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867字
  • 2015-12-26 18:09:16

(五癇異治)凡五門

風癇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風癇者,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或衣濃汗出,腠理開張,(《圣惠》于此又云∶當風解脫。)風因而入。如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掣縮是也,當與豚心湯。又,病先身熱,螈 ,驚啼喚而后發(《圣惠》以喚字為笑字。)癇。脈浮者為陽癇,內在六腑,外在肌膚,猶得易治。病先身冷,不驚螈不啼喚,乃成病。

(《圣惠》亦以喚字為笑字。)發時脈沉者為陰癇,內在五臟,外在骨髓,極者難治。病發時身軟,時醒者謂之癇;身強直,反張如尸,不時醒者謂之痙。診其心脈滿大,癇螈筋攣。肝脈小急,亦癇螈筋攣。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必腰背強直,不得俯仰。小兒風癇,三部脈緊急,其癇可治。小兒脈多似雀 。(《圣惠》云∶雀啄。)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者必風癇。凡諸癇發,手足掣縮,慎勿持捉之,捉之則令曲戾不隨也。

《千金》治少小風癇,積聚,腹痛,夭矯,二十五癇。大黃湯方大黃 人參 細辛 干姜 當歸 甘皮(各三銖。甘皮,《嬰孺方》用甘草)上六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如棗許,日三。

《千金》治小兒風癇,胸中有痰。白羊鮮湯白羊鮮(三銖) 蚱蟬(二枚) 大黃(四銖) 甘草(炙) 鉤藤皮 細辛(各二銖) 牛黃(如豆大四枚,別研) 蛇蛻皮(一寸)上八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盡,而癇不斷者,可更加大黃、鉤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日,然后煮之。(此方與《圣惠》分兩稍異。)《圖經》∶《篋中方》治小兒風癇。

上取蝎五枚,以二大石榴割頭去子作甕子,納蝎其中,以頭蓋之。紙筋和黃泥封裹,以微火炙干;漸加火燒令通赤,良久去火;待冷去泥,取中焦黑者細研。乳汁調半錢匕,灌之便定。兒稍大,則以防風湯調末服之。

《外臺》∶《廣濟》療大人、小兒風癇,卒倒嘔沫,無省覺方。

麻黃(去節) 大黃 牡蠣(熬) 黃芩(各四兩) 寒水石 白石脂 石膏(研) 赤石脂 紫石英 滑石(研。

各八兩) 人參 桂心(各二兩) 蛇蛻皮(一兩,炙) 龍齒(六兩,研) 甘草(三兩,炙)上十五味搗為散。用藥八兩,以一薄絹袋盛散藥,用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絞去滓,頓服之,日再服。

一方,水二升,煮散方寸匕,取一升,去滓服之。少小百日服一合,熱多者日二服,三五日一服亦得。本方無麻黃、龍齒、蛇蛻皮,忌海藻、菘菜、生蔥、熱面、蕎麥、豬肉、蒜、膩、粘食。

《外臺》∶《廣濟》又方鉤藤皮 麻黃(去節。各二分) 龍齒(六分,研,綿裹) 銀(一斤) 寒水石(二十分) 梔子(擘,二十分)知母(二十分) 石膏(碎,綿裹,二十分) 升麻(十分) 杏仁(去皮尖、雙仁,研,二十分) 子芩(十四分)蛇蛻皮(七寸,炙) 蚱蟬(四枚,去足、翅、炙) 柴胡(十分) 芍藥 沙參(各八分) 生葛汁(五分) 蜜(七合) 牡牛黃(如大豆粒十枚,煎成,研下之)上十九味切,以水六升、淡竹瀝二升合煮,取二升四合,絞去滓;內杏仁脂、葛汁、蜜于微火上煎,攪不停手;冷,余二升三合,成。三、四歲一服二合,五、六歲一服二合半,日再服稍增。兒若大便澀者,加大黃十分,慎熱面、炙肉、魚、蒜、粘食、油膩、冷水。

《圣惠》治小兒風癇,筋脈抽掣,夜臥驚悸,四肢煩躁,皮膚壯熱。天竺黃散方天竺黃 牛黃(各細研) 知母 赤芍藥 犀角屑 鉤藤 元參 桔梗(去蘆頭) 龍骨 川大黃(銼碎,微炒)白僵蠶(微炒) 茯神(以上各一分) 蜣螂(七枚,去足,微炒) 檳榔(一枚,紙裹,微煨)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薄荷湯調下半錢,一日五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臟久積風熱,發癇。或遍身壯熱,多饒痰涎,睡即驚悸,手足抽掣。水銀丸方水銀 黑鉛(各半兩,同水銀銚子內慢火結砂子,細研) 干蝎(二十一枚,頭尾全者,微炒) 半夏(湯浸七遍,去滑) 白附子(炮裂) 天麻 郁金 麝香(各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糯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風癇,發動無時,壯熱心煩,筋脈拘急。牛黃散方牛黃 朱砂(各細研) 木香 白僵蠶(微炒) 乳香(各一分) 干蝎(七枚,微炒) 羌活(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竹瀝半合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風癇,并心熱多驚。七寶鎮心丸方虎睛(一對,酒浸,微炙用) 朱砂(細研,水飛過) 雄黃 琥珀 真珠(末。各半兩) 金銀箔(各五十片)腦麝(各一分)上件藥都細研如面,以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井華水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風癇,精神昏悶,遍身壯熱,不得睡臥。茯神散方茯神 木通(銼) 人參(去蘆頭) 川升麻 子芩 犀角屑(各一分) 鐵粉 龍齒(各三分) 蜣螂(三枚,微炒,去翅、足)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心臟壅熱,變為風癇,身體壯熱,驚悸不安,心神煩悶,多啼少睡。犀角散方犀角屑 羌活 川升麻 柴胡(去苗。各三分) 茯神 白蘚皮 葛根(各半兩,銼) 甘草(炙微赤) 蛇蛻皮(炙。各一分) 蚱蟬(三枚,微炒,去翅足) 石膏(二兩,細研) 鉤藤(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川大黃(銼碎,微炒) 子芩(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風癇,自三歲以來至十歲不瘥,發時口中吐白沫,大小便不覺。虎睛丸方虎睛(一對,酒浸,炙令黃) 朱砂(細研,水飛過) 麻黃(去根節) 鉤藤 柴胡(去苗) 白蘚皮 川升麻雷丸 沙參(去蘆頭) 牛黃(細研。各半兩) 防風(去蘆頭) 子芩 川大黃(銼、研,微炒) 鐵粉 銀屑(細研) 梔子仁 羌活(各三分) 龍齒(細研) 石膏(細研,水飛過。各一兩) 蚱蟬(四枚,微炒炙,去翅足) 細辛(一分)上件藥搗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三歲以下以薄荷湯下三丸,日三服;三歲以上以意加丸服之。

《圣惠》治小兒風癇及一切驚熱。蛇蛻皮散方蛇蛻皮(五寸,燒灰) 細辛 鉤藤 黃 (銼) 甘草(炙微赤) 鉛霜(各半兩研)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蚱蟬(四枚,微炙,去翅足)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末一字,放溫。量兒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風癇及天 。宜服雄黃散方雄黃 熊膽(各半錢) 朱砂 天麻(末) 鉛霜(各一分) 牛黃 晚蠶蛾 天竺黃(各半分) 馬牙硝(半兩)麝香(一錢)上件藥同研如粉,常以不津器貯之。每服用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風癇,發即迷悶,手足抽掣,口內多涎,良久不醒。牛黃丸方牛黃 麝香(各細研) 干蝎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蟬殼(各一分) 天南星 白附子 白僵蠶 天麻(各半兩)上件藥并生用。搗、羅為末,又以水銀一兩,煮棗三七枚,去皮核,與水銀同研令星盡,入煎,藥末和丸如綠豆大。如隔日發者,每服煎黃牛乳汁下三丸,日三服。如驚風即煎荊芥湯下兩丸。

《圣惠》治小兒風癇,手腳抽掣,翻眼吐沫,久患不可者。宜服黑金丹方。

黑鉛 水銀 天南星(炮裂,搗,羅為末。各半兩)上件藥先熔鉛為汁,次下水銀結為砂子,細研。與天南星末和勻,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一歲兒,以乳汁研一丸服之。兒稍大以意加之。

《圣惠》治小兒風癇,睡中驚叫,兩眼翻露;及臍風,撮口,天 ,驚風,并服此牛黃散方牛黃 鉛霜(各一分) 天竺黃(半兩) 馬牙硝(一兩)上件藥細研為散。不計時候,以熱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心熱風癇,發歇不定方。

天靈蓋(涂酥,炙微黃) 黃連(去須,一分)上件藥搗,粗末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取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風癇,化涎。水銀丸方水銀(一兩) 生黑豆(末,二錢)上以棗瓤同研,令星盡,丸如綠豆大。一歲兒,每服以乳汁下一丸,良久吐出粘涎,神效。兒稍大,加丸服之。

《圣惠》治小兒二十五種風癇,無時發動。宜服天麻散方天麻 防葵 真珠(末) 天竺黃(細研) 威靈仙 蜣螂(微炒) 川芒硝(各三分) 牛黃(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更研,乳入。每有疾之時,取雞冠血三兩滴子,與新汲水一合,打散令勻,調下半錢。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敕賜神驗方 治少小熱風癇兼失心者。

菖蒲(石上一寸九節者) 宣連 白術 車前子 生地黃 苦參 地骨皮(各一大兩)上為末,蜜丸大如黍米。每食了,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飲下。不論治疾,兼令人長壽。忌豬羊肉、血,飴糖,桃、梅果物。藥宜常服之。

《嬰孺》治少小兒風癇,發無時數已,下虛不足,后治風虛。黃 湯方黃 麻黃(去節) 蚱蟬(炙) 甘草(炙) 當歸 細辛 桂心 芍藥 人參(各二分) 蜣螂(四個,炙)牛黃(半分) 蛇蛻皮(一寸,炙)上件十二物,水五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二合。常用神效,良。

《嬰孺》治少小風癇,晝夜數十發。麻黃湯方麻黃(去節)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一分) 甘草(二分,炙)上五物,水一升,先煮麻黃五沸,去沫;納諸藥,煮五合,為五服,日夜再服。

《嬰孺》治少小風癇,屢經發動。獨活酒方獨活 甘草 木防己(各四分) 干姜 細辛(各五分) 鴟頭(二個) 桂心(二兩) 鐵粉(一兩) 人參(七分)上九物入絹袋中,酒四升浸五夜。初服半合,日二。

《嬰孺》治少小風癇發動,手足不仁。木防己酒方木防己(十四分) 鉛丹 防風 桂心 龍齒(各八分) 丹砂 甘草(炙。各六分) 獨活(二十分) 細辛 當歸干姜(各五分) 莽草(一分)上切入絹袋中,酒五升浸五日,熟取。初服半合,日三。

《嬰孺》治小兒風癇掣 ,戴眼,極者日數十發。雷丸膏方雷丸 莽草(各如雞子黃大) 豬脂(一斤)上先煎豬脂,去滓下藥,微火上煎七沸,去滓。逐痛處摩之。小兒不知痛處,先摩腹背,乃摩余處五十遍,勿近陰及目。一歲兒以帛包膏摩,微炙身。及治大人賊風。

《嬰孺》治風癇掣 ,身體汗出而頭獨不出。灸頂上旋毛中,以小炷勿令大,三炷訖,以白術湯浴之方白術(五兩,碎)上取白米泔二升,同煮三沸。適寒溫,洗頭及身,立瘥。

《嬰孺》又方菖蒲上煮為湯,浴兒大良。

《嬰孺》治少小風癇,發作言語謬錯。紫石酒方紫石英(八分) 附子(炮,三分) 鐵精 茯神 獨活(各五分) 遠志(去心) 桂心(各六分) 牛黃 蜂房(炙。各二分) 干姜 甘草(炙) 人參(各四分)上以絹袋盛,清酒五升浸五宿。初服一合,日二服。

張渙烏蛇散方 專治一切風癇,角弓反張,潮搐甚者及心肺中風,并宜服之。

烏蛇梢(一兩,生用) 白附子 半夏(各一分) 天麻 白僵蠶 人參(去蘆頭) 全蝎 羌活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各半兩) 川附子(一枚,重半兩,微炮,去皮臍)上件搗,羅為粗末。每服二錢,水兩盞,入生姜十片薄荷五葉,同煎至一盞,濾去滓。放溫,時時滴口中。

張渙蜣螂方 治諸種風癇。

干蜣螂(三分,微炒) 威靈仙(洗,焙干) 天麻 防葵(各半兩) 蝎梢(一分)以上搗,羅為末。次用∶川芒硝 天竺黃(各一分,同細研)上件與諸藥一處拌勻。每服一字至半錢,乳香湯調下。

張渙蚱蟬湯方 治諸風癇,胸中痰盛。

干蚱蟬(七枚,微炙) 白蘚皮(一兩) 鉤藤 細辛(去土) 川大黃(銼,微炒) 天麻 牛黃(別研。各一分) 蛇蛻皮(五寸許,炙令黃)上搗、羅為末,同牛黃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人參、薄荷各少許,同煎五分,去滓。稍熱服。

張渙茯神湯方 治風癇,身體壯熱不除,精神恍惚。

茯神 綿黃 獨活 防風 羚羊角(屑。各一兩) 肉桂 桔梗 甘草(微炒) 麻黃(去根節。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荊芥、乳香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芎犀散方 治風癇,多因不省。

川芎 犀角屑 獨活(各一兩) 蝎梢 人參 天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兩片,薄荷兩葉,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劉氏家傳》治風癇及小兒驚風。

上以芭蕉自然汁,時時呷一兩口。甚者服及五升必愈。亦治小兒驚風。邵孚仲通直云∶加麝香更佳。予見蔣元明秘校云∶風 牙,頤頰腫痛。以自然汁一碗煎及八分,乘熱嗽牙腫處,嗽盡即止。凡是風牙用之必愈。

頤頰腫而牙齦痛者,風牙也;頤頰不腫只牙齦腫痛者, 牙也。

《吉氏家傳》治一切風癇。

木賊(半兩,為末) 臘茶(一錢半)上件為末,拌勻。每服一錢,以磨刀清水調下,不計時候。服罷,吃少人參。

《吉氏家傳》治熱風癇。茯神丸茯神 鐵粉 參(各八分) 龍齒 梔子仁 子芩 升麻(各六分) 門冬子(三分)上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食前,漿水下二、三十丸。

《吉氏家傳》治風癇。水銀丸水銀 雄黃 蛇黃(各一分) 輕粉 生犀(末。各二錢)上細研水銀,入肉棗,丸如○此大。蜜水化二丸。

驚癇第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宜州市| 长白| 固安县| 江都市| 姚安县| 关岭| 疏勒县| 资溪县| 都安| 莎车县| 竹溪县| 介休市| 安福县| 义乌市| 腾冲县| 马龙县| 柳河县| 青田县| 衡阳县| 麟游县| 嫩江县| 龙游县| 乌拉特后旗| 济阳县| 曲阜市| 来宾市| 武清区| 浪卡子县| 姚安县| 樟树市| 郁南县| 旌德县| 镇坪县| 集安市| 揭西县| 阜新| 横峰县| 安陆市| 镇坪县|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