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 荊芥 白芷梢 連翹 苦參 赤芍 黃連 地骨皮 白鮮皮 黃芩山梔子 歸尾 木瓜 金銀花 蟬蛻 薏苡仁 黃柏 僵蠶 五加皮 甘草白蒺藜 皂角刺(各一兩) 土茯苓(白實者,三斤)上部瘡多,倍加川芎;下部瘡多,倍加木通;瘡痛加羌活、獨活;體虛加人參、茯苓,去梔子。分作五六十劑,每日水煎二劑服。忌牛肉、燒酒,豬肝腸,鹽宜炒過食,不炒恐生癬。此方起死回生,活人甚眾。
羊肉發藥(《說約》)。梅瘡初起,皮膚燥癢,上部多者。
蟬蛻 川芎 當歸(各三錢) 威靈仙(一兩) 麻黃(春用七錢,夏用五錢,秋用九錢,冬用二兩二錢)先用羊肉一斤,水十碗,煎七碗,去羊肉入前藥于汁內,煎至三碗去渣。一日內早、午、晚分三次服完。用羊肉好酒過口,吃盡被蓋取汗,或吐或瀉三四次,以粥補住,內毒日解,外毒自發。忌牛、狗、鵝、雞,火酒、茶、醋等物。每早食仙棗三枚。如病患不能飲酒,或虛極者,服胰子湯。
仙棗方 大黑棗二十一枚去核,入胡粉三分,逐用線扎緊,放小砂罐,略放水煮熟,露一宿,空心吃三枚,冷茶送下。
胰子湯(《說約》)。楊梅人虛氣弱,不能汗下,用此解毒托散,方能送毒外出。
薏苡米 川芎 金銀花 牛膝 木通 胡黃連 當歸 川黃連 防風(各一錢) 甘草(六分) 白僵蠶(七條,炒,研) 土茯苓(二斤,米泔浸一二時,打豆大,勿犯鐵器,井花水洗凈) 肥皂子(七粒,打去黑皮)陳酒、河水各二碗,煎一半,入前藥并胰子一付去油凈,同煎一碗,空心服,取汗。忌口如前,虛弱甚者,加人參。
豬肉茯苓湯(《說約》)。梅毒下體先見,遂及遍身,筋骨酸痛,二便澀滯。
牛膝 蒼耳子 甘草 全當歸 蛤粉 金銀花 紅花 天花粉 皂角刺(各二錢)蟬蛻(二十一個) 土茯苓(洗凈,木槌打碎) 精豬肉(各四兩) 穿山甲(二十一片,土炒,研) 大黃(大便結,用一兩,如常者,用五錢,自利者,不用)生白酒三碗煎一半,空心服。豬肉過口,大便利三四次后,以粥補住。
仙遺糧湯(《說約》)土茯苓(即仙遺糧,洗凈,木槌打碎,二兩) 皂角子(五個,切片,微炒) 當歸 白鮮皮 川芎薏苡仁 木通 威靈仙 防風 金銀花 木瓜 茅蒼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瘡久氣分虛者加入)水二碗,煎八分,看病上下,食前后服。腿腳之下加牛膝一錢。病淺者一月可退;病深者百日可痊。此瘡欲發,先發下疳,預服此方,能免發瘡也。此治梅瘡初起,筋骨疼痛,數月延綿不已,并治楊梅風毒,誤服輕粉,癱瘓不能動履之良方也。食忌同前。
解毒天漿飲 梅瘡不問新久,遍身潰爛及筋骨作痛者。
土茯苓(二兩) 防風 當歸身 蟬蛻 防己 白鮮皮 連翹 海風藤 皂角針金銀花 川芎 木瓜 苡仁(各一錢) 天花粉(二錢) 甘草(五分,下部加牛膝一錢)水二盅,煎八分。臨服入酒一杯,量病上下服之。
楊梅結毒。(王明宇。)天花粉(二錢) 白僵蠶 蟬蛻(去兩眼珠、腳尖) 杏仁 肥皂子(獨核者) 皂莢子(以上各七個)金銀花(五錢) 土茯苓(取牽連疙瘩,長者名鉆筋透骨草,四兩,實者六兩)忌見鐵器,用井水六碗煎三碗,任服。忌醋、鹽,戒房事。如無獨核肥皂子,便用肥皂子七個,打開看內有黑色、黃色,油膩味的,俱不可用,只揀青草色的方可用;皂莢子如蟲蛀的,便用十個。如初生魚口,渾身筋骨疼痛,即宜服此,便可不發梅瘡。
此方得之異傳,活人千萬,功效甚捷。但服是藥,日日須吃白水肉,以免心嘈,不可少也。
經驗梅瘡方(《錦囊》)麻黃 穿山甲 白芷 威靈仙 蟬蛻(各二錢) 生黃 (一錢)生羊肉一斤,水五碗煎三碗,將藥取起,入藥在湯內煎至二碗,熱服蓋被,出汗為度。
楊梅瘡楊梅風方(《錦囊》)土茯苓(四兩) 川當歸 金銀花 牛膝(各二錢) 皂莢子 甘草 防風 羌活 川芎(各一錢) 熟地(三錢)水煎三盅,三次服。
又方(《錦囊》)土茯苓(四兩) 金銀花 皂角(各五錢)水煎湯,另用大肥皂核燒存性為末,每用三分調服。
梅瘡神方(《啟玄》)川黃連 川芎 胡黃連 當歸(各一錢) 土茯苓(二兩) 豬胰子(一個)酒水各盅半,煎一盅,看瘡上下分食前后服。
二皂飲(沈員嶠。)肥皂子(獨核者二十粒) 皂角子(三十粒) 苦參 金銀花(各一兩)河水碗半,井水碗半,煎一碗,露一宿,次早空心熱服,其毒自消。
又方土茯苓(四兩) 蟬蛻 皂角刺 肥皂子 僵蠶(各一錢)水三碗,煎一碗,服一七除根。
人參 苓湯土茯苓(四兩) 人參(一分) 土黃 (三錢,如無以黃 代之)水十五茶盅,煎湯當茶,只食淡肉,忌咸。
楊梅瘡服此,永無結毒之患。(《濟生》)胡黃連(三錢) 牛膝 川黃連(酒炒,各一錢)加新鮮土茯苓一斤,洗凈木槌子打碎,水八碗,瓦罐內煎至四碗,入豬胰子一個,再煎至二碗,再將豬胰子一個鏟碎入藥內,同胰子一日服盡。
寶靈丹 毋論梅瘡初起已潰,服此神效。并治結毒下疳串毒,以及男女內外不可明言之處惡毒等證。
珍珠(豆腐包,煮透,研) 滴乳香(去油) 廣木香 真血珀(另研) 沒藥(去油) 沉香 冰片(各一錢) 西牛黃(五分) 辰砂(水飛,五錢) 真胎骨(不拘多少,沉香煎水制過) 滴乳石(三錢,用零陵香、紫背天葵、甘草、茅香各三錢,水煎一伏時收取研用)上藥各味另研,照分兩配合,再研千余下,瓷瓶收貯。每用丹三分加飛白面二分和研極勻,分作三服,每服用新鮮土茯苓一斤,刮去粗皮,以木槌打碎入砂銚內,加河水十碗,煎至六碗,每用二碗調服上丹一分七厘。如患者中氣不足,土茯苓只用十兩,大便不通加百草霜五分調服;膿水多加當歸、白芷各一錢五分;毒在上部,加川芎、桔梗各三錢;在咽喉加玄參三錢;在腰加杜仲三錢;在脅加柴胡、防風各三錢;在下部加牛膝、苡仁、防己各三錢。俱加入土茯苓湯中煎服。服過如毒瓦斯不行,小便不利,可于土茯苓湯中加利水等味,服之自利,一料除根。
琥珀牛黃丸 治楊梅破爛,并一切疽癰久潰,膿水不干者。
琥珀 豬牙皂 木香(各一錢) 人中白( ) 輕粉 雄黃 朱砂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白芷(各三錢) 當歸(二錢) 西牛黃(三分) 槐花(炒,一兩) 丁香(春夏一錢五分,秋冬三錢)上為極細末,酒糊為丸如蘿卜子大,初服五丸,五日后服七丸,又五日后服九丸,又五日后仍服七丸,又五日后只服五丸,周而復始,俱用土茯苓甘草煎湯下,其毒消散如神。
又方芝麻 槐角子(各一升)同炒研細,每清晨白湯調服二合,七日即愈。
又方 陳琉璃陰陽瓦焙研極細,土茯苓煎湯調服二錢。
又方白果肉 紅棗肉 肥皂子(各四十九粒)共搗為丸,每早土茯苓湯送下三錢。
又方 羊糞不拘多少,陰陽瓦焙存性,每服三錢,好酒送下,數服自愈。
又方紅棗肉 核桃肉 輕粉(各三錢)共研細作丸,分九服。每服三十丸,朱砂為衣,瘡上食后服,瘡下空心服。七日瘡愈,換用花椒七粒泡湯送下。
梅瘡神效丸(《錦囊》)棉花核(炒) 肥皂核(炒黃) 廣膠(麩皮拌,炒)槐花米(炒) 馬料豆(炒) 麻子(炒,各半升)為末,雄豬膽汁為丸,每服五錢,酒送下,生在上身者加穿山甲土炒,二兩。
又方(《錦囊》)朱砂(二錢) 雄黃(一錢五分) 苦參 荊芥 天麻 麻黃 面粉 牛蒡子 槐角子(各三錢)上為末,用糖心雞蛋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雞湯或羊肉湯送下,一日一服,表出毒瓦斯,再不發。忌一月房室。神效。
楊梅瘡后腫塊方(《錦囊》)冷飯團(十五兩) 防風 薏苡仁 木通 金銀花 防己 白鮮皮 木瓜 皂角刺茯苓(各五錢) 白芥子(四錢) 歸身(七錢)分二十服。每用水煎,空心、午飯后、晚飯前各一服。忌雞、魚、生冷、房事及煎炒、茶酒,十余日立效。虛弱人加人參五錢,其妙不可盡述。
梅瘡遍身臭爛 大蛤蟆一只,竹刀腹上割一小孔,將大紅棗填滿,再加蟾酥五分,用線扎好,麻油半斤入砂鍋內炙至黃色為度,取出研細,瓷瓶收貯。每服三分,無灰酒調服取汗,五日痊愈。
忍冬湯金銀花(一兩) 黑料豆(二兩) 土茯苓(四兩) 甘草(三錢)白水煎。每日一劑,酒助藥力。
金蟬脫甲酒 梅瘡不拘新久輕重,皆驗。并治結毒,筋骨疼痛,諸藥不效者更妙。好酒五斤,大蛤蟆一個浸酒內,封瓶口,煮兩柱香取起。待次日隨量之大小飲醉為度。冬夏蓋被出汗為效;所剩之酒,次日只服量之一半,酒盡瘡愈。服酒后七日不見風,要緊。忌口味、房事,百日除根。
久不收口 陳肥臘肉切薄片粘貼,日三易,先以千里光煎水洗之。
神應散何首烏 天花粉 荊芥穗 苦參 防風(各一兩) 肥皂核(燒存性) 薄荷葉(各五錢)共為末,分十服。每日用新鮮白土茯苓八兩,雄豬肉四兩,入前藥,一服用水七碗煮爛去渣,其肉聽食,其湯代茶飲之,不過十日痊愈,再無余毒。如善啖肉者,可作大劑與之。
先天一氣酒 治楊梅瘡筋骨疼痛。鉛七斤打成片,剪碎,用上好堆花燒酒十五斤,將鉛片浸酒內,泥封壇口,隔湯文武火煮一晝夜,埋土中,一七退火氣,早晚任服一二杯。待筋骨不痛,然后服八寶丹收功。
蜒蝣槐花丸(沈員嶠)?;被⊕舫矗屑?,用蜒蝣搗丸,空心酒服三錢。
口上楊梅瘡 先將豆腐渣焙熱,將布囊盛之。熨嘴,俟作癢時以膽礬涂之即愈。
翠云散銅綠 膽礬(各五錢) 熟石膏 輕粉(各一兩)共研極細末,瓷瓶收貯,濕瘡干摻。干瘡公豬膽汁調點,一日點三次,自愈。
又方 杏仁四十九粒,泡去皮、尖,壓去油取霜,研極細,入輕粉三錢,冰片五分,再研勻,豬脊髓調點。若瘡一二個既大且硬,可先用白降丹少許拔去毒瓦斯,后用此藥收功。
鵝黃散(《正宗》) 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疼甚者宜之。
石膏( ) 黃柏(炒) 輕粉(各等分)研為細末,干摻爛上,即可生疤,再爛再摻,毒盡乃愈,此解毒止痛收干之妙藥也。
梅瘡點藥(《啟玄》)白砒 精豬肉(各一兩) 紅棗肉(五錢)共搗如泥,外用黃泥固好, 紅取出研細末,用鵝膽調搽如神。
又不疼點藥(《啟玄》)真輕粉 杏仁皮 松花粉(各一錢) 冰片(一分)用鵝膽汁調搽。
梅瘡靈藥(《啟玄》)水銀 皂礬(各一兩) 火硝 明礬 青鹽(各一兩二錢五分)共研,入陽城罐內,鹽泥固濟,先文后武,打三炷香,取出冷定聽用,點梅瘡神效。一方多雄黃、朱砂各三錢。
白粉霜(點楊梅瘡。)水銀(一兩) 食鹽 明礬 皂礬 火硝(各二兩) 雄黃 朱砂(各三錢)除水銀不研,將六味研末,入陽城罐內,中間放水銀,上以鐵盞蓋好,再用鐵線扎緊,以牡蠣鹽泥封口,曬干,裂縫補好,照升藥法,升打三蛀香為度。冷定取開,刮下盞內靈藥,每用一二厘,冷水調點,三四次愈。
梅瘡膏藥 豬油熬去渣一兩,加香油三錢同熬,離火稍冷,加乳香、沒藥各五錢,兒茶七錢,研細攪勻,又入冰片、麝香各一分,輕粉五分,臨用攤貼神效。
又膏方 老松香一斤,河井水煮九次,先用麻油四兩煉滴水成珠,入煮過松香,膽礬、銅綠二味只各用一兩,研細攪勻,收膏攤貼。
梅漏膏 麻油半斤熬至滴水成珠,入白蠟五錢熔盡,入血竭、兒茶、乳香、沒藥各五錢,膽礬一錢,再下飛丹二兩,鉛粉五錢,離火入冰片一分,麝香二分,攪勻成膏,欲去污肉,加龍骨、赤石脂各二錢。
五寶丹(丁惠生。)杏仁(五粒,去皮,乳霜) 輕粉(五分) 銀珠(三分) 冰片(一分) 麝香(五厘)共研極細末。破者干摻,未破者水調涂之,隔日痂脫自愈。
洗梅瘡法黃連 黃芩 黃柏 黃蠟 白芨(各五錢) 川椒(三錢) 食鹽(少許) 煎湯洗之。
又方 用前湯入好醋少許,加冬青葉三四十斤同煎,取葉貼瘡上。渣再煎湯洗。
又方 土菖蒲煎湯洗瘡,易于收口。
又方臭梧桐 金銀花 野菊花(各等分)煎湯入舊馬桶內熏之,一日二次。有痔漏加枸杞子。
通仙五寶散(王范泉傳。)鐘乳粉(三錢六分) 琥珀 冰片(各六分) 大丹砂(二錢四分) 飛白面(炒,一錢八分)各稱足和勻,分十二服,每日用土茯苓一斤,水煎十二碗,清晨一碗入藥一服,服其土茯苓湯,須一日服盡。不可別飲湯水并茶,重者再服一料,無不愈者。忌雞、鵝、牛、羊、房事。此方古今第一。
初起熏法(《秘本》)。辰砂末一錢,綿紙分作七條,香油浸透,每次熏二條,熏時板凳坐著,夏天用單被,冬天用夾被蓋之,不可出氣,要口含水,恐傷口皮,熏完吐去,不可咽下,其效如神。(此方弱人不宜輕試。)搜風解毒湯(《泮霞仙秘錄》)。治梅瘡不犯輕粉,重者月余,輕者半月余。
土茯苓(一兩) 薏苡仁 金銀花 防風 白鮮皮 木瓜(各五分) 皂莢子(四分) 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
白水煎,日三服。忌茶并毒物房事。
西圣復煎丸(扶溝寶林僧傳)。已破危篤,百方不效,用此如神。
丁香(焙)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兒茶(各一兩) 血竭 阿魏 白花蛇(各四兩) 飛白面(一斤,炒) 白蜜(六兩) 香油(四兩) 棗肉(八兩,研末)搗丸彈子大。每用一丸,土茯苓四兩煎湯化服。
五寶霜(《懷德堂秘方》)水銀(一兩) 朱砂 雄黃(各二錢五分) 白礬 綠礬(各二兩五錢)研勻罐盛,燈盞蓋定,鹽泥固濟,文武火煉升,罐口掃收。每以升藥三錢,入乳香、沒藥各五分,研細末摻太乙膏貼之,絕效。
楊梅結毒。(秘方。)皂莢 五加皮 當歸 白鮮皮 金銀花(各二兩)分八貼,每貼加土茯苓四兩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