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戶為門。初變艮為門、有門象。同于門外、雖非野之可比、然亦所同者廣而無私。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剛在下、上無係應。占可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以誰咎也。
門以內、家人也、于宗是也。門以外、天下之人也。雖未至于野、而非私昵矣。必出門而所同乃大、人自無咎之者。他卦又誰咎、有在我取禍無所歸咎者。此則謂其無私、人不得而咎之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黨也。乾為諸卦之祖。離中變為乾、有同于宗之象。六二中正、有應于上。在一卦為同之主、宜得吉占。然同之道、貴乎大公。二既專有所應、則不能大同矣。又以陰從陽、臣妾順從之道也、故吝。易之悔自兇趨吉、吝則自吉趨兇。本以相應為善、反以過于私暱而得吝、蓋全卦取大同之義、于爻義又示阿黨之戒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狹而不公、有可吝之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離為戈兵、有戎象。二三四互為巽木、有莽象。二與五為正應。三剛而不中、欲同于二、懼五見攻。伏于下以伺五之隙、有伏戎于莽之象。三變陰互為[文瀾本“為”作“”得“]艮、有高陵象。三居下卦之上、下窺二之動、有升其高陵之象。自三至上三爻、上無正應、有三歲不興之象。
三欲同二、而二非正應、則理不直。五居尊位、勢又不敵。故三年之久不敢動。此強同而不得者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敵剛指五。安行、言上無應必不可行。至于三歲之久、又安能行乎。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四則不中正、欲同六二而為三所隔。自三欲下取二、故有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剛居柔、知二非正應、故有自反不克攻之象。能改過可以得吉、則賢于三矣。蓋三伏于莽、自下而伺五也。四之乘墉、乘三以攻二也。三惡五之親二、故有犯上之心。四惡二之比三、故有陵下之志。然三以剛居剛。懼五之攻、屈于勢也。四以剛居柔。終不克攻、反于義也。反義、得吉道矣。此始強同而終能改過者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已乘其墉、則力非不足也、斷以義而弗克攻耳。義者、天則不可逾。
志欲攻而知義不可攻、困于心而反于法則。能改過者、所以吉也。與人同、善事也。乃三四皆有爭奪之象。四乘墉有其意、三伏莽則已見其形矣。四惡二三、所欲攻者臣。三敵五、則欲攻其君矣。涉世者不可不知。而三四有吉否之不同、又好剛強同者所宜戒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五剛中正、二柔中正、本正應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正應者終不得而問也。隔于三四、號咷之象。五變為離。互三四又為兌說。又火無定體。故有先號咷而后笑之象。離為戈兵、有大師象。三四剛強、九五以陽剛之德勝之、故有大師以克之象。二五終為正應、相遇之象。九五大君。三四以臣隔君、大逆也。故興大師以克強暴、而后遇正應也。然人君宜與天下相孚于大同、乃不免于先號后笑。用師以克、如敵國之爭、何也。蓋以全卦言之、以大同為亨。而就二五一爻言之、終未免于私吝。故不得言吉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中、理直。故不勝其忿、先至于號咷也。直、即君子之正也。相遇必由于中直乃克。非至正、無以通天下之志也。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乾有郊象。居外無應、去陰已遠、物莫與同、故有同人于郊之象。野遠而郊近。但野遠而郊近。但野乃大眾往來之道、無人不同。郊在郭外荒僻之處、無人可同也。然無所爭、可以無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爻曰無悔、以其無爭于人喜之。夫子則以不能同于人病之。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今無人可同、則于同人之志、亦未得遂也。易卦有以此爻為主、而吉兇與彖同者。如屯之初比之五是也。有成卦在此爻而不得為主、吉兇與彖異者。則此卦之二五是也。蓋論全卦。以五陽同一陰、又二五皆中正、故有曠遠無私之象。若就一爻論。則所應既專、在我有私暱之嫌、在人有忿爭之事矣。故二吝而五不免于號咷。三四皆爭。上以遠而忘志不遂。初亦以比二而僅免咎。六爻之義皆不及全彖之德。君子欲通天下之志、非大公至正不能也。
大有大有、乾下離上。火在天上、其明及遠。萬物畢照、有盛大豐有之象。
又一陰居尊位、眾陽并應。易以陽為大有、所有者大之義。故曰大有。大有次同人。按、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眾物所歸、所有乃大、大有所以次同人也。小畜亦一陰五陽、而曰小、此則稱大者。
小畜陰居四、欲統諸陽、其勢逆。大有陰居五、則位尊、以統諸陽、則勢順。故小畜之亨、不在六四而在上下五陽。大有之元亨、不在上下五陽而六五。五以柔居尊、而為上下所應。合全卦、又有內剛健外文明之德。自可大亨。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皆從五起義。初遠五而有艱。二應五而無咎。三以公而亨于五。四以謙而能承五。上以近五而獲天祐。此六爻之大略也。
大有。元亨。
大有、所有之大也。火在天上、無所不照。一陰居尊得中、五陽宗之。
乾健離明、居尊應天。尊位能柔、物情所與。諸爻之有、皆六五之有、豈不大哉。所有者大、則其亨亦大矣。皆治世極盛之象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同人大有、一柔五剛均也。柔在下、曰得位得中曰應乎乾而為同人。
我同乎彼、卑附于尊之辭也。柔在上、曰尊位曰大中曰上下應而為大有。
我有其大、上統乎下之義也。此以卦體釋卦名義也。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上節自柔得尊位以下、專主六五一爻以論人君之位、能有眾陽之大。
自其德剛健以下、兼上下兩體以論人君之德、能致元亨之治也。內剛健則克勝其私、外文明則灼見其理。上下應之者、眾陽應乎六五也。應天時行者、五以柔應乾二之剛也。天之道不外乎時而已。憲天出治、順時而行、是以大亨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凡物未見、則有無不可知。火在天上、無物不照、始見其有之大。所有既大、不可無以治之也。天命有善而無惡。君子于惡之未著者遏絕之、使不復作。善之隱者顯揚之、使樂于為。去惡歸善、所以順天休美之命也。
謂之順者。天討有罪、吾遏之以天。天命有德、吾揚之以天。于我無與也。
君子在上則以此治世、在下則以此治身。故本義云、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害者、害我之大有也。富者怨之府。故當大有之時、最易有害。初居下位、凡民而享大有。家肥屋潤、人或害之。離為戈兵、又以離火克乾金、有惡人傷害之象。而初陽在下、上無繫應。未與物接、去離尚遠。未涉乎害、何咎之有。然自以為匪咎、而以易心處之、反有咎矣。故必艱難其志、慎終如始、乃得無咎。蓋匪咎者、此爻之義。艱則無咎、則處此爻之道也。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交則有害。處卑無應、未有驕盈之失、得以無害故也。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坤為太[文瀾本“太”作“大”]輿。九二體乾而曰大車者。輿指軫之方而能載者言、車則以其全體而言。引之以馬之健、行之以輪之圜、皆乾象也。況九二以剛居柔。柔則其虛足以受、剛則其健足以行。有大車象。
上應乎五、載上之象。如是而有所往、可以無咎、可以任重而致遠也。不言吉者、處大有之時、任天下之重。分所當然、得以無咎而已。此大臣才德兼全、足以任重者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車大足以任重。雖多積于中而車行不至于敗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作享。按、本義作享獻之享。時解因之、取大臣獻替之義。今按、左傳卜偃戰克而王享之言、作宴享之享為優。三四五互兌為口、三變六為坎、有飲食象。九三居下之上剛而得正、有公侯之象。上有六五之居、虛中下賢、有亨于天子之象。然三變六為陰為小、又有小人弗克之象。占者得此、有剛正之德、則足以受天子之寵榮。若不然、則雖有享宴之榮、亦負素餐之愧也。此與本義稍殊、然于卦爻較切。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小人妄叨君寵、反為害也。乾金三變為兌、亦金也。迫近離火、與初無交害者不同、故有害。
九四。匪其彭。無咎。
彭、鼓聲、以盛多之貌。即大有之大也。四變中互為震。震為鼓、有彭象。大有皆六五之有也。然以柔中居尊、而九四以剛近之。且居四陽之首、率諸陽以進。盛多蓋彭矣。近君、聲勢不宜太盛。唯以剛居柔、雖盛大而不有其大、故有匪其彭之象。占者如是、則無咎也。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皙也。
四為離之初、有明皙之象。有盛大之勢、而無燭理之明。僭逼震主、則柔中之君有所不安矣。當大有之時、不自有其大。非明皙者不能、故曰明辨。辨其所居之地、乃別嫌多懼之地。辨其所遇之時、乃盛極將衰之時、凡事貶損以處之、斯皙然明理見幾者矣。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為大有之主。離體中虛、有厥孚之象。柔中以應九二、上下歸之、有交如之象。一變純乾、有威如之象。當大有之時、柔中居尊、上下孚信。
然太柔、則人心玩矣。濟之以威、所以吉也。初曰交害、五曰交如者。臣有交則私、故害。君有交則虛、故吉也。三有戒辭。初二四僅得無咎。獨五言吉者。當大有之世、盡臣道之常、僅可免咎。而君能剛柔並用、使上下泰交、則可常保其大有矣、故曰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一人之信、以發上下孚信之志、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恐人心慢易、至于無備、故威不可無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大有唯六五一陰、而上下五陽從之。上九能下從六五、以陽從陰。處盛時、居高位、享自然之福、有自天祐之之象。曰天[祐曰吉曰無不利、其為福多矣。象及傳皆不言所以致福之由、故繫辭謂履信思順尚賢。蓋五之交孚、信之也。上能履之。謙退不居、思順也。志從于五、尚賢也。天助順、人助信、有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之象。時解作人君信順下賢以保有。
照繫辭傳大意而歸重于君也。大全作功成身退之耆舊賓師。就六爻合論、對五而言之也。然皆不必拘。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之位以為占。大抵有剛明之德、居崇高之位、得天之祐者。而以人事言之、唯履信思順尚賢則吉也。
象曰。大有之吉、自天祐也。
上居君上、有自天象。曰自天祐之、言其非倖致也。全卦為盛世至治之象。以六五之君為主。初之無交、盛世之逸民也。上之順五、功成身退之耆舊、或在賓師之位者也。中爻三位為臣。二大臣、當大有之任者也。
三外臣也、以公侯而受寵者也。以不中、故有戒辭。四近臣也、近于君而自抑損者也。以剛居柔、臣道之宜、故與初同無咎。五以中虛之信、孚乎上下。又一變純乾、剛以濟之。上下交應、剛柔並用。君明臣良、故能長保其大有之盛治也。
謙謙卦、艮下坤上。內止外順、為謙之意。山高地卑、屈而處其下、為謙之象。故曰謙也。謙次大有。按、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大則易于滿盈、道在謙損、謙所以次大有也。全彖極言謙德之亨。六爻雖以九三一陽為主、然內三爻皆吉、外三爻皆利。蓋靜則多吉、順則多利。
六十四卦未有如謙之盡善者、君子可以知所處矣。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止乎內而順乎外、山高而處乎地之下、皆有而不居者也。他卦或有待而亨、謙則即亨。他卦始亨而未易保其終、唯謙則始雖卑而終益尊、始雖晦而終益光。蓋謙者人情所樂與、故必亨。始雖不居、終有成就、故有終。艮終萬物、亦有有終之象。程傳謂小人雖暫謙、未必能久。唯君子終身不易、是謂謙之有終也。本義謂先屈而后伸、是謂亨之有終也。然二意宜兼。蓋君子唯始終能謙、所以始終能亨。若暫時勉為謙恭、偶然倖獲通泰、皆非君子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氣下降、以濟萬物、天之謙也。化育之功光明著見、則謙之亨也。
地勢卑順、處物之下、地之謙也。其氣上行以交于天、則謙之亨也。天地猶不敢以自滿、況于人與鬼神乎。此以天地言謙之必亨。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虧盈益謙以氣言、日中則昃、月滿則缺是也。變盈流謙以形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是也。害盈福謙以理言、滿則招損、謙則受益是也。惡盈好謙以情言、滿盈取忌、退巽見推是也。四者皆出于自然而非有心、故曰道也。蓋太極之中、本無一物。事業功勞、于我何有。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此天地人鬼所以皆有取于謙也。然六爻皆以三為主。三居下卦之上、有尊象。光、艮體也。三居上卦之下、有卑象、不可踰、德莫之過也。蓋人居尊而不光者有矣。謙者處尊而能下人。其德愈光。人處卑則皆得而踰之。謙者處卑、所謂我自卑而人莫我高、又孰得而踰之。君子之終、言此所以為君子有終也。不于其終觀之、則爭而得、謙而失者、蓋有之矣。惟要于究竟、然后知謙之終必亨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