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 川面姜(各一兩) 丁香 人參(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米飲湯調下。
張渙健脾膏 治一切霍亂吐利,皆可服之方。
丁香 藿香葉 人參(各一兩) 沉香 木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雞頭大。每服一粒,粟米飲化下。
張渙香連散 厘清濁,定霍亂吐利方。
木香 川黃連(去須。各一兩) 人參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粟米飲調下。
張渙快膈散 定霍亂吐利,服藥多吐,即先服此藥。
甘草(半兩,炙) 高良姜(微炮) 肉豆蔻(去殼) 丁香(各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新冷水調下。
《嬰童寶鑒》治小兒霍亂吐瀉。藿香散方藿香 香薷(并末。各一分) 白茯苓(末,二錢)上件研服半錢,姜湯下。如人行三、五里進一服,連進三服。
《保生信效》治霍亂吐瀉轉筋方。
硫黃 焰硝 晉礬 滑石(并細研) 白面(以上各一兩)上將面與藥再勻研,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熟水下。小兒量與,仍別作一等小丸。
《三十六種》治霍亂吐瀉。木香散方木香(細銼) 人參 藿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服。
《三十六種》又方桃仁膏桃仁 杏仁 巴豆(各一粒) 朱砂(少許)上同研飯為丸如米大。每服一丸,以飲吞下。
《劉氏家傳》∶小兒霍亂吐瀉方。
草豆蔻 檳榔 甘草(各等分)上末之,姜煎一錢,空心服。
《王氏手集》大姜煎丸 治脾胃伏寒,吐利不止,霍亂煩悶,身體疼痛,發熱嗜臥,手足厥逆方。
干姜(二兩) 人參 白術 甘草(各一兩) 黑附子(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一兩作八十丸,每服一丸。白湯六分盞化破,再煎至四分,連滓溫服。
《吉氏家傳》治霍亂吐瀉丁香散方丁香(一錢) 藿香(半兩) 枇杷葉(七片,湯洗泡去毛,炙為末)上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飯飲調下。只兩服住。
《吉氏家傳》治霍亂吐瀉不止方。
干姜(炮) 人參 白術(各四錢) 濃樸(二分,姜汁浸,炙)上細銼,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煎至六分,以意加減。
《吉氏家傳》地黃散 治小兒脾胃氣衰弱,霍亂吐瀉,嘔逆不食,煩躁迷悶方。
干地黃 濃樸(姜汁拌炒) 干葛 人參 茯苓 藿香葉 黃 (蜜炙) 白術(麩炒。各一分) 丁香 訶子(炮,用肉。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蒼術煮飯飲調下,并進四、五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霍亂吐瀉方∶孩兒霍亂胃虛鳴,手冷如冰面色青,冷熱未和多吐利,名方順氣便惺惺。
順氣散人參 藿香 丁香(各一分) 茯苓 干葛 甘草(炙) 天臺烏藥(各半兩) 紅橘皮(一兩)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用水六分入棗一個,姜一片、同煎三分溫服。
霍亂第五
(或霍亂吐而不利,或霍亂利而不吐,或止霍亂而不吐利)《本草》主小兒惡氣霍亂方。
上用梳篦垢水和飲之。
《葛氏肘后》∶孩子霍亂,已用立效方,必有神驗。
人參 蘆籜(各二分) 扁豆藤(二兩) 倉米(二撮)上 咀,以水三升煮,細細溫入口,即當甚效?!肚Ы鸱健吠?,倉米只以一撮,又用水二升煮八合。
《葛氏肘后》又方人參(四分) 濃樸(炙) 白術 甘草(炙。各一分) 生姜(三分)上 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去滓,分五服,中間隔乳服之。奶母忌生冷油膩、果面等,大效?!锻馀_》方同,但濃樸、白術、甘草各二分,余同。
《千金》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方。
人參(一兩) 木瓜(一枚) 倉米(一撮)上三味 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千金》治小兒霍亂方。
上研尿滓,乳上服之。
《千金》又方上用牛涎灌口中一合。
《外臺》∶《必效》主小兒霍亂方。
上取廁屋戶簾,燒灰,研。以飲服一錢匕。
《外臺》∶《必效》又方上用訶梨勒一枚,先煎沸湯,研一半許與兒服,立止。再服神妙。
《外臺》劉氏療百日以來及蓐內兒霍亂方。
上以人乳半合及生姜汁少許,相合煎服,入口定。
《外臺》劉氏又療小兒霍亂方。
生姜(四分,研) 香薷 薄荷(各一兩)上三味以水煎,分溫,兒與奶母俱服之,甚良。
《外臺》劉氏療小兒霍亂,空吐不利方。
人參(七分) 生姜(四分) 濃樸(二分,炙) 橘皮(一分) 兔骨(一兩,炙)上五味切,以水一升二合煎取四合服之,即利下部。又以杏仁、鹽少許,皂角末少許,面和硬搜如棗核大,以綿裹納之,便通。奶母忌熱面。大效。
《外臺》劉氏又療小兒霍亂,空利不吐方。
烏牛 草(一團, 舒移切) 生姜 人參(各三兩)上三味切,以甜不酸漿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分服之。如孩子渴,取蛐 糞,爛龍骨一兩,以漿水煎,澄清,與兒吃即瘥。
《外臺》劉氏又療小兒霍亂,不吐不利,肚脹妨滿,上下不通方。
甘草(四分,炙) 當歸(二分) 石鹽(三分)上三味切,以漿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牛黃、麝香各半錢匕,研,蜜半匙,相合以下灌之,即通。奶母與漿水、粥吃,勿吃面、肉等。
《外臺》劉氏又療小兒干霍,渴熱及壯熱,眼色慢,四大困悶方。
上以烏豆二升,凈干擇,生姜一兩切,以水三升煎烏豆,皮欲爛即濾取汁二合。和少許蜜吃,即變吐。如人行六、七里,又與吃,無問大人、小兒,并與服之,效。
《外臺》劉氏又療小兒熱霍,諸藥不瘥方。
上用蘆葉二大兩,糯米三大合,水三升,先煮葉,入米煮取一升,入蜜少許和服瘥。不足,即取桑葉二升,生姜半兩,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著一匙白米為飲服。
《圣惠》治小兒霍亂不下乳食麥門冬散方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白茯苓 人參(去顱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干木瓜(各一分)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茅香(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霍亂不欲乳食丁香散方丁香(一分) 人參(半兩,去顱頭)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霍亂不止肉豆蔻散方肉豆蔻(一分) 藿香(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霍亂但利不吐方。
烏牛糞(半兩,燒灰) 人參(三分) 生姜(半分,切)上件藥用甜淡漿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霍亂吐逆不止人參散方人參 藿香 葛根(銼。各半兩) 白術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香熟) 甘草(炙,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霍亂不止 散方故 篾(半兩) 鹽(一字) 牛黃(一黑豆大,細研) 乳汁(一合)上件藥,將乳汁煎二味三、兩沸,去滓。調入牛黃服之立瘥。
沉香 丁香(各一分) 檳榔 甘草(炙。各半兩) 肉豆蔻(一兩)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棗子半個,水五分盞同煎三分,通口服。
《嬰孺》治小兒霍亂,腹脹不得利。牛泄方上取牛泄絞汁,百日兒服一合,二百日一合半,二歲、一歲二合。
《嬰孺》治小兒霍亂,嘔吐不止。人參飲子方人參(六分) 濃樸(三分,炙) 粗倉米(二合,淘)上以水二升,煮取七、八合,絞汁。百日服半合,一歲三服?!锻馀_》方同。
《嬰孺》治小兒霍亂吐乳不止方。
上以人參煎湯服立已。
《嬰孺》又方上取薄荷葉未干者,研汁,量多少,捻鼻令口開灌之。
《嬰孺》治小兒霍亂,乳母服之方。
扁豆莖(一升,先炙,令萎,切細) 人參(三兩,切之)上以水三大升半,取汁煮粟米少許為粥,與乳母服之。衣裹乳,勿令露之,每欲乳兒,先捏去少許,然后乳母乳兒。常服大佳。
《嬰孺》治少小大吐下,心結堅,食飲不下,嘔逆欲死,并霍亂后吐下不止,短氣煩滿。半夏湯方半夏(四分) 黃芩 甘草(各二分) 干姜 橘皮 當歸 人參(各三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半,二百日兒服三合。若腹痛加當歸二分,嘔逆甚加橘皮三分。
《玉訣》銀白散 取積,取蟲,后生胃氣,使不霍亂方。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術(麥麩炒) 白 豆(去皮)上各等分,末一錢,紫蘇湯調下。一方有藿香葉等分。
《玉訣》蘆薈丸 治霍亂后干噦不常方。
蘆薈 安息香 胡黃連 枳殼(麩炒。各一錢) 使君子(三、七個,炒) 蕪荑(一分) 淀粉(一錢半) 麝香(少許)上末, 豬膽糊丸如此○大,五、七丸,米飲吞下。
《惠眼觀證》香參膏 治霍亂瀉住,吐不住方。
人參(一指大,銼之) 丁香(一十四粒) 藿香(一錢) 糯米(七十粒,同丁香炒合米黃)上件四味同為末,用棗肉和為膏。每服一指頭大,用鹽姜湯下。
《惠眼觀證》石黃散 治霍亂吐瀉不住方。
硫黃(半兩) 滑石(一分)上二味同研令細。每服半錢,米泔下。
《吉氏家傳》治霍亂吐不食奶丁香散方丁香(二十個) 母丁香(一個) 藿香(一錢) 半夏(五個,湯泡七次)上件末,都以姜汁浸三宿,焙干再為末。每服一字,藿香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霍亂候,嘔逆不止,心胃虛熱。人參散方人參 陳皮 桔梗 甘草(炙) 白芷(各二錢)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五分,入淡竹葉煎二分,入蘆荻根煎亦得。
吐利第六
(但吐利而不霍亂)《巢氏病源》小兒吐利候∶吐利者,由腸虛而胃氣逆故也。小兒有解脫,而風冷入腸胃,腸胃虛則泄利,胃氣逆則嘔吐。此大體與霍亂相似而小輕不劇,悶頓,故直云吐利,亦不呼為霍亂也。
錢乙論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食,當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餅子,(方見本門。)和胃用益黃散主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錢乙論小兒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兼見證∶肺主睡露睛、喘氣,心主驚悸、飲水,脾主困倦饒睡,肝主呵欠頓悶,腎主不語畏明,當瀉。見兒兼臟,補脾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秋夏也。(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錢乙論夏秋吐瀉,五月二十五以后吐瀉身壯熱,此熱也,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蛞騻麩幔槭惩氯椴幌瑸a深黃色,玉露散主之。六月十五日以后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必服益黃散,食后多服玉露散。七月七日以后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后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后吐瀉,止冷無陽也,不能食乳,干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玉露散方見本門,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錢乙論吐瀉,爭上去∶廣親此宅,四大王宮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谷不化,眾醫用補藥,言用姜汁調服之。
六月中服溫藥,一日益加喘吐不定。錢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并服之。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谷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又用丁香散三服。錢后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外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一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熱傷脾胃即大吐瀉。他醫又行溫藥,即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死。眾醫不能治,復召錢至宮中。見有熱證,以白虎湯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湯一服,旋合麥門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朱砂為衣,與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錢乙論虛實下藥云∶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食。錢氏曰∶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 白,此子必多病。面色 白神怯也,黑睛少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v長成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縱酒欲,若不保養,不過壯年。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喘,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此但以消積丸磨之,為微有食也。如傷食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實食在內,乃可下之,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
錢乙有吐瀉問難云∶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干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后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退熱石膏湯。
次日又以水銀、硫黃二物下之,生姜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十分補而無一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于虛損,下之即死。當只補脾,若以使君子丸即緩。錢又留溫胃益脾藥止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 ?錢曰∶脾虛而不能食,津少即 逆。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