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學(1)
- 章大力先生稿
- 章世純
- 4741字
- 2015-12-26 18:09:59
御兒呂留良晚邨評點
大學之道一節(其一)
大學之近一節(其二)
知止而后一節
古之欲明一節
壹是皆以一句
太甲曰顧一節
帝典曰克明峻德(其一)
帝典曰克明峻德(其二)
湯之盤銘全章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大畏民志二句
心不在焉一節
心誠求之者也
生財有大道
伐氷之家
大學之道一節【其一】
章世純
學舉其全、而大人之事備矣、夫一理不至、非儒者之量也、兼體用而極之、而學于是乎全、且君子既已從事于學。則不可不審其指之所存。此之不審。則往而不知所為。為而不知所成。亦泛泛焉而無所歸矣。大學者儲材用之地也、于是聚之王公之胃、四方之秀、皆將有當世之任者也、士者沉螫之器也、于是作之動其氣志曜其文章、將以求致用之功者也、然則旁僻曲私之術。非所守矣。散漫無統之途。非所騖矣。將必反之性命以為端焉。依之高廣以造大焉。若夫仁義禮信眾著之理、君子所以居業也、體仁服義秉禮崇信以現于世者、君子所以自昭也、而疏穢以除累引氣而使之陽、章軌以正趨、積形而致之著、誠如是也、學之大端、亦已概舉矣、如斯而已乎、未也、夫學以利用也、所謂明明德者、亦將以有為也、學為人臣者、所以學為人君、學為人弟者、所以學為人長、彼俗之無正。民之無良。果誰之責哉。出具宇宙之略必不以流泆之俗咎諸人必不以叔季之運委諸天反道易趨固皆以為學者事也如斯而已乎、亦未也、士之自待也不薄其待斯人也亦不薄不謂此我不可以為圣賢。不謂斯民不可以為三代。是故禹湯可述、猶當過而問唐虞之猷、堯舜可師可進而講義軒之業必造于善之至盡而后止焉蓋如是而學之能事始畢耳。依三者以托業、而師以此教弟子以此學、則為有統、而居身之地尊、指三者以為期、而少而習焉、長而安焉、則道為有類、而致學之功一、故有詩書禮樂指事之文致意之言博依以為助要以物多而可講而所求則有在矣、彼彼誦數之功亦非無歸者也、亦有干羽弦誦、退息之業、游藝之功、散寄以怡情、要以數習而理安、淂力則有在矣、彼紛紜之業、亦非委瑣者也、故大學之道、不可不知也、
意境粗淺。與題不肖。何不澄氣凝神以出之。【艾千子】
亦非氣不澄。神不凝。且請先明理耳。理不明。澄氣凝神何益。越澄凝。越差遠去。
大學之
大學之近一節【其二】
章世純
學取其大、而圣賢之能事畢矣、夫以明德新民、而要之至善、圣賢復有余事哉、且自學術既衰。先生之教不明。而治方術者。各以一察自好。或偏收所利而事不周務。或茍取成功。而理不經遠。此道所以溢也。若夫大學之道、收之四海九州島之廣而人不淂訾其所虧缺有親有功之類盡于斯用以光明坦易之為而人不淂疵其所由然、蕩蕩平平之體具于斯、是故意雖主于及民而常有以自反、功雖足以償責、而常有以自進、蓋未必有當官治民之事、而學則固已業矣、凡如仁敬孝慈知信廉讓之類被于躬而光美、標于世而尊隆者、皆為明德、而人之所設、不為則昧、不立則晦、君子以躬質德、以事著之、察于細微之分、昭其度而昭其數、揭之耳目之前、示之禮而示之義、于以厲民之氣、如有機以使、而日起有功、動民之欲、若所好在前、而用之不倦、而顓蒙之眾、居所能遷、漸靡以往、潔齊相見也、此則大學之所期耳、自古道德之不弘。功業之不遠。皆茍且害之也。茍可而止。則有不必可而遂止者矣。善操事者。其初必有所志。而其后必有所成當其志之。曰圣賢之去人何必遠哉。五帝三王。固吾師也。而因而赴。理有極分。要不使有加損之地。功有極數。終不肯留有余之途也。此則大學之道所期也。其所以稱大者何、以及民故大也如封已自私焉小矣、以操術正、故大也舍德不務用一切焉小矣以足以其重、故大也、如薄收以自慰、淂少而自功、亦小矣、
全未細心。老手何故草率如此。【艾千子】
如其文。三綱領次苐當云。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矣。秀才胸中。只見淂做官做皇帝。便是盡頭天下事。可笑也。
大學之
知止而后節
章世純
君子而欲淂道、則知止要矣、夫與道以止、則與心以裕、此君子之所以善御其明也、且廣騖而不止亦學者之通患矣、過量之求、非道之所處也、過量之求、先非神明之所堪也、以不精之心、求不處之道、于以幾淂、非淂術矣、君子于此、未言合道之數、光言用心之方、方寸若一、能使有寬余之地、精神若一能使有倍量之明、此其道莫若定、然而易行難定者即心也、尤莫若靜、然而易動難靜者即心也、尤莫若安、然而易搖難安者即心也、如是而因任之、不可矣、更閉置之、猶之不可、如是而強持之、不能矣、更枯寂之、猶之不能、善學者在有以止之、知夫道之在天地者無窮、吾之能用者有止茍不屬于人理者、即非人理之所求也、知支吾之能為者無窮、吾之當為者亦有止、茍不切于日用者、即非日用之所急也、宇宙曠而易馳、智者受之以其域、虛靈變而多端、智者與之以其期、夫然后止生定、定生靜、靜生安、而方寸之地虛矣、夫淆而濁、澄而清者、此恒理也、抑致用之所一矣、夫散而昏、專而精者、亦恒理也、然后分方辨域、能指其處、觀妙觀竅、能盡其情、是為能慮、而于以幾淂無難耳、道莫病于馳騖、有以求多、能無惑乎、精莫妙于節嗇、有以守少、能無察乎、故不止之有功于學也、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也此于功則然、止亦有功于學也、思不出位、是以有獲也、此于道則然、
止字深不淂。卻亦淺不淂。如此看止。乃所謂今女畫也。何不細心作一文乎。【艾千子】
深不淂。淺不淂。此便是混話。依千子作一篇。雖極細心。也定是夢啽耳。所謂止者。即止于至善也。離至善。單講止字。深不是。淺不是不深不淺也不是。
知止而
古之欲明節
章世純
古人之學、能盡溯其源而已、夫志在天下、而求端于物、所為先者多矣、古人豈嘗逆事之勢哉、且所謂大學之道者、其所欲者誠大。而同有道以及之也。惟有道以相及。故可從事于其能及者。而無憂于其難為。古之人、欲明明德于天下、所自志也、夫地大勢傳、何以持之、物眾情雜、何以一之、吾之所欲為者在天下、而即求之天下、則其節短而不能以相舉。將有藉而轉致者。乃為有其優。游之節吾之所欲為者在天下、而驟求之天下、則其事淺而不能使相從。將有多于其前者。乃為有其深厚之積近與遠相逆也。已與人相御也。將必藉于國以風天下。藉于家以風國。而要必起事于身者節固如是也而遲回于治國齊家之間。更待于修身之裕者積固如是也道之有所先者若此止乎、未也、如以節相至者即身之中猶有節矣如以積為功者。即修之中亦猶有積矣人以身心意知渾合為用、茍不為之深析耶、苐屬一致之機耳、動而俱至、亯囗丸是相待者、茍細為之剖判耶、亦有微分之域矣、作而相隨、又亯囗丸非有待者、修身者使之正、而正必正心、正心者使誠正、而誠必誠意、而知則開之者也、致知則盡所以開之者也、此自外而溯之內自粗而溯之精之道也更溯之而精者復有求于粗內者復有待于外則格物又致知所有事乎夫徒言本未徒言終始兩分之說未足以盡物理相因之數本復有本始復有始層囗而往乃可以究事緒相待之基而愈推則愈約矣。愈約則愈易矣。以天下之大而要其原于至約、以為天下之難而要其事于至易、夫是之謂有道、
節字積字作眼。前后兩截俱用之。雖非正解。卻亦有理。精者復有求于粗。內者復有待于外。可謂名言。【艾千子】
兩截損折而下。局法生動。中間部伍紀律盡精嚴。然先民每不作此體者。以其先侵修身為本節也。
古之欲
壹是皆以 一句
章世純
大學之道、必求端于身矣、夫以躬率民、此守約施博之理也、通術也、貴賤皆由之、蓋古者十五入大學。天子之子。以至民間之俊秀皆與焉。其所以教之無二道。學之者亦無二道。正于一而已矣。是故明德也。新民也此其通乎上下者也新民而本乎明德也此亦其通乎上下者也是故格至誠正。合為先務之功。齊治均平。盡為有持之化。如所謂平天下者。天子之事業也天下何以平修身之余效耳本可知矣而何獨此也天下平而齊治已在其前矣此通乎在下者之事也如所謂齊家者庶人之事業也家何以齊修身之后驗耳本可知矣。而何獨此也家已齊而治平已待其后矣此通乎在上者之事也然則雖有統遠之化亦擴家于天下耳其事未常加廣也所及者遠而所以及者于匹夫之事守無增焉故其道亦無以加于修身之外雖止門庭之治然已藏天下于家矣其事未嘗加狹也所及者近而所以及者于天子之事守無減焉故其道亦不淂關于修身之中蓋家國天下古人但合之為人則眾寡之名無所施而齊治均平古人統之以范。則責賤之勢亦無所辨。是以其事不淂不同。而其學不淂不一也。當其時。學成于內。業隆于外進而履勢大者有四海之治小者亦有境內之修退而屏處大者有里巷之化小者亦有門內之理雖在徒步匹夫。皆能為天下分治其民者。此道行也。
齊家。即新民也。故庶人與天子同本。中間有國有采地治邑者。不消說矣。時文竟責重有位之人。便不是壹是皆以四字道理。蓋從位說下。故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論理。其實自庶人以至于天子。天子新民。亦須從庶人齊家道理做起也。故下文治亂。結以所厚。正為齊家是末治大同處。此文能提出齊家說。直是具眼。所言極高闊。而千子僅以平妥目之粗且暗矣
高文典策切理囗心【耀星】
壹是皆
太甲曰顧節
章世純
商王之修德、其心惕矣、夫德存乎已耳、而以命嚴之、其顧畏為何如哉、且古之明明德者。自文而上。則有湯矣。文以性而湯以反。要以語修德之功則尤當證于其反之者其用力愈深耳。說在伊尹之訓大甲也。其言湯也不言其德之所至而苐言其功之所加亦非苐言其功之所用而先及其心之所切曰、愿諟天之明命。夫豈惕于天之靈爽哉夫苐惕于靈爽猶其粗也湯蓋淂天之精而奉若者也湯其借天以自警者哉借天以自警猶二之也湯蓋一于天而欽承者也彼誠溯于稟受之初德從命來命從天來夫固繼成相續矣而此所淂于天者與身相終始軍世而未離也而就吾性中歷歷認其所從受者焉不作自性觀矣彼又觀俯仰之際在此之性即在彼之命又上下合一矣而此所合于天者非止相肖似蓋通一而成體也而就吾性中歷歷認其所與合者焉亦不作自性觀矣由是念之所切目亦覿之果真有所示與可見非命也不可見非顧也屬顧于命心有與命俱微者耳顯而出之有睹精而入之亦有睹睹安在必形也乎哉由是目之所注形亦親之又果無所示與有形非命也無形非顧也屬命于顧命有與顧俱彰者耳既精而入之即似顯而出之又安在非形也乎哉存是心也欲之所以不淂縱也不邇聲色。不殖貨財。皆以是也。有是心也念之所由日以純也以義制事。以禮制心。皆以是也。而伊尹稱之以訓太甲。則是以敬天訓也。而以為此湯之攸行。是又法祖訓也。而于明明德之旨亦又合矣。
入理嚴密而瑩徹。無膚夸陳言。亦無幽詭野氣。又無晦澀枝蔓之談。臨川文之最醇者也。
此真大力先生得意之文矣【耀星】
太甲曰
帝典曰克明峻德【其一】
章世純
學先于德、上古已有其傅矣、夫事有其舊者為信帝典猶且言之、此亦足以明其理之不易也、且道隆上世。取征三王。未若二帝之遠也。乃自唐虞以來千百余年。而其言若相為終始者。圣賢而學者自非一人。湯文未起。帝堯在其前矣。紀圣賢之學者自非一說。訓誥未作。典謨在其前矣。推以祀宗功之義、則亦取平章協和為徽美耳、而史臣紀載、猶未及于功也。而以德先之。引以官先事之義、則取命官明時為端要耳、而史臣紀載、亦未及于事也。而以克明峻德先之。曰明矣而又日峻明而后為峻德也。光明之與高大。其類焉者矣。已致其楊詡、而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悅也、則其德之所存者。固已上而達于天。遠而通于命矣。曰明矣。而又曰克。克而后為明也。其精神之與性命。其通焉者矣。已作其精神、而志與之相致、事與之相求也、則其德之所存者、亦已有以出其質、亦已有以動其輝矣、是故始之以光被四表。猶未知其何以被也至此而知其寔之所指矣其被四表者此德之峻之所至而以光為被則固明之所施也又先之以格于上下亦未知其何以格也至是而知其旨之所要矣其格上下者此德之峻之所極而以光為格則固明之所通也然則帝王之事可以知矣、顯所當顯隱當隱昭所當昭、塞所當塞、繹康誥之義、似顯德而隱刑、思太甲之旨、將昭德而塞違、帝典不及所隱、而固不淂不言所顯也、不及所塞、而固不淂不言所招也、但一言于明德為異耳、商周之書端而嚴、唐虞之書渾而大、如是而已、
看其次苐法度井然。后二比是無中生有訣。可為坐受困縛者。開便宜法門。
帝典曰
帝典曰克明峻德【其二】
章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