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978字
- 2015-12-26 18:21:51
蒼術(米泔制) 白術(去蘆) 茯苓(各一錢半) 陳皮(一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香附撫芎 砂仁 濃樸(去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上銼劑,生姜一片、燈草一團,水煎服。脾虛發腫滿、氣急喘嗽,去白術、甘草,加腹皮、枳殼、木香、蘇子、桑皮、蘿卜子;面白浮腫去撫芎、澤瀉、濃樸、香附,加山藥、炒芍藥、倍蒼術,燥熱勝濕,則豁然而收,瀉不止加肉蔻、訶子、烏梅、干姜;嘔噦去濃樸、香附、撫芎,加炒山藥、烏梅、炒米,甚不止加煨干姜;濕癥身體重痛、手足麻木酸軟腫痛,或枯細痿弱、筋脈拘攣去香附、撫芎、濃樸、豬苓、澤瀉,加當歸、生地、芍藥、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風,蓋風勝濕也。
中濕而一身盡痛者,邪在表也。
除濕羌活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蒼術(米泔浸) 本(各二錢) 羌活(七分) 防風(去蘆) 升麻 柴胡(各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中濕而偏枯冷痹者,腎氣虛也。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冷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當風取涼過度,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牽引腳重、行步艱難,并白虎歷節風痛。
獨活 桑寄生 牛膝(酒洗,去蘆) 杜仲(姜酒炒) 秦艽 細辛 桂心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去皮) 人參 當歸 熟地 防風(去蘆。各等分) 甘草(減半)上銼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溫服。外用金鳳花、柏子仁、樸硝、木瓜煎湯洗浴,每日三次。
余嘗治一人,下元虛冷,寒濕香港腳,腫痛焦枯,臥床不起,步履艱辛。根據本方各一兩,用好酒十壺,煮一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飲三次,酒盡行步如故,又服一料痊愈。
火證
脈:虛大浮數、實大洪大,隨其所見,細數為害。火癥者有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心為君主之官,配于五行守位而不動。相火者,輔助之火也,生于虛無,寄于肝腎之間,聽命而行。凡動皆是相火。五臟皆有火,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動矣。相火乃元氣之賊,無時而不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陰虛火動者難治。
凡人發熱咳嗽吐痰血者,午后至夜發熱、面頰唇紅、小便赤澀者,便是陰虛火動也。
脈數無力者,陰虛火動也,滋陰降火湯(方見勞瘵),治腎經陰虛火動。
左寸脈洪數者,心火也。
黃連湯 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黃連 山梔 生地黃 麥門冬(去心) 當歸 芍藥(各一錢) 薄荷 犀角 甘草(各五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后頻服。
左關脈洪數者,肝火也。
柴胡湯 治肝火盛,水氣實,或脅痛,或氣從左邊起者,或目紅腫痛,俱肝火也。
柴胡 芍藥 龍膽草 當歸 青皮 山梔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右寸脈洪數者,肺火也。
黃芩湯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干燥生瘡,或鼻孔干燥生瘡,或鼻腫痛。
黃芩 山梔 桔梗 芍藥 桑白皮 麥門冬 荊芥 薄荷 連翹(各一錢)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右關脈洪數者,脾火也。
芍藥湯 治脾火或消谷易饑,或胃熱口燥煩渴,或唇生瘡。
芍藥 梔子 黃連 石膏 連翹 薄荷(各一錢)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脈沉而實大者,實火也。
黃連解毒湯 治三焦實火,內外皆熱,煩渴、小便赤、口生瘡。
黃連 黃芩 桅子 黃柏 連翹 芍藥 柴胡(各等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前服。
涼膈散 治三焦實火,煩渴、舌生瘡、小水赤、大便結。
大黃 芒硝 桔梗 連翹 桅子 黃芩(各一錢)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三黃解毒湯 治內外諸邪熱毒,癰腫瘡疽,筋脈拘攣,切牙驚悸,一切熱毒并五淋便濁、痔漏。
黑丑(四兩) 滑石(四兩) 大黃 黃芩 黃連 桅子(各二兩)上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送下。
臟腑積熱,三焦火盛,口舌生瘡、咽痛牙疼,用六味丸加黃連、黃芩、黃柏、桅子、知母、生地黃。
通府志齋徐公,因酷好燒酒及五香,藥酒過度,患吐血痰唾、氣喘咳嗽。一醫與參蘇飲,一醫以敗毒散,一醫以滋陰降火湯,俱無寸效。予見六脈急數,乃酒毒積熱入于骨髓,不受滋補。以黃連解毒湯加知母、貝母、石膏、連翹、玄參、天花粉、葛根、栝萎、桔梗、酒蒸大黃,早晚而服。至百日外,以六味地黃丸加解毒藥入內,與前湯藥并進,又服至百日始瘳。后歸田逾年,為陳酒所犯而卒。
內傷
脈: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內傷飲食,滑疾浮沉;內傷飲食,數大澀侵;右關緩緊,寒濕相尋,右關數緩,濕熱兼臨;數又微代,傷食感淫。
外傷內傷證辨:東垣曰: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內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內傷惡風,唯惡乎些小賊風。外傷癥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則不然,內傷癥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傷則不然,外傷則邪氣有余,故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后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后輕。外傷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傷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里方罷。內傷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外傷則得病之日即著床枕,非扶不能,筋攣骨痛。外傷不能食,然口則知味而不惡食;內傷則惡食而口不知味。外傷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氣傳里必渴;內傷則邪氣在血脈中有余,故不渴。
內傷不足者,飲食勞倦是也,溫之、補之、調之、養之,皆為補也;外傷有余者,風寒暑濕是也,瀉之、吐之、汗之、利之,皆為瀉也。
內傷勞役者,元氣虛損也。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役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嫩黃 (蜜炙,一錢五分) 楝參(去蘆,一錢) 白術(去蘆油) 陳皮 甘草 當歸(酒洗,各一錢)柴胡 升麻(各五分) 少加黃柏酒炒,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也。紅花三分,入心養血。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空心服。如汗多出去升麻、柴胡,加酸棗仁炒一錢,夜間不睡亦如之;如頭疼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一錢;如善嚏者,乃腠理不密,外邪所搏加白芷、川芎;如腦痛或頭頂疼加 本一錢、細辛五分;如口干或渴加葛根六分;如有痰加貝母、前胡各一錢,如泄瀉加白芍煨、澤瀉、茯苓各一錢;如心胸覺痞悶去黃 、升麻、柴胡,加枳實六分、姜炒黃連五分;如嗽加桑白皮一錢、五味子十五粒;如額疼加白芷一錢、葛根、升麻各五分;如用心太過,神思不寧,或怔忡驚悸加茯神一錢、遠志七分、酸棗仁炒一錢、石菖蒲七分、柏子仁一錢,如飲食少或傷飲食加神曲、麥芽、山楂、枳實各一錢;如心、脾二經舌干口燥加黃連五分、山桅仁六分;如胃中濕痰加半夏一錢;如虛火上炎加玄參、黃柏、蜜水炒知母各一錢;如夢遺加牡蠣、龍骨各一錢;如下部無力加牛膝、杜仲各一錢;如腳弱加木瓜一錢、漢防己五分;如有痰或兼脾胃不和加半夏、麥芽各一錢;如陰虛內熱有痰或上焦有火加貝母、天花粉各一錢;如有熱。加枯芩八分、黃連六分;如血熱壅盛或眼赤加龍膽草八分;如感風寒、或頭痛身熱加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羌活七分;汗多加黃 一錢,眼痛加干菊花、熟地黃;若身熱加生地黃;如大病后,元氣未復而胸滿氣短加橘皮、枳實、白芍。
升陽順氣湯 治因飲食勞役所傷,腹脅滿悶氣短,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寒,饑常如飽,不喜食冷。
黃 (蜜炙,一兩) 人參(一錢) 當歸身(一錢) 半夏(二錢,姜制) 陳皮(一錢) 神曲(炒,一錢)草豆蔻(二錢) 升麻 柴胡(各一錢) 黃柏(酒炒,五分) 甘草(炙,五分)上銼,每劑一兩,生姜三片,水煎服。
按論云:脾胃不足之癥,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于陽道及諸經生發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黃 、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也。
升陽益胃湯 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燥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淅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此藥主之。
黃 (一錢) 人參(五分) 白術(二分) 半夏(五分) 橘紅(二分半) 甘草(炙,五分) 白芍(二分) 黃連(二分) 茯苓(二分,小便利而不渴者不用) 獨活(三分) 柴胡(二分) 防風(三分)羌活(二分) 澤瀉(二分,不淋閉者不用)上銼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早飯后溫服。服藥后而小便罷,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去茯苓、澤瀉。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脾胃之氣不可轉運升發也。須滋胃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陽之氣而滋其胃氣。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體,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毋大勞役,使氣復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佳果以助藥力。經云“五果為助”是也。
補氣湯 凡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此二三劑,免生內傷發熱之病。
黃 (蜜炙,一錢半) 人參 白術 陳皮(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五味子(十個) 甘草(七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勞倦甚,加熟附子五分。
補血湯 凡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驚悸煩熱并治。
當歸(一錢) 川芎(五分) 白芍(炒,一錢) 生地黃(五分) 人參(一錢二分) 白茯神(去木,五錢)酸棗仁(炒一錢) 陳皮(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五味子(十五個) 梔子(炒,五分) 甘草(炙,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參 湯 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沉。
黃 (蜜炙,二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一錢) 當歸(三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蒼術(米泔浸,一錢) 青皮(去瓤,五分) 神曲(炒,七分) 黃柏(酒炒,三分。)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參術調元膏 扶元氣、健脾胃、進飲食、潤肌膚、生精脈、補虛羸、固真氣、救危急、活生命,真仙丹也。
雪白術一斤,凈去蘆油,楝參四兩,俱銼成片,入砂鍋內,將凈水十大碗,熬汁二碗,濾去渣,又熬,取汁二碗,去渣,將前汁共一處濾凈,文武火熬至二碗,加蜜半斤、再煎至滴水成珠為度,埋土三日取出。每日服三四次,白米湯下。如勞瘵陰虛火動者,去人參。
白雪糕大米(一升) 糯米(二升) 山藥(炒) 蓮肉(去心) 芡實(各四兩),為細末,入白砂糖一斤半,攪令勻,入籠蒸熟,任意食之,其功如前。但內傷并虛勞泄瀉者,宜當飯食之。
參苓白術丸 治病后元氣虛弱,此藥補助脾胃,進美飲食,壯健身體,充實四肢,清火化痰,解郁養元氣。
人參(去蘆,一兩) 白術(去蘆油,土炒,二兩半) 白茯苓(去皮,一兩) 山藥(炒,一兩) 蓮肉(去心皮,一兩) 陳皮(一兩) 桔梗(去蘆,二兩) 薏苡仁(炒,一兩)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炒,一兩) 神曲(炒,一兩) 香附(一兩) 黃連(姜汁炒,一兩) 砂仁(五錢) 白扁豆(姜汁炒,一兩)甘草(炙,一兩) 當歸(酒洗,一兩) 黃 (蜜炙,一兩) 遠志(甘草水泡,去根,一兩)上為末,姜棗煎湯,打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湯送下,忌生冷之物。
補真膏人參(去蘆,四兩) 山藥(蒸熟,去皮,一斤) 芡實(水浸三日,去殼皮,蒸熟,一斤) 蓮肉(水浸去心皮,一斤) 紅棗(蒸熟去皮核,一斤) 杏仁(水泡去皮尖,蒸熟,一斤) 核桃肉(水浸去皮殼,一斤)真沉香(三錢,另研為末,以上俱搗爛) 蜂蜜(六斤,用錫盆分作三分,入盆內滾水煉蜜如硬白糖為度,只有三斤干凈) 真酥油(一斤) 和蜜蒸化,將前八味和成一處,磨極細末,入酥油、蜜內攪勻如膏,入新瓷罐內,以盛一斤為度,用紙封固,勿令透風。每日清晨用白滾水調服數匙,臨臥時又一服,忌鐵器。大補真元,其功不能盡述。
云林潤身丸 治肌肉怯弱,精神短少,飲食不甘。此藥服后,飽則即饑,饑則即飽,可以當勞,可以耐饑。久服,四肢充實,身體肥健,清火化痰開郁,健脾理胃,養血和氣,宜常服。
當歸(酒洗,六兩) 白術(去蘆,六兩) 白茯苓(去皮,三兩) 香附米(童便浸炒,三兩) 陳皮(三兩)枳實(麩炒,三兩) 黃連(姜汁炒,三兩) 白芍藥(酒炒,三兩) 山楂肉(三兩) 神曲(炒,三兩)人參(二兩) 山藥(炒,二兩) 蓮肉(去心,二兩) 甘草(炙,五錢)上為細末,荷葉煎湯,煮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米湯送下或酒下,百無所忌。勞役之士,不可一日無此藥也。
九仙王道糕 尋常用養精神、扶元氣、健脾胃、進飲食、補虛損、生肌肉、除濕熱。
蓮肉(去皮心) 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各四兩) 大麥芽(炒) 白扁豆 芡實(去殼,各二兩) 柿霜(一兩) 白糖(二十兩)上為細末,入粳米粉五升蒸糕曬干,不拘時任意食之,米湯送下。
益氣丸 治語言多損氣,懶語,補土益氣。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錢) 橘皮 桔梗 甘草(炙,各五錢) 五味子(二十一個)上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嚼津唾咽下,油餅和細燒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