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周易淺述
  • (清)陳夢雷
  • 4940字
  • 2015-12-26 18:10:52

卦內君子而外小人。三陰在外荒穢、小人之象。九二當保泰之任、有宜包容荒穢之象。以九合五、成坎河象。健臨之、有馮河之象。五陰在外、隔三與四、遐遠之象。二應之、不遺遐遠之象。三陽朋象。二居中不偏、上應乎五。專意事君、不立朋黨、有朋亡之象。泰欲得中。二、大臣輔泰者、當使君子小人皆得其所。不能包荒、使小人無所容、則非中。然能包荒而無果斷、亦非中也。二以中上應乎五、有包容之德。以剛應柔、又有馮河之勇。遺棄疎遠、使小人不得效其力、固非中。然能不遺遠、而君子在近自成朋黨、亦非中也。二遠應乎五、遠人在所懷。居中不倚、近者亦無可昵。剛柔相濟、無偏無黨。合四者言之、合中行之道也。然二居中、固為中行。今曰尚、則中行又指五也。五之象曰中以行愿。蓋泰欲得中、上有中行之君、下非有中行之臣、不能上輔乎五而保泰矣。故二曰尚、五曰歸、所謂上下交而志同。曰得尚、喜之之辭也。以陰爻言、五取小人。

以位言、又取君。此又不可為典要者也。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二變為離、有光大象。人惟心胸光明正大、故能兼容果斷、不至遺遠而昵近。獨言包荒、舉一以該其余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三將過于中、泰將極而否欲來之時也。陽居內為平、往外則為陂。

陰出外為往、返內則為復。乾三朝乾夕惕、有艱貞象。變兌為口、食象。

天下無常平而不陂者、無常往而不反者。唯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則可以無咎。恤、憂也。孚、理之信然者也。食、享之也。平陂往復、天運之必至而信然者也。若以此動其心、則不能艱貞矣。唯盡其處泰之道、而不以此為憂恤、則可以食享其福也。蓋平陂往復者、天運所不能無。艱貞勿恤者、人事所當自盡也。

象曰。無往不復、天地際也。

古本有無平不陂。天地際、謂陰陽交會消長之際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四已過乎中、有泰極為否之漸。六四一陰既動、則五上二陰同類、有翩然而下、不約而同之象。陽實陰虛、故曰不富。鄰指五上。以、四以之也。小人合謀、自外而內。不待戒令、自然相信。君子所當戒也。陽之升曰拔茅。以自下而上、升之難也。陰之復曰翩翩。以自上而下、復之易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失實謂陰虛也。以失實、恐不容于君子。欲傷正勢、必結于小人、乃中心所愿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三四五互為雷、二三四互為澤、有歸妹象。史謂湯為天乙、左傳謂紂父帝乙。姑兩存之。程傳謂帝乙始制王姬下嫁之禮、本義謂帝乙歸妹時占得此爻。今從程傳。蓋以陰居尊為泰之主、柔中虛已下應九二。以柔中之君、倚任剛明之臣、可以保泰獲福、有帝女之貴下從其夫而受福之象。全卦三陰皆為小人。以五一爻言之、則保泰之君。不可執一論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居中應二、行其志愿、非勉強也。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坤土復反于下、有城復于隍之象。掘隍土積累以成城、如治道積累以成泰。及泰之終、將反于否如城土頹圯、復反于隍也。坤上為泰、坤下為否、以陰陽之氣言也。若言其質、則坤土本在下之物、在上有必頹之理。

曰復者、反其初也。坤為眾、有師象。又為國土、有邑象。泰極而否、眾心已散、難以力爭。勞民傷財、必至散亂。窮守一邑、罪已下詔、收拾人心可也。然不能保邦未危、而播告之修不能及遠、雖正亦可羞矣。

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命、政令也。其命先亂、故至于否、不盡關天運也。告命、乃盡人事以治之、非付之不可為也。全卦以小往大來為義。故內三陽屬泰、外三陰屬否。初為泰運方開、君子并進。二為保泰之臣。三則陰陽消長之會也。

四為過中將否之時。五為保泰之君。上則泰極為否之日也。泰以方中為幸、故二五皆能保泰。初陽始進則可幸。四陰方動則可憂。三陽已極則艱貞、猶可有為。上陰已復則命亂、已難于治。唯圣人保于方泰之時、而不敢自弛于泰極之日。雖天運有所必然、而人事無時不宜自盡也。

否否卦、坤下乾上、天地不交、萬物不通、隔絕閉塞、故為否。否卦次泰。按、序卦、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通極必塞、氣化之常、否所以次泰也。否與泰反。故全彖之辭皆與泰反、而六爻大意亦然。內三爻為否、而外三爻漸極而為泰。初為小人用事之始。二則小人得志之時。三則小人有知羞之意。四則否過中、有將泰之極。五則人君休否之事。而上則否傾為泰矣。天運無終泰、亦無終否。此天人所以常相勝、而主持世道者、當盡人事以回天心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閉塞也。三陰在內、七月之卦也。匪人、非人道也。天地交而萬物生、萬物唯人最靈。不交則不生、人道絕矣。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

貞有何不利。但此時小人用事、不利于君子之貞。大往小來、謂陽生往居外、陰來居內也。泰先言小往大來。而后言吉亨。否先言不利君子貞、而后言大往小來。圣人以泰歸之天、否責之人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無邦、謂上下隔絕、雖有邦與無邦同也。陰陽以天道言、剛柔以地道言。君子小人以人道言。泰言健順、此言剛柔者。泰天地之氣交、故言其德。否氣既不交、則言其質而已。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收斂其德、不形于外、以免小人之忌。象坤陰之吝、收斂于內也。德既斂藏、人不知我、故不得以祿位榮之。象乾德之剛、遠避于外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

三陰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亦有拔茅茹以其彚之象。然初之惡未形、故許以貞則吉亨、欲其變為君子也。小人茍得、故戒之以貞也。

然君子小人有何定名、能貞則君子矣。易為君子謀。否乃不利君子貞之時、乃戒小人以貞。為小人謀、正為君子謀也。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泰初九應六四。六、陰也民也。初陽志在澤民、不獨善其身、故曰志在外。否初六應九四。九、陽也君也。初六志在愛君、不自植其黨、故曰志在君。小人以愛君為念、則不計其私、變為君子矣。大抵小人初進、猶有君國之念。其后乃患得患失之心日勝、彌縫奔競日工。故此爻為始進者戒之。小人君子之分、視其志而已。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否包承與泰包荒同。否對外卦三陽言。六二為得位之小人、有欲包羅群陽、而以承順取之之象。小人能如是在小人為吉道也。然大人處此、則當身安于否而道可亨。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失其所守、妄意出否以求亨也。初惡未形、故不曰小人。二則直以小人稱矣。初曰吉亨、猶望反否為泰。二則否亨、遂成否矣。小人不安于否、求亨何所不至。故否亨者、大人之事、非小人之所能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三陰、小人之群也。大人妄意出否以求亨、則入于小人之群矣。身否道亨、乃不亂于其羣也。

六三。包羞。

以陰居陽、不中不正。欲包群陽、故有包羞之象。三、否之極、小人之在高位者。故亦欲包群陽。然二居柔、猶知承順乎君子。所居中正、故吉。三居剛、故不言承。所居不中正、則取羞而已。包承如彌子之于孔子、包羞則丁謂之拂鬚是也。三否已極矣。然世雖極亂、必無善類盡滅之理。

君子有否亨之道、小人亦不能盡肆其惡、猶有所包藏。且君子終有有命之時、小人亦不能無愧于心、故猶懷羞恥。以其惡未肆而知羞也、故不言兇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小人所以包而取羞者、豈心之所甘哉。但以不中不正、所處之位不當故耳。開小人以悔過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程傳以命為君命。謂九四近君、凡事必由君命、以圖濟否也。本義以命為天命。泰極而否、否極泰來。天之所命、即泰三平陂往復之義也。今從本義為優。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否過中而將泰之時、有有命自天、我不致咎、疇類三陽皆可獲福之象。蓋否泰之運皆天命也。泰變否易、故于內卦言之。否轉為泰難、故于外卦言之。泰之三必無咎而后有福、否之四必無咎而后離祉。蓋乾坤交接之會、陰陽消長之際、必我自立于無過、而后可為福、而后可為疇類之福也。泰三平陂往復、冀其艱貞。勉君子也。

否四有命無咎、喜其獲祉。戒小人也。君子有命自天、當否有可亨之道、否極有泰來之祉。小人之欲包君子者、不誠可羞哉。彌子謂孔子主我、孔子亦曰有命、即此意也。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有命自天又必無咎者。人與天合、轉否為泰之志始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之否、大人之事。占此爻者、大人遇之則吉也。然方欲休之、否未盡傾、故必常存危亡之心、乃有苞桑之固。

桑根深固。苞、叢生者、其固尤甚也。三四五互為巽木、苞桑象。巽又為繩、繫之之象。二五皆以大人言。二有德無位、故守其否而道亨。五有德有位、則能休時之否矣。二時方否、故與小人並言。五否已過、則大人獨居其位矣。然非有戒懼之心、不能為休否之事、未可盡聽之天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唯有位故能休否。與二之大人否亨者、德同而位不同也。無位時不能否亨、得位未有能休否者。

上九。傾否。先否后喜。

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之否者也。不曰否傾而曰傾否、不恃天運而貴人事也。變兌為悅、有喜象。先否后喜、先有其亡之懼、則終有傾否之喜也。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天下無終否之時、必有陽剛之才以傾之也。全卦以大往小來之義。內三陰皆屬否、外三陽則漸為泰。初小人之惡未形、猶可不至于否。二則小人得志、否之成。三則小人知羞、否之極矣。四之有命、否已過中、有欲泰之極。五之休否、則有轉泰之事。至傾否、則否極為泰矣。泰以三陰在外為小人、而六五居尊應二、又為保泰之主。否以三陰在內為小人、而六二中正、可言否亨之大人。則因爻起義、不可執一也。

同人同人、離下乾上。離一陰麗于二陽之間、其德為麗為文明、其象為火為日為電。天在上而火炎上、有同之象。上乾為天為君。下離六二一爻在離之中、居人之位。卦中上下五陽同欲二之一陰、而二五又以中正相應、有以天同人、以君同人之義、故曰同人。同人次否。按、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天地不交則為否、上下相同則為同人。又世既否、必與人同力乃濟、同人所以次否也。同人取其大公、不欲其狹小。大公至正、乃可以有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雖以二為成卦之主、然以私係而吝。反不如初之無私、猶無所咎也。三四與五爭二而不克同者。然三怯于力、不如四之反于理為得吉也。五雖為三四所隔、然終以正應而得同。上雖免於三四之爭、然以遠而終未遂同之志。合六爻而論之。欲與人同、貴于公正、又可見矣。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天火性同。二五中正德同。五陽喜陰情同。天與火、其性光明正大、其勢曠遠無私、有同人于野而得亨通之象。乾性健行、同則可以濟險、有利涉大川之象。內文明而外剛健、中正有應、君子之正道也。有利君子貞之象。同人于野、其同也大。利君子貞、其同也正。人能大同有亨之道、故大川可涉。然有所同大而未必正者矣、故又戒以正為本。占者能大公至正、則可亨而大有所為矣。又按、夫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卦名取比與同者何也。蓋比以一陽為眾陰所比。獨坎五一陽得正、故彖有元永貞。則其比所以為君子之周也。同人以一陰為五陽所同。唯二五之應以正、故彖言利君子貞。其同所以為君子之和也。至兩卦六爻之中、兼正不正言之。唯正則為君子。此夫子贊易之外、又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之說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柔謂六二。乾指五。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同人[文瀾本“同人”作“同人曰”]。

舊作衍文。來注謂敘述卦辭而釋之語氣。謂六二應乾、固名同人矣。

然卦辭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者何也。起下乾行句為是。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乾行句、釋利涉大川之由。二為同人之主、應乾固亨矣。至于利涉大川、非二所能。乃乾以剛健之天德、同乎人以涉險、故曰乾行也。文明以健二句、合二體言之、釋利君子貞之意。內文明則能燭理、明乎大同之義。

外剛健則能克己、盡乎大同之道。二五皆居中得正、內無私心而外合天德。

凡此四者、皆君子之正道也。正者、人心所同。然君子唯以正、而天下之志已在吾心、所以利君子貞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在上而火炎上、同而異、異而同也。類族者、天之生物各族殊分。

法乾之無私者。于殊分之族、而類聚其所同。異中之同也。辨物者?;鹬?、凡物畢照。法離之有辨者、于均照之物、而辨析其異。同中之異也。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左云县| 龙海市| 阿克苏市| 新兴县| 山西省| 临海市| 龙里县| 文成县| 腾冲县| 虹口区| 澳门| 东莞市| 苗栗市| 张北县| 崇礼县| 洛浦县| 陇南市| 安龙县| 浠水县| 昌黎县| 阿图什市| 察隅县| 南澳县| 密云县| 夏津县| 乌拉特前旗| 特克斯县| 峡江县| 崇信县| 铜鼓县| 锦州市| 台南县| 泰兴市| 湖南省| 江门市| 中山市| 大渡口区| 林西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