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88字
- 2015-12-26 18:09:16
(咳嗽諸疾) 凡十一門
咳嗽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嗽候∶嗽者,由風(fēng)寒傷于肺也。肺主氣,候皮毛,而俞在于背。小兒解脫,風(fēng)寒傷皮毛,故因從肺俞入傷肺,肺感寒即嗽也。故小兒生須常暖背,夏月亦須生單背襠。若背冷得嗽,月內(nèi)不可治,百日內(nèi)嗽者,十中一兩瘥耳。
《嬰孺》論曰∶嗽病所生,兒離其母,獨(dú)居而啼,其氣未定,因而乳之,啼時(shí)陰陽(yáng)俱盛,虛實(shí)更作,肺胃受邪,故令兒嗽。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嗽病癥∶小兒發(fā)嗽,由風(fēng)寒傷于肺,月內(nèi)小兒不可治也。百日內(nèi)嗽者,十中可一兩全活爾。宜先進(jìn)麥湯散二、三服(方見傷寒發(fā)斑門中),以金花散二、三服(方見本門),間觀音散二、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大凡小兒,尤宜慎風(fēng),不可使嗽。
錢乙論咳嗽云∶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shí),非久病也。其癥面赤、痰盛、身熱。法當(dāng)以葶藶丸下之(方未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患嗽者,乃傷風(fēng)嗽也,風(fēng)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當(dāng)以麻黃湯汗之(方未見)。有熱證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治之(方見實(shí)熱門中)。
若五、七日間,其癥身熱痰盛、唾粘者,以褊銀丸下之(方見痰涎門中)。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方見喘咳上氣門中)。若傷風(fēng)咳嗽,五、七日無(wú)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下之(方未見),后用化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shí)時(shí)長(zhǎng)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補(bǔ)之(方見喘咳上氣門中)。
痰盛者,先實(shí)脾,從以褊銀丸微下之(方見同前)。涎退即補(bǔ)肺,補(bǔ)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方見瘡疹倒 門中。)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方見搐搦門中)。有嗽而略膿血者,乃肺熱,食后服甘桔湯(方見同前)。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bǔ)之(方見同前)。咳而痰實(shí)不甚,喘而面赤、時(shí)飲水者,可褊銀丸下之(方見同前)。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補(bǔ)之,更量虛實(shí),以意增損。
錢乙論嗽病訣死云∶東都藥鋪,杜氏有子五歲,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風(fēng)寒搐入肺經(jīng),今肺病嗽而吐痰,風(fēng)在肺中故也。宜以麻黃輩發(fā)散,后用涼藥壓之即愈。時(shí)醫(yī)與鐵粉丸、半夏丸、褊銀丸諸法下之,其肺即虛而嗽甚,至春三月間尚未愈。召錢氏視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氣,又時(shí)長(zhǎng)出氣。
錢曰∶病困十已八九,所以然者,面青而光,肝氣王也。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時(shí)也。嗽者肺之病,肺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虛痿,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也。復(fù)為肝所勝,此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氣、長(zhǎng)出氣也。錢急與瀉青丸瀉之(方見驚熱門中),后與阿膠散實(shí)肺(方見同前)。次日面青而不光,錢又補(bǔ)肺,而嗽如前。錢又瀉肝,瀉肝未已,又加肺虛,唇白如練。錢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何者?肝大王,而肺虛絕,肺病不得其時(shí)而肝勝之。今三瀉肝而肺病不退,三補(bǔ)肺而肺證猶虛,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證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者,十難救一。果大喘而死。
《嬰童寶鑒》咳嗽死候∶嗽而眼時(shí)上視,下青黑糞。
《五關(guān)貫真珠囊》小兒咳嗽候∶因乳哺無(wú)節(jié),傷于肺,或乳之,次與氣相沖,氣乳相沖于肺,故令氣逆而嗽也。
《惠眼觀證》∶凡生下一月至百日,或周歲,或三、五歲以上嗽分?jǐn)?shù)種∶有奶下嗽者,因吃熱奶傷肺而得,只下溫肺散(方見疳嗽門中)及人參膏涂唇(方見本門中)。有 嗽,氣急嗽速,早起眼腫,乃下渾金丹(方見咳嗽作呀呷聲門中);量大小與,吐下涎,即用勻氣化涎、涼心肺藥服之。有疳嗽者,此因久瀉,脾胃虛,上嗽發(fā)熱,攻擊心氣,宜先以疳藥蘆薈丸(方是人常服者)夾烏犀丸(方見肥疳門中)服之,后用退心熱及防己丸治之(方見疳嗽門中)。
有傷寒嗽者,此因客風(fēng)在肺,其肺氣伏熱,嗽后多吐,宜以金粉散治之(方見傷風(fēng)嗽門)。上件諸般嗽,如脾胃氣實(shí),胸膈太壅,先以鮮湯丸利之(方見急慢驚風(fēng)門中。)茅先生小兒受咳嗽死候歌∶咳嗽胸高喘氣粗,眼睛上視定還除,時(shí)時(shí)下糞青并黑,不食看看命即無(wú)。
葛氏《肘后》療小兒咳嗽方。
紫菀(六分) 貝母(二分) 款冬花(一分)上搗為散。每服如豆大,著乳頭上,令兒和乳咽之,日三、四。乳母勿食大咸醋物。《圣惠》用清粥飲調(diào)一字。
《千金》治少小嗽八味生姜煎方生姜(七兩) 干姜(四兩) 桂心(二兩) 甘草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 杏仁 蜜(各一升)上合諸藥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飴 ,量其大小多少,與兒含咽之。百日小兒如棗核許,日四、五服,甚有驗(yàn)。
《千金》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聲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桂枝湯方桂枝(半兩) 甘草(二兩半) 紫菀(十八銖) 麥門冬(一兩十八銖)上四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guò)與之,節(jié)乳哺。
《千金》治小兒嗽,日中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復(fù)啼。四物款冬丸方款冬花 紫菀(各一兩半) 桂心(半兩) 伏龍肝(六銖)上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棗核大,敷乳頭上,令兒飲之,日三敷之,漸漸令兒飲之。
孫真人治小兒咳嗽方。
生姜(四兩)上銼碎,水五升,煎湯與兒沐浴。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嗽逆不止方。
咳嗽不止使神攻,梔子干姜力不同,乳煎一合分三分,必定獲安五臟通。
上此是五臟氣不和,小孩子不宜大藥。
《外臺(tái)》∶《短劇》療少小咳嗽、腹脹。七物小五味子湯方五味子(研) 紫菀(各二分) 黃芩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 生姜 桂心(各一分)上藥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五服。忌如常法。
《外臺(tái)》∶《短劇》又療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暴咳,吐乳嘔逆,晝夜不得息。四物湯方桔梗 紫菀(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麥門冬(去心,七分)上藥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分五服,以瘥為度。《千金》有桂心無(wú)桔梗,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guò)與,節(jié)哺乳。
《外臺(tái)》∶劉氏療小兒咳嗽,不得臥方。
甘草(炙,六分) 桔梗(四分) 桑白皮 貝母 茯苓(各三分) 大青 吳藍(lán) 五味子 人參(各二分)上九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去滓;量多少、大小與服。忌如常法。
《勝金方》治小兒咳嗽。
上以蜂房二兩,凈洗蜂糞及泥土,以快火燒為灰。每服一字,飯飲下。
《圣惠》治小兒心胸?zé)灒w熱咳嗽。天門冬散方天門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 柴胡(去苗) 百合 紫菀(洗去苗土) 藍(lán)葉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量?jī)捍笮∫砸夥譁p,溫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胸中滿悶,不欲乳食。陳橘皮散方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桔梗(去蘆頭) 雞蘇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貝母(煨微黃,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燈心十莖,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咳嗽,壯熱,胸膈壅滯。麥門冬煎方麥門冬(去心,一兩) 生姜(半兩,汁) 酥蜜(各二合) 杏仁(湯浸,去皮尖,二兩)上件藥,先以水一大盞,煎麥門冬及杏仁至四分,入沙盆內(nèi)研,絞取汁,卻入銀器中;次內(nèi)生姜汁等,以熳火熬成膏,收于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飲調(diào)下半茶匙,日三服,夜一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卒得咳嗽,吐乳。桔梗散方桔梗 人參(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分) 甘草(炙略赤,銼) 麥門冬(去心,焙) 紫菀(去苗土。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jī)阂源笮。譁p服之。
《圣惠》治小兒咳嗽、頭熱、令乳母服。百部散方百部 貝母(煨黃) 紫菀(洗去苗土) 葛根(銼。各一兩) 石膏(二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二十片,煎至六分,去滓。每服食后令兒飲乳甚佳。
《博濟(jì)方》治大人、小兒咳嗽大妙。犀灰散巴豆 杏仁(去尖) 半夏(各等分)上用一合子盛之,以赤石脂閉縫了;用三斤炭火 ,令透赤即取出,放冷,細(xì)研如粉。小兒半字,淡姜湯調(diào)下。大人咳嗽,姜湯下一字。
《靈苑》治小兒咳嗽。金杏煎丸杏仁(四十九個(gè),去皮尖,生研) 栝萎(大者一枚) 不 皂角(一錠,捶碎) 生百部(一兩。三味各用水 ,搗碎,絞取濃汁)以上入銀石器內(nèi),慢火熬成膏。入后藥∶牽牛子(搗一味末,一兩) 木香(半兩,為細(xì)末)上入煎藥膏內(nèi),杵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用糯米飲下。量?jī)捍笮〖訙p丸數(shù)。
茅先生小兒咳嗽雌黃丸方雌黃(細(xì)研) 雞內(nèi)金(是雞糞黃) 延胡索 半夏(生用)上件各等分,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十丸,用燈心湯吞下。(與呀呷門《惠眼觀證》內(nèi)金丸同。
為各有牽引,故兼存之。)茅先生治小兒咳嗽,金杏丸方杏仁(去皮尖) 漢防己 甜葶藶 馬兜苓(去皮)上等分為末,用蜜和丸如○此大。每服十丸,用麥門冬湯吞下。
茅先生小兒是嗽奶。豆膏栝萎瓤 蜜(各半盞) 人參 鉛白霜(各半兩) 陳槐花(一分) 栝萎子(一百二十粒)上將栝萎瓤及蜜煉成膏,入諸藥末,同為膏。每服一大黃豆大,用杏仁煎湯調(diào)服之。
《嬰孺》治小兒嗽,體羸弱不堪治者。貝母煎方貝母 杏仁(研泥。各六分) 升麻 甘草(炙) 黃芩(各三分) 紫菀(三分半) 款冬花(二分) 蜣 (五個(gè),去羽)上為末,以蜜二斤和末,入銅器中沸煎,湯內(nèi)煎之,不住手?jǐn)嚾顼崳宄膳暮鲜眨载俺瓧椇舜蟆R粴q啖七粒,日四、五服,百日兒四、五枚,量?jī)号c之。
《嬰孺》治小兒嗽方。
紫菀 射干(各五分) 貝母 升麻(各十分) 杏仁(研成膏,別入) 柴胡 茯苓 芍藥 黃芩(各八分) 甘草(四分,炙) 枳殼(六分,炒) 竹葉(切,一升) 蜜(十合)上以水三升,煮及一升八合,去滓;下杏膏、蜜,熳火煎取一升六合,一歲兒服一合。
《嬰孺》治少小兒嗽。生姜煎方生姜(七兩) 干姜 桂心 杏仁(各二兩) 甘草 紫菀(各三兩) 款冬花(三合) 蜜(一升)上微火煎如飴,含棗核大一枚,咽汁,日進(jìn)四、五服;如百日兒,含半棗許。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嬰孩咳嗽。金花散方郁金 防風(fēng) 半夏(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皂角(一莖)上以水一升于銀器內(nèi)煮,令干,去巴豆、皂角不用,以溫湯澤洗,余三味焙干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或一錢,薄荷蜜熟水調(diào)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不因傷風(fēng)得嗽,名曰胃氣嗽。藿香散方藿香(二十一葉) 枳殼(二片,用濕紙裹,煨令熟) 蚌粉(一塊,如枳殼大)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蜜飯飲調(diào)下,不過(guò)二、三服安。
張渙馬兜苓丹方 治小兒肺壅咳嗽,大便不利。
馬兜苓 紫蘇子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款冬花 木香(各半兩,并為細(xì)末,次用)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細(xì)研)上件同拌勻,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量?jī)捍笮〖訙p。
張渙順肺湯方 治小兒心肺不利,咳嗽。
半夏(湯浸七次,焙干) 紫蘇葉(各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 款冬花 桂心 木香 五味子(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人參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養(yǎng)肺湯方 治小兒嗽,溫養(yǎng)肺胃。
紫菀(洗去土,焙干) 半夏(湯洗七次) 款冬花 真阿膠(各一兩) 人參(去蘆頭) 桂心(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糯米五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shí)時(shí)服。
張渙遺方雄黃膏 治月里兒咳嗽,并三歲以下皆可服。
雄黃(一錢,細(xì)研) 杏仁(七粒,去皮尖) 半夏(七個(gè),童子小便浸一宿,切作片子,焙干,末)上一處研勻,用生姜自然汁半兩,蜜半兩,一處入藥末于罐子內(nèi),重湯內(nèi)熬,用柳枝子攪成膏。每服一皂皂大,涂奶頭,與兒吮,或糯米飲調(diào)下。
《聚寶方》補(bǔ)肺散 治大人、小兒咳嗽,不以深淺皆效。
款冬花 鐘乳石(研五日,水飛,秤) 甘草 桂心(取有末者) 白僵蠶(直者) 鉛白霜(研。各半兩) 白礬(三錢,飛) 馬屁勃(半錢) 木香上九味為末。每服半錢,手心攤得令薄,用荻筒子中心令凈吸盡;以蜜半匙,細(xì)細(xì)吃送下。如患年深,以蜜作面糊下藥; ,燒蘿卜下,小兒蜜水調(diào)一字吃。忌酒、膩物。
《惠眼觀證》人參膏治小兒嗽。涂唇膏人參 馬兜苓(各一錢) 款冬花(半錢)上為末,煉蜜為膏。每服少許,涂?jī)捍缴希榉?
《劉氏家傳》牙兒咳嗽注唇膏雌黃(一錢) 白僵蠶(直者三個(gè),去絲略焙)上研細(xì),煉蜜調(diào)得所,抹唇上或乳頭上。
《孔氏家傳》治乳下嬰兒咳嗽,注唇膏甜葶藶(搗爛訖,即于紙上炒熟,一分) 乳香(為末,一錢) 白僵蠶(直者十四枚,研細(xì)) 天南星(一個(gè))上四味,先將乳香末入葶藶?zāi)﹥?nèi),和為劑,再研為末。次入諸藥袞研,濕紙裹之,慢火炮以紙焦為度,取出,去黑者不用,只用黃者。末一錢,入麝香少許,每用一字,置于乳上。乳兒、乳母忌冷物。如要為膏,即煉蜜為之,注兒唇上,自然并乳咽下。
《王氏手集》治小兒嗽方。
百部 黃蠟 杏仁(各一兩)上件同搗,分七服,豬胰子內(nèi)炙熟,米飲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