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5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37字
  • 2015-12-26 18:09:16

《張氏家傳》治一切風,鎮心化涎,療風壅痰實,頭痛目眩,怔忪惡心,神昏語澀,頸項拘急,手足麻痹。及治小兒風熱上盛,眠睡不寧,頰赤涎潮,欲變驚癇者,悉宜服之。應有風涎,食后最宜常服。大牛黃丸方牛黃 生腦子(各秤半兩) 朱砂(研,一兩半) 天南星(以漿水慢火煮一復時,透心軟切,焙,或未軟,更煮半日) 烏蛇(酒浸取肉) 白僵蠶(炒)肥白天麻 人參(各一兩) 干全蝎 白附子(各炒) 水磨雄黃(研) 生犀(鎊。各三分) 麝香(一分)上除研者藥外,一處搗,羅為細末。后入研者,合和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細嚼,煎人參薄荷湯送下;或化亦得。食后臨臥服。

《張氏家傳》∶小兒風熱,肌瘦,五心煩熱,不長肌肉,面黃痿瘦,夜臥不安,時發虛汗;或臟腑泄瀉變痢,難服涼藥,可服四順散方銀州柴胡(去蘆) 真地骨皮 白桔梗(各三錢) 甘草(炙,錢半)上件焙干為末。每服一錢、半錢,大小加減。水三分煎一分半,溫溫服。

《莊氏家傳》治風熱墜痰方。

甘草(末,二兩) 膩粉 青黛(各五錢) 麝(一錢)上用白面五錢,滴水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用倒流水化破。

《莊氏家傳》初春風熱擁毒,利臟腑方。

黃芩 大黃 荊芥 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一撮。水一盞,煎五分,量兒大小與服。

《莊氏家傳》治小兒風熱。天竺黃散方天竺黃 人參 甘草(微炙。各一兩) 郁金(二兩,濕紙裹煨) 白藥子(二兩,大皂角三捶捶碎,浸三宿,焙干)上件一處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用溫蜜水調下,常服甚妙。此藥是知廣州南海縣殿中丞張士明傳。

《趙氏家傳》青芝散 解風化熱,涼利咽喉,清心肺經。春初冬末最可常服方。

鼠粘子(微炒出汗) 甘草 元參(各二兩) 荊芥穗(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七分,溫服。小兒傷風,風熱瘡疹尤宜服之。大人每服三錢。

《吉氏家傳》治心臟風熱。地黃膏方馬牙硝 郁金 豆粉 甘草(炙。各等分) 腦麝(各少許)上為末,用生地黃汁煉蜜為膏。用薄荷湯化下。

《吉氏家傳》治風熱,調脾胃。人參飲子方人參 茯苓(煮) 甘草(炮) 紫河車 藿香(各等分。續入白附子、白術尤佳)上細銼。每服一錢,以水煎作飲子服。大退小兒風熱。

《吉氏家傳》治風熱面赤,渾身壯熱如火。蟬蛻散方蟬蛻(三個,炒) 漏蘆 羌活 天麻 防風 當歸 升麻 川白芷 射干 苦桔梗 甘草(炙) 川芎 地骨皮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四分,溫服。

《吉氏家傳》治驚風熱。 散方蟬蛻 升麻 朱砂 腦子 甘草(炙) 沒藥 白附子(各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麥門冬熟水調下。

《吉氏家傳》退驚熱,風熱。天竺黃散方天竺黃 蟬蛻(洗) 甘草(炙) 山梔子仁 郁金(煎五次) 僵蠶(炮)上等分,細末。每服一錢,香熟水調下。薄荷湯亦可。

《吉氏家傳》治一切風熱。龍腦散方龍腦 薄荷 僵蠶 川芎 防風 甘草(炙。各半兩) 細辛(半錢)上件末,米飲下半錢,臨時看病別使湯使。

《吉氏家傳》甘露散 治小兒風熱痰多,頭皮,多啼煩躁方。

寒水石 石膏(各 紅為度) 甘草(炮。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鎮心丸 治小兒心臟風熱,咽喉干,痰實,睡臥多驚,頰赤方。

朱砂(研,水飛) 人參 茯苓 干山藥(各一兩) 馬牙硝(半兩) 腦麝(各少許)上為末,蜜丸雞頭子大。薄荷湯下,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勝金丸 解小兒一切風熱,諸般熱癥等。驚風涎盛,搐搦不定,如服此藥,必吐涎或瀉出涎,藥之功也。

郁金(皂角煮,焙) 雄黃 白礬 樸硝(各一錢) 巴豆(七粒,出油) 輕粉 大黃(各半錢)上為末,面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五、七粒,金銀薄荷湯下。

煩熱第五

(腳手心熱并五心熱附)《巢氏病源》煩熱候∶小兒臟腑實,血氣盛者,表里俱熱,則苦煩躁不安,皮膚壯熱也。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肺臟伏熱歌∶肺家伏熱病難測,夜臥心煩大便結。勸君微取三兩行,次進溫平藥教吃。如加口臭鼻清涎,更問根源須保惜。若還壯熱怕難醫,妙劑休來謾相逼。

此病大小腸風,結澀不通,當進寬大腸檳榔散(方見本門。)潮熱口臭,鼻有清涕,恐難治,為脾肺損也。

《本草》去小兒煩熱,止渴方。

方諸水上向月取之,得三、二合水飲之。

陶隱居去小兒煩熱驚氣方上用景天葉,不以多少,煎湯洗浴,妙。

孟詵治小兒熱驚癇,頭生瘡腫,卒煩熱方。

上用白鴨肉和蔥豉作汁飲之。

《千金》竹葉湯 主五心熱,手足煩疼,口干唇燥,胸中熱方。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兩) 黃芩 麥門冬茯苓(各二兩) 人參(一兩半) 生姜(五兩) 甘草(炙) 栝蔞根 半夏(各一兩)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五服。

《圣惠》治小兒臟腑壅實,心神煩熱,睡臥不安。黃芩散方黃芩 川大黃(銼碎,炒) 甘草(炙) 川芒硝 麥門冬(去心) 石膏(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

《圣惠》治小兒氣壅煩熱,心躁目赤。大青散方大青 川大黃(銼,炒。各半兩) 牛黃(半分,細研) 朱砂 甘草(炙赤,銼) 犀角(屑) 元參川升麻 梔子仁(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沙糖水調半錢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煩熱多驚。人參散方人參(去蘆頭) 天竺黃(細研) 鉤藤(各一分) 甘草(半兩,炙赤,銼) 牛黃(半分,細研)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煎竹葉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煩熱,昏悶多睡。犀角散方犀角(末,半兩) 青黛 代赭 朱砂(各一分) 蛇蛻皮(灰,一錢)上件藥都研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青黛(三分) 麝香(半分) 朱砂(一分) 干地龍(七條,炒,為末)上件藥都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心臟氣壅,煩熱悶亂。龍膽丸方龍膽(去蘆頭) 黃連(去須。各一兩) 鉛霜(半兩) 牛黃(一錢) 鐵粉(一分。各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蜜水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臟積熱,煩躁恍惚。牛蒡粥方牛蒡根汁(一合) 粳米(一合)上以水一大盞煮粥,臨熟投牛蒡汁攪勻,空腹溫溫食之。

《靈苑》小金箔丸 解大人、小兒心臟壅毒,咽喉不利,上壅口瘡,夜臥不穩,心膈煩躁。化痰毒風涎,安魂定魄。治驚邪,鎮心神;解室女骨蒸熱勞方。

金箔(五片) 朱砂 琥珀 雄黃 硼砂 鉛白霜(各二錢) 白龍腦 生犀(末) 天竺黃 寒水石(過。各三錢) 牛黃(少許研)上十一味同入乳缽內,細研如粉,用粟米飲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用竹葉熟蜜水下。舊方云∶大金箔丸治大人疾,小金箔丸治小兒疾,今亦互服。但小金箔丸正涼,大金箔丸小溫而治風。

《嬰孺》治小兒煩熱。雷丸浴湯方雷丸(二十個) 大黃(四兩) 黃芩(一兩) 丹參(二兩) 苦參 石膏(研。各三兩)上以水二升,煮一升半。浴兒訖,粉粉之,勿濃衣,一宿復浴,避陰及目。一方只用石膏末半升,雷丸五兩,以雪水六升煮二升,用帛染拭頭體。

《萬全方》治小兒煩熱多驚。茯神散茯神 人參 天竺黃(研) 鉤藤(各一分) 牛黃(半分,研入) 郁金 甘草(炙。各半兩)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下。

《萬全方》治小兒煩熱驚悸。竹瀝犀角飲子竹瀝(二合) 犀角(不計多少)上件藥將犀角于竹瀝內磨,令濃。量兒大小分減服。

《四十八候》治伏熱心煩,疏風順氣。檳榔散方檳榔(生) 大黃(蒸) 青皮(各一分) 黑牽牛(一錢,微炒) 木香(少許,炮)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蜜水調下。

《莊氏家傳》∶初冬陽盛熱壅,臥不穩,手腳心煩熱。

川大黃 川升麻 白芍藥(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用竹茹水七分,同煎四分,去滓溫服。三、兩夜一服,冬至后一夜一服。

潮熱第六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發熱,早晚兩度者,謂之驚熱,世呼為潮熱。

漢東王先生《家寶》潮熱病證∶小兒潮熱,蓋因血氣壅盛,五臟生熱熏發于外,故令發熱。大體與溫壯相類,或夾伏熱,或帶宿寒。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帶宿寒者,大便白而有酸氣。皆緣臟腑不調,冷熱之氣俱盛,腸胃蘊積,是為溫壯候也。其不至熱盛者,宜進麥湯散三、二服解之(方見傷寒發斑門中,)次下金蓮散三、二服退熱(方見夾驚傷寒門中,)更須進七寶輕青丹三、二服(方見單傷寒門中。)如根據次用藥不退,其熱轉盛,睡里多驚,宜進鐵涎膏三、二服(此見本門。)如用此藥不退,是有驚積、食積,須當下之。根據前法用水精丹一服利之(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至天明,有五色積毒,狀如魚涎粘滑之物下,即其驗也。宜用人參散(方見夾食傷寒門中,)觀音散調理(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如有余熱末退,用輕青丹退之。

錢乙有潮熱問難云∶皇都徐氏子三歲,病潮熱。每日西則發搐,身微熱,而目微斜及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黃。錢與李醫同治。錢問李曰∶病何搐也?李曰∶有風。何身熱微溫?曰∶四肢所作。何目斜睛露?曰∶搐則目斜。何肢冷?曰∶冷厥必內熱。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曰∶嚏驚丸鼻中灌之,必搐止。錢又問曰∶既謂風病溫壯,搐引目斜露睛,內熱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藥治之?李曰∶皆此藥也。錢曰∶不然。搐者肝實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熱者,肺潮熱用事,肺主身溫,且熱者為肺虛。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勝也。肢冷者,脾虛也。肺若虛甚,母脾亦弱,木氣乘脾,四肢即冷。治之當先用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阿膠散(方見喘咳上氣門中),得脾虛證退后,以瀉青丸(方見驚熱門中)、導赤散(方見實熱門中)、涼驚丸治之(方見一切驚門中)。后九日平愈。

《千金》治小兒潮熱。蜀漆湯方蜀漆 甘草(炙) 知母 龍骨 牡蠣(各二兩)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歲兒少少溫服半合,日再。

《食療》治大人及小兒潮熱方。

雞卵(三個) 白蜜(一合)上相和服之,立瘥。

《嬰孺》治小兒驚啼發,積熱潮作,惕惕為病,大便青黃赤白方。

牛黃(八銖) 牡蠣(炒赤) 雄黃(各十銖) 朱砂(末,五銖) 巴豆(二個,去皮,炒)上為末,煉蜜丸,杵千下。一月、五十日兒黍米大,先發時飲下三丸,日進二服。百日兒服胡豆大二丸,一二歲服麻子大二丸。服了令乳母抱臥炊斗米久,兒常睡,身輕汗出解,一服不解,再服之。若只傷乳不安,腸中有痰,乳溏微下如斷雞子、鳥屎、鼻涕,勿訝,便勿服藥。

漢東王先生治嬰孩小兒諸驚、夜啼、手足微動及潮熱盛者。鐵涎膏方鐵焰粉 白附子 辰砂(各一錢) 丁頭大赭(半兩,生) 腦麝(各一字)上除腦、麝別研,余為細末,蒸棗子去核,爛 為膏。每服嬰孩半皂子大,三、二歲一皂子大,金銀薄荷湯化下。

《嬰童寶鑒》治小兒驚熱潮熱。牛黃散方牛黃(一字) 甘草(炙,一錢) 馬于硝(研) 天竺黃(研。各一分) 麝香(半字) 朱砂(二錢) 郁金(半兩,漿水浸令透,焙干)上件為散。每服一字半錢,薄荷湯下。

《嬰童寶鑒》∶小兒潮熱。鉤藤飲子方鉤藤 大黃(煨) 甘草(炙) 芍藥 干地黃(各一兩)上件粗篩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煎至半盞,服之。

《聚寶方》鉤藤散 治小兒風熱、驚熱、疳熱、潮熱。

鉤藤(一兩) 使君子 干蝎 白僵蠶(直者。各七個) 人參 白茯苓 甘草(炙) 紅芍藥 當歸 天麻川大黃(各三分)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一大錢,竹葉少許,大豆二十一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張氏家傳》退小兒潮熱。

當歸 芍藥(赤者) 柴胡(去蘆) 茯苓上件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二分,通口服。

《莊氏家傳》小兒潮熱,四順飲子入地骨皮煎。

《莊氏家傳》鎮心壓驚,退潮熱,治盜汗,殺疳蛔,療腹大,醫瀉痢,安和五臟,益顏色,治瘡疥,長肌膚。宜服龍麝青金丸方腦麝(一字) 青黛 雄黃 朱砂 胡黃連 蘆薈 膩粉(各一分)上八味杵,研為末,豬膽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曬干入瓷器內收之。凡用每服二丸至三丸。一切驚悸,體熱,瘡疥,薄荷湯下。一切疳氣,瀉痢蛔蟲,米飲下。常服百病不生。

《孔氏家傳》金箔麝香丸 退小兒潮熱方。

郁金(一兩) 皂角(三枚) 巴豆(四十個)上件都拍破,用水三碗,同煎至水盡,只揀郁金切作片子,焙干為末,以面糊為丸如粟米大,以麝常熏之。

每服五、七丸,米飲下。效。

《孔氏家傳》治小兒寒邪時氣、瘡疹、變蒸、潮熱、涎漱、頭痛。羌活散方川羌活 白獨活 柴胡 芎 人參 枳實(去瓤,麩炒)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前胡 桔梗 地骨皮 天麻(酒浸,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入薄荷少許,同煎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趙氏家傳》朱砂膏 治小兒驚風潮熱,神志不寧,驚惕忪悸,夜臥不安,狂語驚啼。久服涼藥過多,脾胃虛寒,陰極似陽,頰赤神昏,引飲煩躁,不進乳食。此藥性溫不冷,非與腦、麝寒藥之比,常服大有所益,肥健孩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定县| 临江市| 公安县| 宣城市| 贵阳市| 陈巴尔虎旗| 鄂托克旗| 罗甸县| 屯门区| 余干县| 郧西县| 通城县| 嘉黎县| 南投市| 龙南县| 靖州| 阳城县| 万全县| 离岛区| 观塘区| 宽城| 卢龙县| 和顺县| 鄱阳县| 桂东县| 周宁县| 神池县| 洛浦县| 新丰县| 惠安县| 淄博市| 麻阳| 阳春市| 汤原县| 新和县| 永泰县| 咸阳市| 武宁县| 毕节市| 广平县| 金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