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善馭夷議
- 校邠廬抗議
- 馮桂芬
- 1479字
- 2015-12-26 18:35:15
今國家以夷務為第一要政,而剿賊次之,何也?賊可滅,夷不可滅也;一夷滅,百夷不俱滅也。一夷滅,代以一夷,仍不滅也;一夷為一夷所滅,而一夷彌強,不如不滅也。盛衰倚伏之說,可就一夷言,不可就百夷言,此夷衰,彼夷盛,夷務仍自若。然則馭夷之道可不講乎?馭夷之道不講,宜戰反和,宜和反戰,而夷務壞。忽和忽戰,而夷務壞。戰不一于戰,和不一于和,而夷務更壞。今既議和,宜一于和,坦然以至誠待之,猜嫌疑忌之跡,一切無所用,耳屬于垣,鐘聞于外,無益事機,適啟瑕釁。子貢曰:“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見《史記?孔子弟子傳》,《戰國策?燕策》蘇代語略同,蓋本子貢]以今日行之,直所謂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者也,然則將一切曲從乎?曰:非也,愚正以為曲從其外、猜疑嫌忌其中之非計也。
夷人動輒稱理,吾即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理可從從之,理不可從據理以折之。諸夷不知三綱而尚知一信,非真能信也,一不信而百國群起而攻之、箝制之,使不得不信也。吉勇烈之事[見《重專對議》]即能為理屈之明證。然則和可久恃乎?曰:難言也,蓋嘗博采旁咨,而知諸夷不能無異志,而目前數年中則未也。中華為地球第一大國,原隰衍沃,民物蕃阜,固宜百國所垂涎。年來遍繪地圖,轍跡及乎滇、黔、川、陜,其意何居?然而目前必無事者,則以俄、英、法、米四國地丑德齊,外睦內猜,互相箝制,而莫敢先發也。俄與英、法講和未久,[注,咸豐三年,俄伐土耳其,欲滅之。英、法及奧地利薩丁邪救之。至六年三月始議和,凡連兵四年,大小數十戰,陣亡及黑海遭颶風、冬凍夏疫死者,俄數十萬人,英、法十萬人。為近今泰西一大事。]米嘗大困于英,[注,米本英屬部,乾隆中,英與法構兵久,斂餉苛急,米人不能堪,眾推華盛頓為帥拒英,英不支乃議和。嘉慶十七年,英人又入米都]英、法亦世構兵,[嘉慶二十年,法主拿破侖死之后始和]其于他國亦無歲無戰爭,要其終,講和多而兼并少。故諸夷多千年,數百年舊國,[注,諸夷惟米新造外,俄祿利哥開國當唐懿宗時,英威廉開國當宋英宗時,法路易開國當宋理宗時。諸小國亦多久長。至日本自周惠王時至今不易姓,與西夷無涉]不特兼并難,即臣屬亦不易,何則?諸夷意中各有一彼國獨強即我國將弱之心,故一國有急難,無論遠近輒助之,蓋不僅輔車唇齒之說,[注,英嘗助俄伐土耳其、埃及,后悔之。英志云:坐令土弱俄疆,至今為梗。其意可見]其識見遠出乎秦時六國之上,如土耳其欲并希臘,俄、英、法救之;俄欲并土耳其,西班牙欲并摩洛哥,皆英、法救之,汔歸于和。彼于小國猶爾,況敢覬覦一大國哉?
津門戊午之事,發端于英,輒牽率三國而來者,無他,不敢專其利也,懼三國之議其后也。庚申之事,得當即已者,亦懼俄、米之議其后也。可取而忽舍,可進而忽退,夫安有興師動眾、間關跋涉八萬里之遠,無端而去、無端而復來哉?不待智者而知其不然矣。故曰目前必無事也,可以坦然無疑也。將來四國之交既固,協以謀我,或四國自相斗,一國勝而三國為所制,而后及于我,然四國之相讎,勝于讎我,交必不能固,而自斗則為日必不遠,可慮也。
又西藏之南及新疆天山南路,皆與英屬部孟加拉本若等境接壤,可慮也。俄境東自興安嶺,西至科布多,毗連者數千里,近聞俄夷蹤跡已及綏芬河一帶,距長白、吉林不甚遠,更可慮也。然則前議自強之道,誠不可須臾緩矣。不自強而有事,危道也;不自強而無事,幸也,而不能久幸也。矧可猜嫌疑忌,以速之使有事也?自強而有事,則我有以待之。矧一自強而即可弭之使無事也?自強而無事,則我不為禍始,即中外生靈之福,又何所用其猜嫌疑忌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