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已瀉。膿反難成。膿已成而不針。潰壞愈深。瘡口難斂。次、輕按熱痛者。膿淺而稠。重按微痛者。膿深而稀。按之不痛俱硬者。瘀血也。俱軟者。濕水也。再、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軟隨手而起者。膿已成。按之四畔俱軟者。膿大成矣。
手法 針鋒宜隨經絡之橫豎。不則難于收口。部位宜下取。便于出膿。腫高而軟者。在肌肉。針四五分。
腫下而堅者。在筋脈。針六七分。腫平肉色不變者。附于骨也。針寸許。毒生背腹肋脅等處。宜扁針斜入。
以防透膜之害。入針在好肉之處。則磁實而難進。針至膿潰之處。則虛軟而無阻。針既透膿。即視針口。
必有膿意如珠。斯時也。欲大開口。則將針斜出。欲小其口。則將針直出。所謂迎而奪之。順而取之也。隨以綿紙捻蘸玄珠膏度之。使膿會齊。三二時取出捻。則膿水速干矣。瘡口貼呼膿膏。四圍敷潰膿散。元氣虛者。必先補而后針。膿一出則諸癥悉退。若膿出反痛。腫仍不消。或煩躁嘔逆者。胃氣虛也。治宜大補之。
神妙拔根法 凡背疽、腦疽。陰癥者。初起不腫高。不 熱。灸之不疼者。必致壞人。于十日以前。用鈹針當頭插入。至知痛方止。出其惡血。通其瘡竅。隨用蟾酥條插入。直至孔底。服蟾酥丸、紺珠丹、發其大汗。
如元氣虛者。隨以內托之藥大補之。每日插二條。以膏蓋之。三日后加添插藥。其根高腫作痛。外用神燈照法、桑根灸法。助陰為陽。插換七日。其瘡裂縫流膿。至十三日。其根自脫。如日多根深蒂固不能脫者。鈹針取之。玉紅膏搽之。不脫者自脫。不斂者自斂。如半月后不作膿腐者。用鈹針品字樣三孔開之。
不問深淺。以知痛為住。隨用藥筒拔法拔之。視其膿血鮮明。謂氣血交粘。用藥可痊。若紫黑氣穢。謂氣敗血衰。神仙難醫。若拔后大膿當出而反少。必內有頑膜。宜取去寸余。雖微痛血出無妨。隨用兩手輕重得宜。從瘡根 處漸漸捺至中間。剪去膿管。聚膿自然涌出。以黃濃為吉。其膿日漸多者為輕。反此則為慮矣。
又有不宜針者。如疽生于筋脈。及骨節臍門。并癭瘤。再結核推之不動者。俱不宜針。冬月閉藏。水冰地折。只宜用藥托里而少針石者。蓋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也。所為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如托里溫中湯之類也。
蜞針一法。為開門放毒之快捷方式。然恐竭于外。不能及于內。即皮膚之疾。恐血去而氣不能獨居也。禁之。
針委中穴法 治癰疽發背紅腫疼痛。及腳膝風濕疼痛。即柱杖跛足者。針之有功。又中風痰厥。牙關緊急不知人事者。針之立效。其法。令患者雙手倚壁上。雙腳挺直。用三角鈹針。將紙扎只露半米粒許尖頭。針時以中指抵住針頭。看委中穴有細青紫脈。皆是濕毒惡血。看準于紫脈上刺之。凡青脈俱刺。任出黑血無妨。看血出淡黃色。方以紙輕手按片時。以小膏藥貼之。三四日不可洗浴。放血后。令人將圓棍于手足腰背腿上。如轅刮面。即棄杖而行。百發百中。針家不宜出血。惟腫偏宜出血也。
針少商穴法 治喉風、喉痹、 額、( 、音容。大頭也。)懸癰、乳蛾等癥。危急者刺之立驗。穴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一韭葉許白肉際間。用三棱針刺出紫血。立瘥。此穴能泄諸臟之熱。但不宜灸。
內托黃 丸 治誤傷經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者。
黃 (生八兩) 當歸(三兩) 肉桂 木香 沉香 乳香(各一兩)為末。用綠豆粉四兩。生姜自然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下。
卷一總論部
針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扁鵲云。病在血脈。治宜砭石。此舉素問血實者決之也。非止丹毒及紅絲疔走散。但見紅腫色赤游走不定者。或時毒瘀血壅盛等癥。并宜砭之。忌其太深。內經所謂刺皮無傷肉也。法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用箸一根。劈開頭。夾之縛之。用二指輕捺箸梢。以瓷鋒對患處懸寸許。再用重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皆出。如丹毒敷貼。見小兒赤游丹毒門參考。至次日腫未全消。再量行砭之。以腫消紅散為率。
針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灸乃開結破硬之法。蓋火性暢達。引拔內毒。有路而發外也。凡瘡之初起。七日以前。隨毒勢之大小。灸艾壯之多寡。如赤腫紫黑者。取蒜片三錢。濃置瘡頂上。著艾灸之。三壯一換蒜片。初灸覺痛。以不痛似癢為止。初灸不痛。以知痛庠為止。初灸全然不覺痛癢。宜去蒜明灸之。方能速潰。艾數宜多。有漫腫無頭者。以濕紙覆其上。視其先干處置蒜灸之。兩三處先干。兩三處齊灸之。有一點白粒如粟。四圍紅腫如錢者。即于白粒上灸之。有陰瘡日數多者。艾炷不及。其事以蒜搗爛鋪于瘡上。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易。以知痛甚為效。癰疽、流注、鶴膝風等。每日灸二三十壯。頑疽、陰瘡、痼發等。艾數必多。宜先服護心散以防火氣入內。灸小兒。先將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溫。即移于小兒毒上。易艾照前。凡腫瘍初起。用此灸之。一不開大。二不內壞。三易收口。誠瘍科之首法也。如七日以后。毒已成形。宜隨經絡取穴次灸之。或騎竹馬法灸之。或用錠子藥餅、蠟餅、等類灸之。至真要論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是毒乃寒邪所傷。艾火攻之。求其本也。
經曰。陷者灸之。陽癥似不必灸也。頭為諸陽之首。凡生瘡腫。由亢陽所致。灸之必加大腫。痰動必死。腎俞穴發瘡。由腎水枯竭而成。灸之則火爍其源。黑陷則死。有元氣素虛。瘡不高腫。體倦神昏。脈空虛浮散。數而不鼓。此內無真氣抵當火力。灸之必昏潰而死。世云。艾火不傷人。非通論也。
凡灸。先用蒜片擦穴。則著艾不落。灸瘡不發。則疾不除。用蔥、艾、薄荷煎湯洗之。灸瘡已發。潰爛疼痛者。
用桃柳枝、胡荽、黃連煎湯洗之。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罨之。灸瘡不收口。用槐枝、蔥白煎湯洗之。瓦松陰干為末摻之。灸瘡貼膏。宜頻換。使膿血出多而疾速愈。
騎竹馬灸法 治諸發背。及痔漏腸風。是癥由心火留滯而生。此穴乃心脈所過之處。灸之則心火調暢。血脈通流。其毒頓減。其法。男左女右。于患人曲池穴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尖。與肉平齊截斷。次令患者騎竹馬。兩人前后扛起。離地五寸。兩傍扶定。以前篾豎馬上。從尾骨貼脊。量至篾盡。以墨記之兩邊各開同身寸一寸五分盡處。是穴各灸二七壯。
針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手太陰肺經少商穴(此穴宜刺不宜灸。入前針法。)手陽明大腸經曲池穴 治胃疽。及上部疔腫發背。渾身瘡毒、風刺、癮疹、頑疥。小兒丹毒。并癰瘓。四肢拘攣。歷節風。
(穴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以手拱胸。紋盡頭陷者是穴。)三間穴 治蜂窠疽。(穴在手次指本節后內側陷中。又名少骨穴。)肩 穴 治乳癰、乳毒、乳巖。(穴在肩端兩骨罅間。陷者宛宛。舉臂取之。有空是穴。一名肩井穴。足少陽陽蹺之會。)三里穴 治乳癥、膝癥。(穴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 內兩筋間。舉足取之。)偏歷穴 治顴疔。(穴在手腕中后三寸陷中。)足太陰脾經沖門穴 治脅癰。(穴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商丘穴 治陰疽。(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箕門穴 治腹癰。(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是穴。)大敦穴 治魚口。(在足大指端。指甲里三毛中。)三陰交穴 治鶴膝襠疽。(穴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膝頂穴 治鶴膝風、香港腳。(此秘法也。諸書不載。)足陽明胃經神授穴 治牙癰。(二穴。隨人大指上直去骨罅處起。用患人手一跨。此秘法也。)缺盆穴 治鬢疽、瘰 。(穴在肩下。橫骨陷中。)伏兔穴 治鬢疽。(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