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惠》碧雪 治大人、小兒心熱驚狂,諸癇熱病皆主之方。
川升麻(二兩) 黃芩 鉤藤 犀角屑 青黛(各一兩) 虎睛(一對,取) 天竺黃(半兩) 腦麝(各一分)川樸硝(一斤) 竹瀝(三合)上件藥虎睛、天竺黃、腦麝、青黛等別細(xì)研,入余藥并細(xì)銼。用水一斗,煎至三升,濾去滓;澄清,下樸硝,微火更煎,以柳木篦攪令勻,勿住手,候消散,下竹瀝并研了藥,更攪令勻。候稍凝,即于新瓦盆中盛,經(jīng)宿即凝,搗、羅為散。每服以金銀湯調(diào)下二錢,食后并夜臨臥時(shí)服。老少以意服之。
《圣惠》治小兒百日以來至三、四歲肝心風(fēng)熱,發(fā)驚癇掣 ,身體如火。犀角散方犀角屑 鉤藤 黃芩 川升麻(各一兩) 龍齒(二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用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一歲至四歲壯熱,大驚發(fā)癇。石膏散方石膏(細(xì)研) 子芩 知母 川大黃(銼碎,微炒) 葛根(銼) 龍齒(各一兩) 蚱蟬(二枚,微炙) 柴胡(一兩半,去苗) 川升麻 麻黃(去根節(jié)) 鉤藤(各三分) 梔子仁 赤芍藥(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四、五歲忽患驚癇。鉤藤散方鉤藤 石膏(細(xì)研,水飛過) 梔子仁(各半兩) 犀角屑 牛黃(細(xì)研) 防風(fēng) 人參(各去蘆頭) 獨(dú)活(各一分) 虎睛(一對) 蚱蟬(一枚。各微)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和滓。分為二服,如人行二、三里進(jìn)一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中風(fēng)目眩,羸瘦,小兒驚癇及五勞,手足無力。宜吃蒸羊頭肉方白羊頭(一枚,洗如法)上蒸令極熟,細(xì)切,以五味汁食之;或作膾,入五辛醬醋食之,亦得。
《博濟(jì)方》治小兒驚癇及大人卒中惡風(fēng),涎潮昏重,口眼 斜,四肢 拽,口噤不省。大效延壽丹辰錦砂 膩粉 鐵焰粉 白附子(各二兩) 蛇黃(用醋浸少時(shí),以大火 過) 大附子(炮。各九兩) 天南星(生,凈洗) 羌活 巴豆(槌碎,用新水浸,逐日換水,七日后,以紙裹,壓出油用) 牛膝(去苗,酒浸,焙) 蝎梢(各三兩) 生金 生銀(各別研,一分) 麝香 真牛黃(各別研,一兩一分)上件十五味同研,和為細(xì)末,以蜜和粟米飲搜和為丸,如雞頭大。每中惡風(fēng)、 緩及五般癇疾,薄荷酒磨下一丸,老人半丸。小兒驚癇,十歲以上,一丸分四服;四歲以下,一丸分五服;新生孩兒,一丸分七服,并用蜜水磨下。如中風(fēng)者,發(fā)直,面如桃花色,口眼俱閉,喉中作聲,汗出如油及汗出不流,多要下泄;或?yàn)a血者并是惡候,更不用服。唯口噤眼開者,藥下立瘥。如纏喉風(fēng)壅塞,氣息不通將絕者,急化一丸,生姜薄荷酒下,必效。
太醫(yī)局紫雪 療香港腳毒遍內(nèi)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尸,五疰,心腹諸疾, 刺切痛及解諸熱藥毒發(fā),邪熱卒黃等,并解蠱毒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癇百病。
黃金(一百兩。《千金翼》用十六兩)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各三斤,搗碎。《千金翼》無滑石)以上用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項(xiàng)∶元參(洗,焙,搗碎) 升麻(各一斤)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并搗碎。各五兩) 丁香(一兩,搗碎。《千金翼》用四兩) 甘草(炙,銼,八兩)以上八味入前藥汁,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項(xiàng)∶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重七兩七錢半) 樸硝(精者十斤。《千金翼》用四升)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煎,柳木篦攪不住手,候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xiàng)∶朱砂(飛研,三兩) 麝香當(dāng)門子(一兩二錢半。《千金翼》用麝粉半兩余,斤兩不注者皆同)以上二味入前藥汁中,攪調(diào)令勻。寒之二日,上件藥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用冷水調(diào)下。大人、小兒臨時(shí)以意加減,食后服。
《養(yǎng)生必用》桃奴丸 治心氣虛,有熱,恍惚不常,言語錯(cuò)亂,尸疰客忤,魘夢不祥,小兒驚癇并宜服方。
桃梟(七枚,別為末,桃不成實(shí),經(jīng)冬在枝上不落者是也) 桃仁(十四枚,去皮尖,炒,別研) 安息香(一兩,以無灰酒斟酌多少,研,飛去砂石,銀器中入上二味,慢火熬成膏) 生玳瑁(鎊過,杵為末、要細(xì),一兩) 琥珀(三分,別研) 雄黃(用桃葉煮,水研飛,取三分) 辰砂(研飛,半兩) 黑犀(石上以水磨,澄去水,取末,半兩) 牛黃腦麝(各一分,別研)上細(xì)末,和前膏,丸如雞頭,陰干,密器封,安靜室。人參湯研服一丸,食后臨臥。
《養(yǎng)生必用》雞舌香丸 治憂恙、逆沖、痞結(jié)等氣,胸管窒塞、噎悶,臟腑積聚,欲作 瘕;酒食毒,痰癖,嘔逆,有妨食飲。兼治小兒驚癇,客忤,泄利等方。
雞舌香(用母丁香) 墨(略燒) 麝香 牛黃(并別研) 犀角(末) 鐵鏵粉(各一分半) 棗(五枚,燒,存性) 荊三棱(末,一錢) 烏梅(肉,焙干,一分) 巴豆(大者十五枚,去皮心、膜,漿水煮三五十沸,再入麩炒,令赤色,別研)上為末,煮糊和丸如黃米大。每服三、五丸,煎人參湯下,漸漸加至七丸至十丸,食后服。
茅先生小兒鎮(zhèn)心驚癇雄朱散方朱砂 雄黃 真珠(末) 硼砂 水銀 鉛(各半兩,先將鉛在銚子內(nèi)煮溶,便放水銀潑轉(zhuǎn)成砂子,瀉出放冷即用之) 全蝎 白附子(各三錢) 腦麝(隨意入)上前件藥各研,一處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用荊芥、薄荷煎湯,入蜜少許,同調(diào)下。
《嬰孺》治驚癇發(fā)熱,如無癇但似熱,即與服之方。
升麻 子芩 犀角 大黃(各六分)上,水二升半,煮一升二合,候溫,漸漸與服。微利三、兩行。切忌面、豬、魚、醋物。
《嬰孺》又方月候血上取和青黛,新汲水調(diào)。一服一大錢,入口即瘥。童兒增減,如神。
《嬰孺》又方上以熊膽,水調(diào)服少許,妙。
《嬰孺》又方上麻油少少吃之,亦妙。
《嬰孺》又方上以鐵粉,水調(diào),常服之。
《嬰孺》又方干姜 凝水石上敷頭,大佳。醫(yī)云∶此病是氣不通,常與薏苡仁、紫蘇粥食,大良。
《嬰孺》治熱風(fēng)常發(fā)驚癇,每發(fā)或吐沫方。
鉤藤 防葵 羚羊角(屑) 人參 茯苓 遠(yuǎn)志(去心) 漢防己(各八分) 麥門冬(去心) 龍齒(研。各十二分) 鐵精(六分,研) 杏仁(十分,去皮尖,炒,別研入)上為末,蜜丸大豆大。空心飲下三十丸,漸加至五六十丸,常服大佳。忌豬、牛肉及醋。小兒量多少服。
《嬰孺》治少小驚癇,脹滿,掣縮,吐 。百病湯方黃 黃芩 鉤藤(各一分) 蚱蟬(炙,三分) 甘草(二分,炙) 蛇蛻皮(一寸,炙) 牛黃(三銖)上,水一升半煮六合。百日兒與半合,二歲三合,取利為度。有汗則以粉粉之。
《嬰孺》治少小驚癇,掣縮不止。十二味牛黃豚血湯方豚血(五合,炙) 牛黃 當(dāng)歸 大黃 人參(各四分) 蜣螂 蚱蟬(各二十個(gè),炙) 芎 黃芩(各八分)葛根(十二分) 鼠屎(四兩) 蛇蛻皮(五寸) 蜂房(八分)上十三味,入酒五升,煮取四升,去滓。服二合,日三夜二。此論一歲兒耳。三歲兒服三合,神效。
《嬰孺》治少小驚癇,壯熱中風(fēng),四肢掣 ,吐舌出沫。當(dāng)歸湯方當(dāng)歸(二分) 豚卵(二雙,切細(xì))上二物以醇酒三升,煮取一升,為二服。兒小即用一卵(一大,棗二十個(gè)大者)《嬰孺》治少小驚癇經(jīng)年,小勞輒發(fā)。牛黃酒方牛黃 鐘乳(研。各八分) 麻黃(去節(jié)) 秦艽 人參(各六分) 桂心(七分) 龍角 白術(shù) 甘草 當(dāng)歸 細(xì)辛(各五分) 杏仁(四分) 蜀椒(三分,汗) 蜣螂(九枚,炙)上十四味切,入絹袋中,酒五升浸之。隨時(shí)月數(shù),服半合,日三。
《嬰孺》治少小痰實(shí)結(jié)癖,或腹內(nèi)堅(jiān)強(qiáng),驚癇百病。牛黃丸方牛黃 元參 干姜(各二分) 苦參 丹參 桔梗 甘草(炙) 人參(各四分) 甘遂(炒) 沙參(炙。各五分) 蟲(十四個(gè)) 大黃(十二分) 蜀椒(四分,汗) 巴豆(一百粒,去皮心,炒,別研入) 葶藶(一合半,炒)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一服二丸,飲下。
《嬰孺》治少小癖實(shí),驚癇百病。牛黃丸方牛黃 芒硝 真珠(末) 甘遂(炒) 雄黃(各四分) 麝香(一分) 蜀椒(三銖,炒汗) 蜈蚣(一條,去足) 蚱蟬(十四個(gè),炙) 巴豆(五分,去皮心,炒,別研入)上為末,入巴豆勻,次下真珠末,煎蜜三合令如飴,白蠟一兩水煎和熟,下諸藥,杵和得所。有病者,一服如麻子大二丸飲下,日一服,快下為度。
《嬰孺》治少小驚癇除熱,常服蛇蛻皮丸方。
蛇蛻皮(炙) 細(xì)辛 黃芩 蜣螂(炙,用自死者) 牛黃(各一分) 大黃(五分)上以為末,蜜丸小豆大。服三丸;不知,稍增之。日三。
《嬰孺》治少小傷寒,溫病,驚癇,以入八味人參浴湯方人參 牡蠣 雷丸(各半升) 沙參 苦參 元參 丹參(各一升) 大黃(三升)上以水三斗,作東向灶,以葦薪煮三沸,停后煮小沸留之,度一斗許,去滓。先以三指染藥汁,注兒口二七已。大染手,濕吻、額、腹、背以后,如炊物溫之;再浴,度盡七升止。一日一浴,甚者三浴。三日無令兒見風(fēng),浴時(shí)避目及陰也。
《嬰孺》又方露蜂房(一個(gè))上以五升水煎令濃赤。浴兒,三、四日一遍。
《嬰孺》治少小驚癇掣 ,一日一夜百余發(fā)。葛散子方葛(炒) 雄黃 甘草(炙。各六分) 當(dāng)歸(三兩,好者)上為末,取一小豆乳汁和,令咽之,日夜三、四服。若不可服,用當(dāng)歸半兩、小豚卵一具并切,酒一升二合,煮八合。服半合至一合。量兒大小,日夜三、四服,大妙。
張渙截驚癇安神湯方白茯苓(二兩) 甘草 犀角(末。各一分) 人參(去蘆頭) 遠(yuǎn)志(去心) 菖蒲(一寸九節(jié)者) 白蘚皮(各一兩) 石膏(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去心麥冬少許,煎五分,去滓。放溫,時(shí)時(shí)與服。
張渙天竺黃散方 治驚癇啼叫。
天竺黃(一兩,研) 牡蠣粉 白芍藥 犀角屑 白附子 天麻 干蝎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姜、薄荷各少許,煎四分,去滓。溫服。
張渙鎮(zhèn)心膏 治驚癇及發(fā)癇挾熱者,尤宜服之。
遠(yuǎn)志(一兩,去心) 漢防己 人參(去蘆頭) 川大黃(微炮) 茯神(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好朱砂(一兩,細(xì)研,水飛) 龍腦(一錢,細(xì)研) 水磨雄黃(一分,細(xì)研,水飛) 金箔(三十片) 銀箔(二十片。各細(xì)研)上件一處拌勻,煉蜜成膏。每服一皂皂大,煎薄荷湯化下,乳后。
張渙犀角丹方 治驚癇悶亂。
犀角屑 天南星(微炒。各一兩) 干蝎(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朱砂(半兩,細(xì)研,水飛) 牛黃(一分,研) 麝香(一錢,研)上件都一處拌勻,水浸、蒸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粒,煎人參湯下。
張渙蛇蛻丹方 治驚癇涎盛。
蛇蛻皮(五寸,燒灰) 麝香 牛黃 膩粉 天竺黃(各細(xì)研) 鉤藤(取末。各一分) 虎睛(一對,炙,研)蜣螂(三枚,去翅、足,微炒,取末)上件都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七粒至十粒,用麥門冬去心煎湯下。
《嬰童寶鑒》治小兒驚癇,搐搦、眼上、身熱。 散方白附子 朱砂(各一錢,末) 巴豆(四十四粒,研,不去油) 膩粉(半錢) 棘岡子(三枚,去殼) 麝香(一字)上件細(xì)研勻如面。每服一字,再研薄荷湯調(diào)下。量大小用藥。
《嬰童寶鑒》治小兒驚癇,手足螈 ,身熱眼上。紫汞膏汞(一錢重,棗肉五個(gè),研汞成泥,然后入諸藥) 朱砂(末,二錢) 蝎尾(肉七枚,去心、膜) 黑附子(尖,一個(gè)) 生姜(一塊,去皮) 生天南星(心中末,一錢) 膩粉(五錢匕)上件都研為膏。每服雞頭大,薄荷湯化開服。量大小用,微取下涎,立效。
《萬全方》治小兒諸癇驚惕,掣 及中客忤。宜服牛黃丸牛黃(細(xì)研) 熊膽 人參 細(xì)辛 赤芍藥 當(dāng)歸(微炒) 栝蔞根 防風(fēng)(去苗。各半兩) 川大黃(一兩,微炒) 蚱蟬(七枚,去翅足,炒)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研如泥) 蛇蛻皮(五寸,炙黃色) 麝香(一分,研)甘草(三分,炙)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研勻,煉蜜和杵,丸如麻子大。初生一月至百日兒,每服一丸;一歲至三歲服兩丸;四歲至五歲服三丸,并用薄荷湯下,快利為度。
《萬全方》治小兒驚癇,壯熱,心神不定。犀角丸方犀角屑(半兩) 朱砂 天竺黃 麝香 牛黃(各細(xì)研) 干蝎(微炒) 天南星(炮) 人參(以上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水浸、蒸餅,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以薄荷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家傳》治小兒驚癇方青州白丸子(半兩) 陰陽硫黃(系生、熟者各用綠豆大) 蝎(兩個(gè)全者,不得用火焙,要曬干。一法,用蝎梢)上同為細(xì)末。每一歲至五歲半錢,六歲至十歲一平錢,用無灰好酒下。忌動(dòng)風(fēng)物,小兒奶母亦忌口。若驚發(fā)作,用無灰酒下一大錢,病深者不過十服。
《王氏手集》辰砂乳香丸 亦名鎮(zhèn)驚安神丸方。治驚癇,胎風(fēng)壯熱,螈 ,弄舌搖頭,眠睡不穩(wěn),目睛上視,口眼牽引,痰實(shí)咳嗽,咬齒譫語。
半夏(炮) 乳香 朱砂(各研)上各等分,為細(xì)末,面糊為丸。每服十丸,乳食后,溫薄荷湯下。量兒大小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