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漢大租(17)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
- 佚名
- 4757字
- 2015-12-26 18:25:37
立招佃字人業主王本館,有二重湳莊佃黃宗淑積欠大租車工水銀,已將自己鬮分應份水田,坐址二抱竹洋田業二甲三分正,東至蘇家田為界,西至伊侄田為界,南至圳岸為界,北至大路為界;四至明白,退歸本館變賣抵價,永無贖還矣。茲因欲銀費用,將此田業托中招到鄭教官前來承受為佃,三面言議愿收田價佛銀七十大員正。即日收清足訖;其田即付鄭教前去管業,輸納本館大租榖一十八石四斗正,其車水銀照貼納,不許欠缺租項。此系本館退歸田業,甘愿招佃前來耕種,永為己業,口欲有憑,立招佃字一紙,并上手退耕字共二紙,付執為照。
業主王。
嘉慶三年十二月日。
為中人黃章程
巫紹開
立招佃字人業主囗囗囗
(五)
本業主吳,有水漆林莊,土名羅莊侖仔腳前荒田一所,原屬本戶下佃丁劉思、劉道明、黃可暢、黃烈南等田額,被水浸浚,不堪耕種,該佃等逋負榖致累本業主賠征課餉多年。茲有郭盛宗前來承認給佃,就該處底下荒田一所,魚池大小三口,憑定南北,照大口池岸直透至東福興莊竹仔腳出水溝為界。其荒田一所,不許將田開鑿魚池等項,年定輸納本業主大租銀八大員。嘉慶五年始,逐年租銀,至十一月清完,給單執照;倘有至期拖欠租銀,以及防礙滋事,聽本業主另招佃,宗不得藉給滋蔓,混侵界限等情。給佃批一紙,付宗執照。
嘉慶五年三月日給。
(六)
本衙管下睦宜莊,有添亨田六甲八分,因積欠大租榖無力完納,將田底退為本衙管掌為業。茲據陳永萃亨到館求給此田底。其田六甲八分,坐在睦宜莊前,丘數不等,東至金陳宅,西至葉宅田,南至大圳,北至陳宅為界;四至明白,三面議定價銀六十四大員。銀即日同中收訖;其田底聽永萃亨前去掌管耕種,永為己業。年該納大租榖五十四石四斗正,照莊例自備干凈好粟,車運到本衙鹿港倉交納,不得短欠升合;如有短欠,聽業主吊起別耕。今欲有憑,立給批一紙,付執為照,行。
嘉慶五年七月日。
中人黃為玉
立給批施伯慎
批明:陳英觀、陳鶴觀、陳珠明同買過田六甲八分,作三分均分,每份分田二甲,珠明二分六厘六絲,再照。
(七)
立收工本字人林張氏,同男林番,緣因住居罩蘭,夫在日,賃開業主詹天送頭家埔地一處,原丈二分一厘。今因自己別從,不能耕作,將田送回于天送頭家,氏母子情愿收回工本銀十五員半正。其銀母子即日親收足訖;其田系夫同男親開,與房親叔伯兄弟無涉,田交還田主另招別佃耕作,中間并無來歷不明多生枝節等情;如有別情,系收工本人一力抵擋,不干田主之事。一收清白,永斷葛藤,日后斷不敢言添言贖。口恐無憑,立收工本字一紙,并上手孝里希茅格一紙,共二紙,付執存照。
即日母子收過字內工本銀十五員半正,一足清白,批照。
嘉慶十八年九月日。
代筆梁為蘭
見收工本(男)梁林番
場見李季
收工本字人林張氏
(八)
立轉退契字人邱對,有本年四月內,承退得黃六兄山場、埔園、竹木、果仔等項,四址面踏,原契載明。坐落土名芎蕉莊背獅仔頂東片窩合面一處,因自己無力耕種,情愿出退于人,盡問房親人等俱各不能承受,托中送至與古欽就兄出首承退,當日憑中三面言定時值價佛銀三十七大員正。即日契價兩交明白,中間并無債貨準折短少等情,亦無重復典當他人;倘有上手來歷不明,系出退人一力抵擋。自退之后,交與古欽就永遠耕種管業,架造房屋住居。一退千休,永無增贖。此系二比甘愿,兩無逼勒,恐口無憑,特立轉退字一紙,并付上手契一紙,共二紙,付執為照。
即批明:實收到退字內銀三十七元正收清足訖,是實。
再批明:此山業每年應納山租粟二斗三升正,是實。
大清道光囗年元月七日。
輋鄰叔三
邱葉森伯
知見人
邱弟國有
黃時
在場
黃六
說合中人黃寸觀
立轉退字人邱對
(九)
立招佃墾字武西堡水漆林莊業主吳義記,因承莊佃退耕田底二甲九分,坐落東勢洋,東至水溝為界,西至沙溝為界,南至曾家田為界,北至本家田為界;四至界址分明。今因田土荒瘠,恐累國課,托中招出陳繩武出首前來墾耕,即日同中三面議定時值墾價銀七百一十大員正。其銀即日同中交收足訖;其田底隨踏明界址,付與繩武前去耕作,永為子孫己業。每甲田年應納本業主大租粟館栳八石正,其粟車運到館交納,不得濕冇,其車工圳費悉依莊例完納。保此田系是承佃退耕,并無來歷不明等弊;如有不明情弊,本業主一力抵擋,不干墾佃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生端滋事。口恐無憑,立招佃耕字一紙,付執為照。
即日同中收過墾價銀七百一十大員完足,再照。
再批明:其上手退耕字系是總契,不得開折繳連,再照。
再批明:應配牛埔牧牛圳水灌溉,上流下接,批明,再照。
業主吳。
道光四年十一月日。
知見人(表叔)李思省
為中人邱克家
立招耕字人業主吳義記
(一○)
立退盡佃字大侖莊陳外,有承父及伯等田底共七分三厘,址在吳厝莊東勢洋,丘數不等,因積欠大租一百七十五石無力完納,而業主公項嚴切,愿將此田底踏明界址,退盡歸還業主抵完公項。自此退還以后,業主或給他人,或付別耕,俱聽主裁,日后外以及子孫等不敢異言生端。此系甘愿,各無抑勒,恐口無憑,立退盡佃字一紙,付執為照。
道光六年十二月日。
為中人曾承捷
立退盡佃字人陳外
代筆人洪騰云
(一一)
同立退佃字人侖仔莊陳德興兄弟等,有承祖父坐落牛椆仔莊水田一段,東至黃家田為界,西至水溝為界,南至自己田為界,北至莊家田為界;四至界址明白。年帶納陳業主大租榖三石五斗正。自道光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年,大租榖數百余石,業主累次究討,兄弟商議,愿將田業立字退佃,托中送歸本業主陳榮德堂掌管。即日同中踏明界址,交付本業主掌管,贌佃耕種,后日兄弟不敢異言生端滋事。保此田系是陳德興兄弟承祖父自置物業,與外人及房親叔兄弟侄人等無干,亦無交加來歷不明為礙。此是二比兩愿,各無反悔,恐口無憑,同立退佃字一紙,付執為照。
即日同中將田同立退佃字一紙,送歸業主贌耕,收抵正供,再照。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日。
代筆人陳添
為中人黃再松
同立退佃字人陳德興
(一二)
同立退耕管字人胡耀宗、王進布、張士路、王忠助等,先年各人等承祖父兄有向高煥觀認贌山林山埔一所,址在南港仔六坑內灰窩坑西勢,東至坑底,西至大侖背,南至大尖角,北至石門外二小侖仔各為界;前來開辟耕種。于今多年,其山地又瘦,況宗等伙記人等各遷移他處,爰是宗等伙記相邀托中向山主高煥觀之親高胡觀身上墾出工本銀十四大員正。銀即日同中收訖;將認贌山因原界同中踏明四至,歸還高胡觀歸一掌管。自今退還,日后宗等及子孫等永不敢異言,再來耕種生端。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今欲有憑,同立甘愿退耕歸管字一紙,付執為照。
批明:即同同中收過工本銀十四大員正完足,再照。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日。
為中人王忠起
在場知見人張神助
知見人執筆胡應求
知見人張萬祥
王忠助
王進布
張土路
同立退耕歸管字人胡耀宗
(一三)
立出開墾字人陳平莊公館業戶陳五云,自置七張犁莊牛埔尾茅埔一段,東至鄭天定官田為界,西自大溝為界,南至鄭天定官田溝為界,北自牛埔墓為界;四至界址明白。招出陳隨官、陳和官同備齊牛犁、資工、種子耕作,開墾成業。限至三年開墾無租:咸豐六年起,至八年。限年已滿,愿將開耕田并帶開墾字清楚交還業戶陳五云收返,起耕掌管,定租出贌成業,已為永遠。三人二比甘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今欲有憑,立出開墾字一紙,付陳隨官、陳和官同收存為照。
批明:三人言約開不得成業,日后不得異言之事,批照。
業主。
咸豐六年二月日。
代筆人廖干
立出開墾字人業戶陳五云
(一四)
立給出永耕字人吳興記戶內吳平記,有承管課田一宗,受種一甲八分,址在水膝林郡山館后,年納郡山館吳業主大租榖十四石四斗正,車工圳費照配完納。東至濁水溝,西至車路,南至牛埔墘,北至濁水溝;四至明白為界。道光二十八年,此業經賣與劉照承管,收租納課。嗣因劉照之子劉和積欠本館大租、車工銀三百余元,無力清還,將此田退還本館。茲因乏銀別創,將此業托中引就與李天賜出首承領永管,三面議收時價銀二百元。其銀即日同中見收訖;其田隨即踏明界址,交付李天賜掌管起耕,收租納課,永為己業,日后平記不得再言找贖。保此田果系平記應份物業,與房親無干,亦無來歷交加不明;如有不明,本館出首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口恐無憑,合立永耕字一紙,并繳連上手贖回印契一紙,共二紙,送執為照。
即日同中見收過時價銀二百元足,再照。
同治七年十二月日。
為中人邱中和
立永耕字人吳平記
代書人王廷記
第五節大租權之保護
(一)
淡水廳同知婁云,頒給莊規禁約曰:「禁各佃戶應納大租、小租依限完納,不得抗欠;違者,投訴總、董、莊正、莊副(各莊向設總理、董事、莊正、莊副,官給扎諭戳記)查明,著令清還;如再不遵,即稟官究追,仍不得因其欠租,私自擄搶,致滋事端。如因兩造控爭租榖,無從完納者,將租榖赴廳倉暫貯,聽候審斷,不得因其互爭,藉詞侵吞;違者,惟總董人等是問。借欠錢債亦照此辦理」。(「淡水廳志」)
(二)
賞戴花翎、在任候補直隸州、本任臺灣縣調署新竹縣正堂、隨帶加二級范,為出示曉諭事。案據竹北一堡合興莊業戶陳福成,即武生陳紹藩遣抱呈控鄒贊拔等影射抗納等情一案,當經葉縣飭差傳集質訊,斷令鄒貴開等二百余戶,按照光緒十三年原額,照每石一元之數勻攤,照出二成。卷查原額三千二百余石,以二成計算,應共集銀六百四十元,以酹該墾戶創始之功。此后合興莊內向陳福成給墾之業,俱照所執丈單經管,別無大租名色,陳紹藩不得再向各戶索取。鄒貴開等以人數眾多,恐難遍說,或系實在情形,候出示曉諭,飭速湊繳,以清案牘在案。茲據鄒貴開等呈請示諭前來,除批示并諭飭鳩收湊繳外,合行曉諭。為此,示仰該合興莊內向陳福成給墾各佃戶人等知悉:爾等務須遵照原斷,以每石一元之數勻攤,照出二成,交與鄒貴開等湊足繳案,以便給領;倘有何戶敢再抗違,定即提案究追,其各凜遵,特示。
光緒二十年七月日。
發貼曉諭
(三)
代理云林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龔,為出示曉諭事。本年九月二十五日,據他里霧堡苦苓腳莊大租業戶金大全稟稱:竊全莊后溪埔未墾之地,東至甲六埤大路抄封溪埔為界,西至自己園及大路,并李長興為界,南至苦苓腳溪為界,北至惠來厝崁古溪路為界,欲即開墾,業經稟蒙給發墾單升科在案。惟全資本不敷,必須招佃承耕,方免田蕪糧累。除自墾外,尚有未墾者,擬即招佃,由佃人自備工本,在全承墾界內耕種,首年所收五谷,許其自行收抵工本;次年歸全一九抽收;迨第三年,歸全九五抽的;自第四年起,永遠二八抽收,以抵完糧。準其永佃,不因田園肥美多增租稅;遇有豐歉不齊,隨時計議酌減,不使佃人受虧。第未蒙給示曉諭,后人未及周知,不敢承領佃字,備本耕種,稟乞出示曉諭,招佃承耕,照章抽的等情。據此,案查先據該業戶金大全報墾該地,當經給發墾單升科在案。茲據前情,除批示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農佃人等知悉:爾等應知該地大租戶金大全領單承墾,升科完糧,爾等各佃如愿承耕者,即付金大全大租館承領佃字,自備資本耕種,準予永佃;至按年錢糧,即著金大全清完。其大租章程,概照前稟抽納,金大全不得額外加租,各佃亦勿拖延短欠,其各凜遵,毋違,切切,特示。
光緒十七年十月日給。
實貼曉諭
第六節其它契字
(一)
同立鬮分字人郭振岳、姜勝本,緣于雍正十三年,向老密氏等合給大溪墘槺榔林荒埔一處,東至高山頂,西至海涯,南至大溪,北至大堀溪;四址明白協同招佃墾辟,陸續成田報升在案。因乏溪流灌蔭,乃是旱田,不堪奉文丈甲,依年冬豐歉一九五抽的,業主得一五,佃人得八五,收租供課無異。祗以佃戶日多,事務日繁,合理之難免維艱,曷若分收之較為方便。爰是鳩集佃戶酌議,隨其美惡,品搭勻稱,踏明界址,課業對半均分,立鬮拈定,至公無私,焚香告神,拈著者永為己業,分戶手管,稟蒙廳憲王立碑定界址。勝本拈著東畔,振岳拈著西畔,自今以后,各管各業,各完己課,世世子孫永不得侵占翻異滋端。此系仁義各伙,各憑公道,兩無迫勒,但恐日久口說難憑,合立鬮分字二紙一樣,各執一紙為照。
批明(略)。
乾隆九年月日。
代書人囗囗囗
在場人囗囗囗
佃戶囗囗囗
業戶囗囗囗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