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三陽同來而敬之、非其位、似有失矣。然入穴之時、三陽能援我。猶論位之當否而敬之、失權變矣。故初二雖不當位、亦敬以待之以出險、則亦未大失[文瀾本“未大失”作“未為大失”]也。全卦以遇險不遽進為義。
內卦乾健知險、有所須而不輕進。外卦坎險、待剛健之材以共濟險。九五孚貞、需之適當其時。其他或近或遠、要于須而不輕進。需于泥、已迫險矣。然能敬、猶不至敗。入穴、已陷險矣。然能敬、猶可終吉。敬者、處險之學。敬則無不貞、無不孚矣。此象傳又發彖外之旨也。
訟訟卦、下坎上乾。以二象言之。天陽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違。以二體言之。上剛陵下、下險伺上、剛險相接。又以一人言、內險而外健。
以二人言、此險而彼健。所以訟也。訟卦次需。按、序卦、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人所須者飲食、既有所須、訟端以起、訟所以次需也。六爻不外彖傳訟不可成一言。九五居尊中正、為聽訟之主、故吉。余五爻皆訟者。大抵剛者能訟、柔者不能訟。初與三柔、故皆終吉。二四上皆剛。而二與五對、顧勢不敵。四與初對、知理不可、亦以居柔、故得無眚而安貞也。獨上處卦之窮、三柔不敵、故雖暫勝而不足敬。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水違行。乾剛在上以制下、坎險在下以伺上。又為內險外健、己險彼健。皆訟之象。九二中實而沉二陰之中、上無應與、有有孚而見窒之象。
坎卦為加憂、剛居二在下卦之中、為惕而得中之象。上九過剛、有終極其訟之象。九五剛健中正、有大人之象。三陽在坎上、以剛乘險、以實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蓋訟非得已。必理直受誣、有孚見窒而后可。又必憂惕存心、適中即止。不可終極其訟以取兇。又利見中正之大人以取直、不可冒險以求勝。圣人欲人無訟、故不言元亨貞。言吉兼言兇、言利即言不利。蓋至于訟必無全吉、所以貴謀始以絕訟端也。此卦與需反對。與需卦皆言有孚、以中實皆同也。但坎在上則為光亨、坎在下則為窒惕。乾在坎下、剛健不陷、故利涉大川。乾在坎上、為健無所施、故涉川不利。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剛來得中。按、本義以卦變言。易言卦變者始于此。自上而反下為來、自下而升上為往為進。此自遯卦艮體九三來而居二、在下卦之中也。今按、卦變之說、本于虞翻、先儒亦多異同。義多牽強。今俱以綜卦論之。需訟相綜、需上之坎來居下卦。坎中剛居柔位、剛中為有孚。與五敵而不相應為窒。窒塞而坎體常懷惕懼之心、不過于訟為吉。皆以剛來而得中也。得中則吉、終之則兇。故以不可成戒之。此皆以綜卦言也。二得中、五居中得正。中則其心不偏、正則所斷合理。窒者可伸矣。此以卦體言之也。以乾剛臨坎水之上、欲訟以陷人、反自陷于淵。此以卦象言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天上水下、相背而行、所以致訟。違而后謀、則無及矣。欲絕訟端、必謀之于始。天為三才之始、水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以謀始。又乾陽生于坎水、坎水生于天一。乾坎始本同氣、其后至于違行、有天淵之隔。故其幾之萌不可不謹。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好訟者多剛。初六質柔、不能與人訟者、故有不永所事之象。然不曰不永所訟、而曰所事者。訟端初起、猶冀其不成訟也。初變為兌、有小有言之象。此小有言與需不同。需二在人有言語之傷、此則在我有爭辨之語也。有事不永則易收、有言而小則易釋。所以終吉、以其質柔在下故也。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辨明也。
訟不可成、長則成矣。不可長、不欲其成也。小有言語、因辨得明、所以終吉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九二陽剛為險之主、本欲訟者。然以剛居柔、得下之中、而九五陽剛居尊、勢不可敵、故有不克訟之象。坎為隱伏、有逃之象。坤為國土、二變坤有邑象。二三四互為離、離數三、三百戶之象。坎為眚、二變坤無眚之象。歸而逋二句。本義謂自處卑約以免災患。蓋邑過三百、非為竄也。
竄而據強、災未免也。退處卑小、故得無眚。按、此二句王注本義皆同。
而于邑人句終覺牽強。今按、蘇氏作一句讀。逋其邑人三百戶者、猶曰亡其邑人三百戶去爾。失眾知懼、猶可少安、故曰無眚。蓋以下訟上而不勝、故其私邑之人亦懼而逋逃也。然居柔知儆、災眚或可免耳。此說較順。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掇、拾取也。以下訟上、則禍患自取。邑人之逋、自掇之患也。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食舊德、如祖宗有世德、子孫得食其報之類。六三本陰也、變而為陽、則陰柔為舊德矣。然守其陰柔、不欲爭訟、故有食舊德之象。不改其素為貞。然所居剛位、故有貞厲之象。守舊居剛、雖見侵凌、終不罹禍、有終吉之象。然三雖不欲訟、而與上應。上九方剛、其勢必訟、故有或從王事之象。此與坤從王事無成有終不同。從王事、即訟事也。上位高、將訟之于天子也。無與毋同、作戒辭。訟不可成。即不得已而或至于從王之事、亦守舊以待、無使訟之成也。六爻獨三與上辭無訟字。然三主于讓、上主于爭。或從王事、不得已而訟者也。錫之鞶帶、則由訟而得也。此爻程傳本義蘇氏來注所解各不同。注疏雖對上九一爻言之、而意未盡。姑出臆見、以待就正。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守其柔貞、以從上九、故得吉也。此亦與本義不同。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即、就也。命、正理也。渝、變也。九四剛而不中、故有訟象。以其居柔、故又為不克而復就正理、能變易其心以安于正之象。占者如是則吉也。二與五訟、四與初訟、而皆曰不克者、二四皆以剛居柔也。然二以下訟上、不克者勢也。四以上訟下、不克者理也。九二坎體、其心本險。見勢之不敵而逃、無眚而已。九四乾體、其性至健。知理之不可而渝、故遂可獲吉。圣人不責人以無過、而望人改過。欲人審勢、尤欲人知命也如此。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始不免于有失、能改則不失矣。
九五。訟。元吉。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聽訟而得其平者也。占者遇之、孚窒者可伸矣、故為大善之吉也。然圣人貴無訟、乃以元吉與五何也。蓋上有中正聽訟之君、下乃有無訟之化。初之不永、三之無成、二四不克、即上亦終褫、以有五之中正故也。故曰利見大人也。朱子謂刑獄之官皆足以當之、不必專言人君。然五實君位、大抵必有德位之大人耳。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中則聽不偏、正則斷合理。謂以九居五也。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