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1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63字
  • 2015-12-26 18:09:16

(滯痢赤白)凡十二門

八痢第一

茅先生∶小兒生下,周歲上至十歲以前,有中痢疾分八種,各逐一有說。赤痢臟腑積熱。白痢臟腑積冷。

傷積痢其糞內一半似土色,本因奶食所傷。驚積痢其糞夾青涕色,因驚候不曾取下,驚積至此。脊瀝痢時下五色不定,不吃奶,又名五花閉口痢,此五臟積毒,孔竅不開。藥毒痢所出如魚腦漿,本因患痢久而成,醫人下藥不對,故名藥毒積痢。鎖口痢都不下食,常引水吃,秋后脾虛,又名調泄瀉。凡治得痢又瀉,治得瀉又痢,此是大腸滑,脾虛熱,又名臟中有積毒而成。熱毒風毒痢所出,痢如青草汁,又或如赤豆汁,時時自滴瀝出,乃脾家受風熱毒而成,此般痢十中無一生,系惡候。

上八般痢如見,不問色數,先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香連散、乳香散調理二日。(二方并見一切泄瀉門中。)漸有黃下來時,便下褊銀丸一服,(方見積瀉門中。)取下痢積三五行。再用勻氣散、醒脾散調平其氣,后常服香連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夾調中飲與服即愈。(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如見大渴,都不進食,口內生瘡,鼻干燥,肚膨,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八痢者,皆因八邪而生也。或冷熱不勻,風熱入臟則為痢也。熱痢則赤,冷痢則白,冷熱相加則雜赤白色,食痢則酸臭,驚痢則青,脾痢則吃食不消化,時行痢則有血,疳痢則曩瀉不時,此是八痢也。

《五開貫真珠囊》小兒八般痢候∶一白膿痢;二魚腦痢;三五色痢;四血瘕痢;五水瀉痢;六腹肚痢;七瘕積痢;八赤白痢。

茅先生小兒八痢不治死候歌∶痢頻都不食,腹脹喘還粗,下糞全如墨,渾身熱渴俱。

一切痢第二

《圣惠》∶夫小兒一切痢者,由痢色無定,或水谷,或膿血,或青黃,或赤白,變雜無常,相兼而下也。此皆乳哺不調,冷熱交互,經久則脾胃虛弱,連滯不瘥,令肌體羸瘦也。

《嬰童寶鑒》∶小兒痢,為腸胃中冷熱相擊,經絡澀滯而為痢。熱多即赤,冷多即白也。

《嬰童寶鑒》痢疾死候∶痢頻不食,腹脹喘急,下糞黑,體熱,渴。

《惠眼觀證》∶赤白滯痢,且以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參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吃。(方見吐利門中。)三日內痢變黃,糞成大糞,即量大小肥瘦下 湯丸取之。(方見急慢驚風門中。)次調氣,下參苓散,即用痢藥,下阿膠散、(方見赤白痢門中。)香連丸(方見利渴不止門中)夾平胃醒脾溫和藥調理。或見大渴,不進食,糞不變,下青血汁,即謂之傳赤白滯,滯經二七日,乃鎖口疳痢而死。泛常患痢便,可以阿膠、香連治之亦得。若三、四分夾糞,須用通利,如等時,時只一點兩點,來又治,兼并不進食,此亦難治。

《嬰童寶鑒》小兒諸痢歌∶小兒痢下有多般,不得將來一例看,冷痢有時青與白,或如丹色赤相干。熱侵經絡為鮮血,蟲毒為傷下紫肝,腸虛日有如膏血,渴甚仍知臟腑干。脾弱遍身成腫滿,熱沖肝膽翳漫漫,更有脫肛爭忍視,急求名藥便平安。

《玉訣》小兒瀉痢積熱候歌∶小兒瀉痢胃家傷,冷熱傳脾損大腸,胃氣失和寧化谷,邪攻變蟲自非常。

夫小兒瀉痢,先須調氣,次服痢藥。如是蟲毒,須看虛實用藥取之,更調胃氣。

《顱囟經》治孩子初患諸色痢,乃微有疳氣。

上用枳實不限多少,炒令黑,拗破看內外相似,為散。空心米飲下半錢,以歲加減服之。忌如常。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 三歲小兒痢,或赤、白、谷,冷熱不調。

上用雞子一枚,破其頭如粟米大,出黃、白于甌中,和胡粉如皂莢子大,研令極勻,調還內殼中糊頭,蒸令熟,以喂兒,取瘥止《嬰孺》治赤白痢,又治膿血痢。

葛氏《肘后》療小兒痢方,日夜數十行者。

上用雞子一枚,破取白,半雞子和釅醋攪如白酒,煎如稀餳,勿使干,干即難咽,灌訖,勿令吐。前后兩度服之,稍有效驗。

《千金》駐車丸 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黃連(六兩) 干姜(炮,二兩) 當歸 阿膠(各三兩)上四味末之,以大酢入合,烊膠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許,干之。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減,日三服。

《仙人水鑒》小兒秋、夏痢不止,神方。

干漆 蝦蟆(各三分) 砒霜(一分,煮) 黃丹(熬) 蜀葵花 遠志 黃鹽(陶隱居云∶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 及咸花) 滑石(各二分) 干蚯蚓(一條,生用)上并為末,同研令細,飯丸如麻子大。患深者,不過五服,以冷水下一丸至二丸。

《仙人水鑒》孩子生下一月,患乳痢。白膠方乳母寒氣浸,兒病痢加深。仙人有神法,先使水林檎。湯煮白羊肉,充餐力自任。乳母一飽食,兒病不能臨。

上取水林檎不計多少,捶碎,以水煮白羊肉食之,兒痢疾立可。

《仙人水鑒》治小兒八般痢七寶散方鵓鴿糞(二錢,取白) 夜明砂(好者) 槐花 朱砂(研,各一錢) 白姜 白礬(各半錢)上為末,入麝香一字,研勻。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四分,溫吃。忌毒物。

孫尚藥治丈夫、婦人、小兒痢方。

木香(一塊,方員一寸) 黃連(半兩)上件二味水半升同煎干,去黃連,只薄切木香,焙干為末。三服∶第一橘皮湯;第二陳米飲;第三甘草湯調下。此乃李景純傳。有一婦人久患痢將死,夢中觀音授此方,服之遂愈。

陳藏器止小兒痢方。

上用雞子和蠟作煎餅與小兒食,止痢。

陳藏器治痢方。

上用生雞子一個,連紙一幅,有肉烏梅十個,取雞子白攤遍,連紙日干,折作四重,包撮烏梅,安熨斗中,用白炭火燒,煙欲盡取出,以盞碗蓋覆,候冷,研令極細,入水銀粉少許和勻。如大人患,分為二服;小兒分三服。不拘赤白痢,空心,井華水調服。如覺臟腑微有疏利,不須再服。

《貪療》小兒、大人痢方。

上用烏賊魚骨,炙令火,去皮,細研成粉,粥中調服之,良。

《子母秘錄》治小兒痢方。

上用林檎子杵取汁服。以意多與服,瘥。

孟詵小兒患秋痢方。

上與蟲棗食,良。

孟詵又方上用 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作餅及 與小兒食,治秋痢。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兩沸與小兒飽食,并奶母吃亦良。

《圖經》止下痢∶上用黃柿和米粉作 蒸,與小兒食之,止下痢。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當歸散當歸(銼,微炒)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芩 龍骨(各三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腹痛,多渴。人參散方桔梗(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 地榆(微炙,銼。各三分) 人參(去蘆頭) 艾葉(微炒) 黃 (銼。

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 龍骨(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脾胃氣弱,飲食全少,腹脹無力。木香散方木香 黃連(去須,微炒) 桃白皮(微炙,銼。各半兩) 麝香(一錢,細研) 白礬(二兩,燒令汁盡) 龍骨(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青金散方定粉(二兩) 白術(一分) 訶黎勒皮(一分) 黃丹 白礬(灰) 白龍骨(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用棗一升,去核,共藥都搜作丸,入瓷罐內盛,燒令通赤,取出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黃丹散方黃丹 莨菪子 黃明膠(各半兩) 青州棗(三十枚,去核)上件藥搗為一團,燒令通赤,放冷,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米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日夜度數無常,密陀僧散方密陀僧(細研) 定粉 黃丹(各微炒) 龍骨(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一切痢不瘥鹿角散方鹿角(一兩) 定粉 密陀僧 黃丹 白礬(各半兩)上件藥入瓶內,燒令通赤,放冷,取出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定粉 砒霜(各一分)上件藥同研為末,以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冷漿水下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一切痢,諸藥無效,宜服此方。

巴豆(七枚,去皮心油) 深色燕脂(三錢)上件藥先研巴豆為末,次入燕脂同研令細,煮棗肉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冷粥飲下三丸,小兒一丸。忌食熱物。

《圣惠》治小兒下痢,日夜數十行,漸至困弱。黍米粥方黍米(一合) 雞子(一枚) 黃蠟(半兩)上煮粥,臨熟下雞子,蠟攪令勻,空服食之。

《嬰孺》治小兒實下痢細辛湯方大黃(四分) 細辛(一分) 黃芩 甘草(炙。各三分)上以水三升煮八合,為三服。去五里久再進。

《嬰孺》治小兒下痢方。

龍骨 干姜 當歸 鹿茸(炙) 附子(炮) 礬石(燒。各二分) 黃連(七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五丸。日三服,大效。

《嬰孺》治半歲兒滯痢方。

龍骨 干姜(各二分) 附子(一分,炮) 甘草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頓服半合,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身羸瘦,滯痢。已服自下湯罷,其痢未斷。薤白豉湯方薤白(十二莖) 豉(熬湯) 梔子仁(各五合)上以水一升煮八合。一歲為三服,三、四歲再服,二百日以下為四服。一云無豉子。

《嬰孺》治少小下痢方。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干姜(各二分)上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五丸,日三服。

《嬰孺》治小兒諸痢方。

上用羊骨燒,研為末。飲調方寸匕,日二服瘥。

《嬰孺》又方上用黃連二兩,水二升煎二合,去滓,納犀角末四分,再煎取一合,更納麝香末一分。早、午、晚各服一雞子許,神驗大效。

《嬰孺》治小兒痢櫸皮飲子方梁州櫸皮(五分) 桔梗 茯苓(各八分) 粟米(二合)上以水五升四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小兒下痢,已服龍骨湯不已,宜此女萎丸方女萎 黃柏(各一兩) 附子(三分,炮) 黃連(五分) 干姜(四分)上為末,蜜丸大豆大。一服十丸,日三服。夜一,稍加至十五丸。

《嬰孺》治小兒痢子芩湯方子芩(二十分) 竹葉(八合,切) 甘草 黃柏(各四分) 女萎 知母(各六分) 枳殼(八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一歲兒分服。

《惠眼觀證》胡黃連丸 治痢方。

胡黃連 訶子肉(炮,秤二錢) 朱砂(一錢半)上為末,爛飯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隨大小,甘草姜湯下。

《劉氏家傳》小兒痢方。

上用黃蠟熔以黃丹,調赤為度,丸綠豆大。每服七丸,烏梅甘草艾葉煎湯下。

《張氏家傳》金匱丹 治大人、小兒、老人、產婦應有寒熱,臟腑之疾,服之神效。西京龍門奉天寺主合此藥云∶是異國神僧傳授。

朱砂(半兩,飛,研極細) 黃丹(二兩半,炒黑色) 乳香(七錢,新水研細,紙箱于瓦上干之) 木鱉子(大者十枚,燒黑色,去皮) 白膠香(四錢,不雜偽者) 砒霜 硝石(各三兩。同研,瓷合以赤石脂封固口縫,再以鹽泥紙筋固濟,蔭干,用灰火燒通赤,候冷取藥,其藥如雪玉,謂之瓊林玉株。此藥中,唯此神異過度,煉家謂之用砒不用砒之說,此是也。一料用一兩六錢) 巴豆(揀大者去皮心、膜,出油) 杏仁(大者,去皮尖,炒,研。各七十枚)上研極細研,以黃蠟一兩三錢熔和為劑。要服旋丸,以全藥力。每服三丸,如綠豆大,臨臥漿水湯下。未效,連日服三服必效。更著老小虛實,加減大小也。

《張氏家傳》纏金丹 治一切痢下積聚。老少不拘,并不疏動,極有神效。一名朱砂膏方。辰砂(一兩,別研極細) 砂(明凈無石者一兩,別研極細,一方用半兩)上先取肥者巴豆七十個,去皮,用黃蠟十棗大同煎焦黃色,取出,不用巴豆。將前藥二味與蠟攪勻,放稍冷和成挺子。如有患,旋丸。如大人,豌豆大,每服二丸,溫將水吞下。如赤白痢,干姜甘草湯下。驟瀉,新水下。赤痢,冷黃連湯下。白痢,艾湯下。皆臨臥服二丸。小兒,麻子大,更看大小,臨時加減服之。

《張氏家傳》袞金膏 利胸膈化痰,取虛中有積,臍腹急痛,里急后重,欲作惡痢及小兒停食發熱,糞白 臭。

嘔吐酸水,下利積膿,谷食不化,全不美食。止瀉痢方。

朱砂(半兩,細研) 粉霜 硫黃 砂(各一錢) 砒霜 硝石(各半錢) 膩粉(二錢) 腦麝(各半字)上件研細,用巴豆半兩黃明者,去殼、心膜研如面,和前藥令極勻,黃蠟三分熔和后,用重湯內煮三兩丸,搜成丸,用金箔裹著旋丸,小麥大五粒至七粒,取積漿水送下。化痰,姜湯下。瀉痢,米飲下。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粒。

《莊氏家傳》治瀉痢神驗木香丸方黃連(一兩,去須,銼如大豆大,吳茱萸一兩同炒,令焦黃色,去茱萸) 肉豆蔻(二個) 木香(一分)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用面糊亦得。)水瀉、赤痢用米飲下二十丸。白痢,濃樸湯下。小兒,丸如許○大,服十丸。

《莊氏家傳》如圣丸 治大人、小兒冷熱瀉痢,腹痛,米谷不消,膿血赤白并療之方。

干姜(炮) 槐花(炒。各一兩) 宣連(半兩,去毛)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大人,三十丸。小兒,七、八丸。看歲數加減。如常瀉,溫水下。赤多,米飲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达日县| 阜康市| 凤城市| 陕西省| 右玉县| 鲁甸县| 正镶白旗| 东莞市| 德令哈市| 杭锦后旗| 鹤岗市| 荆门市| 隆昌县| 华阴市| 宁夏| 武陟县| 宁夏| 水富县| 福清市| 武强县| 修文县| 靖西县| 普陀区| 丰台区| 嘉黎县| 麻城市| 商丘市| 全南县| 临城县| 白银市| 罗甸县| 长沙市| 柳林县| 沈阳市| 临夏县| 安福县| 五华县| 朝阳区| 天门市|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