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6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5013字
  • 2015-12-26 18:09:16

《嬰孺》治小兒諸注下,及膿血寒熱不絕。蠟蜜丸方鹽豉(八十粒,炒香) 巴豆(十四粒,去皮心、膜,出油) 大豆(一雞子大,炒) 黃連(三方寸) 芫花(一方寸) 硝石(一方寸) 白蠟(一雞子黃大)上為末,研合,煉蠟丸之。四十日兒,服黍大一丸。一百日兒,二丸。二百日,麻子大二丸。一歲,胡豆大一丸,日進(jìn)一服。腸中病下,日中藥力盡,至暮不止者,復(fù)服一丸。夜半病下,雞鳴藥力盡不止者,明早復(fù)服一丸。謂下赤白也,極者不過三服。大人下病,如大豆三丸。

張渙建胃丹 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白礬(一分,枯,令汁盡) 烏梅肉(炒) 龍骨 白石脂 神曲(炒) 干姜(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醋煮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青橘丹方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當(dāng)歸(湯洗,焙) 黃連 干姜(各一兩) 濃樸(生姜制) 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白面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赤石脂丸 治冷熱不調(diào),痢下膿血頻數(shù)無度,腸胃虛弱,煩渴多睡,腹痛后重,身體壯熱,不思乳食方。

赤石脂 干姜上等分為細(xì)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米飲下,食前。

《王氏手集》訶梨勒丸 治冷熱相搏,時(shí)發(fā)腹痛,下痢青黃,乳食不化,腹脅脹滿,及下痢膿血方。

訶梨勒(去核,一分) 青皮 姜黃(各一錢)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王兌傳通神丸 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里急腰重,臍腹疼痛方。

沒藥 五靈脂 乳香(各研細(xì),炒。一錢)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壓出油)上四味同研令細(xì)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shí)候。

《千金》灸法∶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兩邊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五色痢第九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下痢,腸虛胃冷,或毒瓦斯蘊(yùn)積。其大腸虛者則變血痢,其痢狀血色,蘊(yùn)瘀如雞鴨肝,隨痢下是也。宜服 湯丸。(方見本門。)《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五色痢歌∶五色之痢最多端,見此方知有五般。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食積在脾間。白色冷虛腸胃患,赤為積熱最難安。雞肝隱積多成片,黑血相和不易安。膚搐胸高兼露齒,臉紅筋出每居前。急安臟腑和湯散,醫(yī)者留心按古賢。

又歌曰∶五色之痢莫言奇,四歲之前始有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因食積毒于脾。赤黑已知心腎病,白多殘害是脾為。三七以前無變動(dòng),休令多睡飲餐遲。

此疾且須和五臟,補(bǔ)榮衛(wèi)方,漸漸安愈。如目腫不進(jìn)飲食,只與調(diào)胃散補(bǔ)之(方見積熱門中)。

翰林待詔楊大鄴小兒五色痢候歌∶痢色原因有五般,治患先須仔細(xì)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有毒在脾間。赤色還知心腎病,白多應(yīng)是肺家寒。二七以前無變動(dòng),莫交絕食命傾殘。

此候須是安和五臟,調(diào)其榮衛(wèi),始得安然。如目腫不吃食,乃惡候也。先調(diào)榮衛(wèi),后隨形候用藥,勿令瘥誤,切須用意,況十中不得三、五再生。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小兒瀉痢,五色膿血如爛魚腸,并無大便,只是膿血,腸中攪痛。 湯丸方粉霜 輕粉 砂(各秤一錢) 朱砂(炒,一錢匕) 白丁香(匙炒四錢) 乳香(秤半錢,別研) 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出油)上為末,蒸棗肉丸。每服嬰孩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大麻子大。四、五歲亦如麻子大,并旋 成丸,煎湯吞下,一日二服,間調(diào)胃氣藥與之。

《三十六種》內(nèi)治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方。

地榆 白茯苓 黃柏(炙。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分三服。

《張氏家傳》治小兒赤白,或五色積痢。三霜丸方巴豆(去皮,揀選白色肥好者秤三錢,研細(xì),先用白絹包三、二十重,次用白紙外面包定,大石壓令油盡,秤取二錢,輕者為用) 真輕粉(名水銀粉,又名膩粉) 粉霜(各秤一錢)上三味同研勻極細(xì),別取好黃蠟三錢,調(diào)煮三、二十沸,取出去酒令凈,再溶,入藥和之。如有煮酒蠟,亦堪用,和成劑,油單內(nèi)盛。如服食旋丸如小綠豆大。三歲以下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溫熟水下。此方西京龍門山文太師藥寮內(nèi)真珠泉南壁石上刻。量兒子大小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兼渴不止方。

茯苓 宣連 黃柏(各等分)上件取黃柏末,以漿水如面糊良久,和前二味為丸如綠豆大。三歲,米飲下七丸。殺疳,熟水下五丸。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至圣丸方濃樸(去皮,姜制) 黃柏(略去皮,以雞子白涂,炙黃熟,如干再上) 當(dāng)歸(酒浸一宿)上三味等分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細(xì)丸,濃樸湯下。每服四十丸加減。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 治疳痢,五色痢。定粉散方定粉 龍骨 黃丹( 過。各二錢) 訶子(三個(gè), 熟取肉)上為末,每服半錢,粥飲下。三歲以上半錢。

休息痢第十

《葛氏肘后》治下痢,經(jīng)時(shí)不止者,此成休息療之方。

上取龍骨,炙令黃焦,搗服方寸匕,日三服。即愈。

《葛氏肘后》又方上用龍骨四兩,搗如小豆大。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效。

《保生信效》松焙餅子 治一切塊癖積滯,氣血瘕聚等一、二十年者方。

細(xì)墨(半兩,焙) 芫花(醋浸,炒焦赤) 青蒙石 大戟 干漆(炒) 五靈脂 荊三棱 蓬莪術(shù) 密陀僧 陳橘皮(去白) 牡蠣(燒。各半兩) 巴豆(一兩,去皮,用濕紙三處裹燒,紙焦止) 大干棗(十四個(gè),去核燒存性)白丁香 砂(研) 虻蟲(去翅、足) 斑蝥(同上。各一分)上同為細(xì)末,醋煮面糊丸如皂子大,捻作餅子。記以所傷物煎湯,或面湯送下一丸,須以齒嚙咽之。其積漸漸移近下,再服,再覺移下,更一丸則積自下。若尋常要宜轉(zhuǎn),只以面湯下。血積塊癖,經(jīng)血閉塞,大人、小兒久痢膿血、休息惡痢皆治之。

長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玉命丹 治小兒久患赤白痢,及休息痢不止,腹肚虛鳴,日漸羸瘦、 眉,多吃泥土,可食者方。

硫黃(研) 密陀僧 黃丹(各半兩) 寒水石 白礬(各研二兩,用新瓦餅子入五味,用鹽泥固濟(jì), 令通赤,研勻細(xì)) 麝香(一字)上件六味研勻,以蒸餅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粒,用烏梅甘草煎湯下,大小加減。忌生冷、毒物、 緬等。

蠱痢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shí)寒暑不調(diào),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dú)庀嗖胗谀c胃,毒瓦斯蘊(yùn)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yùn)瘀如雞鴨肝片,隨利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于入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脾毒痢候歌∶脾間有毒號(hào)純陽,本為醫(y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jié)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fēng)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zhuǎn)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細(xì)消詳。(四十八候云∶更如狂。)先須解熱并開胃,便是明醫(y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伏毒治當(dāng)以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啼急則不治也。

《鳳髓經(jīng)》歌括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吉氏方同。金華散方見實(shí)熱門中。)《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脾毒痢歌一同。后云∶此候臟腑有積,或痢赤,不宜熱藥,宜用開胃散 (方見赤痢門中)兼利藥,量虛實(shí),微取大抵當(dāng)宣轉(zhuǎn)。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風(fēng)毒痢歌∶八痢之中風(fēng)轉(zhuǎn)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fēng)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hào)蠱毒痢方(此方乃人以謂八物茜根湯者。)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二兩) 地榆 白 荷(各四兩)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千金》治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藍(lán)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圖經(jīng)》治蠱痢方。

側(cè)柏葉(焙干為末) 川大黃(等分)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淀,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

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千金》收治膿血痢。)《圣惠》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荷散方白 荷根 川升麻(各一兩) 敗鼓皮(一分,燒黃焦) 甘草(炙微赤,銼) 干藍(lán)葉(各半兩) 赤芍藥 犀角屑(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黃連散方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敗鼓皮(炙令黃焦) 白頭翁 甘草(炙微赤,銼) 藍(lán)青(各半兩) 犀角(屑) 白荷根 黃芩 茜根(銼。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蠱毒血痢發(fā)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犀角散方犀角(屑) 白 荷根 地榆(微炙,銼) 桔梗(去蘆頭) 蘇木(銼。各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蠱毒痢 荷根湯方白 荷根(八分) 犀角 谷皮(四寸,炙) 升麻(十分) 甘草(四分,炙) 藍(lán)青(一升) 豉(三合) 芍藥(七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谷痢挾毒,犀角煎方地脈草 黃連 葳蕤(各十二分) 黃柏 竹茹 茜草(各八分) 蜜(一升) 人參(六分) 牡蠣(十分) 梁州櫸皮(十四分) 干藍(lán)(四分) 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謹(jǐn)按∶小兒歲時(shí),寒暑不調(diào),而有毒厲之氣入于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乃名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宜白頭翁散祛毒止痢方。

白頭翁 黃連(去須,微炒) 茜根(銼,焙干) 蘇枋木 故舊豉皮(炙令黃焦。各一兩) 犀角(屑) 地榆(炙,銼。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張渙地榆丹 消毒止痢方。

地榆(炙,銼) 黃連 干藍(lán)葉 川升麻(各一兩) 川楝子 苦楝根(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宣連丸方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于瓦上燒干,再為末) 肉豆蔻(一個(gè),去心臍,內(nèi)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 朱砂 木香(各半錢) 杏仁(七粒,和皮燒) 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上為末,醋糊丸如蘿卜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 白礬(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

上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脫肛第十二

《巢氏病源》小兒脫肛候∶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利久腸虛冷,兼因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也。

《圣惠》∶夫小兒痢脫肛者,皆因久痢,大腸虛冷所謂也。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傷于寒,痢而用力,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因謂之脫肛也。

《嬰童寶鑒》∶小兒腸脫為瀉痢久不瘥,冷極肚腸滑。

《玉訣》小兒瀉血、脫肛候歌∶脫肛瀉血本因傷,冷熱攻脾損大腸。消渴口瘡添上熱,氣虛浮腫面青黃。

此患先調(diào)胃氣,后下虛積,次和臟腑即安。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翻花脫肛候歌∶本為醫(yī)人下藥涼,致令冷氣入回腸。鼻頭(一云鼻根)只見多青脈,唇白相兼更齒旁(一云根黃)。初患百朝常此候,若經(jīng)年月臉生光。眉紅好哭唇干燥,形候分明要審詳。

只當(dāng)溫大腸、止渴、調(diào)氣則愈,慎不可食冷藥也。

《顱囟經(jīng)》治孩子脫肛方。

上用苦葫蘆一個(gè),并子細(xì)搗,時(shí)時(shí)水調(diào)服之。切忌動(dòng)風(fēng)之物。如瀉血用栝蔞一個(gè),慢火燒令熟,細(xì)研為末,熟水下一錢。

《顱囟經(jīng)》又方∶大黃(二兩) 木賊草(一分,炙) 白礬(半兩,燒灰)上為細(xì)末,空心,米飲下半錢。

《葛氏肘后》卒脫肛方。

上燒蜘蛛為灰,敷肛上。

《千金》鱉頭丸 治小兒積冷久不瘥,后余脫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鱉頭(二枚,炙令焦) 磁石(四兩) 小 皮(一枚,炙令焦) 桂心(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兒三歲至五歲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兒大以意加之。

《外臺(tái)》∶《古今錄驗(yàn)》療小兒久痢脫肛方。

鱉頭(一枚,炙焦) 東壁土 五色龍骨(各五分) 卷柏(四分)上四味搗散,以粉敷之,按內(nèi)之即瘥。

《外臺(tái)》∶《古今錄驗(yàn)》又方上取鐵精粉敷內(nèi)之瘥。

姚和眾治小兒因痢脫肛方∶連翹(不以多少,先用水洗去土)上為細(xì)末,先用鹽水洗,次用藥末時(shí)時(shí)干敷脫肛上,立瘥。

長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治小兒脫肛不收方。

卷柏(二錢) 鱉(一枚,火 ) 白礬(一錢,火 )上件為末,先用鹽水洗,次用藥涂脫肛上,立瘥。

《千金》灸法;小兒脫肛,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

《千金》又灸尾翠骨三壯。

《千金》又灸臍中,隨年壯。

《圣惠》灸法∶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攝痛不可忍者,灸百食一穴三壯,在頭中心陷者是也。炷如小麥大。

《圣惠》岐伯灸法∶療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較,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萬全方》灸法∶治小兒脫肛瀉血,灸第十二椎下節(jié)間,名接脊穴,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嵩明县| 镇安县| 荣成市| 石楼县| 普定县| 安庆市| 康马县| 姜堰市| 莒南县| 宜丰县| 合江县| 岐山县| 沙河市| 晋宁县| 乡城县| 固原市| 手游| 灵丘县| 南和县| 双鸭山市| 崇仁县| 无为县| 肥东县| 闸北区| 灵武市| 威远县| 乐业县| 台南市| 元朗区| 彭山县| 孙吴县| 城步| 西贡区| 潮州市| 郸城县| 库伦旗| 普格县| 壶关县| 莲花县| 和静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