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書敘例)凡十三門
敘初有小兒方第一
《千金》論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稱∶積小以成大。《詩》有∶厥初生民。《傳》云∶聲子生隱公。此之一義,即是從微至著,自少及長,人情共見,不待經史。故今斯方,先婦人小兒,而后丈夫耆老者,則是崇本之義也。然小兒氣勢微弱,醫士欲留心救療,立功差難。今之學人,多不存意。良由嬰兒在于襁褓之內,乳氣腥臊,醫者操行英雄,詎肯瞻視。靜而言之,可為太息者矣。《短劇方》云∶《圣惠》云∶(《短劇》曰黃帝言。)凡人年六歲以上為小,十六以上為少,(《巢源》、《外臺》作十八以上為少。)三十以上為壯,(《巢源》、《外臺》作二十以上為壯。)五十以上為老,其六歲以下經所不載。所以乳下嬰兒有病難治者,皆為無所承據也。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巫方者,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相傳授,始有小兒方焉。逮于晉、宋,江左推諸蘇家,傳習有驗,流于人間。齊有徐王者,亦有《小兒方》三卷。故今之學人,頗得傳授。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詳其方意,不甚深細,少有可采,未為至秘。令博撰諸家及自經用有效者,以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達茲養小之術,則無橫夭之禍也。
敘小兒有病與大人不殊第二
《千金》∶小兒之病與大人不殊,唯用藥有多少為異。其驚癇、客忤、解顱、不行等八、九篇,合為一卷。
自余下痢等方,并散在諸篇中,可披而得也。
敘小兒方可酌量藥品分兩第三
葛稚川《肘后方》載鹿鳴山續古序云∶觀夫古方藥品分兩,灸穴分寸不類者,蓋古今人體大小或異,臟腑血脈亦有差焉,請以意酌量。藥品分兩,古序已明,取所服多少配之。或一分為兩,或一銖為兩,以盞當升可也。如中卷末紫丸方,代赭、赤石脂各一兩,巴豆四十粒,杏仁五十枚。小兒服一麻子,百日者一小豆且多矣。
若兩用二銖四 ,巴豆四粒,杏仁五枚,可療十數小兒,此其類也。灸之分寸,取其人左、右中指中節可也。
其使有毒野狼虎性藥,乃急救性命者也。或遇發毒,急掘地作小坑,以水令滿、熟攪稍澄,飲水自解,名為地漿。
特加是說于品題之后爾。
敘小兒有病宜早治第四
《外臺秘要》∶凡人有少病,若似不如平常,則須早道。若隱忍不療,小兒、女子益以滋甚。
敘調理小兒第五
《嬰童寶鑒》云∶夫人稟陰陽二氣,生疾病于三焦,然冠壯易明,童幼難治。黃帝云∶吾不能察其幼小者,為別是一家調理耳。此不在《黃帝圖經》之論也。(黃帝與岐伯撰《素問》,只說大人十二經脈,即不說小兒。
黃帝云∶吾不察其少小,賴國有巫方,雖以不經可知天壽之要。)又云∶小兒如水中之泡,草頭之露者,以表用藥,無令造次焉。為小兒臟腑嬌嫩,血氣懦弱,肌體不密,精神未備,故稱不易醫也。或云∶初生者曰嬰兒,三歲者曰小兒,十歲者曰童子。大小各異,且不可概而用藥也。必明消息形候,審定生死,察病患之淺深,知藥性之寒溫,乃一世之良工矣。
敘修合藥第六
《嬰童寶鑒》云∶凡修合藥餌,切要分別州土,深曉好惡,明辨真偽。然后精細潔凈,炮、 炙、爆,一一都了。乃根據方分兩,仔細秤定,始可合和。又合和之際,當須用不津器盛藥,勿令嘗嗅。(《太平圣惠方》云∶不可眾鼻嗅之,眾口嘗之,恐損藥精氣,用之無靈效耳。)又不可全用古方,恐分兩差誤。今之與古,風俗尚乃不同,豈得更用古方之分兩也。今時醫人,修合小兒藥物,惟少是妙,故別立圭則,以表今時。凡古用一刀圭者,即今用一錢匕。(一錢匕者,以錢滿抄一錢末也。)或云∶一錢重者,是等秤之一錢也。明此二說,更無疑焉。夫秤二錢半為一分,四分為一兩,但根據此修合,必無差誤。(為小兒臟腑與大人不同,故立此一篇耳。)
敘用藥第七
《萬全方》論小兒用藥法∶經言∶六歲以下為小兒。然小兒與大人異療者,以有撮口,急、慢驚忤,疳、癇等候,當須別為方論。余病與大人不殊。諸方散在卷中,亦可兼取,詳而用之。(如吐瀉、傷風、傷寒之類,受病一同大人,并取同用之。)然小兒純陽,病則熱多冷少,其藥宜少冷于大人為得。其有用溫藥處,當以意減損之;(如水瀉、白痢、胃冷之類,亦用溫藥也。)若丸散用之,亦在醫者裁酌。一月以內可與百日同,周歲可與二歲同,三歲可與四歲同,五歲可與六歲同。同者謂同其多少為一服,雖然大約如此,更詳其疾之輕重而增減之。孫思邈言龍膽、調中二湯云∶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以五合分三服。恐五合未得,自斟酌。上此二方,準一日以上,四十日以來兒方法具此,后欲處方者,宜一準此為率,乃至五、六歲,皆節次加減之,不煩重述。
敘小兒氣弱不可容易吐瀉第八
《秘要指迷》論貴賤云∶天地之性人為貴。氣清者賢,氣濁者愚。乃受父母胎氣,既能成人。初生曰嬰兒,周歲曰孩兒,三歲曰小兒。況嬰兒之病難曉,用藥與大人不同,故嬰孩受氣血弱,不可吐瀉。所謂病輕藥重,反受其殃,人命既絕,不可再生。
敘十五歲以下皆可以小方脈治之第九
《惠眼觀證》云∶凡生下一七至襁褓內及一歲皆謂之牙兒。二歲曰嬰兒,三歲曰奶童,四歲曰奶腥,五歲曰孩兒,六歲曰小兒。自一歲至十五歲,皆以小方脈治。
論初受氣第十
《圣濟經》原化篇。孕元立本章曰∶有泰初,有泰始。渾淪一判,既見氣矣,故曰泰初;既立形矣,故曰泰始。氣初形始,天地相因,生生化化,品物彰矣。故曰大哉干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有生之初,雖陽予之正,育而充之必陰為之主。因形移易,日改月化,無非坤道之代終也。謂之妊,陽既受始,陰壬之也。
謂之胞,已為正陽,陰包之也。謂之胚,未成為器,猶之坯也。謂之胎,既食于母,為口以也。若娠則以時動也,若懷則以身根據也。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相與流薄于一體。惟能順時數,謹人事,勿動而傷,則生育之道得矣。觀四序之運,生、長、收、藏,貸出萬有,儀則咸備。而天地之氣未始或虧者,蓋陰陽相養以相濟也。昧者曾不知此,乃欲拂自然之理,謬為求息之術。方且推生克于五行,蘄補養于藥石,以偽勝真,以人助天,雖或有子,孕而不育,育而不壽者眾矣。昔人論年老有子者,男不過盡八八,女不盡七七,則知氣血在人固自有量,夫豈能逃陰陽之至數哉。
《圣濟經》原化篇。藏真賦序章曰∶水、木、火、土、金為序者,以其相生有母子之道也。水、火、金、木、土為序者,以其相克有夫婦之義也。相生所以相繼,相克所以相治。維人稟生,命門肇乎。始胎之后,未有不相克以成者。原自乾坤交遇于亥,一陽始壬于西北。壬為陽水,合丁之陰火而生丙。丙為陽火,合辛之陰金而生庚。庚為陽金,合乙之陰木而生甲。甲為陽木,合己之陰土而生戊。戊為陽土,合癸之陰水而生壬。茲夫婦之義,化毓妙理由是出焉。方其壬之兆懷命門,初具有命門,然后生心,心主血,法丁之生丙也。有心,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法辛之生庚也。有肺,然后生肝,肝生筋,法乙之生甲也。有肝,然后生脾,脾生肉,法己之生戊也。有脾,然后生腎,腎生骨髓,法癸之生壬也。有腎,則與命門合,而二數備矣。壬者,其一水一石之謂歟,此腎于五臟所以獨耦。茍徒知在器有權與準,在物有龜與蛇,在色有赤與黑。而六口一水一石之道,是未達生化之妙。夫太一真精兆于水、立于石,故火之悍、金之堅、木之橈、土之和得以賅存諸中。其相克相治者,乃所以相成耶。犯人之形者,詎可一于相生相繼,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析而推之,一月血凝,二月胚兆,三月陽神為魂,四月陰靈為魄,五月五行分五臟,六月六律定六腑;以之七精開竅,八景神具,宮室羅布,氣足象成,靡不有自然之序。觀妙之士,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臟之動,了然胸次,無或逆施者,蓋得其始生之序如此。
《顱囟經》∶夫顱囟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囟,故受名也。嘗覽黃帝內傳,王母金文,始演四敘二儀陰陽之術,三才一元之道。采御靈機,黃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匱,密固《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后穆王賢士、師巫于崆峒洞,得而釋敘天地大德,陰陽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質。爰自精凝血室,兒感陽典;血入精宮,女隨陰住。故以清氣降而陽谷生,濁氣升而陰井盛。此二者,二儀互換,五氣相參。自睹元機,非賢莫趨。
謂真陰錯雜,使精血敘而成殃。陽發異端,感榮衛,合而有疾,遂使嬰兒才養,驚候多生。庸愚不測始末,亂施攻療,便致枉損嬰兒。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尋察端由,敘成疾目,曰《顱囟經》焉。真憑辯證,乃定生死,后學之流,審根據濟矣。天和大清,降乘赤海,則謂真一。元氣乘之,則母情光 ,蕩漾熾然,是陽盛發陰,當妊其男也,六脈諸經皆舉其陽證,所謂妊衰不勝臟氣,則觸忤而便傷。好勝而氣劣,則母疾三、五月而發,皆隨五臟。心臟干,而以口苦舌干;肺臟 而多涕發寒;肝臟邪,而服酸多睡;脾臟發,而嘔逆惡食;腎臟困,而軟弱無力。臟妊氣平,則和而無苦,胎若劣而強得臟養,至生亦乃多疾。二儀純陰之證,升雜真一者,謂陰盛陽,則父情博,妊當成女也,六脈諸經皆發陰證。若血盛氣衰,則肥而劣氣。若氣盛血衰,則瘦而壯氣。余臟妊之氣皆同男說。孩兒子處母腹之內,時受化和之正氣,分陰陽之紀綱。天地降靈,日月而化萬物以生成。隨其時變,大理情純至一,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為脈,精血凝也。
二月為胎,形兆分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凈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臟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臍姿靈也。七月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生人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太一元真在頭曰泥垣,總眾神也。得諸百靈,以御邪氣。淘異萬類,以靜為源,是知慎終靜遠,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長生耳。故小兒之瘦 ,蓋他人之過也。
《千金》∶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發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日任脈成,(《千金翼》云∶五十日任脈成。)能自反復。百八十日體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臏骨成,能獨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也。(《千金翼》云膝臏成。)若不能根據期者,必有不平之處。(《千金翼》與此皆同,異者箋注于下。)張渙論小兒初受氣。經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父母氣血和調,陽施陰化而成妊娠。全在其母忌慎調養,則令兒生下少疾易養。若初不忌慎,則兒無由得安。且嬰兒在腹亦可辨男女,診其母脈,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又母若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且妊娠一月、兩月血脈行澀,其母勿食腥辛之物,居必靜處。三、四月內形象漸成,無食姜、兔等物。五、六月內,勿食諸辛物等。七、八月內,勿食瓜果酸物之類。九、十月內忌食生冷一切動風痰物等。常須端心清虛,坐無斜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無邪視,耳無邪聽,口無邪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思慮,每見傴僂丑惡形容之人則避之,及不得往田野之間睹一切禽獸之類。蓋母有所動,胎必感之。動、靜、聽、聞莫不隨母。若不根據此法,則男女無由智能聰明,自多疾病難養,徒施湯藥。又妊娠常須調適寒溫,一切忌慎。才有小不調,便須服藥去其疾病,益其氣血,扶養胎氣,則生兒強盛。切宜慎之。
相壽命第十一
《千金》相小兒壽命長短法∶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千金翼》以尻骨為膝骨。)掌骨不成者,能扶伏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髕骨不成者,能立而死。生身不收者,死。魚口者,死。股間無生肉者,死。頤下破者,死。陰不起者,死。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相法甚博,略述十數條而已。
兒初生額上有旋毛者,早貴妨父母。兒初生陰大而與身色同者,成人。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聲絕而復揚急者,不壽。兒初生汗血者,多危不壽。兒初生目視不正數動者,大非佳人。兒初生自開目者,不成人。
兒初生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成人。兒初生發稀少者,強不聽人。(《圣惠》云不聽。)兒初生臍小者,不壽。兒初生早坐、早行、早語、早齒,生皆惡性,非佳人。兒初生頭四破者,不成人。兒初生頭毛不周匝者,不成人。啼聲散,不成人。啼聲深,不成人。汗不流,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常搖手足者,不成人。
無此狀候者,皆成人也。
兒初生臍中無血者,好。卯下縫通達而黑者,壽;鮮白長大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