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病發(fā)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子,痛甚者加炒干姜,從治之法也。

輕者川芎一兩,蒼朮一兩,山梔子炒去皮二兩,姜汁蒸餅糊丸,梧子大,服七八十丸,熱辣姜湯下。

重者桂枝、麻黃、石堿各等分,姜汁和蒸餅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熱辣姜湯下。

一法:輕者散之,麻黃、桂枝之類;重者加石堿、川芎、蒼朮、炒山梔子去皮,作丸服。

凡治此證,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其氣血,藥中兼用之。

以物拄按痛處則止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干姜和之。

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以苦楝根、錫灰之類。

痛定便能食,時作時止者,是蟲。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則引蟲頭向上,然后用藥打出。楝樹根皮、檳榔、鶴虱,夏取汁飲,冬濃煎湯下。萬應丸最好。

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心痛,用山梔并卻藥止之。若又復發(fā),前藥必不效,可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左手脈數熱多,脈濇有死血。

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

胃脘有濕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夫心痛,其種有九:一曰蟲痛,二曰疰痛,三曰風痛,四曰悸痛,五曰食痛,六曰飲痛,七曰寒痛,八曰熱痛,九曰來去痛。

其痛甚手足青過節(jié)者,是各真心痛,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非藥物所能療。

若蛔蟲攻嚙心痛,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湯,下烏梅丸良。

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

時作時止,或飲湯水下咽而作噦者,是有死血在其中,以桃仁承氣湯下之。

治氣餒弱人心痛,草豆蔻丸妙。

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

脈弦,食;脈滑,痰濕。痰多作腹痛,臺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以姜汁入湯調服。大法之方若此。

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

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初得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難施。壯實與初病宜下,虛弱衰與久病宜升之消之。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郁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

在上者多屬食,食能作痛,宜溫散之,如干姜炒、蒼朮、川芎、白芷、香附、姜汁之類,不可用峻利藥攻下之。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可者。

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蒼朮、香弣、白芷、干姜、茯苓、滑石之類。

或曰痰豈能痛?曰: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道路,不得運,故作痛也。

諸痛不可用參、芪、白朮。蓋補其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

白芍藥只治血虛腹痛。諸痛證勿用,以酸收斂故也。

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絞腸沙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

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者,加桂;惡熱而痛者,宜加黃蘗。

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屬虛,宜參、朮、姜、桂之屬。

凡腹痛不可以手按者屬實,宜大黃、芒硝下之。

凡肥人腹痛者,屬氣虛兼濕痰,宜人參、二朮、半夏。

如感寒而腹痛者,宜姜、桂,嘔者丁香。

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

如飲食過傷而痛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

如稟受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補脾胃而消導,宜參、朮、山楂、曲糵、枳實、木香。

如顛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紫蘇、紅花,入酒、童便煎服,下之。

有全不思食,其人本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養(yǎng)胃湯仍加桂、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又或理中湯、建中湯皆可用,內加吳茱萸良。

腹鳴

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芩、連、梔子。亦有臟寒而鳴者。

腹中鳴者,病本于胃也。

醫(yī)學正傳 【明 虞摶】

心腹痛

《內經》曰: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蓋木氣被郁,發(fā)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于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于脅下如刀劙之痛者,已連及于臟矣。古方名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今俗呼為心痛者,未達此義耳。雖曰運氣之勝復,未有不由痰涎食積郁于中,七情九氣觸于內之所致焉。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惡心,皆膈噎反胃之漸者也。俗醫(y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劇,良可痛哉!古方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來去痛。夫所謂冷者,惟一耳,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觸犯心君,又曰污血沖心,手足青過節(jié)者,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宜區(qū)別諸證而治之,無有不安之理。

《內經》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舉痛論言寒邪外客而痛者甚詳悉,未能盡述,學者自宜檢閱。外有因實、因虛、因傷寒、因痰火、因食積、因死血者,種種不同,亦當表而出之,庶使學者易為參考焉。東垣曰: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jié),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曰:得炅則止?!洞耸码y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芪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太陰連少陰痛甚者,當變?yōu)橄吕恢埂H舴螂s病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惡寒脈沉疾,屬足太陰、足少陰,桂枝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原病式》曰:熱郁于內則腹?jié)M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也。成無己曰:陰寒為邪者,則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疒丂)痛,太陰證也,發(fā)汗不解,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而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又曰:邪氣聚于下焦,則津液不得宣通,血氣不得流行,或溺濇,或血凝滯于下而生脹痛鞕痛也。若從心下至小腹皆鞕滿而痛者,是邪實也,須以大陷胸湯下之。若但小腹鞕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蓄血之證,小便不利者,則為溺濇之證也。其有血虛瘦弱之人,津液枯涸,傳送失常,郁火燥熱,煎成結糞,滯于大小腸之間,阻氣不運而作痛者,宜以枳實導滯丸、備急大黃丸之類,先通其滯,止其痛,然后用四物等生血潤燥之劑,以治其本。外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唇青厥逆,死在須臾,此內因食積,外感寒邪,是名干霍亂之候也,急宜以鹽湯灌之,而以鵝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滯于胸腹之間,食積郁結于腸胃之內,皆能令人腹痛。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類。食積為患者,保和丸、枳實丸之類消之,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濁氣在上者涌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法之大要也。

胃中若有涎飲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或控涎丹漸漸服之,能徹去病根即止。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膈痛

膈痛多因積冷與痰氣而成,宜五膈寬中散,或四七湯加木香、桂各半錢,或撾脾湯加木香。膈痛而氣上急者,宜蘇子降氣湯去前胡,加木香如數。

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間進半硫丸。

膈痛與心痛不同。心痛則在岐骨陷處,本非心痛,乃心支別絡痛耳。膈痛則痛橫滿胸間,比之心痛為輕。諸方稱為嘈雜煩躁忪悸痰飲證也。五苓散利心、小腸之熱,恐非其對。不若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去桂,生血而益陰,此以水制火之義。亦有呷姜湯數口,或進干姜劑而愈者,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飲,見熱則消也。

心瘥

心瘥有痰飲所致,俗名飲瘥,有胃口熱食易消故瘥,《素問》謂之食瘥,亦類消中之狀,俗名肚瘥。痰氣,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胃中熱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或五苓散加桂與辰砂。

心腹痛

心痛病,有得之日近者,有得之日久,時發(fā)動者,不問諸證,并宜異攻散、香靈湯,仍佐以撾脾湯。

若積冷而痛者,宜手拈散酒調下,于內加官桂等分,仍以撾脾湯、鐵刷湯佐之。或用蘇合香丸,姜汁和酒調開熱服,前后心痛亦可用。

若服溫藥而痛愈甚者,宜微利其大便,量虛實,先進神保丸,以利為度,繼進加味七氣湯。若因飲食冷物而痛者,宜調氣散和撾脾湯。

若因蛔作痛,蛔攻嚙心,痛有休止,其人吐蛔,或與之湯飲藥餌,轉入轉吐,蓋緣物入則蛔動,蛔動則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數粒煎湯,下烏梅丸。有腎氣逆上攻心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肚茴香湯下。

腹痛之證所感不一,或因寒熱,或因暑濕,或因飲食饑飽,不問何證,皆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或正氣散調下蘇合香丸。

若腹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食者,此是積冷作痛,當用理中湯或治中湯、小建中湯等藥。若冷痛用溫藥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當微利之,用藿香正氣散,每服加官桂、木香、枳殼各半錢,吞下來復丹,或用蘇感丸;不利,則量虛實,用神保丸。

有全不喜食,其人本體素怯弱,而又加以腹冷疼者,養(yǎng)胃湯,以白朮、蒼朮仍加桂、吳萸各半錢,木香三分。膺腹冷痛或心脾疼者,生姜均治之。

古今醫(yī)鑒 【明 龔信】

諸痛

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內有郁熱,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蟲動作痛,種種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余曰:是寒則溫之,是熱則清之,是痰則化之,是血則散之,是氣則順之,是蟲則殺之,臨證不可惑也。

一心痛卒急無藥,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之,吐痰而愈。此法治攪腸沙,大痛已死者立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珲春市| 武冈市| 枣阳市| 腾冲县| 略阳县| 什邡市| 芜湖市| 正宁县| 德化县| 正宁县| 辽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华宁县| 古田县| 皮山县| 南宁市| 裕民县| 德州市| 裕民县| 宝清县| 南投县| 治多县| 东阳市| 烟台市| 泾川县| 金湖县| 三河市| 嘉兴市| 新野县| 京山县| 荔浦县| 自治县| 宜川县| 辛集市| 长治市| 元氏县| 福州市| 德化县| 晋江市| 乐东| 阿合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