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鉛(四兩,鐵杓內化開,傾入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鉛盡為度,去水取澄下者。三錢) 松脂(一錢) 黃丹(飛、炒) 輕粉(各五分) 麝香(三分)共研細,先用蔥湯洗凈,麻油調搽瘡口,油紙蓋好。
束毒金箍散 疔瘡針刺之后,余毒走散作腫,宜此藥箍之生大黃 郁金(蟬肚者) 白芨 白蘞 白芷(各四兩) 黃柏(二兩) 綠豆粉(一兩) 輕粉(五錢)共為細末。酸米漿調箍四邊,夏熱甚,用蜜水調。
消疔簡便方 疔瘡及諸惡毒初起,但未成膿者,服之神效。
白礬(研,三錢) 蔥白(七莖)上二味同搗極爛,分作七塊,每塊用熱酒一杯送下,服畢用濃被蓋之,再進蔥白湯一盅。少頃汗出如淋,從容去其覆物,其病如脫。此雖味澀難服,其效甚妙。凡居鄉村之處,遇有此證,不及延醫,只傳此方,服之活人甚眾,誠為良便方也。
敷疔。
銀朱(三錢) 紅棗(七個煮爛去皮核) 搗敷留頂。
疔。
甘松 三柰(各五錢) 雄黃(研細,一錢) 麝香(一分)酒水各半,先煎甘松、三柰,煎好濾清,調雄黃、麝香服。
紅絲疔 用銅錢捫頭處,將木上舊釘起一根,用棉花包裹,蘸桐油點著,令油滴錢眼內,一滴即愈。
疔瘡 生蔥和蜜搗敷患處,過一飯時,疔即拔出。
保生梃子 疔瘡、背疽、瘰癘,一切惡瘡。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砂(三錢) 輕粉(半大匣) 金腳信 雄黃(各三錢) 麝香(一錢)為極細末。用黃蠟五錢熔開,將藥合成梃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錢眼大,將瘡頭撥開,安一餅于頂上,次用膏貼。
蟾酥丹 蟾酥不拘多少,黃丹、白面等分,為丸如麥粒大,針破疔瘡,以一粒納之,膏蓋。
散疔膏 磁石乳細,以蔥頭十四根取汁,入蜜少許調勻,敷留一孔。一敷即散,妙不可言。內服托里藥。
拔疔 蜣螂腹下有一白點者即心也。先以針刺破疔頭,再將針取出蜣螂心點疔頭上,以膏蓋之。半日間血出,根拔而愈。忌羊肉。
一切疔腫(孫真人)。一色蒼耳草連梗葉燒灰,以醋調搽。干即再搽,重者十余次。
吃牛肉中毒生疔 金線重樓即七葉一枝花,不拘多少,切碎,研細,和溏雞屎調勻搽上,立效。
疔瘡怕動刀針 巴豆仁一粒,飯一粒,研貼瘡上,立時拔出疔根,再尋癩蛤蟆取肝粘貼,神效。
諸疔 菊花葉搗汁服一碗,死可回生。
疔毒已篤者二服即愈。(潘霞山。)土蜂房(一具) 蛇蛻(一條)黃泥固濟燒存性為末,每空心好酒服一錢,少刻大痛,痛止,其瘡已化為黃水。
爛頭疔。
白梅(二個) 大蜒蚰(二條) 白菊花根(一把)共搗爛,加透明雄黃同敷,如干再另敷一二遍,無不愈者。
扎馬疔 切不可食肉,生白酒煎 草、紫花地丁、車前草服之。
追疔奪命湯(《赤水玄珠》)羌活 甘草節 蟬蛻 川黃連 獨活 北細辛 青皮 金銀花 防風 澤蘭葉僵蠶 金線重樓 赤芍(各等分)有膿加何首烏、白芷;要通利加大黃、牽牛、青木香、山梔;毒在下加木瓜各等分。
每服五錢,先將一貼加澤蘭葉、金銀花各一兩,姜十片煎熱服,汗出為度;病退再加大黃二錢,煎,熱服,取利一二次,去余毒為妙。此方取效如神,百發百中。若心煩嘔吐,用甘草節、綠豆粉各等分,酸漿湯調下二錢;如嘔逆惡心,用乳香、綠豆粉各等分,甘草湯調下二錢。
小奪命散 治疔瘡及腦疽、惡毒,其效如神。
槐花子 地丁 千頭子(即掃帚子,又名地膚子,各等分)水煎,通口溫服,加真蟾酥少許尤妙。
拔疔丹(一名疔毒撤回。畢峻功。)凡一切疔瘡,無名腫毒,初起磨敷,已成已潰,用一粒放瘡上,膿血即拔出,如遇陰疽對口大證,可用十數粒鋪瘡上,如神。
巴豆霜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真蟾酥(酒化開,乳成膏) 明雄(各二錢) 樟冰 露蜂房(陰陽瓦焙存性) 劈朱砂(各一錢) 真輕粉 當門子(各五分)上各乳極細,照分兩稱準和勻,以蟾酥膏和杵為丸如藥珠大,曬干瓷瓶密貯任用。(此即蟾酥餅原方加露蜂房也。)疔瘡丸(馬驥功得自盧成琰傳。)專消一切疔瘡,兼治濕痰流注,梅瘡初起。
巴豆仁(去皮、膜) 明雄 生大黃(各三錢)共研細末,加飛面醋打糊為丸,如金鳳花子大,每服二十三丸,熱湯送下,瀉三四次無妨,弱人只服十九丸自消,得嚏即愈。
髭疔 紅絲疔、面白疔,腫脹至目與鼻俱隱入肉里,牙關緊急。昔有一道人用患者耳垢、齒垢,刮手足指甲屑,和勻如豆大,放茶匙內,燈火上炙,少許取作丸,將銀簪將疔頭挑開抹入,用棉紙一層,津濕覆之,痛立止,半日目可開,腫已消半,次日服活命飲,二劑遂愈。
血疔,或生肘下,或生眼角,疔有一竅如針眼,淌鮮血不止。真香油四兩,無灰酒不拘多少,和勻熱服,其血立止。隨用野菊花濃煎常服,切忌茶湯。
萬靈奪命丹 治一切疔毒入腹,煩悶惡心,兼治癰疽發背、惡瘡。
朱砂(水飛) 蟾酥(人乳泡) 輕粉 膽礬(各五錢) 銅綠 血竭(各一兩) 雄黃 枯礬(各二兩)共為細末,面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令病患先將蔥白三寸嚼爛,吐在手心,將丸包在蔥內,熱湯吞下,出汗。
疔。
生磁石(一錢) 麝香(一分)研極細,每用少許膏蓋。
又方胡椒(二十五粒) 大獨蒜(一個) 蔥白(三根)共搗爛,油紙上作膏貼之,神驗。
秘方 用鐵釘放屋上受風露之氣,日久上銹,以刀刮下,乳極細,加麝香少許,瓷瓶密貯。如遇疔瘡已破者,摻少許即流黑水,不過三次,疔根自出。如未破者,以水調點疔上,即可拔疔如神。
疔瘡不用刀針。(杜寶山。)萆麻仁(七粒) 銀朱(一分)共研細,如干,加唾津少許,疔頭讓出,即周遭敷之,兩三次即出小黃頭矣。
拔疔第一方(徐峨峰。)萆麻仁(四十九粒半) 杏仁(去皮,十七粒半) 松香(二兩一錢五分) 荔枝肉(三個半) 銀朱(少許)共搗成膏貼之。
拔疔。(吳韻清。)荔枝肉(一個) 溏雞屎 菊花根葉(不拘多少)共搗爛敷上,立愈。
又方 鰣魚鱗貼之。
水疔門主論
凡人手足一時生出小瘡,四圍紅赤,中間一點漆烏,堅硬如石,痛不可忍者,名曰水疔。破后惟流血水。(《啟玄》)
水疔門主方
治水疔 土牛膝不拘多少,搗爛入鹽少許和勻,敷疔上半日即愈。
又方陳壁土 食鹽(各一錢) 雄黃(三分)共研細末,津液調敷疔上,其疔自落。
水疔 五月五日午時采 草搗細末,酒調服三錢取汗。
又方 荔枝肉一個,貼在疔上,以生白酒飲醉取汗為度。
紅絲疔門主論
胡公弼曰∶紅絲疔一名急疔。生于手足肘脘之間,初起如黃豆大,色似緋袍。此疔根行如箭,日夜行一尺二寸,狀如紅絲線一般。皆因大喜大怒,氣血逆行所致,走入心腹,令人悶亂不救。凡遇此等急證,尋見紅絲之處,即用神針針斷其根,針入四五分,取去紫黑惡血,急服追疔奪命丹,隨飲浮萍酒,立愈。(《無愧青囊》)
紅絲疔門主方
浮萍酒(陸伯迪) 治紅絲疔一服即愈。浮萍不拘多少搗爛,用好酒一斤或半斤煎滾,沖浮萍內半時許。通口服,隨嚼浮萍草敷疔上。
楊梅瘡門主論
楊梅瘡陳實功曰∶楊梅瘡者,又名時瘡,俗名歹瘡,因其形類楊梅耳。總由濕熱邪火所化,先從上部見之,皮膚作癢,筋骨不疼,其形小而干者,是氣化傳染,乃脾肺受毒。毒在皮膚,不曾傳里為輕,宜萬靈丹發汗自解。先從下部見之,筋骨多痛,小水澀淋,其形大而硬者,是精化欲深,乃肝腎受毒。毒在骨髓,未透肌膚為重,宜九龍丹通利以瀉骨中之毒,須內毒已解,筋骨不疼,瘡根淡白,方可搽藥。若求速效,妄用藥熏擦,必貽后患,醫家、病家均慎用之。(《正宗》)馮魯瞻曰∶楊梅瘡者,因形相似而名之也。凡氣受之而得者,堅實凸起,又名棉花瘡;若血受之而得者,其形扁折而潰,又名果子瘡;皆類其像而俗呼之。北方名曰天泡瘡,雖名異而實同,然治療須別。凡自致者重,傳染者輕。自致者欲欲太妄,以致陰處先見,及縱口恣味,三焦皆熱,精竭血結,遺滯諸經而成也。傳染者中氣不足,外染稍輕。然患此者,切不可用毒物發之,亦不可用涼藥遏之并求速效,須用煎藥解毒,補益托散,外用煎藥洗浴,仍以膏藥搽貼,拔毒出外,方無后患。(《錦囊》)申斗垣曰∶陰楊梅瘡與陽楊梅瘡大不相同。陰楊梅瘡色紅而不起不破,乃血中受風熱之毒。又云男子受婦人梅瘡毒穢起相感而生。(《啟玄》)又曰∶翻花楊梅瘡,是表虛毒瓦斯猖獗而成。
又曰∶楊梅豆子,是毒瓦斯之微,感之輕也。
又曰∶楊梅癬是患瘡時食了牛肉,或洗浴當風抓癢,有犯房欲,致令渾身腥臭,或干而起白屑,或腥水淋漓,治當分氣血、身之上下多少。
又曰∶楊梅瘡食豬腸臟,致令愈后復生楊梅圈子瘡也。
陳遠公曰∶有嫖妓戀爐酣戰,覺馬口間如針刺痛,此毒瓦斯已過也。未幾生魚口矣,生疳瘡矣,遍身生瘡矣。黃膿泛濫,臭腐不堪,人以為毒盛,多用敗毒之味,不知日事敗毒而毒益盛,瘡益多,有腐爛而死者。夫楊梅之毒中于泄精之時,必元氣虧損,故毒乘虛之入;若元氣大旺,毒難深入,即有傳染,不過輕微之毒,可一瀉而愈。遍身毒瘡乃大虛而毒深中也,不補虛而瀉毒,何能奏功乎!若止服敗毒,無異下石也。二生湯∶生黃 、土茯苓各三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四劑瘡漸紅,又四劑干燥,又四劑痊愈。此方不去解毒,只以黃 補氣,氣旺邪自難留,得甘草之化毒,土茯苓之引毒,毒去而正氣無虧,氣生而血又能養,此治之巧,無如人不知也,可勝嘆息云。(《辨證冰鑒》)胡公弼云∶楊梅瘡又名砂仁瘡。其患皆因色欲過度,染受穢污之惡毒,或先患下疳,或先患橫 ,然后始發此瘡。此瘡將萌,手掌心隱隱當見紅點。治之者切不可茍圖財帛,暗用輕粉等藥隱之,梅瘡一服輕粉,如油入面,毒入筋骨而莫能解也。
不但終身骨中疼痛,結毒潰爛,上至五官頭顱,下至玉莖元首,蟲蝕無存,噫!輕粉之為害,可勝道哉!患此瘡者,亦不畏人物議而求速效。醫者當盡發其毒,使之外出,務使永無遺患。(《無愧青囊》)又曰∶有患楊梅瘡遍身,獨有一二個形色紫黑如熏梅,疼痛特甚,多令通身瘡不起發,此乃楊梅疔也。即如痘疔阻遏,不能起發行漿無異。須用針刺出血,服托里土茯苓等劑。
又曰∶楊梅瘡初起似肉泡,其人起白皮,層層揭去,直揭至三四十層方能穿破,宜服人參茯苓湯。毒未穿不用膏藥。如已破,貼梅漏膏,待肉平去膏藥。
蔣示吉曰∶總之楊梅瘡宜發不宜遏,貴在除根,莫求速愈。得其旨矣。(《說約》)《廣筆記》云∶有以水銀、番 搓擦五心醫楊梅瘡,致令患者三日間舌爛、齒脫、喉潰,穢氣滿室,吐出腐肉如豬肝色,二便不通,湯水不入,腹脹幾死,證已危急矣。醫斯證者,須以手按病患之腹,不痛者,知雖脹未堅,毒未及心,其毒尚淺,速治可效。法用鉛二斤,分百余塊,加大劑甘桔湯料∶銀花、甘草各四兩,水三十碗,煎濃汁,先服三四碗,徐澆舌上,任其自流,澆灌一個時辰,其舌即可轉動,口內即可洗凈,隨令飲汁數盞,將前渣再煎,連前剩汁攙和一處,頻頻洗濯手足,次日二便出黑水無數,始安。然后用吹口藥及內服敗毒內托之劑而痊。
澄曰∶楊梅瘡又名棉花瘡,因其綿綿難絕也。又名肘瘡,乃時氣乖變,邪氣湊襲,形如楊梅,或上或下,綿綿不絕,皆由入房不凈,淫火郁結之毒。若瘡毒傳染氣化者輕,先入脾肺,其瘡先見于上部,皮膚作癢,筋骨不疼,其形小而且干,毒在皮膚,未經入里,治宜發散。若淫女媾精,精化欲染者重,流于肝腎,先發下疳,次生魚口,先從下部見之,漸至遍身,大而且硬,筋骨多疼,小水澀淋,此證最重。因其毒瓦斯內入骨髓,外達皮毛,若非汗下兼行,將何以洗濯其臟腑乎!若瘡發已久,血氣已虛,毒猶未退,宜解毒托散為主,總以醫至筋骨俱已不痛,瘡根淡白,內毒已散,方用點藥。輕者半年,重者一載方可痊愈。若不遵此法,欲其速愈,妄用熏條、擦藥、哈吸等法,往往致成后患者多矣。
楊梅瘡門主方
首用第一煎方全當歸 穿山甲(切碎,微炒) 甘草節 沒藥(去油) 柴胡 乳香(去油) 天花粉 川貝母 皂角刺 赤芍(各三錢) 防風 連翹 肉桂(各二錢四分) 金銀花 廣陳皮(各七錢五分) 白芷(二錢一分)上各稱準,分作三劑,每日一劑。用黃酒一斤,水一斤,煎至一斤為度。宜砂罐煎之,溫服取汗二次。水酒減半,照上溫服取汗,戒口味,不過三服即愈。看何部位,照后加味治之,神效。頭上加 本;面上加升麻、白芷;頂上加升麻、桔梗、羌活;腹加白芷、柴胡;背加皂角刺;胸加栝蔞;腰加羌活、獨活;脅肘加柴胡、青皮;臂上加肉桂、羌活;耳后加升麻、柴胡、獨活、桔梗;四肢加肉桂、金銀花;肩膊加肉桂、升麻∶腳底加肉桂、牛膝;瘡成加肉桂、皂角刺。以上引經藥各加一錢。
煮棗神方。(《家秘》)何首烏(半斤) 天花粉 威靈仙 鱉甲(炙) 金銀花 皂角刺 川萆 白僵蠶木通 白芷 麻黃 蟬退 當歸 蒼術 川芎(各二兩) 生大黃 生地(各四兩) 全蛇蛻(一兩)上藥用水一斗,磁鍋內煎至五六升,去渣凈,揀大黑棗五斤入汁,再煎收至藥汁干為度,將棗曬干,不時食數枚。毒漸消,口自收,落靨而愈。
消風敗毒散歸尾 川芎 生地 赤芍 黃芩 干葛 升麻(各一錢) 川黃連 防風 黃柏連翹(各八分) 羌活 金銀花 蟬蛻 甘草(各五分)水煎二三劑熱服。
初起必加大黃二錢,芒硝一錢五分。通利,惡物去凈后即勿用。
廿四味風勝飲(《說約》)毒發出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