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清朝柔遠記選錄(1)
- 清朝柔遠記選錄
- 王之春
- 4662字
- 2015-12-26 18:26:56
丙申、順治十三年 荷蘭表請修貢。
己亥、順治十六年 夏六月,明鄭成功陷鎮江,進薄江寧。總兵梁化鳳大敗之,成功遁還海島。
辛丑、順治十八年 鄭成功攻臺灣,逐荷蘭,而取其地。詔徙沿海居民,嚴海禁。
甲辰、康熙三年 克廈門、金門,展沿海居民地界。
甲寅、康熙十三年
丙辰、康熙十五年 收復漳、泉諸府。
丁巳、康熙十六年 收復惠、潮諸府。
戊午、康熙十七年 鄭錦復侵沿海城堡。
己未、康熙十八年 總督姚啟圣、提督楊捷解漳州、泉州圍,進克海壇、金門、廈門。
庚申、康熙十九年 貝子賴塔貽書招鄭錦。
辛酉、康熙二十年 復展沿海居民地界。
癸亥、康熙二十二年 夏六月,水師提督施瑯征臺灣,平之;鄭克塽降。
戊辰、康熙二十七年 置定海縣。
乙巳、雍正三年 春三月,臺灣生番歸化。
丁未、雍正五年
壬子、雍正十年 閏五月,平臺灣大甲西番。
辛丑、道光二十一年 〔八月〕,臺灣道姚瑩敗英人于雞籠港。
壬寅、道光二十二年
癸卯、道光二十三年
辛亥、咸豐元年 詔雪達洪阿、姚瑩冤
庚申、咸豐十年 冬十月,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
乙丑、同治四年 以兩江總督兼理南洋大臣。
丙寅、同治五年 冬十一月,以沈葆楨總理福建船政。
丁卯、同治六年 六月,沈葆楨入船政局任事。
辛未、同治十年 〔秋七月〕,與日本國立約。
甲戌、同治十三年
丙申、順治十三年
荷蘭表請修貢。
荷蘭(今和約中稱和國),俗稱紅毛;歐羅巴濱海之國。東界日耳曼、普魯社,南界比利時,西南界法蘭西,西北界西洋大海;北極出地五十度至五十三度,英倫經線偏東二度至五度。地形低洼,筑堤以御海潮。人戶稠密,大似中國江蘇。田少而土膏腴,草茂可資畜牧;禽獸、鱗介充斥。自昔專務通商,故國小而富饒。工技精巧,善造氈呢、羅絨、羽紗、嗶嘰、鐘表。古土番部,羅馬征服之;繼為日耳曼所據。蕭齊時,地歸法蘭西,置酋長;法有內亂,諸酋自立,分十七小部。后有不爾痾尼亞,復并為一。北宋時,海潮決堤,居民皆沒;都城幾沒,積水匯為巨浸,曰亞爾零海。明成化中,為奧地利亞所有。正德時,西班牙王兼王其地。荷蘭舊分南北部,北即荷蘭,崇耶穌新教;南則彌爾尼王(即比利時),崇天主舊教。王以峻法抑新教,荷蘭人阿蘭治起兵拒西班牙,破之,復自立國;分為七部,遂晏然富庶。百數十年,商舟遠泛,與東南洋通貿易,于馬六甲、蘇門答臘遍設埔頭。噶羅巴島為大、小西洋出入中國門戶,富盛甲兩洋;亦據其海口,建設城邑,流通百貨。由是,迤東北之婆羅洲(即大爪哇)、美洛居,巴布亞大小諸島,以次據岸立埔。大抵東南洋諸島國,惟小呂宋為西班牙所有,余皆屬之荷蘭(小西洋諸島國,今多屬英吉利)。嗣聞葡萄牙、法蘭西市香山澳,艷之。萬歷二十九年,遂以大艦巨炮薄香山,欲通貢市;澳人力為防御,引去。有久居大泥(暹羅屬)之奸商誘之,通賄稅使高釆,其酋乃抵澎湖筑舍,為久居計;會撫按嚴禁通海,始去。然是時,法蘭西橫行海上,荷蘭思與爭雄,復東來破美洛居各島。后又奪臺灣、據澎湖,筑城設守。守臣懼禍,說以毀城遠徙,即許互市。天啟三年,乃毀所筑城去;已而互市不成,則復筑城澎湖,掠漁舟運土,俾華人助筑。尋犯廈門,官軍俘斬數十人;乃詭詞求款,仍泊舟風柜仔,出沒浯嶼、白坑、東椗、莆頭、古雷、洪嶼、沙洲、甲洲,濱海郡邑為戒嚴。巡撫南居益至,上言:『臣入境以來,番船五艘續至于風柜仔;船合凡十一艘,其勢愈熾。有小校陳士瑛,先遣往交留巴(即噶羅巴)宣諭其王;至三角嶼,遇紅毛船,言交留巴王已往阿南國(即荷蘭),因與士瑛偕至大泥,謁其王。王言交留巴已大集戰艦,議往澎湖求互市;若不見許,必至構兵。蓋阿南即紅毛番國,而交留巴、大泥與之合謀,必不可以理諭,非用兵不可』。部議從之。四年,遣將奪鎮海港口,城之;紅毛退守風柜仔,益發兵攻擊。荷蘭窘,求緩兵,遂退兵;澎湖之警以息。而據臺灣者,猶教習土番、招誘華人耕作;筑安平、赤嵌二城以自固。崇禎間,為鄭芝龍所破,不敢窺內地者數年;乃私貿外洋。十年,仍駕四舶來廣州求市;總督張鏡心力持不可,遁去。奸民知事終不成,不敢復勾引;而臺灣竟為鄭成功所奪。順治十年,因廣東巡撫請于朝,愿備外藩、修職貢。至是,赍表請朝貢。部議五年一貢;詔改八年一貢,以示柔遠。
己亥、順治十六年
夏六月,明鄭成功陷鎮江,進薄江寧。總兵梁化鳳大敗之,成功遁還海島。
初,明嘉靖中,海賊林道干竄據臺灣,為琉球人所逐;倭人又逐琉球,而據其地。天啟時,泉州人鄭芝龍往附之,因家臺灣。倭旋為荷蘭所逐,芝龍與其黨入海為寇。崇禎中,巡撫沈猶龍招降之,敗荷蘭寇閩之師,積功官至都督同知。福王立,封安南伯。南都破,唐王稱號隆武,芝龍及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奉之。順治三年,唐王被執死,芝龍降于我朝。而芝龍娶倭婦所生子成功及兄子彩、聯等,并擁眾海上,猶奉隆武年號。而成功最強,連陷濱海諸府州縣。已而彩、聯之金門、廈門,亦于七年盡為成功所奪。遣使朝桂王永歷于湖南,封延平郡公。屢陷海濱諸縣,圍漳州。十年,朝廷下令招撫,令芝龍以書招之;彩、聯等皆降,獨成功不從。十四年,永歷遣使,進成功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至是,聞王師三路攻永歷于云南,乃大舉會浙江張煌言之師,內犯江南,圖牽制。是月,以海艘乘風潮上,焚沿江木柵,斷橫江鐵索;破瓜州,遂陷鎮江,進逼江寧,謁孝陵。移檄遠近,東南大震。時上幸南苑,議親征。兩江總督郎廷佐佯通款以緩攻,崇明總兵梁化鳳赴援。化鳳望敵營不整,因大出師,以三路攻其前,以勁騎繞出山后夾攻,敵遂大潰;又燒其海艘五百余。成功遂以余艦遁還。
辛丑、順治十八年
鄭成功攻臺灣,逐荷蘭,而取其地。詔徙沿海居民,嚴海禁。
鄭成功自江南敗歸,崎嶇海上日久,屢進取無功,謀奪臺灣為窟穴。會荷蘭通事何斌逋負巨債,投成功,請為向導。至是,進泊澎湖;紅毛以大舟沈塞港口,炮發,潮漲丈余,數百艘倏抵岸,遂克赤嵌城。進圍王城,半載不下,乃絕水源以困之。荷蘭棄臺灣,以大舶遷去,鄭氏遂有臺灣,與金、廈兩島相犄角。詔沿海居民三十里界外盡徙內地,禁漁舟、商舟出海,以杜勾通。總督李率泰遂遷同安之排頭、海澄之方田邊境八十八堡,安置內地。
——以上見原書卷一。
甲辰、康熙三年
克廈門、金門,展沿海居民地界。
鄭成功既破荷蘭而有臺灣,朝廷遂誅芝龍及鄭氏在京者。元年,成功卒;長子錦(一作經)守廈門,入臺嗣立。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貽書招錦,錦請如琉球、朝鮮例;不報。時明桂王已滅,而錦猶奉永歷年號。至是,繼茂、率泰及降將施瑯、黃梧等進兵克廈門、金門、浯嶼,降其眾萬八千,錦遁歸臺灣;始展沿海居民界,復舊業。
甲寅、康熙十三年
鄭錦陷漳州、泉州、汀州、邵武、興化及惠州、潮州諸府縣。
秋八月,命治歷南懷仁鑄火炮。
鄭錦陷漳州、泉州、汀州、邵武、興化及惠州、潮州諸府縣。
鄭錦自失廈門,衰弱不敢內犯。十二年冬,平西王吳三桂反云南;靖南王耿精忠亦叛,告援鄭氏,許給以漳、泉二府。錦遂渡海而西與合從,進陷漳、泉諸府;精忠旋背約。
秋八月,命治歷南懷仁鑄火炮。
西洋火器輕利。時三藩背叛,鄭錦復猖獗海上,因命南懷仁鑄西洋火炮三百二十尊,助大軍進剿。
丙辰、康熙十五年
收復漳、泉諸府。
耿精忠與王師抗,屢敗挫,鄭錦又侵奪其地,前后受敵;乃于是年反正,導康親王杰書之師攻鄭錦,遂復漳州、泉州諸府。
丁巳、康熙十六年
收復惠、潮諸府。
上年康親王之師收復漳州、泉州后,至是惠州、潮州亦反正,鄭錦遁入廈門。
戊午、康熙十七年
鄭錦復侵沿海城堡。
錦在廈門復集眾侵沿海城堡;詔復遷濱海居民,申舊禁。
己未、康熙十八年
總督姚啟圣、提督楊捷解漳州、泉州圍,進克海壇、金門、廈門。
鄭錦將劉國軒等復陷海澄,官軍死者三萬余,都統赫穆林、提督段應舉皆遇害。詔罷總督郎廷相,以姚啟圣代之;與提督楊捷夾攻,解漳、泉圍。國軒遁還海澄,扼守諸島,相持久不決。乃厚積舟師,并檄荷蘭夾板船助剿;未至,官軍已克復海壇、海澄,進逼廈門。國軒遂棄金、廈二島,遁歸臺灣。
庚申、康熙十九年
貝子賴塔貽書招鄭錦。
先是,總督李率泰貽書招錦。至是,貝子賴塔復貽書招之。錦請如約,惟欲留海澄為互市地;姚啟圣不可。
辛酉、康熙二十年
復展沿海居民地界。
時沿海府州縣及金、廈二島均已收復,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疏請沿海居民展界復業;從之。
癸亥、康熙二十二年
夏六月,水師提督施瑯征臺灣,平之;鄭克塽降。
先是,鄭錦頻年出兵在外,用陳永華言,命子克〈臧上土下〉監國;長而才,然婢出也。二十年,錦卒,成功妻董氏入間言,殺克〈臧上土下〉。而立次子克塽,襲延平王;幼弱不任事,事皆決于侍衛馮錫范,人心益失。于是總督姚啟圣奏:鄭錦死,子少、國內亂,時不可失。時塽將劉國軒貽書啟圣,請如琉球諸國例,稱臣入貢。啟圣以聞,上不可;命進兵。將出師,啟圣欲候北風直取臺灣,施瑯欲乘南風先取澎湖。奏言:『澎湖不破,臺灣無取理;澎湖失,則臺灣不攻自潰。請以戰艦三百、水師二萬,獨任討賊,而留督臣廈門濟餉』。詔從瑯策。
時劉國軒擁眾守澎湖甚嚴。我軍次七罩灣,適潮漲,舟乘以進。會颶風夜發,怒濤山立。國軒壘壁環二十里,四面列巨炮。瑯親督大艦沖圍,矢集瑯目,不少卻。國軒自率二萬人泊牛心灣,別屯萬人于雞籠嶼相犄角。瑯乃分兵三路,以五十艘出雞籠為奇兵,分敵勢;自督五十六艘分八隊,攻其中堅,又以八十艘繼后。每路中復各分三隊,不列大陣,約以五艘攻其一艘,人自為戰。酣鏖竟日,聲震數百里,焚百余艘、殺萬有二千人。凡海洋占候:云合風生,雷鳴風止。是日將戰,黑云起,敵方相賀。忽聞霹靂,皆驚愕失色,遂大敗,國軒由吼門冒險突圍而逸。我軍乘勢至鹿耳門,膠淺不得入;泊海中十二日,潮不至。忽大霧,潮高丈余,舟師平行而入;鄭氏驚曰:『先王得臺灣,鹿耳門漲。今復然,天也』!于是遣偽官鄭平英等赍表至施瑯軍前降,瑯請頒赦招撫。上諭鄭克塽曰:『帝王撫御寰區,仁覆無外;即海隅日出之邦,無不欲其咸登衽席,共樂升平。爾祖父自明季以來,出沒海洋、盤踞島嶼。本朝定閩后,爾祖鄭成功竊據海隅,甘外王化;以及爾父鄭錦勾引奸徒,窺伺內地。屢經剿撫,頑梗怙終。爾方童稚,妄思效爾前人,倚險負固,飄突靡常;故特選將練兵,出洋進剿。爾等果能悔罪投誠,率所部偽官軍民人等悉行登岸,將前罪盡行赦免;仍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爾等其審圖順逆,善計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克塽遂率劉國軒、馮錫范等俱薙發降,臺灣平。
臺灣在閩海中,縱千有余里、衡四五百里。地脈自福州鼓山越大洋,為澎湖諸島。又東二百里為臺灣,起雞籠山,南盡沙馬碕。東南渡洋為小呂宋,東即大東洋,東北直琉球、日本,北則朝鮮、盛京,西北為青、徐、江、浙海疆,西與福、泉、興、漳相值,西南走交廣,檣帆相接。濱海土地饒沃,一歲三熟。山前多泉、漳、惠、潮民徙墾;山后皆土番所居,曰社。有三百余社,分生、熟二種。生番居深林密箐,言語不通;熟番亦與居民雜處通市。而皆射生飲血,嗜殺械斗。土產布、榖、五金、煤礦、毛羽、皮革、竹木、絲、漆、蔗糖甚豐。其地古不與中國通,罕有至者;即「宋史」所謂『澎湖東有毗舍那國』是也。明嘉靖后,海賊林道干竄踞;后為鄭成功所有。至是,施瑯言臺灣一島之地,實腹內數省之屏蔽,棄之恐轉資荷蘭;上可其奏,命籍之。初置府一,曰臺灣;縣三,曰臺灣、曰諸羅(乾隆時改嘉義,分設彰化)、曰鳳山,以知縣理之。又設兵備道一、總兵官一以統轄之,飭戎備焉。
開海禁。
時沿海居民雖復業,尚禁商舶出洋互市。施瑯等屢以為言,又荷蘭以曾助剿鄭氏,首請通市;許之。而大西洋諸國因荷蘭得請,于是凡明以前未通中國、勤貿易而操海舶為生涯者,皆爭趨疆臣,因請開海禁。設粵海、閩海、浙海、江海榷關四:于廣州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云臺山,署吏以蒞之。
戊辰、康熙二十七年
置定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