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江右游日記(5)

  • 徐霞客游記
  • 徐弘祖
  • 4395字
  • 2015-12-26 18:55:50

二十三日 早聞雨聲。飯而別觀心,出曹山,而雨絲絲下。三里至陳坊木橋,仍西從大道。溯溪二里,過鵬風橋。溪南自山來,路西折逾小嶺。又三里,復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龍橋。蓋溪自曹山后嶺北山峽而來,南下而轉至鵬風橋者,此流尚細,而宜黃、崇仁之界,因逾接龍橋而西,即為崇之東南境。從此入山共三里,逾大霍嶺,直逼龍骨山下。又二里,逾骨嶺,水猶東注。又三里,下幞頭嶺,水始西流。又四里至純鄉,則一溪自南而北矣。渡溪橋是為純鄉村,有居民頗眾。隨水西二里,北下為崇仁道。南循小水一里,西登干岡嶺,嶺頗峻,逾嶺而下,純西南行矣。十里,至廖莊橋,有溪自南而北,其大與純鄉之溪并,東北流,當與純溪同下崇仁者也。又西五里,過練樹橋,橋跨巴溪之上。又西過坳上,蓋南來之脈北過相山者也。其東水下練樹橋為小巴溪,西水下雙溪橋為大巴溪,俱合于罕滸,北即峙為相山,高峙朱碧街之北。再西即為芙蓉山。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自練樹橋又五里而至朱碧街。其地在崇仁南百余里,南五十里為大華山,西南三十里為樂安縣。

二十四日 昧爽黎明,從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二里為雙溪橋。二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俱會于橋北,透橋東南去。路從西南,又一里為玄壇廟橋。其水自西而東,乃芙蓉西南之流,當亦東會雙溪而下罕滸入巴溪者也。過溪南一里,越雷公嶺,有溪自南而西北去。下嶺即東南溯溪,一里為雷公場,又南三里為深坑。又東南二里為石腦,上有橋曰崑kǖn陽橋。又南三里曰雙湛橋,又二里曰趙橋,又五里曰橫岡,又五里越一嶺,曰趙公嶺。自石腦來十五里,其嶺坦而長,蓋東自華蓋山度脊,而西經樂安,而北轉進賢,為江西省城之脈者也。嶺北水繞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嶺南水由大陂而下永豐、吉水者也。下嶺,山隘漸辟,其內塢曰白麻插,水雖西流樂安、永豐,而地猶屬崇仁;其外岡曰崇仁仙觀,則樂安之界也。由白麻插循左山東南行,三里至大坪墅,轉而東向入山。又二里,東至一天門,有澗西注石橋下,從此遂躡級上登。一里至舊一天門,有二小溪,一自東南,一自東北,合于石屋之上。從此俱峻坂懸級。又七里至二天門,逐兩度過脊之坂,俱狹若堵墻。于是東北繞三峰之陰北,共七里而登華蓋之頂,謁三仙焉。蓋華蓋三峰并列,而中峰稍遜,西為著棋,東為華蓋。路由西峰而登,其陽南甚削,故取道于陰。華蓋之上,諸道房如峰窩駕空,簇繞仙殿,旁無余地,無可眺舒。飯于道士陳云所房,亟登著棋,四眺形勝。其北正與相山對,而西南則中華山欲與頡頏xié háng不相同下,東與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與華蓋抗也。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里,東去宜黃亦百二十里,西去樂安止三十里,〔西南一百里至永豐,〕東南至寧都則二百余里焉。余自建昌,宜取道磁龜,則直西而至;自宜黃,宜取道石蛩從云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則迂而北,環而西,轉而東向入山,然取道雖迂五十里,而得北游曹山洞石,亦不為恨也。下山十五里,至三天門,渡石橋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趨。五里過崇仙觀。又三里越韜嶺,是為樂安界。又西南三里,渡一溪橋。又四里,溪西轉出大陂,溪中亂石平鋪,千橫萬疊,水碎飛活轉,如冰花玉屑。時日已暮,遂宿大陂。

二十五日 是日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里為藥臘。又五里為曾田,其處村居甚盛,而曾氏為最,家廟祀宗圣公孔子之弟子曾參。從此轉而南,渡溪入山,乃中華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華在華蓋西南三十里,從藥臘來循其陰西行,至是乃越而轉其西北。又三里為饅頭山,見溪邊橫石臨流,因與靜聞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顧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為架壑之石也。余之從樂安道,初覽其《志》,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梁,其側有石轉運,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為與石橋無緣;而不意復得此石,雖溪小石低,已見“天生”一斑。且其東北亦有石懸豎道旁,上如卓錐,下細若莖,恐亦石橋轉運之類矣。又南一里為黃漢。又南逾一小嶺,一里是為簡上,為中華之西南谷矣。從此婉轉山坑,漸次而登,五里,上荷樹嶺,上有瞻云亭。蓋嶺之東北為中華,嶺之西南為雪華,此其過脈之脊云。逾嶺南下二里,至坑底,有小溪,一自東北,一自西北,會而南。三里,出源里橋。又三里則大溪自東而西,渡長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其處阛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大溪之水東五十里自郎嶺而來,又東過大樹嶺,為寧都界,合太華、中華東南之水至此,西八里至烏江,又合黃漠之水南下永豐焉。是日午至流坑,水涸無舟,又西八里,宿于烏江溪南之茶園。

二十六日 因候舟停逆旅。急索飯,即渡溪橋北上會仙峰。其峰在大溪之北,黃漠溪之西,蓋兩溪交會,而是山獨峙其下流,與雪華山東西夾黃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峰高聳突兀倍于雪華,而陽多石骨嶙峋,于此中獨為峻拔。其西南則豁然,溪流放注永豐之境也。由溪北從東小徑西上,五里而至會仙峰。按《志》止有仙女峰,在樂安南六十里,而今土人訛為會仙云;然其為三仙之跡則無異矣。是峰孤懸,四眺無所不見。老僧董懷莪為余言:“北四十里為樂安,西南六十里為永豐,直西為新淦gān,直東為寧都。其東北最遠者為太華山,其次為中華,又次為雪華,三華俱在東北。而樂安之北有西華,兀立云霧之間,為江省過脈,尖拔特甚,蓋從太華西北渡趙公嶺而特起者也。”由會仙而上,更西北一里,其石巑岏cuán wán山高銳峻,上多鵑花紅艷,〔但〕不甚高,亦冬時一異也。由會仙南面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無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轍耳。下山五里,至溪旁,其南即為牛田,水南,其北為烏江,其東為茶園,余所停屐處也。午返,舟猶不行,遂止宿焉。

〔余自常出來,所經縣治無不通舟,惟金谿、樂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里外。〕

二十七日 〔舟發〕烏江,三十里,豐陂宿。

二十八日 十里,將軍。二十里,永豐宿。

二十九日 自永豐西南五里放舟,又三十五里北郊。吉水界。二十五里,亦名烏江。又十里,下黃宿。

三十日 早行。二十里,鳳凰橋。溪右崖上有鳳眼石,溪左為熊右御史概所居。又五里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駕。遂繞吉水東門,轉南門、西門、北門,而與贛水合。蓋三面繞吉水者為恩江,由永豐來。贛水止徑北門。

十二月初一日 先晚雨絲絲下,中夜愈甚,遂無意留吉水。入城問打聽張侯后裔。有張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門內,隔晚托顧仆言,與張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云。蓋張乃世科而無登第者,故后附于侯族,而實非同派。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間云亦別駕吾常,有遺墨在家云,曾附祀張侯之廟,為二張祠。此一時附托之言。按張侯無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時被毀已久,何從而二之?更為余言:侯之后人居西園,在城西五六十里,亦文昌鄉也;族雖眾,無讀書者,即子衿秀才亦無一人。余因慨然!時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蓋此中已三月無雨矣。時舟已移北門贛江上。由北門入至南門之張氏,仍出北門。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贛江行。十里,挾天馬山之西。十里,過小洲頭,東有大、小洲二重,西則長岡逶迤,有塔與小洲夾江相對。至是雨止日出。又十里,轉挾螺子山之東,而泊于梅林渡,去吉郡尚十里。既暮,零雨復至。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吉水東大而高者,曰東山,即仁山也。太平山在其內,又近而附城,曰龍華寺。寺甚古,今方修葺qì修整,有鄒南皋先生祠。佛殿前東一碑,為韓熙載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寧史·南唐世家》撰,徐鉉八行書。蓋即太平西下之垅,南北回環,瑣成一塢,而寺在中央。吉水西為天馬山,在恩、贛二江夾脊中。北為玉笥sì山,即峽山之界贛江下流所經也。南為巽xù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為本縣之文筆峰。建昌人言軍峰為吉水文筆,因此峰而誤也,大小迥絕矣。

初二日 黎明甫剛剛掛帆,忽有順水舟叱咤而至,掀篷逼舟,痛毆舟人而縛之,蓋此間棍徒托言解官銀,而以拿舟嚇詐舟人也。勢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視舟子如搏羊,竟欲以余囊過其舟,以余舟下省。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鋪蓋鈴串之物,而竟不見銀扛,即果解銀,亦無中道之理。余諭其此間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bì給以汝。其人聞言,咆哮愈甚,竟欲順流挾舟去。余乘其近涯,一躍登岸,亟覓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長也。呼而追之,始得放舟。余行李初已被移,見余登陸,乃仍畀還即歸還;而舟子所有,悉為抄洗,一舟蕩然矣。又十里,飯畢,〔抵吉安郡。〕已過白鷺洲之西,而舟人欲泊南關;余久聞白鷺書院之勝,仍返舟東泊其下,覓寓于書院中凈土庵。是日雨絲絲不止,余人游城中,頗寥寂,出南門,見有大街瀕江,直西屬神岡山,十里阛闠,不減金閶也。

初三日 中夜雨滂沱。晨餐后,即由南關外西向神岡。時雨細路濘,舉步不前,半日且行且止,市物未得其半,因還至其寓。是日書院中為郡侯季考,余出時諸士畢集,及返而各已散矣。郡侯即家復生,是日季考不親至,諸生頗失望。

初四日 雨。入游城中,出止白鷺洲。

初五日 入城拜朱貞明、馬繼芳。下午,取藥煮酒,由西門出,街市甚盛。已由南門大街欲上神岡,復行不及也。

初六日 臥雪鷺洲。

初七日 臥雪鷺洲。下午霽,入城。由東門出,至大覺庵,已在梅林對江,不及返螺子。

初八日 由鷺洲后渡梅林,五里。又東北十里,大洲。乃東十里入山,登洲嶺,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云。從嶺直上五里,天獄山。下直南十里,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

初九日 東十里,出山口曰五十都。東南十里,過施坊。人家甚盛。入山五里,直抵嵩華山西麓,日虎浮,拜蕭氏。其外包山一重,即與施坊為界者也,東北從嵩華過脈,今鑿而燒灰,西面有洞云庵向施坊焉。

初十日 登嵩華山,上下俱十里。

十一日 游洞云。由北脊來時,由南峽口大路入,往返俱六里。

十二日 晨餐于蕭處,上午始行。循嵩華而南五里,鏡坊澎。東為嵩華南走之支,北轉而高峙者名香爐峰,其支蓋于查埠止十里也。又南五里登分水嶺,逾嶺東下五里為帶源,大魁王艮所發處也。由帶源隨水東行五里,出水口之峽,南入山。三里為燕山,其處山低嶺小,居民蕭氏,俱筑山為塘以蓄水,水邊盛放。復逾小嶺而南,三里,過羅源橋,復與帶溪水遇,蓋其水出峽東行,循山南轉至此。度橋而南,山始大開,又五里宿于水北。

十三日 由水北度橋,直南五里,渡滬溪橋,是為夏朗,即劉大魁名儼發跡處也。又南五里,為西園張氏,是日在其家。下午,淮河自羅坡來。

十四日 雨雪。淮河同乃郎攜酒來。是晚二巫歸。

十五日 霽,風寒甚。晚往西山。

十六日 張氏公祠宴。

十七日 五教祠宴。

十八日 飯于其遠處。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華山之東小徑北迂,五里西轉,循西華之北西行,十里,富源。其西有三獅鎖水口。又西二里為瀧頭,彭大魁教發跡處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里為瀟瀧,溪束兩山間,如沖崖破峽,兩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為“瑞石飛霞”,峽中有八景焉。由瀧溪三里,出百里賢關,謂楊救貧云“百里有賢人出也”。又西北二里為第二關,亦有崖石危亙溪左。又西北三里,出羅潭,為第三關。過是山始開,其溪北去,是為查埠。又西北五里后與溪遇,渡而北,宿于羅家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平县| 东至县| 鸡西市| 沽源县| 舟山市| 年辖:市辖区| 江达县| 丰城市| 思南县| 黎城县| 建湖县| 呼玛县| 开远市| 东港市| 浑源县| 卓资县| 稷山县| 玉林市| 伊宁县| 阳泉市| 克山县| 盐城市| 北辰区| 北川| 永泰县| 长沙市| 来凤县| 泰和县| 如东县| 白水县| 广昌县| 齐河县| 呼和浩特市| 通海县| 茂名市| 肇东市| 昂仁县| 凌海市| 仁化县| 台安县|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