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7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92字
  • 2015-12-26 18:09:16

(血疾淋痔) 凡十九門

吐血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吐血候∶小兒吐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于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即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

錢乙論補下不同云∶段齋郎子四歲,病嗽,身熱,吐痰數日而咯血。醫以桔梗湯及防己丸治之不愈,其涎上攻,吐喘不止,請錢氏,下褊銀丸一大服(方見痰涎門中),復以補肺散、補脾散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今段氏咯血肺虛,何以下之?曰∶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即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使不吐涎為甚便也。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攻,亦使發搐,故根據法只宜先下痰,后補脾肺,必涎止而吐愈。若先補其肺為逆,先下其痰為順,先下后補為良也。

《嬰童寶鑒》小兒吐血歌∶血為榮兮氣為衛,二氣相隨無住滯。忽然血動氣來沖,便是妄行忘本位。血隨氣上奔心來,吐出如屠爭忍視。便須服藥好看承,解熱且令根據次第。

《千金》治小兒吐血方。

上用燒蛇蛻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千金》又方上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簡要濟眾》治小兒吐血不止方。

上蒲黃細研。每服半錢,用生地黃汁調下。量兒大小加減進之。

《簡要濟眾》治小兒吐血不止方。

上用黃連一兩,去須,搗為散。每服一錢,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進之。

《圣惠》治小兒四、五歲以上非時吐血,犀角散方犀角(屑) 梔子仁 生熟地黃 子芩 紫參 刺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吐血不止,蒲黃散方蒲黃 亂發(灰。各一分) 伏龍肝(半兩)上件藥,同研令勻細。不計時候,暖生地黃汁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吐血,心躁煩悶。茜根散方茜根(半兩) 犀角(屑) 川升麻 川大黃(銼,微炒)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黑豆三十粒,淡竹茹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又方刺薊(自然汁不限多少)上件藥取汁一合,暖令溫。不計時候,調下元明粉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上取生地黃汁一合,暖令溫。調下面塵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圣惠》又方上以亂發燒灰,細研。每服以溫水調下一字。張銳《雞峰方》以米飲調下。

《嬰孺》治少小咳唾中有血,款冬湯方款冬花 干姜 阿膠(炙。各二兩) 吳茱萸(一升) 桂心(五寸) 艾(雞子大) 鯉魚(一條,長一尺二寸)上研細,酒和置魚肚中,銅器中蒸熟,取汁。大人服一升,小兒一合,以意裁之。

《嬰孺》治少小咳逆,甚者血出鼻衄。豚肺散方上以豚肺,好酒浸一宿,平旦取,炙干為末。一服一撮飲下。

《嬰孺》治小兒熱病,鼻衄或唾血。升麻湯方升麻(八分) 淡竹青皮 羚羊角(各五分) 生地黃(七分) 甘草(四分) 芍藥(六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一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汁出如漿,衄血、吐血、小便出血,垂死者方。

都梁香 干地(各二兩) 紫菀 桂心 人參 青竹葉 蓯蓉(各一兩)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進三服,夜一服,可至二匕。

張渙治小兒內有邪熱,血流散妄行,若氣逆即血隨氣上,或口中吐血,鼻中衄血。紫參散方紫參 生干地黃 山梔子(各一兩) 刺薊 亂發(各燒灰,一分)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蒲黃 伏龍肝(各細研。一分)上件都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煎竹茹湯調下。

張銳《雞峰方》治吐血。

上用伏龍肝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張銳《雞峰方》治吐血衄血。

上用白茅花,每服秤一錢,水一盞,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張銳《雞峰》又方上用新綿燒灰,研細。每服一錢,旋入少粗香,溫酒調下,米飲亦可。

《王氏手集》青金散 治肺嗽,喘息有音及熱搏上焦,血溢妄行,咳唾血出,咽嗌疼痛,煩渴、嘔吐,寒熱休歇,減食羸瘦方。

白芨 青黛(研。各半兩)上同研勻。每服半錢或一錢,糯米飲調下。

嗽血第二

《王氏手集》解肌丸 治外搏風邪,內挾痰飲,寒熱往來,煩渴頰赤,心忪減食,熱在上焦,咳嗽有血方。

防風 地骨皮(各一分)上件燒沙糖為丸。每服一丸,食后煎紫蘇湯下。

《王氏手集》丸參丸 治嗽血方。

阿膠 皂兒黃 人參(各半兩)上件膠為細末。湯少許,烊膠和如雞頭大,白湯化下。

《朱氏家傳》治咳嗽出血下涎雞清散方郁金(半兩,用皂莢漿水一盞或酸菜汁亦得,煮干為度) 滑石(半兩,生) 雄黃(半兩,醋煮半干用)上為細末。每服一字,常服,薄荷湯調下。止嗽,螺粉水下;嗽血,雞子清調下。

鼻衄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鼻衄候∶小兒經脈血氣有熱,喜令鼻衄。夫血之隨氣,循行經脈,通游腑臟。若冷熱調和,行必根據其常度,無有壅滯,亦不流溢也。血性得寒,即凝澀結聚,得熱即流散妄行。小兒熱盛者,熱乘于血,血隨氣發溢于鼻者,謂之鼻衄。凡人血虛受熱,即血失其常度,發溢漫行,乃至發于七竅,謂之大衄也。

《千金翼》∶脈浮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即衄。

《嬰童寶鑒》∶小兒心熱,肺氣貫血,隨熱入肺經,為鼻衄。

《惠濟》論小兒鼻衄候歌∶欲衄之候脈弦洪,鼻中干燥響如風。氣沖積血停留肺,臟腑煩冤邪脈攻。數合出紅猶可治,更加升斗命須終。明師若欲知調治,涼血清胸始有功。(清胸,清肺也。)《葛氏肘后》療人少小亟鼻衄,小勞輒出方。

上用桑耳無多少,熬令焦,搗下篩。每衄發,輒以杏仁大塞鼻數度,即可斷。《外臺》法燒用為丸,以內亦得。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鼻中出血方。

葵花一字急吹之,白礬水浴更相宜。此是鼻風不消藥,莫教虛懼奶頭兒。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鼻衄不止方。

上以馬矢綿裹塞鼻孔中。

《外臺》∶《古今錄驗》又方上燒發灰為末,吹鼻孔中亦佳。《本草》、《圣惠》、《嬰孺》法同,甚妙。

《外臺》∶《古今錄驗》又方上單服白馬屎汁三合,甚良。

《外臺》∶深師治少小衄血方。

桂心(十八銖) 亂發(洗,燒灰) 干姜(各六銖)上三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再。

《圣惠》治小兒鼻衄或唾血。升麻散方川升麻(半兩) 羚羊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赤芍藥(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鼻衄不止,生地黃煎方生地黃 刺薊(各取汁半斤) 蜜(一合)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 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為末)上件藥,都入銀鍋中,以慢火熬為膏,不計時候,用新汲水調下一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刺薊 蒲黃(各半兩) 亂發(灰,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冷水調下半錢,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鼻衄不止方。

亂發(灰,半兩) 伏龍肝(一兩)上件藥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刺薊汁(二合) 地黃汁(一合) 生姜汁(少許)上調和令勻。徐徐服半合,仍將滓塞鼻中,即瘥。

《圣惠》又方上炒桑耳,令焦熟,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冷水調下半錢,亦吹少許于鼻中。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譚氏殊圣》方∶小兒鼻衄數還啼,顏色青黃漸改移,忽爾發時饒莽躁,連忙走起索東西。只緣積熱三焦壅,凝水川消貝母知,更取荷衣煎五合,蜜調頓服定無凝。

凝波散寒水石 貝母 知母(為末。各一分半) 馬牙硝(細研,川硝亦得。各一分) 荷葉(一兩,以水一升煮五七沸,濾干,焙)上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

茅先生治小兒鼻血出方。

山梔仁(半兩,半生,半炒) 陳槐花(一分)上同為末,用熟水調下半錢。《圣惠方》同,只槐花微炒,梔子不炒。

張渙抵圣散 治不以疾病鼻衄不止方。

盆硝(研) 亂頭發(燒灰,研) 紅藍花(取末。各一分)上同研勻細。以綿纏, 藥塞鼻中。

張渙槐花散 治衄血方。

槐花(一兩,炒) 蒲黃(半兩) 川面姜(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張銳《雞峰》方治衄血。

上每用石榴花末一字許,搐鼻內。

張銳《雞峰》又方上每用龍骨末少許,吹鼻中。

《惠眼觀證》調英散 治衄血不止方。

血余(父母者上者一團,用綠竹筍殼一片,裹燒過)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新汲井花水下。

《吉氏家傳》黃藥散 治小兒鼻衄不止方。

上黃藥一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井水調下。

大便血第四

《圣惠》∶夫小兒大便血者,為心主于血脈,心臟有熱,熱乘于血,血性得熱,流散妄行,不根據常度,其血流滲于大腸者,故令大便血出也。

《千金》治大便訖出血方。

上用鱉頭一枚,炙令黃黑,末之,以飯下五分匕,多少量兒大小,日三服。《外臺》鱉甲一枚,炙末水調。

《千金》又方上燒車 一枚令赤,內一升水中,分二服。

《千金》又方上燒甑蒂末,敷乳頭上,令兒飲之。

《仙人水鑒》小孩子遺血,呼為胎風,宜使此方。人多不識,每因上廁犯之,至三歲以上,解行后有少鮮血,宜用此散子方。

胎腸風最惡,日久殺孩兒。如后有鮮血,宜取一甘梨,梨內安琥珀,并蜜封燒之。宜待交梨碎,取研救孩兒。

上取一顆好梨,去心入少許琥珀末并蜜,即以面裹泥球之火中 一伏時,取出去皮,研,以水調服立效。

《子母秘錄》治小兒下血。

上取雌雞翅下血服之。

《圣惠》治小兒大便出血,體熱黃瘦,不欲飲食。羚羊角散方羚羊角(屑) 黃 (銼) 川升麻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 地榆(銼。以上各一分) 生干地黃(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苦竹茹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大便出血,腹痛黃瘦,不欲飲食。槐花散方槐花(微炒) 白術 熟干地黃 芎 (以上各半兩) 黃 (銼) 木香 當歸(銼,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大便出血,久不止,面色痿黃,肌體羸瘦或時腹痛,不欲飲食。卷柏丸方卷柏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赤石脂(各一兩) 槐花(炒) 黃牛角 (炙焦) 當歸(銼,炒) 黃 (銼)芎(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上用鹿角燒灰細研,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嬰孺》方,刮屑米飲服。

太醫局沒石子丸 治小兒腸虛,受熱下利,鮮血或便赤汁,腹痛后重,晝夜不止,遍數頻多方。

沒石子 地榆(各半兩) 黃連(銼,炒,一兩半) 黃柏(銼碎,蜜炒,二兩) 酸石榴皮(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茅先生治小兒大便下血方。

枳殼(去白,面炒) 荊芥穗 甘草(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調下。

《九 衛生》紫參散 療小兒下血痛方。

臭椿根皮 貫眾 紫參 酸石榴皮(燒灰存性。各等分)上同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腹痛煎艾湯調下。

《孔氏家傳》治小兒大腸有血,上后有血如痢疾相似,但不拘十歲以上皆神效散方。

芍藥 地榆 甘草(炙) 陳橘皮 黃連 干葛(以上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調下,日進三服。

《孔氏家傳》治小兒便鮮血槐花散方黃 (一兩) 當歸 槐花 白術 人參 芍藥(各三分)上為末。米飲下一錢,小兒半錢。

《吉氏家傳》治瀉血不定,是脾胃氣冷,大腸風毒,宜服此方。

沒石子(一個大者) 肉豆蔻(一個) 茶末(一錢) 桑根白皮(二錢,炙)上件末,不計時候,以水如茶點一錢灌服立瘥。

《朱氏家傳》小兒熱氣攻大腸,其病瀉血,臟腑疼痛,漸如茶色難治。此病是傷寒出汗不盡,或因瘡子出不足,令熱氣行于大腸,所以瀉血。如活,先解汗,后下氣。攻大腸散方郁金(一兩) 干姜(半兩) 大腹皮(一兩半)上為末。每服半錢,陳米飲下。

小便血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尿血候∶血性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流散。而心主于血,小兒心臟有熱,乘于血,血滲于小腸,故尿血也。

《千金》治小兒尿血方。

上燒鵲巢灰,井華水服之。亦治尿床。《嬰孺》治大便血。

姚和眾治小兒尿血方。

上用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姚和眾又方上用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盡。

《圣惠》治小兒尿血,水道中澀痛。阿膠散方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 黃芩 梔子仁 甘草(炙微赤,銼) 車前子(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用新汲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榆白皮 生干地黃(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都細銼。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苦楝子(一兩) 郁金(二枚,一枚泡,一枚生用)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煎蔥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生干地黃 黃芩(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劝| 淳化县| 肇源县| 高邑县| 德兴市| 潼关县| 凌海市| 紫金县| 吉林省| 临夏县| 镇江市| 大方县| 侯马市| 慈利县| 崇信县| 广丰县| 砀山县| 灯塔市| 嵩明县| 金沙县| 巴塘县| 黔南| 盐山县| 阜阳市| 新民市| 离岛区| 错那县| 吴旗县| 文山县| 陆河县| 武汉市| 孝义市| 河池市| 萨嘎县| 株洲县| 巴彦县| 南涧| 湘潭县| 天水市| 舒城县|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