桔。
扁鵲曰∶脈長而弦,病出于肝。脈大而洪,病出于心。脈下堅上虛,病出于脾。脈澀而浮,病出于肺。
脈小而緊,病出于腎。
喻嘉言曰∶肝至春月之榮,不自春月始也。始于秋冬收藏之固,設冬月水臟所儲者少,春月木即欲發榮,其如泉竭不足以溉苞穣何?蟄蟲尚知閉戶,豈君子可無居室之功耶!《 言》曰∶肝者,干也,屬木,象木枝干也。
《脈經》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經曰∶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又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又曰∶多食辛,則筋攣急而爪枯。
又曰∶陰出之陽則怒。
《丹心》曰∶七情傷人,惟怒為甚。蓋怒則肝木便克脾土,脾傷則四臟俱傷矣。
(治怒方∶香附、甘草各一兩,和研細。每服三錢,白湯調下。)《延壽書》柳公度曰∶但平生未嘗以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耳。
先賢詩曰∶怒來劇炎火,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
經曰∶肝虛而肺氣并之,則為悲。
又曰∶悲則氣消。
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則恐。蓋肝膽實則怒而勇敢,虛則善恐而不敢也。
《靈樞》曰∶肝氣通于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
經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又曰∶諸脈者,皆屬于目。
又曰∶諸筋者,皆屬于節。
又曰∶故人臥,血歸于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肝之應也。
《真誥》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兩脅緊痛為肝水。
經曰∶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色者死。
又曰∶實則夢山林大樹,虛則夢細草苔蘚。
補∶木瓜、棗仁、阿膠、薏苡仁。
瀉∶青皮、柴胡、笠槐隊詿緲冢恍檎擼 擻 蔥∮詿緲諞病足少陽膽引經藥歌∶子膽柴胡半夏宜,草龍膽劑更為奇,柴胡又走青皮下,向道功多不必疑。
《靈樞》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有苦汁,心中淡淡,恐如人將捕之,嗌中 然,數唾。
又曰∶手厥陰之脈,是動則心中淡淡,大動。
經曰∶膽虛則恐畏不能獨臥,膽實則怒。
又曰∶膽實則怒而勇敢,膽虛則善恐而不敢也。
《入門》曰∶膽虛則不眠,膽實則多睡。
又曰∶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癭馬刀。
又曰∶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
又曰∶膽病多寒熱。
又曰∶膽虛宜仁熟散,膽實宜半夏湯。
又曰∶小柴胡湯治寒熱住來,乃少陽經主藥也。水煎,澄清溫服,則能入膽。
《靈樞》曰∶膽為足少陽,其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罘(音輕,直視如驚貌。)絕系,絕系者一日半死矣。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脈經》曰∶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口苦嗌干為膽水。
補∶木通、龍膽草。
瀉∶柴胡、青皮。
溫∶半夏、川芎、生姜、陳皮。
涼∶黃連、竹茹。
引經報使∶柴胡本經,川芎上行,青皮下行。
脾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谷也。脾胃屬土,俱從田字;胃居正中,田字亦中;脾處于右,田亦偏右。
經曰∶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脾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養于四旁。
經曰∶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經曰∶足太陰脾經。
又曰∶是經多氣少血。
又曰∶已時氣血注于脾。
《黃庭經》人身神名曰脾神,常在字魂停。
又曰∶脾藏意,意者,記而不忘者也。
《內經》曰∶脾在志為思。
又曰∶思則氣結。(注云,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而結也。)皇甫謐曰∶思發于脾而成于心,過節則二臟俱傷。
《靈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又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又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也。
又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能知五谷矣。
又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脾病者,唇黃。
岐伯曰∶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難經》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入門》曰∶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心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黃庭。脾居一身之中,故曰黃庭。
經曰∶脾者,在天之濕;在地之土;在人為脾;在時為四季;在方為中央;在色為黃;通竅唇口。
經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又曰∶臟真濡于脾臟,肌肉之氣也。心火為母,肺金為子;與胃為腑,克腎水,主養肌肉,若久坐則傷肉。司藏意智。其類土,其畜牛,其卦坤,其性信,其華在唇四白,其谷稷,其蟲蜾,其果棗,其菜葵,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其病在肉,其音宮,宮者中也,土位居中,為五行建級也。其數五,其臭香,其聲歌,其氣呼,其液涎,其味甘,外應四肢而色黃。然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土。
《靈樞》曰∶脾應肉,肉 ( ,分理也。)堅大者胃濃。更脾主濕,然濕則傷脾。風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必面黃,善思善嗜,體重卵痛,四肢不改而怠惰。脾實則肢體重著而不舉,腹脹尿秘而善饑,昏睡身熱而飲水。脾虛則少氣,吐瀉生風,或乳食不消,腫脹腸鳴,四肢無力。脾絕則臍突唇反,環口黧黑,柔汁發黃。然脾絕者十二日死。平脈則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其脈溫濃,蓋因氣行臟腑之間,故和平不得見其衰乃形焉;賊脈則弦長而緊,與夫面青皆逆;危脈則狀如雞雀啄,止而復來。
經曰∶脾主長夏,中央己土,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又曰∶脾變動為噦。
《靈樞》曰∶脾者,主為衛使之回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脾小則臟安,難傷于邪;脾大則苦湊, 而痛,不能即行。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又曰∶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脾為牝臟,牝者,陰也。
《入門》曰∶脾為諫議大夫。蓋飲食人之大欲,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故名為諫議也。巳脾土,辰胃土,位居中央,謂之孤臟,其形如馬蹄,內包胃脘象土形也。諸經之氣交歸于中,以營運之氣,意之舍也。
又云∶脾為陰臟,位處中焦,主養四臟,故呼吸以受谷氣,以其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曰在中。
又曰∶土寄王于四季,尤王于長夏。(六月也。)相于夏,廢于秋,囚于冬,死于春。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 ;(食時,侵晨至食時也。 ,日囚也。)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皆本時也。( ,音耋。)經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又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又曰∶谷氣通于脾。
又曰∶精氣并于脾則畏。
又曰∶脾惡濕。
又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又曰∶久坐傷肉,勞于脾也。
又曰∶脾為萬物之母。胃為水谷之海。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徑至,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