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傳》治小兒諸風驚癇及諸痢。青金丹方青黛(三分) 雄黃(研) 胡黃連(各二分) 朱砂 蘆薈(各研) 膩粉 熊膽(溫水化) 白附子(各一分)麝香(半分) 蟾酥 水銀(各一皂子大) 鉛霜 龍腦(各一字)上同入乳缽,再研令勻,用 豬膽一枚,取汁熬過,浸,蒸餅少許,為丸黃米大,曝干。一歲可服二丸,量兒大小,增減服之。諸風驚癇,先以溫水化,滴鼻中令嚏。戴目者當自下,螈 亦定,更用薄荷湯下。諸疳,粥飲下。變蒸寒熱,薄荷湯下。諸瀉痢,粥米飲下。疳蛔咬心,苦楝子煎湯下。赤爛口齒,疳蟲口瘡等,乳汁研,涂病處。疳眼雀目,白羊子肝一枚,竹刀子批開,納藥肝中,以麻縷纏,米泔煮,令熟,空腹服。
乳母常忌毒魚、大蒜、雞、鴨、豬肉。治疳最佳。
《趙氏家傳》治小兒因吐瀉后虛風,眼澀多睡,潮搐驚癇及丈夫、婦人一切虛風,頭旋眼黑,惡心吐逆,筋脈緊緩,手足麻木,身體疼痛,精神不爽。 丸方全蝎(微炒) 白僵蠶 雄黃(研) 白附子(炮) 天麻(銼碎) 朱砂 麝香(各細研) 天南星(濕紙裹,炮,秤用) 半夏(湯浸五、七次,去黑臍,生姜三分,取汁煮,令盡焙干。各一分) 烏蛇梢(尾穿一百足錢者佳,于項后粗處取七寸,酒浸七日,去皮、骨,慢火炙黃)上十味再同研細,生姜汁煮,稀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歲以下七丸,五歲以下十丸,五歲以上十五丸,荊芥湯下,不計時候。大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荊芥湯茶下。如急用,即以二十丸研碎,荊芥、生姜濃煎湯化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驚風癇病,眼目翻視,牙關噤急,口內無氣,唇赤,用奪命散方蜈蚣(赤者一條) 輕粉 朱砂 麝香 白附子 牛黃(以上各一分) 水銀(用棗肉少許研,不見星,秤一錢)蟾酥(半錢) 天南星(一個,去心) 真珠(末,一字) 巴豆霜(三個,去油)上為末,棗肉和丸。每服三丸,薄荷湯下。口噤不開,研,灌入鼻中。心煩壯熱,荊芥湯下。加減服。
食癇第三
《巢氏病源》∶食癇者,因乳哺不節所成。
《圣惠》論∶夫小兒食癇者,由臟腑壅滯,內有積熱,因其哺乳過度,氣血不調之所致也。此皆乳母食飲無常,恚怒不節,煩毒之氣在于胸中,便即乳兒,致使結滯不消,邪熱蘊積,腸胃痞塞,不得宣通,則令壯熱多驚,四肢抽掣,故發癇也。
張渙云∶每遇傷飽即發,乃名食癇。
《圣惠》治小兒食癇,四肢抽掣,壯熱驚悸,乳食不消,痰涎壅滯,發歇不定。宜服代赭丸方代赭 朱砂(各細研) 馬牙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 水銀(以少棗瓤研,各令星盡,各一分) 金銀箔(各二十片,細研) 蟾酥(一錢,研入) 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膩粉 麝香(各半分,細研) 龍腦(細研,半錢) 蝎梢(四十九枚,微炒) 天漿子(二七枚內有物者,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黍粒大。每服以薄荷湯下二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癇及驚風百病。虎睛丸方虎睛(一對,微炒,取仁) 牛黃 朱砂(各細研) 真珠(末) 甘遂(煨黃) 赤芍藥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牡蠣(炒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麝香(半分,細研) 犀角屑 巴豆(去皮心,紙裹去油。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荊芥湯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癇。朱砂丸方朱砂(一兩,細研,水飛過) 川大黃(銼碎,微炒) 石(細研,半兩) 牛黃 雄黃(并細研) 桂心 云母粉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 黃連(去須) 雷丸 代赭 真珠(末) 干姜(炮裂,銼) 巴豆(去皮心、膜,炒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百日內兒,以乳汁下二丸;三歲至七歲,以粥飲下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食癇,喘息粗。真珠丸方真珠(末) 天竺黃 雄黃 巴豆(去皮心,壓去油) 麝香 丁頭代赭(搗、羅為末)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各一分)上件藥都細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黃米大。一歲、二歲,每服以溫水下五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癇,乳癖、積聚、壯熱,心神多驚。牛黃丸方牛黃 朱砂 鉛霜(各細研) 真珠(末) 犀角(屑) 牡蠣粉 甘草(炙微赤,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各一分) 麝香(半兩,細研) 巴豆(十粒,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三歲兒以金銀薄荷湯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七歲以下食癇壯熱,無辜 癖等。雄黃丸方雄黃 麝香 牛黃(各細研) 朱砂 石膏(各細研,水飛過) 蕤仁(湯浸,去赤皮) 牡蠣粉 巴豆(去皮心、膜,壓出油。各半兩) 甘遂(一分,煨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如利三、兩度勿怪。更隨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食癇,化聚滯奶食,墜涎,利大腸。真珠丸方真珠(末) 天竺黃 朱砂(并細研。各一分) 雄黃 麝香(各細研) 代赭 蜣螂(微炙)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巴豆(十粒,用油煎,令褐色,與杏仁研)上件藥都研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生姜湯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食癇,心胸痰滯,大小便常多秘澀。防葵丸方防葵(末) 滑石(各半兩) 牛黃 麝香(各半分) 巴豆(二十粒,取霜) 膩粉 朱砂(各一分) 蛇蛻皮(一條,燒灰)上件藥同細研,以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食癇,乳食不消,心腹壅滯,四肢驚掣,宜服此方。
朱砂 五靈脂(各一分) 巴豆(五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出油)上件藥細研如粉,用燒粟米飯和丸如黃米大。一、二歲兒,每服用溫水下二丸,以吐利為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乳食不消,心腹結實,壯熱煩悶,搖頭反目,口吐涎沫,名為食癇。鉛霜丸方鉛霜 膩粉(各一分) 巴豆(五粒,去皮、心,紙裹壓去油)上件藥都研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以通草薄荷湯下一丸,三歲以上加丸服之。
《圣惠》治小兒食癇,墜痰涎。金箔丸方金箔(五片,細研) 甘遂(一分,煨微黃,搗為末) 膩粉(三分)上件藥拌和,研令勻,以棗瓤和作劑子,以五片金箔裹上,更著濕紙裹煨,灰火煨勻熱,候冷取研,丸如綠豆大。每服以人參湯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雄珠膏方 治食癇,快胸膈。
牛黃(研) 真珠(末,研) 白僵蠶(細研) 丁頭代赭(搗為細末) 蕤仁(湯浸,去赤皮,為細末。各一分)雄黃(半兩,水磨精明者,細研)上件同拌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二丸,人參湯化下。
張渙妙圣丹方 治食癇,利胸膈。
木香 代赭石 馬牙硝 川大黃(炮。各一分) 蝎梢(四十九枚,微炒)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半兩,細研,水飛) 麝香(一錢,研) 龍腦(半錢,研) 膩粉(半分) 巴豆(七個,去皮心、膜,紙裹出油細研)上件一處拌勻,滴水和丸如黍粒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磨沉香湯下,乳后。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蟾酥丹 治食癇毒盛,湯藥不下方。
蟾酥 真珠(末,各研) 甘草(慢火煨黃) 牡蠣粉(研) 犀角屑(為末) 杏仁(麩炒,去皮尖,研細。各一分) 麝香(一錢,研細)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油,細研)上件一處再研為細末,用糯米飯和如丸黍米大。每服三粒,煎荊芥湯,放溫冷下。量兒大小加減。
熱癇第四
(亦名退癇除熱)《圣惠》論∶夫小兒熱癇者,由氣血不和,內有積熱之所致也。凡小兒骨木輕軟,腸胃細微,易為傷動。若乳食不常,臟腑壅滯,蘊搐生熱,不得宣通,熱極甚者則發癇也。其狀口眼相牽,手足抽掣,口中吐沫,鼻里作聲,頸項反張,腰背強直,身體壯熱,或叫或啼者,是熱癇之候也。
張渙論∶小兒心神多不寧,將養過溫,內生邪熱,所以多驚,甚者變成諸癇,宜服退癇除熱之藥。
《外臺》療未盈月兒及出月兒壯熱發癇。鉤藤湯方鉤藤(一分) 蚱蟬(一枚,去翅,熬,為末,湯成下) 柴胡 升麻 黃芩 甘草(炙) 大黃(各二分) 蛇蛻皮(二寸,炙) 竹瀝(三合) 石膏(三分,研)上十味切,以水一升,煮三合半,和竹瀝服一合,得利,見湯色出,停后服。至五六十日兒,一服一合。
乳母忌海藻、菘菜等。崔氏云∶若連發不醒,加麻黃一分,去節。
《圣惠》治小兒風壅氣盛,心胸痰滯,壯熱發癇。鉤藤散方鉤藤(一分) 蚱蟬(二枚,微炒,去翅足) 川升麻 麥門冬(去心,焙) 川大黃(銼,研,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子芩(各半兩) 蛇蛻皮(五寸,燒灰) 石膏(三兩)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癇,皮肉壯熱,煩躁頭痛。宜服茯神散方茯神 川升麻 鉤藤 甘草(炙,銼,微赤) 犀角屑(各三分) 白蘚皮 羚羊角(屑。各半兩) 石膏(二兩)龍齒(一兩) 蚱蟬(三枚,微炒,去翅足)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百日已來至三、四歲發熱癇螈 ,身體如火。宜服白蘚皮散方白蘚皮 黃芩 川升麻 地骨皮 鉤藤 犀角屑 胡黃連(各三分) 麥門冬(去心,焙) 龍齒(各一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升,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末一字。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癇,嘔吐逆,煩悶體熱。子芩散方子芩 人參(去蘆頭)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鉤藤(各半兩) 赤茯苓 川升麻(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
《圣惠》治小兒熱癇,時時戴上眼,吐沫。鉤藤散方鉤藤(三分) 蚱蟬(二枚,微炒,去翅足) 人參(去蘆頭) 子芩 牛黃(細研,留零入)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一字。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體熱、嘔吐、發癇。麥門冬散方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鉤藤(半兩) 黃芩 赤芍藥 川升麻 茯神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