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6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3368字
  • 2015-12-26 18:09:16

《圣惠》治小兒傷寒后,余熱不除,四肢不利。宜用此湯浴方川大黃 甘草 防風(去蘆頭) 丹參 白術(各半兩) 雷丸(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用一兩,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半,去滓。看冷熱,于密室中浴兒,后宜避風,隔日再用。(《嬰孺方》先用豬脂和此藥摩兒頭至足,令遍身;又取三指撮,白水在內和三升,煮三沸,浴兒,謂之摩膏方。)太醫局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后,表證已解,心胃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痢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生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石膏(洗,二十五斤) 知母(一百五十兩) 甘草(煙,七十五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余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少與之。或加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后服此藥。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后,并亡血、虛家并不可服。(治傷寒,本當取仲景白虎湯,方證牽引。緣此方敘出邪毒不解,熱結在里,故再收之。)《嬰孺》治傷寒。除熱粉散雷丸(三兩) 牡蠣 桂心(各一兩)上為粉,以粉兒身上。

張渙清涼湯方 解傷寒邪熱余毒。

當歸 大黃 生地黃(各一兩) 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入竹葉、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黃 散方 治小兒傷寒,汗利以后,余熱不除,口干心煩,不欲乳食。

黃 知母 茯苓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麥門冬(半兩,去心)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傷寒勞復第十七

《活人書》論傷寒小兒、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劑,藥差涼耳。問傷寒瘥后發熱者,何也?此名勞食復也。病新瘥,血氣尚虛,津液未復,因勞動生熱,熱氣既還,復入經絡,名曰勞復。仲景云∶傷寒瘥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宜柴胡桂枝湯。)脈實者,以下解,(宜大柴胡湯。)又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千金》∶勞復起死人,麥門冬湯。又有食復者,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氣未復,強食過多,停積不化,因爾發熱,名曰食復。(大抵新病瘥,多因傷食,便作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痢等癥,可與生姜瀉心湯。)仲景于枳實梔子湯證云∶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黃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廣濟》療患勞復,雄鼠屎散方、許仁則七味蔥白湯,皆可選用之耳。

《千金要》治小兒傷寒,病久不除,瘥后復劇,瘦瘠骨立。五味子湯五味子(十銖) 甘草(炙) 當歸(各十二銖) 芒硝(五銖) 石膏(一兩) 大黃 麥門冬 黃芩 前胡 黃連(各六銖)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計大小增減服。

《外臺》療傷寒瘥令不復。白芷散方白芷(十二分) 白術(十分) 栝蔞(五分) 桔梗(四分) 細辛(三分) 附子(炮,去皮) 干姜 桂心(各二分) 防風(八分)上九味搗篩為散。以粳米粥清服一錢匕,食已服二錢,小兒服一錢。常以雞子作羹,吃粳米飯,多少與病人服之。亦未必常雞子羹、粳米飯,如服藥訖,即扶起令行步,仍 頭洗手、面。食輒服之,勞行如前則不復。浩云∶數用佳,范汪同。忌豬肉、桃李、雀肉、胡荽、蒜青、魚 、生蔥、生菜。一方有人參三分。

《活人書》仲景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門中。

《活人書》仲景柴胡桂枝湯柴胡(二兩) 半夏(三錢一字,洗) 甘草(半兩,炙) 桂枝(去皮) 黃芩 人參 芍藥(各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活人書》仲景大柴胡湯,方見傷寒嘔 門中。

《活人書》仲景枳實梔子湯枳實(二枚,去瓤,麩炒) 梔子(七枚,肥者) 豉(二兩)上以清漿水二盞半,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取九分;下豉再煮五、六沸,去滓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

《活人書》麥門冬湯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上銼如麻豆大。先用水二小盞,入粳米半合煎,令米熟、去米,約得水一小盞半;入藥五錢,棗子二枚,竹葉十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服。不能服者,綿滴口中。

《活人書》仲景生姜瀉心湯,方見傷寒下痢門。

《活人書》∶《廣濟》雄鼠屎散方雄鼠屎(二七枚,兩頭尖者是) 梔子(十四枚,掰) 枳殼(二枚,炙)上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入蔥白二寸,豉三十粒,同煎一盞,分二服。勿令病患知鼠屎。

《活人書》許仁則七味蔥白湯蔥白(連須切,半升) 干葛(切,三合) 新豉(半合,綿裹) 生姜(切,一合)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三兩) 勞水(四升,以杓揚之一千過,名勞水)上前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二服。漸漸覆之取汗。

傷寒失音第十八

《圣惠》論∶夫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喉厭者,聲之門戶也。舌者,聲之機。口者,聲之扇也。風寒客于喉厭之間,故卒然無音。皆由風邪所傷,故致失音不語也。其小兒傷寒失音者,風寒邪氣之所傷也。

茅生生小兒傷寒,失音、語不得方。

金毛狗脊 甘草(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黃蠟一塊,指頭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驗方》治小兒傷寒,失音不語。

桂(指面大)上含桂,漸漸聲音如舊。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感風寒失音。三拗湯麻黃(不去根節) 甘草(不炙) 杏仁(不去皮尖)上三物等分。每服三指撮,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時時溫溫呷。

傷寒變疽第十九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傷寒變疽候歌∶先前五日臉紅鮮,(《鳳髓經》第一句云∶已前七日唇臉青。)一見生人怕又驚。(四十候此兩句云∶傷寒變疽七日前,兩瞼唇青怕語言。)驀睹胸前如痣子,(《鳳髓經》云∶驀然胸前赤痣色。)漸同梅李一般形。血光齒上時聞臭,指甲無紅色似銀。食者可醫無苦病,不識言風道熱驚。用藥表脾涼上膈,心涼疽伏始安寧。

《鳳髓經》歌括一同,兩句小異。外有注云∶宜與二圣散表出。(方見傷寒變疹子門中。)四十候傷寒變疽歌一同。后云∶此候指甲白,牙上有血為證,表發只用參苓散,涼心經用南星丸。(方見傷寒變疹門中。)不退用解表散(方見慢驚風門),去毒,托里散亦可。(方見傷寒變疹門中。)四十八候治嗽化痰參苓散人參 麻黃 甘草(炙) 款冬花(各一分) 半夏(小者如魚眼大,湯浸十二次) 葶藶(各半錢) 馬兜苓(三個)上末。每服半錢,用桑白皮湯下。

傷寒變疹第二十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傷寒變疹子候歌∶預先五日戰如寒,不覺看來又似癇。才發有同梅李樣,眼睛青碧臉紅鮮。手心如火發毛立,睡里狂言臥不安。躁熱嫌人撥手睡,又生喘急氣相連。二三歲時為疹子,此候須知有病源。智者莫令通臟腑,只將丸散表心間。能催疹子添光大,(《鳳髓經》云∶涎散疹生如片火。)七日如期定卻安。

此傷寒不曾表內證,故令毒瓦斯攻內而未曾安也。

又凡在冬月春夏初,切在精明色候,慎不可與驚風一例而治。若有候,但根據前旨,必無夭枉者矣。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宜與二圣散,表出后用牛蒡散解。(方見本門中。)《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變疹子歌一同。后云∶此候先有蘊熱,忽至風傷腠理,發熱狂言,氣急生涎,用天南星丸退心間風涎,微用解表退傷寒。量虛實宣瀉、托里散勻氣。如不宣,卒未安。(一方并見本門。)《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傷寒變疹子歌后云∶此候初如傷寒,或似驚風,須要辨別仔細。既是出在皮膚,只宜平和湯藥解表勻氣,更量實肌體肥瘦,聊與通利關竅勻氣。(《疹痘論》與諸家瘡疹說∶若皮膚中未見,乃可通利。若是已在皮膚,切忌通利也。蓋內虛即毒瓦斯反入,能損人命。)《鳳髓經》二圣散 治小兒疹痘欲出不出,服此發出。

浮萍 香白芷(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麝香酒下。

《鳳髓經》牛蒡散 治小兒疹痘不出,或用藥發出后余熱未退,發渴熱水,乃下血。(斑疹用此藥解。)甘草節 荊芥穗 牛蒡子(略炒)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半,解毒薄荷湯下;未出,紫草湯下,進數服。(須得身上出者方下此藥。)《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天南星丸方 治急驚風,因赤體或浴,或變蒸,遂停留不去。因滯潮熱,亦可服。

天南星(一個,去皮) 朱砂(一錢) 蝎(半錢) 輕粉(少許)上為末,酒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粒,薄荷湯下,日進二服。

《四十八候》治傷寒變瘡疹通關勻氣托里散人參 麻黃(去節) 甘草節(各一分) 白術 蔓荊子 紫草(各一錢) 白茯苓(半兩) 升麻(半分)上末一錢,瘡未出,用好酒調下。如已出,香熟水調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河县| 化州市| 香格里拉县| 益阳市| 大渡口区| 加查县| 微博| 马关县| 高阳县| 时尚| 旬邑县| 尉犁县| 汶川县| 通山县| 扎赉特旗| 肃北| 营山县| 罗山县| 固安县| 大名县| 读书| 措美县| 田林县| 通辽市| 防城港市| 东山县| 册亨县| 山东省| 界首市| 华池县| 安达市| 云龙县| 武宣县| 武乡县| 临邑县| 崇信县| 七台河市| 潮安县| 象州县| 红原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