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865字
  • 2015-12-26 18:21:51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黃(各一兩)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三錢) 白術(去蘆) 陳皮 半夏(姜炒) 濃樸(姜炒) 蒼術(米泔浸二日) 香附 枳殼(去穣。各一兩) 烏藥 砂仁 杏仁(去皮尖)木香 沉香(各五錢)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破故紙 小茴 牛膝(去蘆) 枸杞子川椒 何首烏 肉蓯蓉 川烏(泡去皮尖) 草烏(泡去皮尖。各五錢) 細辛 白芷 麻黃 防風 羌活 獨活干姜 官桂 甘草(各一兩) 五加皮(五錢) 小紅棗(八兩) 北蜜(八兩)胡桃肉(八兩,泡去皮) 真酥油(八兩)上共四十四味,俱銼片,用生絹袋盛之。用好酒一大金華壇浸藥三日,封固放鍋內懸胎煮三個時辰,取出埋土中三日出火毒。每日空心服三盞,日進三服。其藥渣曬干為末,本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丸,空心本酒下。

仙傳藥酒方 治男婦左癱右瘓、口眼 斜、手足頑麻、筋骨疼痛、一切諸風、痔漏、寒濕香港腳、疝氣、十膈五噎、胎前產后、子宮久冷、赤白帶下、不受胎孕、經水不調、氣滯痞塊,其功不能盡述。

茯神(去皮木) 陳皮 枳殼(去穣) 青皮(去穣) 牛膝(去蘆) 熟地黃 肉蓯蓉 白茯苓(去皮)當歸 山藥 吳茱萸 防風 人參(去蘆) 沉香 廣木香 丁香 乳香(去蘆,各七錢) 沒藥 宿砂 小茴大茴 紅豆 白術(去蘆) 草果 黃芩 杏仁 甘草 豬苓 黃 三棱 莪術 半夏(姜制) 南星(姜制)牡丹皮 檳榔 青木香 官桂 大腹皮 澤瀉 天門冬(去心) 梔子 紅曲 白花蛇(砂土炒。各五錢)荊芥穗 蒼術 川烏(火炮) 白芍 桂皮 知母(酒洗) 細辛 貝母(去心) 麻黃(去節) 麥門冬(去心)草烏(火炮。各三錢) 藿香 山楂 白芷 白附子 軟石膏 羌活 薄荷 木瓜 木通 葛根 山茱萸(去核)獨活(各四錢) 香附 破故紙(炒) 虎脛骨(酥炙) 天麻 枸杞子 川芎(六錢) 良姜(二錢半) 川椒(二錢)上七十四味,修合一處,將藥絹袋裝盛,外用蜂蜜、核桃仁、紅棗去子各一斤,同小黃米燒酒,共裝入一大壇內,竹葉封固。七日下鍋煮三炷香取出,土埋二七去火毒,每早用一小鐘,久服有功,四十以上者方可用。

中風一切實熱,舌強口噤、譫妄驚狂、二便閉澀者,宜解表而通里也。(宜后方。)防風通圣散 治中風一切風熱,大便閉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眼目赤痛,或熱生風舌強口噤,或鼻生紫赤、風刺隱疹而為肺風,或成風厲而世呼為大風,或腸風而為痔漏,或腸郁而為諸熱譫妄驚狂,并皆治之,神效。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 連翹 薄荷 麻黃(各四分) 石膏 桔梗 黃芩(各八分) 白術 桅子荊芥(各三分) 滑石(二錢二分) 芒硝(四分)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其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癥旋入。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

一飲酒中風,身熱頭疼如破者,加黃連、蔥白煎服立愈,慎勿用麻黃、桂枝湯解之。

一風寒于肺,咳嗽喘急,每一兩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一、解利四時傷寒,內外兩傷,每一兩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根、豆豉一合,生姜五錢、水一大碗,煎五七沸,溫服一半,以鵝翎探之即吐,吐后更服一半,汗出立解。

一頭旋胸熱、鼻塞濁涕時下,每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內經》云:膽移熱于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腦液下滲,則為濁涕,涕下不已,如彼水泉,故曰鼻淵也。此為足太陽與陽明脈俱盛也。

一、風熱上攻,頭目昏眩悶痛,痰喘咳嗽,去麻黃、芒硝、加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

一、耳鳴因酒遏者,加柴胡、枳殼、桔梗、青皮、南星、荊芥。

一眼目赤腫,風熱爛弦,內外瘴翳、羞明怕日、倒睫出淚、兩瞼赤爛、紅筋瘀血,加菊花、細辛、羌活、獨活、蒺藜、木賊、蔓荊子、草決明、玄參、蟬蛻、生姜煎服。

一、小便淋閉,去麻黃加滑石、連翹煎藥湯調木香末二錢;麻黃主表,不宜里故去之。

一、腰脅走注疼痛,加芒硝、石膏、當歸、甘草,一服各二錢,調車前子末、海金沙末各一錢。《內經》云:腰者腎之府。

一、破傷風者,如在表則辛以散之,在里則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之后,通利血氣祛除風邪者,每一兩內加荊芥穗、大黃各二錢,調全蝎末一錢、羌活末一錢。

一、小兒諸風抽搐、急慢驚風、大便閉結、邪熱暴甚、腸胃干澀、寢汗切牙、目睛上竄、睡語不安、轉筋驚悸、肌肉蠕動,每一兩加大黃一錢、梔子二錢,調茯苓末二錢。

一、肌肉蠕動者,調羌活末一錢。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一、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半,調乳香、沒藥各二錢。

一、癰疽惡瘡腫毒,本方一兩,倍連翹、當歸,加黃連、茯苓、黃 、人參、木香、白芷、金銀花、牡蠣各半兩,名滕黃飲子。如瘡在上,加當歸用酒浸。

一、發斑熱,本方一兩,加黃連五錢。

一勞汗當風,汗出為鼓,郁乃痤,勞出于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藥、當歸,發散玄府之風,當調其榮衛,俗云風刺。一生隱疹,或赤或白,麻黃、豆豉、蔥白出其汗,麻黃去節,并去芒硝咸走血而內凝,故不發汗,還根據前方中加四物湯、黃連解毒湯,三藥合而服之,日二服,故《內經》曰:以苦發之,謂熱在肌表達內也。一氣逆者,調木香末一錢服。一痢后鶴膝風良驗。

中三十六種風癥者,宜專攻也,(俱宜后方)。

愈風丹 治三十六種風。

蒼術(酒浸) 香白芷 南川烏(火炮) 南草烏(火炮。各四兩) 天麻 當歸(酒洗) 防風 何首烏(火炮) 荊芥穗 麻黃(去根節) 石斛(去根,酒洗) 甘草(各一兩) 南芎(五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茶清下。勿見風,忌豬肉、雀肉三日。急悶風,茶清下,產后咳嗽肺風,紅花湯下;遍身筋骨疼痛,乳香湯下;腰疼耳聾腎氣風,荊芥湯下;眉毛脫落大風,天麻湯下;口發狂言氣心風,朱砂湯下;十指斷裂,鹽湯下;飲食無味,皂角湯下;遍身疥癬肺風,茶下;口眼 斜,茶湯下;迎風冷淚,米泔湯下;手足皮腫,天麻湯下;大腸下血,燒獨蒜湯下,心胸悶、胸膈噎塞,姜湯下;發狂吐沫,荊芥湯下;婦人黃腫,當歸湯下;五般色淋,鹽湯下;鼻生赤點,蔥湯下;手足熱困,蘇木湯下;發須脫落,鹽湯下;小兒臍風撮口,朱砂湯下;耳作蟬聲,川椒湯下;口吐酸水,茴香湯下;膀胱疼痛,艾醋湯下;起坐艱難,地黃湯下;偏正頭痛,茶湯下;眼跳熱癢,米湯下;小兒急慢驚風,金煎湯下;手足麻痹,石榴皮湯下;小兒吐蟲,皂角湯下;婦人赤白帶下,甘草湯下。

補遺方秘傳藥酒方 治癱瘓腿疼、手足麻癢不能移動者。

當歸 白芍(炒) 生地黃 牛膝 秦艽 木瓜 黃柏(鹽炒) 杜仲(姜炒) 防風 陳皮(各一兩)南芎 羌活 獨活(各八錢) 白芷(七錢) 檳榔(五錢) 肉桂 甘草節(蜜炙。各三錢) 油松節(五錢)久痛加虎脛骨酥炙八錢、蒼術一兩炒。

上銼入絹袋內,入南酒或無灰酒,重湯煮一炷香為度。

早晚隨量飲之,不忌諸物。

絨花散 大梁李滄溪傳治左癱右瘓。

鱉甲(醋炙九次) 鹿茸 乳香 沒藥 絨花樹皮(即夜合花根)上五味各為細末,各二錢合一處研勻,分為二服,五更黃酒送下,一服五錢,男子至重者,二服出汗,女人至重,止用一服神效。

獨神丹 治癱瘓疼痛,手足攣拳。

用淮安陳曲一塊,將四面削去各一指濃,用中心的打碎、砂鍋內炒去濕氣,為細末,用福建黑糖等分,入石臼內搗勻,再用生姜汁熬熟,旋添入內,搗如泥丸,作彈子大,收貯瓷器內,每服細嚼。病在上者,晚上用黃酒下;病在下者,五更用牛膝煎酒送下一丸;如全身有病,早晚如引送下,克日奏效。

秘方 治癱瘓如神。

熟牛骨內髓一碗,煉熟蜜一斤,二味濾過,入炒面一斤、炒干姜末三兩。四味攪勻,丸如彈子大,一日服三四丸,細嚼酒下,大效。

神仙外應膏 治左癱右瘓、筋骨疼痛、手足拘攣。

川烏一斤為細末,用隔年陳醋入砂鍋內慢火熬如醬色,敷患處。如病有一年,敷后一日發癢;如病二年,二日發癢。癢時令人將手拍癢處,以不癢為度。先用升麻、皮硝、生姜煎水洗患處,然后敷藥,不可見風。

中風

類中風證

類中風者,則常有之。有中寒、中暑、中濕、中火、中氣、食厥、勞傷、房勞、痰厥、血暈、中惡卒死等癥,皆類中風者甚多,各有治法,不可作風治。如用風藥,誤之甚矣。

中于寒者。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也。(宜后方。)其癥或口吐涎沫,重則四肢僵直,先用熱酒、姜汁各半盞灌之,稍醒后,隨用附子理中湯。若不急治,舌短囊縮而死矣。

附子理中湯 治中寒厥倒。

大附子(炮去臍) 干姜 吳茱萸(炮) 官桂 人參 當歸 陳皮 濃樸(姜炒) 白術(去蘆)甘草(炙)上銼生姜、棗子,水煎熱服。

中于暑,謂夏月卒暴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也。(宜后方。)十味香薷飲 (方見中暑。)中于濕者,丹溪所謂東南之人多由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

清燥湯 (方見痿 ,根據本方加竹瀝、姜汁。)中于火者,河間所謂肝木之風內中,六經之邪外侵,良由五志過極,火盛水衰,熱氣怫郁,昏冒而卒仆也。

(宜后方。)用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獨參湯之類,內有恚怒傷肝、火動上炎者,用小柴胡湯之類。

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 (俱見補益。)中于氣者,由七情過極,氣厥昏冒,或牙關緊急也。(宜后方。)中氣癥,因與人相爭,暴怒氣逆而暈倒者,此名中氣。氣脈多沉,風脈多浮;風中身溫有痰涎,氣中身冷無痰涎。先用姜湯灌,救蘇后,即用木香順氣散,或藿香正氣散。

木香順氣散 治中氣暈倒。

木香(另研) 砂仁(各五分) 烏藥 香附 青皮(去穣) 陳皮 半夏(姜炒) 濃樸(姜炒) 枳殼(麩炒。各一錢) 官桂 干姜 甘草(各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木香調服。氣不轉加蘇子、沉香。

藿香正氣散 治中風調理平和之劑。(方見霍亂。)食厥者,過于飲食,胃氣自傷,不能運化,故昏冒也。(宜后方。)先用姜鹽湯多灌,探吐之后,服六君子湯。凡中卒倒、口噤不能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等癥,多者飲食過度,變為異常,必須審問明白。若果因飲食之后,或著氣惱,另煎鹽湯灌之,探吐之即愈。

六君子湯人參(七分)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陳皮 半夏(姜汁制。各一錢) 香附(一錢二分)木香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勞傷者,過于勞役,耗損元氣,脾胃虛衰,不任風寒,故昏冒也。(宜后方。)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卒倒。(方見內傷。)房勞者,因腎虛精耗,氣不歸元,故昏冒也。(宜后方。)六味地黃丸 (方見補益。)痰厥者,皆因內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眩暈欲倒,脈沉細也。(宜后方。)加味二陳湯: 治痰厥暈倒。

陳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當歸 枳實(麩炒) 桔梗(去蘆)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良姜 砂仁(各七分) 木香 官桂 甘草(各三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氣逆加蘇子;元氣虛弱去枳實。

血暈者,皆因平日去血過多,虛而成血暈,脈微澀也。(宜后方。)加味四物湯 治血虛眩暈卒倒,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

當歸 川芎 白芍(炒) 生地黃 熟地黃 黃 (蜜炙) 人參 白術(去蘆) 陳皮 白茯苓(去皮)荊芥 甘草(炙。各等分)上銼,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服。飽悶加香附、砂仁,去黃 、白術。

卒中暴厥者,卒然不省人事也。其癥因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中惡卒厥,客忤飛尸,鬼擊吊死開喪入廟登冢,多有此病也。宜艾灸臍中百壯,以皂角末搐鼻,或半夏末亦可,或研韭汁灌耳中即活,或以蘇合香丸灌之,俟稍醒用調氣散合平胃散服之,或藿香正氣散亦可。

調氣散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錢)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蘇合香丸 治男婦中風中氣,牙關緊閉、口眼 斜、不省人事并傳尸,骨蒸勞瘵,卒暴心疼,鬼魅瘴瘧,小兒急,慢驚搐,婦人產后中風,赤白痢疾,一切氣暴之癥,最能順氣化痰。

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安息香(酒熬膏) 麝香 香附米 白術 訶子肉 蓽茇 朱砂 犀角鎊(各一兩)乳香 片腦 蘇合香油(入息香膏內。各五錢)上將各味咀成片,為細末,入腦、麝、安息香、蘇合香油同藥攪勻,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用蠟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兒半丸,去蠟皮,以生姜自然汁化開擦牙關,另煎姜湯少許,調藥灌下神效。

中風

預防中風

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內有中風之疾,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又云:于未病之先,服竹瀝枳術九,可祛去之。若與搜風順氣丸間服,何中風之有?愈風湯 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藥也。又治中風癥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導諸經。久服大風盡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沾益县| 平利县| 云梦县| 金昌市| 克拉玛依市| 佳木斯市| 新宾| 景洪市| 科尔| 顺平县| 黄龙县| 太和县| 沙雅县| 余庆县| 革吉县| 伊宁市| 鹤壁市| 富川| 忻城县| 沿河| 凯里市| 定边县| 莱西市| 察哈| 章丘市| 甘德县| 汉川市| 肃宁县| 开江县| 岢岚县| 灵川县| 甘南县| 临泉县| 墨脱县| 澎湖县| 宁远县| 延庆县| 连山| 金华市| 博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