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氏家傳》治小兒痢阿膠丸方阿膠 茯苓 黃連上各等分為細(xì)末,以飯為丸,曝干。空腹,米飲下三十或五十丸。
《孔氏家傳》小兒痢方。
陳橘皮(炒) 黃連 烏梅肉上等分為末,陳粟米為丸。米飲下五十丸。
《王氏手集》當(dāng)歸黃連丸 治身體壯熱,煩渴下痢,赤白相雜,后重腹痛,晝夜無(wú)度,小便澀少方。
芍藥 當(dāng)歸 黃連 黃柏上等分為細(xì)末,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
《吉氏家傳》治一切痢青金散方定粉(二兩) 黃丹 白礬( ) 龍骨(各半兩) 白術(shù)(一分) 訶子皮(二十個(gè))上件末,干棗一升去核為一處,作團(tuán)子于罐子中,用火先文后武燒青色為度,研細(xì)。米飲下一錢(qián)。血多,入黃連少許。小兒半錢(qián)。又一方入莨菪子、豬膽丸尤妙。
《吉氏家傳》治諸般痢方。
訶子皮 密陀僧(各一兩) 巴豆(二十粒,去皮、油)上件末,以醋二升半熬一伏時(shí),乘熱于 合內(nèi),凝定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飲下。休息痢,米飲下。赤痢,甘草水下。白痢,干姜湯下。
《吉氏家傳》治一切痢青金散方黃丹 莨菪子 胡粉(炒。各半錢(qián)) 棗子(十個(gè))上一處搗作團(tuán),燒令通赤取出,冷,研細(xì)??招拿罪嬒掳脲X(qián)。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治小兒痢方。
龍骨 黃丹 定粉 豬指甲子(各等分)上四味瓶罐泥封口,大火 紅,細(xì)研。服半錢(qián)一字,米飲調(diào)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痢方。
訶子(三個(gè)) 龍骨 烏魚(yú)骨 黃丹(醋炒。各一錢(qián))上為末。每服半錢(qián),米飲調(diào)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小兒痢針頭丸方巴豆 杏仁(去皮尖。各四十九個(gè))上用鐵線串,燈焰上燒,不存性,研細(xì),用黃蠟二錢(qián)燈上熔汁,入藥和為劑,如粟米大。每服七丸,小兒三、五丸,新汲水吞下。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五仙丹 治痢方。
杏仁 巴豆(各四十五粒,針頭上并燒存性) 砒霜(一錢(qián),研) 膩粉(二錢(qián)) 百草霜(半兩) 黃蠟(一兩)上件同研勻,熬黃蠟為劑,旋丸如黃米大。白湯下,不計(jì)時(shí)候。
長(zhǎng)沙醫(yī)者鄭愈傳治瀉痢方。
胡椒 綠豆(各四十五粒) 黃丹(半錢(qián),飛)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為末,入少面糊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烏梅甘草湯下。
冷痢第三
(亦名白?。冻彩喜≡础沸豪淞『颉眯耗c胃虛,或解脫遇冷,或飲食傷冷,冷氣入于腸胃而痢,其色白,是為冷痢也。冷甚,則痢青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瀉痢病證并方∶嬰孩、小兒春傷于風(fēng),因衣暖解脫,為風(fēng)冷所傷,藏在肌肉。至夏,因飲食、居處不調(diào),又被風(fēng)冷乘之,以入腸胃,先后重則下痢也。其冷氣盛則頻下,宜進(jìn)元黃散二、三服及下金鎖散二、三服。如痢下后重,腹、肚、腸、胃攪痛,則進(jìn)雄朱散二、三服(三方并見(jiàn)本門(mén)。)張渙謹(jǐn)按∶小兒脾胃久不和,食入不消,冷熱不均,其氣入于腸間,變?yōu)榱∫病H衾錃獠谀c間,津液凝則痢白。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白痢候歌∶一瀉時(shí)時(shí)要水漿,面珠流出汗生光(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面上微紅臉淡光。)騰騰眼慢常如睡(四十八候此一句云∶眼慢騰騰多燥渴),腹內(nèi)幾同被物傷。努咽大腸多發(fā)痛、不思飲食面痿黃。發(fā)焦眼碧涼浸耳,變色三朝定必亡(白痢變黑,四十八候云∶變色三朝定脫腸。)此因驚、傷寒、毒物所致。此瀉久、作渴,甚則腹痛、面黃,或青、或黑滿(mǎn)面,則不治。其治,當(dāng)分水谷,調(diào)氣止痢。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白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須有積、渴、水瀉、久腸脫、虛弱,特不可取,只與解脾痢藥。若實(shí),微與,取后勻氣。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三歲患冷痢。
上用附子一枚,炮。水五升,合煮雞子一枚,令熟,以哺兒,瘥。
《千金》治小兒冷痢方。
上用蓼菜搗汁,量大小飲之。一作芥菜。
《千金》又方上用搗蒜,敷兩足下。
《外臺(tái)》∶《廣濟(jì)》療小兒客冷白痢方。
人參(六分) 濃樸(炙) 甘草(炙。各四分) 茯苓 桔梗(各五分) 梁州櫸皮(八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四肢不和,飲食全少,漸至羸瘦。木香散方木香 白術(shù) 干姜(炮裂,銼。各一分)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龍骨 當(dāng)歸(銼,微炒) 訶藜勒(煨,用皮。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qián),以水一小盞,入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溫服。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當(dāng)歸散方當(dāng)歸(銼,微炒) 赤石脂 龍骨(各一兩) 黃連(去須,微炒) 桂心 人參(去蘆頭) 干姜(炮裂,銼)白頭翁(各三分) 甘草(二分,炙微赤,銼) 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qián),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服之。(《嬰孺》治周歲兒赤白痢方同。云∶大患冷者,加牡蠣三分,去白頭翁。)《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不止。龍骨散方黃連(去須,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龍骨(各一兩) 干姜(炮裂,銼) 當(dāng)歸(銼,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qián),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腹痛,面無(wú)顏色,四肢痿悴,不欲飲食。丁香散方丁香 當(dāng)歸(銼,微炒。各一分) 人參(去蘆頭) 白術(shù)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草豆蔻(去皮。
各半兩) 白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qián),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多時(shí)不斷。艾葉散方艾葉(微炒) 黃連(去須,微炒) 木香(各半兩) 當(dāng)歸(銼,微炒) 訶黎勒(煨,用皮) 龍骨(各三分)干姜(一分,炮裂,銼)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qián),日三、四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圣惠》治小兒冷痢,下青白色物如魚(yú)腦,腹痛,多時(shí)不斷。吳茱萸丸方吳茱萸(湯洗七遍,焙干,微炒) 干姜(炮裂,銼) 附子(炮裂,去皮臍) 當(dāng)歸(銼,微炒) 木蘭皮(銼)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術(shù)(微炒) 白頭翁 黃連(去須,微炒) 黃柏(微炙,銼) 石榴皮(銼碎,炒令微焦。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綠豆大。三歲兒,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R時(shí)加減。
《圣惠》治小兒冷痢,諸藥無(wú)效。乳香丸方干姜(炮裂,銼) 乳香(各一分) 地榆(微炙,銼) 訶黎勒(煨,一兩,用皮) 赤石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日夜數(shù)十行。附子丸方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訶黎勒(煨,用皮)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白礬(三分,燒令汁盡)上件藥搗,羅為末,煮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丸。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百藥無(wú)效。醋石榴皮散方酸石榴皮(一兩,銼碎,炒令微焦) 硫黃(一分)上件藥搗,研為細(xì)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qián),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又方訶黎勒(煨,用皮,一兩) 桂心 赤石脂(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久患冷痢,脾胃冷極,致大腸滑泄不絕。麝香丸方麝香(一分,細(xì)研) 鹿茸(一兩,去毛,涂酥炙令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又方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大蒜(一顆)上搗當(dāng)歸細(xì)羅為末,燒蒜熟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冷痢多時(shí),宜服此方。
上用川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嬰孺》治五、六歲兒冷痢方。
當(dāng)歸 黃連 龍骨(各四分) 赤石脂 濃樸(炙) 干姜 酸石榴皮(各二分)上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嬰孺》治小兒調(diào)中止痢,去冷進(jìn)食。人參丸方人參 半夏(洗) 茯苓 干姜(各半兩)上為末蜜丸。一歲,麻子大二丸。二歲,小豆大二丸。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冷氣盛則頻下,宜元黃散方訶子(燒去核,二錢(qián)) 海螵蛸 龍骨 定粉 黃丹(用銀鍋?zhàn)油ǚ垡晃?令紅,如無(wú)銀鍋?zhàn)?,則用瓷器 。各一錢(qián))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qián),紫蘇米湯調(diào)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冷痢。金鎖散方官桂(半兩,去粗皮,姜汁炙) 黃連(一分,同茱萸同炒,去茱萸不用,只用黃連。)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qián),紫蘇木瓜湯調(diào)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并,日夜疼痛不可忍。雄朱散方雄黃(一分,細(xì)研,水飛過(guò)) 乳香(細(xì)研) 白礬( 。各一錢(qián))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qián),陳米飲調(diào)下,一日三服。
張渙玉脂散 治冷痢,大便色青,甚則有膿方。
白石脂 當(dāng)歸(洗,焙干) 丁香 白術(shù)(炮。各一兩) 草豆蔻(去皮) 濃樸(生姜汁炙。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qián),以粥飲調(diào)下。量?jī)捍笮〖訙p。
張渙艾湯 治白痢方。
艾葉(微炒) 當(dāng)歸(各一兩) 干姜(炮) 木香 訶黎勒皮(炮。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張渙醒脾丹 治便腥頻數(shù)方。
附子(一枚,重半兩,炮裂,去皮臍) 赤石脂 川姜(炮) 訶黎勒皮(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乳食前。
張渙養(yǎng)藏湯 治白痢頻并方。
當(dāng)歸(洗,焙干) 烏梅肉(炒干) 干姜 黃 白術(shù)(炮) 龍骨(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水一小盞,生姜、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量?jī)捍笮〖訙p。
《惠眼觀證》茱萸丸 治小兒白痢。凡患痢,見(jiàn)上焦虛熱,生瘡,下成冷毒,宜服之。
茱萸(三錢(qián),炒令黃) 訶子(炮,取肉一錢(qián)) 乳香(半錢(qián))上除乳香別研外,并為末,再研令極勻細(xì),以爛飯為丸如此○大,朱砂為衣。飯飲吞下七丸至十丸,大小加減服。若藥后見(jiàn)生瘡疥,即減退丸數(shù),與阿膠散兼服妙(方見(jiàn)赤白痢門(mén)。)《圣惠》灸法∶小兒秋深冷痢不止者,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dòng)脈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熱痢第四
(亦名赤痢)《巢氏病源》小兒熱痢候∶小兒本挾虛熱而為風(fēng)所乘,風(fēng)熱俱入于大腸而利,為熱,是水谷利。而色黃者為熱痢也。
《巢氏病源》小兒赤痢候∶小兒有挾客熱入于經(jīng)絡(luò),而血得熱則流散于大腸,腸虛則泄,故赤痢也。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赤痢候歌∶赤痢先看眼不開(kāi),定知熱發(fā)有從來(lái)。唇紅面赤瘡穿口(一云舌白唇紅瘡滿(mǎn)口),一日之間痢百回。滴瀝腹中加刺痛,難餐胃閉食全乖。此時(shí)脾熱(一云∶服毒)因云極,請(qǐng)細(xì)消許妙藥材。
此是熱積所致也。當(dāng)去其積,涼胃調(diào)氣進(jìn)飲食,治痢慎勿令藥大熱,熱則發(fā)汗作腫多困也。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赤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醫(yī)人將熱藥與服,至目閉唇紅,不通飲食,或下血痢至損命,切不得用熱藥,宜服開(kāi)胃解脾毒藥,如此調(diào)治三、五日即安。
《葛氏肘后》治赤痢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方。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兩) 粳米(一兩)上水七升,煮去滓,服三合。量?jī)捍笮≡鰷p。七合止,日三服。
《千金》治小兒熱痢方。
上煮木瓜葉飲之。
《千金》治少小熱痢不止梔子丸方梔子(七枚) 黃柏(三分) 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大棗(四枚,炙令黑)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仙人水鑒》孩兒一月之內(nèi),下痢如血方。
急須求取黃雌雞,大腹煎湯煮,莫疑。更取牙硝一兩末,充餐立救乳前兒。
《外臺(tái)》∶《古今錄驗(yàn)》療小兒熱痢子芩湯方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葉(切,八分) 黃柏 甘草(炙。各四分)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圖經(jīng)》治熱毒下痢方。
上用蜀葵葉,炙與小兒食。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梔子仁散方梔子仁 當(dāng)歸(銼,微炒。各半兩) 黃柏 地榆(各三分,微炙,銼)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qián),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煩悶腹痛,面黃體瘦,宜服犀角散方犀角(屑) 黃芩 地榆(微炙,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赤芍藥 黃連(去須) 知母 葳蕤(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qián),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jī)捍笮?,日三、四度,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痢,體瘦,口干煩躁,不欲乳食。栝蔞根散方枯簍根 白茯苓 知母 黃芩 地榆(微炙,銼) 甘草(炙微赤,銼) 黃柏(微炙,銼。各半兩) 人參(去蘆頭,三分) 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qián),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不欲飲食。地榆散方地榆(微炙,銼,三分) 黃連(去須,微炒) 人參(去蘆頭) 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上件藥粗羅為散。每服一錢(qián),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