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孺》治少小發癇,經日不解,諸治不瘥,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熱。茵陳湯茵陳 大黃 黃芩(各四分) 黃連 硝石(無以芒硝代之) 甘草(炙。各二分)上六物,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內硝石烊盡,為三服。
《嬰孺》治期歲至四歲兒,壯熱,大驚發癇。蚱蟬湯方蚱蟬(二個,去足羽,炙) 石膏 柴胡(各八分) 子芩 升麻 知母 梔子仁(各六分) 龍齒 蛇蛻皮(炙。
各半分)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分) 生葛(五分) 大黃(十分) 鉤藤(皮,一分半)上十四物,水三升半,竹瀝一升二合,為四服。
《嬰孺》治少小癇,眾醫不能治。神明還命十味牛黃湯方牛黃(三大豆許) 白石脂 龍骨(各一兩半) 桂心 寒水石 大黃(各二兩半) 牡蠣 栝蔞(各二兩) 石膏(碎) 硝石(各三兩)上為末,水二升,三指撮末煮五合,為三服,日三。牛黃為末,臨時入。
《嬰孺》治小兒癇方。
茯苓 牛黃(候湯成研入) 龍齒(各二分) 鉤藤 芍藥 黃芩(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 蚱蟬(二個,炙,去羽足) 竹瀝(一合,煮湯成下之)上九物,東流水二斗,銀器中煮金銀各十兩,分五升汁煎藥,取一升半,間乳細細與服。此治未出月兒,若大者加少藥。此方是張大夫家用,神驗無比。
《嬰孺》治小兒諸癇,掣 吐舌。鉤藤湯方鉤藤 當歸 石膏(碎) 獨活 桂心 芍藥 甘草(炙) 黃芩 栝蔞(各二分) 麻黃(四分,去節) 蛇蛻皮(六寸,炙)上十一物,水三升,煮取一升。百日兒服一合,二歲二合,三歲三合半,一日一夜令盡。乳哺如故。
《嬰孺》治小兒癇,螈 ,嘔吐方。
鉤藤 獨活 黃芩 麻黃(去節) 桂心 石膏 甘草(炙) 防風 茯神 大黃(湯洗。各二分) 蚱蟬(二枚,炙) 蛇蛻皮(三分,炙)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一歲服一合,日三服。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嬰孺》治少小腹中有熱,有寒在胸上,逆吐,腹中雷鳴而滿,驚啼。甚即發癇掣縮,休作有時。十味白術湯方白術 當歸(各一兩) 濃樸(炙) 半夏(洗) 甘草(炙) 人參 芎 生姜(各二兩) 枳實(三十個,炙)食茱萸(二合)上十味,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三合,日三夜二。
《嬰孺》治小兒驚熱癇,體羸,不堪余治。子母五癇煎方鉤藤皮(一錢半) 子芩 知母(各四分)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寒水石(六分) 蚱蟬(二個,炙,去羽足) 蜣 (炒三個) 沙參 龍齒 柴胡(各二分) 蛇蛻皮(四寸,炙)上為末,以清蜜和,使流行銅器中,置沸湯中煎,攪成飴糖狀,取收之。一月兒取棗核大,一呷二枚,日再,夜五六過,不甚妨食。五十日兒呷三枚、百日兒呷四枚,二百、三百日兒五枚,一歲六枚,三四歲七枚,五歲十枚,兼夜并六七過,不妨食也。
《嬰孺》療卒得癇方。
蚯蚓(七個,日死者。)上取置新竹筒內,入水一升,并蚯蚓炭火內煨,水沸消盡蚯蚓,去滓澄清。每發即飲之,不服三、兩度,立瘥。余當舍諸兒服之,皆驗也。
《嬰孺》治百癇。八味固囟膏方大黃(十六銖) 定粉(十八銖) 雄黃 黃芩(各六銖) 雷丸(八銖) 附子(一兩十二銖) 生商陸根(四兩,切)上先煎豬膏三斤為油,去滓,下藥沸七上七下,去滓;研雄黃下之,攪至凝,以摩頂、掌中、背脅皆遍訖,治粉粉之。
《嬰孺》治少小心氣虛,或已發癇及未發。安五臟,定心氣。
鐵精 黃芩 芍藥 芫花(炒) 人參 甘遂(炙) 茯神(各三分) 硝石 牛黃(各二錢) 蛇蛻皮(二寸,炙) 甘草(一分,炙)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三丸,日再。不知加之,取微利為度,數試神效。
《嬰孺》治初得癇,雖時時發,先服鉛丹丸,后服此方。鉛丹丸方(與《圣惠》同,見癇瘥后發門中。)鐵精 石膏 甘草(炙。各二分) 當歸(三分) 麝香(半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一服二丸,日三。
《嬰孺》治少小痞癖結積,除癇止驚。硝石丸方硝石(三分) 柴胡 細辛 當歸 茯神 芍藥 甘草(遂。各二分) 大黃(十分) 黃芩(四分) 巴豆(三十粒,去皮心,炒) 牛黃(別研) 葶藶子(炒。各研一分)上為末,蜜丸。一服胡豆大二丸。日一服,以微利為度。
《嬰孺》治小兒百二十癇,諸變蒸,腹中宿痞及飲食不節,腹滿溫壯,朝輕夕甚,大小便不通。胃氣弱,脾冷,使之服牛黃雀屎丸方。
牛黃 芍藥 甘草(炙) 巴豆(去心皮,炒,別研入。各三分) 雀屎白(炒) 干姜 當歸 黃芩(各二分)芎人參(各四分) 黃 (一分) 面(一合,炒) 大黃(五分)上為末,蜜丸胡豆大。一歲兒未食與二丸,三二歲小豆大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微利為度,常服大良。初生兒及二日五日以上,腹中滿,口急不得取乳,大小便不通,通而胸中作聲者,服半黍大一丸。十日兒一黍大一丸。若頭身發熱,惕惕驚不安,腹脹滿;中惡,中客,中人,吐乳皆主之。百日見一丸。及寒熱往來,朝夕溫壯;或身體發熱,利久不斷,青黃五色;又已發癇及如欲戴眼,但欲眼上;或通夜轉急,不得須臾息;及傷寒,食飲脹滿;丁奚大腹,食不消化,吐逆皆主之。小兒有耐藥,有不耐藥,不止二丸,量兒大小服之,無不瘥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驚風癇疾,喉閉,牙關緊急。開關散方蟾酥(一小片) 鉛白霜(一字)上同研令極細,用烏梅肉蘸藥于口兩角揩之,良久便開。如不開,即用歸魄散一字許,吹入鼻中(方見驚癇忤是三候門中),候噴嚏,即關開,便下歸魂散一服。如驚風癇再發,須進睡紅散一二服(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后下調胃氣藥,看詳用之。
張渙三癇丹方 治癇疾潮搐,正發未分。
黑錫(一兩) 蝎梢 半夏(湯洗七遍) 天南星(炮裂) 防風 木香 人參(去蘆頭) 白僵蠶(炒黃,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次用水銀半兩同石腦油半盞,研極細;入麝香一錢、龍腦半錢同研細,與諸藥拌勻,棗肉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至十粒,煎荊芥薄荷湯下,不拘時候。
張渙鐵粉丹方 治諸癇胸膈不利。
鐵粉(一兩,研) 干蟾(一枚,生姜汁浸少時,炙焦黃為末) 干蝎梢(七個,為末)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 牛黃(一分,研)上件都拌勻,糯米飲和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煎人參湯下。
張渙人參茯神湯方 治諸癇精神不定。
人參 茯神(銼) 羚羊角(屑。各一兩) 天門冬 酸棗仁 白蘚皮(各半兩) 天竺黃 甘草(炙。各一錢)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薄荷各少許,煎四分,去滓,溫服。
張渙鉤藤飲子方 治諸癇啼叫者。
鉤藤 蟬殼(各半兩) 黃連(揀凈) 甘草(微炙) 川大黃(微炮) 天竺黃(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姜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露蜂房散方 治五種癇痰,手足抽掣,口吐涎沫。
露蜂房(洗凈,焙干) 遠志(去心)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桂心(半兩)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 牛黃(各細研) 杏仁(湯浸,麩炒,去皮尖,別研。各一分)上件同諸藥拌勻。每服半錢,麝香湯調下。
《四十八候》治癇 丸方全蝎 半夏 京墨( 。各半錢) 辰砂 鐵粉 人參 真珠(末。各一錢) 好茶(半錢) 春柳芽(半錢,干者。或一錢)上為末,酒糊丸菜子大。每服七粒至十粒,薄荷姜湯下,一日三服。一月見效。
《三十六種》治驚風三發成癇羌活膏羌活 人參 桂心 防風(各半錢) 蝎 朱砂 硫黃 茯苓 木香(各一錢) 腦麝(各少許)上為末,煉蜜為膏,入金銀箔各十片、袞研,加減多少,用薄荷湯下。
《張氏家傳》五癇丸 治小兒五癇,驚悸狂叫,發搐,上盛涎潮等疾,如尋常涎盛,看緊慢并宜服之,不動臟腑。養小之家,宜預合,以應倉卒。其驗如神方。
皂角(去皮,捶碎,水三、四升浸,取汁濾過,銀器重湯熬成膏) 白礬(枯過,細研。各四兩) 半夏(洗七次)上等辰砂(別研) 天南星(炮。各一兩)蝎梢(炒) 白僵蠶(直者,炒) 上等雄黃(別研) 白附子(各半兩) 麝香(別研) 烏蛇(酒浸,去皮骨,焙干,炒。各一錢) 蜈蚣(大者一條,去頭足,酒浸,炙)上件為末,先用皂角膏子和,未能就;次用生姜汁煮糊為丸,朱砂為衣。小兒六七歲,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粒,三四歲二三十粒;一二歲,如麻子大一二十粒,并用薄荷湯下,生姜湯亦得。
《孔氏家傳》治小兒急慢驚風,天 撮口搐搦;奶癇,壯熱。定命丹蟾酥(一錢,干者酒洗一宿) 干蝎(七個) 天南星(一分) 白附子(末) 青黛(各半錢) 麝香(少許)上件為末,以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別以青黛為衣。
湖南路鈐陳防御所傳扁金丹 治小兒胎風諸癇,手足螈 ,目睛上視,頸項緊急強直。或搖頭弄舌,牙關緊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寧,睡臥多驚,吐利生風,昏塞如醉方。
白花蛇(去骨,酒浸,焙干,秤) 防風(去蘆頭,焙干,秤) 蜈蚣(要赤者,不去頭足,全用,炙) 乳香(研極細。各半兩) 蝎(一扁瘦全者,炙用) 朱砂(研極細。各一兩) 天南星(火燒存性) 大草烏頭(火燒存性。
各一兩半) 麝香(一錢,研細) 牛黃(半錢、研細)上件十味除研者外并搗,羅為極細末;然后與研者藥一處再研勻,用水浸,吹餅,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捏扁。每服三餅子,用荊芥湯化如稀糊,抹入口中,漸漸咽下;候一時辰,更進一服,神效。
《吉氏家傳》治暗風癇疾,取涎積倒地不知人事。五星丸 此方神妙,取下病積。
白丁香 赤小豆(各三十個) 乳香(一分) 輕粉(半錢重) 巴豆(一十四粒,去油用)上末,滴水為丸,分作十一丸。每服一丸,水半盞磨化下,臨發時服,取下積涎如青黑色。是應如十年內,此一服便瘥,更無再作。以上者,半月日再一服,永除。次服朱砂鎮心藥。
《吉氏家傳》治一切驚癇。鐵彈丸五靈脂(四兩) 川烏頭(二兩,炮,去皮臍) 生烏犀 乳香 沒香(各一兩) 牛黃 麝香(各一分)上七味各為細末,臘日重午日,人不得語,打井花水和丸如此○大,合時忌見雞犬婦人,收起藥方得語。
用牙隱破,荊芥湯下一丸。
《朱氏家傳》治因驚過發疳,但或受風熱,積未洗除,心臟積熱壅毒。雖設湯散療治,日久不退。至熱過涎生,膈上壅塞,心胸氣亂,交橫變生癇疾。其候發來一日數次,變候轉頻吐瀉,氣弱未曾補治,宜服勝金丸方。
腦麝 蘆薈 牛黃 胡黃連(末)上等分,研細,熊膽汁為丸綠豆子大。每服三丸,米泔水研下。
東京石魚兒班防御扁金丹 治小兒胎風諸癇,手足螈 ,目精上視,搖頭弄舌,頸項強直,牙關緊急,口吐痰沫,反拗多啼,精神不寧,睡臥多驚,吐利生風,昏塞如臥之疾。
天南星(炮) 白花蛇(酒浸三日,炙熱、去骨) 全蝎 麝香(并別研) 草烏頭(燒灰存性。各半兩) 蜈蚣(一條,蘸酒炙熟) 乳香 朱砂(各別研一分)上件為細末,酒浸蒸餅,和作餅子如此○大。每服三兩餅,薄荷湯化下,三歲以上服五餅(與陳防御方不同。)班防御又方,全蝎散全蝎(半兩) 白附子 朱砂(別研。各三分) 白僵蠶(二錢) 麝香(一錢,別研)上件為細末。每服半錢,荊芥湯入酒少許,同調服。
灸癇法第九
《千金》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爪之。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乘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后不通,殺人。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上癇發時,病所在是。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又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千金》五臟癇灸法∶肝臟癇,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心癇,灸心下第一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脾癇,灸胃管三壯,俠胃管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肺癇,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陽各二壯。腎癇,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膈癇,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腸癇,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后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三十壯。
上灸五臟之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