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總論部(2)

  • 外科大成
  • 祁坤
  • 4957字
  • 2015-12-26 19:06:05

一惡神昏憒。心煩舌上干。瘡形多紫黑。言語自呢喃。二惡腰身強(qiáng)。目睛邪視人。瘡頭流血水。驚悸是肝。三惡形消瘦。膿清臭穢生。瘡形多軟陷。脾敗不知疼。四惡皮膚槁。聲嘶韻不長。痰多兼喘急。

鼻動肺將亡。五惡成消渴。隨飲即隨干。形容多慘黑。囊縮腎家端。六惡身浮重。腸鳴嘔呃頻。大腸多滑泄。臟腑并將傾。七惡瘡倒陷。形如剝鱔同。四肢多冷逆。污水自流通。

善屬腑癥。病微邪淺。更能慎起居。節(jié)飲食。則勿藥亦愈。惡屬臟癥。多因元氣虛弱。或汗下失宜。胃氣受傷。或寒涼克伐。以致邪氣愈實也。法當(dāng)純補(bǔ)胃氣。多有可生者。宜于潰瘍主治諸方內(nèi)對癥施治。

此外更有潰后發(fā)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guān)緊急。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zhàn)切牙。

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水中。其脈浮大。按之微細(xì)。衣濃仍寒。此氣虛極。傳變之惡癥也。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瀉腸鳴。飲食不入。吃逆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癥也。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勁強(qiáng)。此氣血虛極。變痙之惡癥也。俱急用參、 、歸、術(shù)、附子以救之。間有得生者。不可因其癥惡。遂棄而不治。

癰疽生死法

初生如粟。里可容谷。外面如麻。里大如瓜。外面如錢。里可容拳。起勢大。終無害。未老先白頭。無膿軟陷休。瘡從疙瘩起。有膿生方許。腫潰氣昂昂。不治自安康。根高頂又高。八十壽還饒。 腫易腐爛。任大終無恙。瘡高熱 疼。雖苦必然生。瘡軟無神氣。應(yīng)補(bǔ)方為益。肉腫瘡不腫。必竟生疑恐。膿穢不進(jìn)食。泄瀉黃泉客。瘡色豬肝紫。無膿必定死。綿潰不腐爛。內(nèi)怕葡萄嵌。仰臥不知疼。陰癥命難生。腐盡有敗氣。笑里終生祟。根散瘡平塌。神仙無治法。久病目露神。必竟命難存。面忽似涂脂。十日后分離。敗中有紅肉。

雖重生門路。新肉如板片。不食終須變。手足皮枯槁。血敗生難保。唇白眼無神。腹脹瀉將傾。腌氣不氣。雖重多生意。眼眶黑氣濃。癰疽怕此逢。房中香馥馥。是病終為福。瘡熱身微熱。輕病何須說。生死此中求。片言一可決。

察形色順逆法

凡閱人之病。必先視其形色。而后與脈病相參。誠識于始。以決其終。百無一失矣。曷言之。陰病見陽色。

腮顴紅鮮。陽病見陰色。指甲呈青。此二者俱死。又身熱脈細(xì)。唇吻反青。目珠直視者死。面如涂脂。色若土黃、油膩、黑氣涂抹者死。唇舌干焦。鼻生煙煤。眼神透露者死。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身形縮小者死。喘粗氣短。鼻 睛露。語言譫妄者死。循衣摸床。遺尿失禁。撮空者死。頭低項軟。眼視無神。吸吸短氣者死。

皮破無血 肉綻爛班。麻木不知痛庠者死。齒黃色如煮豆。唇白反理無紋。耳黑枯焦不聽。人中縮而坦平。口張氣出無回閉。鼻煽相隨呼吸行。汗出如珠不散。痰若膠而堅凝。出血紅如肺色。指甲彎而滯青。

神昏神浮。神亂神離。緇衣生滿面。黑氣慘天庭。逢之都沒命。法在此中評。

內(nèi)消內(nèi)托法

內(nèi)消 消者、減也。于初起紅腫結(jié)聚之際。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劑。必分之以虛實。如脈癥俱實者。

汗利之。脈癥俱虛者。滋補(bǔ)之。次分部位。佐以引經(jīng)消毒之藥。使氣血各得其常。則可內(nèi)消也。再如熱渴便閉。邪在里也。則疏導(dǎo)之。寒熱 痛。邪在表也。則發(fā)散之。無表里癥。邪在經(jīng)也。則和解之。

內(nèi)托 托者、起也。已成之時。不能突起。亦難潰膿。或堅腫不赤。或不痛大痛。或得膿根散。

或膿少膿清。或瘡口不合者。皆氣血虛也。主以大補(bǔ)。佐以活血祛毒之品。或加以芳香。行其郁滯。或加以溫?zé)帷S滹L(fēng)寒。如托里消毒散。隨時加減之。候膿出腫消腐凈。用參、 、歸、術(shù)、大補(bǔ)之。甚加附子。使氣血滋茂。則新肉易生。是為內(nèi)托也。又云。治癰以寒。是為內(nèi)消。治疽以熱。是為內(nèi)托。內(nèi)消內(nèi)托。乃正治從治之義也。

虛實癥治法

腫潰諸癥。須辨虛實。隨行補(bǔ)瀉。若或稍差。關(guān)系甚大。假如腫起堅硬膿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瘡疽之虛也。瀉利腸鳴。食少嘔吐。手足并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臟腑之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腸滿脹悶。肢節(jié)疼痛。口苦咽干。煩渴身熱。

脈大神昏者。悉臟腑之實也。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氣血之虛也。腫高色赤。寒熱疼痛。膿稠壯熱。頭目昏重者。氣血之實也。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喉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切牙者。上實也。精滑便利。腰腳沉重。睡臥不寧者。下虛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聲敗。四肢浮腫者。真氣虛也。 腫痛甚。日久不潰。寒熱往來。二便淋秘。心神煩悶者。

邪氣虛也。又曰。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諸庠為虛。諸痛為實。脈微細(xì)軟者為虛。洪大而數(shù)者為實也。脈癥俱虛。虛則補(bǔ)之。和其氣。托里也。脈癥俱實。實則瀉之。導(dǎo)其氣。疏利也。脈癥俱緩。緩則治本。用平和之藥。徐治之也。

主治之法。如腫高 痛者。神授衛(wèi)生散解之。次用托里消毒散。漫腫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應(yīng)。加姜桂。

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宜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宜四君子湯。加歸、 、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宜四君子湯。加芍藥、木香。惡寒憎寒。陽氣虛也。宜十全大補(bǔ)湯。加姜、附。晡熱內(nèi)熱。陰血虛也。宜四物湯。加參、術(shù)。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宜六君子湯。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宜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宜補(bǔ)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宜補(bǔ)中益氣湯。加五味、麥冬。欲嘔食少。脾胃虛也。宜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宜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宜十全大補(bǔ)湯。加山藥、山茱萸。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宜十全大補(bǔ)湯。加附子。

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宜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宜補(bǔ)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腫潰。惟宜先補(bǔ)胃氣。或疑參、 滿中。或泥于氣質(zhì)素實。或為有痰勿服補(bǔ)劑。

或間有用者又加發(fā)散敗毒等藥。致使聽補(bǔ)不償聽損。多致有誤。殊不究瘡瘍之作。緣陰陽已虧。膿血既瀉。元氣已憊。斯時也。不行溫補(bǔ)。將何以恃。書云。才得腫痛。參之脈癥。見有虛弱。便與滋補(bǔ)。氣血無虧。

可保終吉。此古今不易之確論也。

經(jīng)絡(luò)大略

人生之有經(jīng)絡(luò)。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jīng)絡(luò)。猶捕盜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岐黃問答。以經(jīng)絡(luò)為主。惟經(jīng)絡(luò)一明。然后知癥見何經(jīng)。用何經(jīng)之藥以治之。了然無謬。如古之善射御者。自有得心應(yīng)手之妙焉。假如腹之中行。系任脈一經(jīng)。開兩傍系足少陰腎經(jīng)。又開兩傍系足陽明胃經(jīng)。又開兩傍系足太陰脾經(jīng)。此皆在腹中者。其乳之在上在傍。系手太陰肺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手厥陰心包絡(luò)經(jīng)也。又開兩傍則在兩肋。系足厥陰肝經(jīng)。又肋之后。背之傍。系足少陽膽經(jīng)。其脊之兩傍各兩行。系足太陽膀胱經(jīng)。若脊之中行。系督脈一經(jīng)。手之外廉。系手三陽經(jīng)。手之內(nèi)廉。系手三陰經(jīng)。足之外廉。系足三陽經(jīng)。足之內(nèi)廉。系足三陰經(jīng)。頭乃手足六陽經(jīng)所會。如耳前后。系手足少陽經(jīng)。顴之上下。系手足陽明經(jīng)。兩 傍。系手足太陽經(jīng)。其鼻之上行。仍系督脈一經(jīng)。又凡各經(jīng)支別交會與夫足三陰。皆循喉嚨挾舌本。又足厥陰隨督脈會于巔。雖未得備陳分寸起止。實乃十四經(jīng)之大略也。內(nèi)經(jīng)所謂分肉者正指此耳。至于奇經(jīng)八脈。亦皆有起止病患也。假如肋痛。便知其為肝經(jīng)。不分內(nèi)外男婦大小。皆可識癥用藥。稍近后便知其為膽經(jīng)。則又當(dāng)隨癥加減矣。由些言之。則凡十四經(jīng)所在。皆可類推也。

陀云。癰疽之作。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如心之發(fā)于喉舌。肺之發(fā)于皮膚。脾之發(fā)于肌肉。肝之發(fā)于筋肋。腎之發(fā)于骨髓是也。陰毒發(fā)于下。陽毒發(fā)于上。腑之發(fā)于外。臟之發(fā)于內(nèi)。發(fā)于下者得之緩。

發(fā)于上者得之速。感于腑者易治。感于臟者難療。故內(nèi)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近骨者多冷。久而不愈。化血生蟲。蟲則多庠少疼。或先庠后疼。近膚者多熱。久而不愈。傳氣成漏。漏則多疼少癢。或不疼不癢。發(fā)于虛處者多險。發(fā)于節(jié)而相應(yīng)者不治。(應(yīng)為內(nèi)外通潰也)手足十二經(jīng)有氣血多少之分。歌曰。多氣多血君須記。手經(jīng)大腸足經(jīng)胃。多氣少血有六經(jīng)。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luò)。膀胱小腸肝所異。

治以氣多者行其氣。血多者破其血。氣少者難于起發(fā)。補(bǔ)托之。血少者難于收斂。滋養(yǎng)之。雖然。厥陰經(jīng)有相火。難治。少陽經(jīng)有相火。而更難治。故足少陰當(dāng)作氣血兩虛治也。用藥之道。如東垣之處方。矧有兼風(fēng)、兼痰、兼濕、兼氣、兼血、兼陰、虛等癥。病本不同。治當(dāng)求備。較之世俗圖人形瘡樣而不分經(jīng)絡(luò)者。大相徑庭矣。

十二經(jīng)補(bǔ)瀉藥品

手少陰心經(jīng)(補(bǔ))當(dāng)歸 生地黃 茯神 遠(yuǎn)志 酸棗仁 麥門冬 柏子仁 山藥 蓮肉 圓眼肉 人參 紅藍(lán)花(瀉)黃連 枳實 木香 貝母 天竺黃 郁金 赤茯苓玄胡索(溫)石菖蒲 藿香 沉香 木香 桂枝 麻黃(涼)連翹 丹參 石蓮子 梔子 犀角 牛黃 朱砂 石膏(引經(jīng))獨活 細(xì)辛 燈心 圓眼手厥陰心包絡(luò)經(jīng)(補(bǔ))人參 黃 肉桂 沉香 菟絲子 破故紙(瀉)大黃 芒硝 梔子 烏藥(溫)大附子 肉桂 干姜 沉香 川芎 白豆蔻 柏子仁 烏藥(涼)黃連 梔子 丹皮 柴胡 薄荷 滑石(引經(jīng))柴胡(桂佐之) 川芎 青皮手太陽小腸經(jīng)(補(bǔ))石斛 牡蠣 甘草梢(瀉)木通 赤茯苓 車前子 紫蘇 羌活 木 檳榔大黃 瞿麥(溫)巴戟天 茴香 烏藥 砂仁 益智仁(涼)滑石 木通 梔子 茅根 車前子 豬苓 澤瀉 芒硝(引經(jīng))羌活 本 黃柏足厥陰肝經(jīng)(補(bǔ))當(dāng)歸 熟地黃 酸棗仁 阿膠 木瓜 沙參 薏苡仁 枸杞子 菟絲子 山茱萸 白術(shù)蓮肉 甘草 蒺藜(瀉)白芍藥 赤芍藥 柴胡 青皮 枳實 青黛 羌活 木賊 甘菊 蒲黃 桃仁 蔓荊子常山 五靈脂 益母 前胡(溫)木香 肉桂 香附子(涼)黃連 黃柏 胡黃連 龍膽草 草決明 牛黃 羚羊角 車前子 甘菊花 地榆(引經(jīng))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柴胡 烏梅足少陽膽經(jīng)(補(bǔ))當(dāng)歸 酸棗仁 山茱萸 五味子(瀉)柴胡 青皮 黃連 白芍藥 川芎 貝母 栝蔞 鉤藤 天竺黃(溫)干姜 肉桂 陳皮 半夏(涼)黃連 黃芩 柴胡 竹茹 甘草(引經(jīng))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柴胡足太陰脾經(jīng)(補(bǔ))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白芍藥 山藥 蓮肉 白扁豆 木瓜 蒺藜 當(dāng)歸 黃薏苡仁 芡實 陳皮 大棗 圓眼肉(瀉)枳實 大腹皮 山楂 麥芽 神曲 半夏 南星 檳榔 三棱 萊菔子 升麻 防風(fēng)石膏 豬苓 玄胡索 桑寄生(溫)砂仁 白豆蔻 藿香 破故紙 黑干姜 官桂 大附子蘇葉 肉果 木瓜 蒼術(shù) 吳茱萸 丁香(涼)黃連 玄明粉 竹瀝 連翹 大黃(引經(jīng))白芍 麻黃 大棗 蓮肉足陽明胃經(jīng)(補(bǔ))人參 白術(shù) 黃 石斛 山藥 蓮子 芡實 薏苡仁 糯米 白糖(瀉)枳實 濃樸 大腹皮 前胡 三棱 莪術(shù) 檳榔 大黃 石膏 礞石(溫)肉桂 肉果 大附子 砂仁 藿香 半夏 蒼術(shù) 白豆蔻 川芎 香附 干姜(涼)葛根 知母 石蓮子 梔子 滑石 竹茹 胡黃連(引經(jīng))葛根 升麻 白芷手太陰肺經(jīng)(補(bǔ))人參 沙參 黃 麥冬 阿膠 五味子 紫菀 百部 知母 款冬花 木瓜 山藥 茯苓 蒺藜(瀉)防風(fēng) 蘇梗 羌活 前胡 生姜 桑白皮 蘇子 橘紅 石膏 杏仁 貝母 栝蔞南星 枳殼 薄荷 白芥子 白芍 玄胡索 葶藶 鼠粘子 萊菔子 香薷 荊芥(溫)干姜 生姜 半夏 白豆蔻 縮砂 木香 藿香 桂枝 香附 麻黃(涼)枯芩 竹葉 竹瀝 童便 羚羊角 馬兜鈴 山梔 天門冬 玄參 桔梗 藕節(jié) 枇杷葉玄明粉 地骨皮(引經(jīng))白芷 升麻 蔥白 生姜手陽明大腸經(jīng)(補(bǔ))蓮肉 糯米 白砂糖 薏苡仁 粟殼 木香 肉豆蔻 龍骨 牡蠣(瀉)大黃 芒硝 枳實 桃仁 檳榔 蔥白 麻仁(溫)人參 干姜 半夏 肉桂 吳茱萸(涼)黃芩 槐花 大黃 地榆 胡黃連 連翹 石膏秦艽(引經(jīng))葛根 升麻 白芷足少陰腎經(jīng)(補(bǔ))杜仲 菟絲子 蒺藜 破故紙 山茱萸 山藥 石斛 巴戟天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熟地枸杞 五味 牛膝 龜板 淫羊藿 何首烏 鱉甲 鹿茸 鹿角 龍骨 牡蠣 續(xù)斷 肉蓯蓉韭子 覆盆子(瀉)澤瀉 豬苓 知母 玄胡索 甘草 茯苓 木通(溫)大附子 桂心 破故紙 黑干姜 縮砂 仙茅 沉香(涼)黃柏 知母 丹皮 天門冬 地骨皮 山梔 玄參 竹瀝(引經(jīng))獨活 肉桂 牛膝 鹽 酒足太陽膀胱經(jīng)(補(bǔ))龍骨 續(xù)斷 益智仁 橘核(瀉)豬苓 澤瀉 滑石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茯苓(溫)茴香 烏藥 沉香 山茱萸 桂枝 麻黃 縮砂(涼)膽草 石蓮子 防風(fēng) 羌活 蔓荊子 茵陳 葶藶 大黃 黃柏 石膏(引經(jīng)) 本 羌活 黃柏手少陽三焦經(jīng)(補(bǔ))人參 黃 白術(shù) 藿香(瀉)柴胡 枳殼 枳實 青皮 山慈菇(溫)大附子 濃樸 干姜 沉香(涼)連翹 滑石 膽草 地骨皮(引經(jīng))柴胡 川芎 青皮散品 凡藥之性輕虛者。諸臟腑皆能發(fā)散。是以不屬經(jīng)絡(luò)也。

羌活 獨活 升麻 防風(fēng) 荊芥 細(xì)辛 本 麻黃 秦艽 防己 牛蒡子 香薷 夏枯草 山豆根五靈脂 射干 青蒿 蔥白頭 漏蘆 蟬蛻走品 凡藥之體重濁者。諸臟腑皆能走瀉。是以不屬經(jīng)絡(luò)也。

川烏 草烏 三棱 莪術(shù) 威靈仙 穿山甲 葶藶 海藻 昆布 五加皮 撫芎 常山 青黛 巴豆益母草 桑寄生

針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疽之發(fā)也。所患者惟內(nèi)攻與外潰耳。蓋毒不能外發(fā)。勢必內(nèi)攻。急宜護(hù)膜以托里。不能中出。勢必旁潰。

必外兼針灸等法以提其毒。此外科之首務(wù)也。

針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夫用針者。譬之救火。火在屋下。必穴其頂。不爾則延褻盡焚之矣。故曰。毒瓦斯中隔。內(nèi)外不通。不行針灸。

藥無全功。又曰。血實者決之。先診其脈。緊而數(shù)者。其膿未成。緊去但數(shù)者。其膿已成。若膿未成而用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随州市| 杭州市| 兴业县| 锡林浩特市| 晴隆县| 清水河县| 盐边县| 巴林右旗| 仁化县| 台中县| 遂平县| 夏津县| 温宿县| 于都县| 白河县| 手游| 普兰店市| 红河县| 通州区| 荣成市| 乌鲁木齐市| 潜山县| 天台县| 恩平市| 巫溪县| 剑河县| 德格县| 荔波县| 甘孜县| 凤庆县| 海原县| 雷山县| 尉氏县| 海门市| 安达市| 青冈县| 黑河市| 隆林| 镇巴县|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