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湯洗七遍,焙干為末) 硫黃(末) 白術(炮為末。各一分) 朱砂(半兩,細研,水飛) 附子(一枚,炮制去皮臍,別搗為細末)上件同拌勻,生姜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張渙菖陽散方 和心胃,治嘔吐。
菖蒲(一兩,一寸九節者) 丁香 人參 木香 檀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生姜自然汁少許同白湯調,放溫令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勻氣湯方 寬中止嘔吐。
白術(三分) 人參 丁香 木香 甘草(炙) 青鹽 濃樸(生姜制,炒香熟。各半兩)上件慢火炒香熟為度,碾、羅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沸湯點服。
張渙溫膈湯方 勻氣治嘔逆。
丁香 草豆蔻(去皮用)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青橘皮 檳榔 甘草(炙。各一分)上件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入生姜自然汁少許,溫湯調下。
張渙香樸散方 調冷熱,治嘔吐丁香 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白術湯方 治嘔吐,滋津液。
白術(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 人參(去蘆頭) 桑根白皮(銼) 半夏(湯浸七遍,焙干。以上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香葛湯方 治嘔吐后渴甚,津液燥少。
藿香葉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丁香 干葛根(銼)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次用麝香一錢細研,同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生姜湯調,放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枇杷葉湯方 治嘔吐煩渴。
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 丁香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紫蘇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遺方藿香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吐逆。
藿香葉(半兩) 人參 丁香 菖蒲(一寸九節者) 半夏(姜汁制。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生姜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服。
張渙遺方銀液乳香丸 治小兒久吐不定。
紅牙大戟 半夏(二銖,用漿水煮軟,切、焙,干秤) 乳香 貫眾 粉霜(各一分) 朱砂 膩粉(各一錢) 水銀(砂子,一皂皂大)上為細末研勻,用黃蠟熔丸和如綠豆大。每一歲二丸,二歲三丸。以上量大小加減丸數,研大麻仁水下。
張渙遺方真朱丸 治小兒久吐,諸藥不效者,此方神驗。
水銀(砂子) 輕粉(各一錢) 丁香(一分) 紅牙大戟(一兩半,漿水煮過) 乳香 五靈脂(末。各半兩)上為細末,用黃蠟九錢,重熔,入藥末攪勻,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丸,煎馬齒莧湯下。
《嬰童寶鑒》治小兒只吐不瀉,腹中疼痛。玉露散方上以寒水石燒為末。每服半錢,姜水調下。
《嬰童寶鑒》治小兒吐逆。人參散方人參(末,三分) 丁香(末,一分) 藿香(末)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和勻。每服一字半錢,飯飲下。
《良方》治大人、小兒吐。紫粉丸針砂(醋浸一夜,辟去醋,便帶醋炒,且候并銚子紅色無煙乃止,候冷細研,更用醋團火燒通赤,取候冷再研極細)上件藥用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粥飲下。服訖,便吃一盞許粥,已不吐。如未定,再服決定。
小兒小丸之,隨兒大小與此藥,極神異。然吐有多端,《良方》中有數法,皆累驗者,可參用之。
《良方》大人、小兒吐逆。軟紅丸辰砂 信砒(各半兩強) 胭脂(一錢) 巴豆(七個,取霜)上熔蠟少許,油三、兩滴和藥為劑,以油單裹之,大小如綠豆大,小兒如芥子。濃煎槐花甘草湯,放溫下一丸。忌熱食半時久。此藥療人吐只一服止,嘗與人一丸。偶兩人病,分與兩人服,兩人皆愈。
《九 衛生》藿香散 療小兒嘔不定,虛風喘急方。
藿香 白附子(等分)上同為細末,米飲調下一錢。
《九 衛生》草金散 療小兒吐逆方。
爛大梔子(三個) 草烏頭(一個)上件同于小藏瓶內,用泥固濟燒,煙盡取出,研細。每服一字,生姜汁調下。
《聚寶方》香茅散 治小兒吐乳。
藿香 白茅根 丁香花蕊葉 人參(各一分)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加減服。
《聚寶方》白餅子 治小兒吐逆。
白滑石 黃鷹條(各一錢) 半夏(一枚,炮) 蛤粉(半錢)上四味為細末,薄面糊為丸如豌豆大,捏為餅子。每服三餅,煎丁香湯下。新生兒,湯內研灌半餅。
《三十六種》治吐乳。人參散方人參(半兩) 藿香 丁香(各一分)上為末。每服半錢,水半盞,乳香少許,同煎至二分溫服。
《寶童方》治翻胃吐逆,腹內虛鳴。
天臺烏藥(醋炙或炒) 半夏(各半兩) 白姜(一分) 羊屎(十粒,羊腹內者)上件用文武火炒為末,熔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紅酒下。
《劉氏家傳》醒脾散 治小兒脾胃滯、吐食,一切慢驚、慢脾風,大能醒脾。如危困多睡,飯飲調下一字至半錢,止吐瀉方。
大天南星(一個,重三錢以上者)上件熱湯燙七次,開臍入朱砂一塊如黃豆大,薄紙濕裹。開地穴深四寸,方圓八寸,藥仰安穴內,地上以黃泥餅蓋,用泥固臍,用炭火二斤地上燒,候火盡冷后取,末之,入腦麝少許,金銀薄荷湯下一字至半錢。
《劉氏家傳》小兒吐逆方。
薄荷 茴香(炒。各等分)上用生藕汁二合,麥門冬飲二合,調半錢下。
《劉氏家傳》小兒翻胃吐逆方。
上用硫黃研細,生姜汁入沙糖,調硫黃一大錢,下立止(大人亦治)。
《劉氏家傳》治小兒氣胃不和,臟腑泄瀉,不思乳食,或 奶嘔逆。異攻散方藿香葉 白術(炒) 人參 白茯苓 陳皮(炒) 木香 肉豆蔻(面裹炮,去面不用。各等分) 甘草(炙)上為末。每服小半錢,紫蘇飯飲調下。
《劉氏家傳》平胃丸 治小兒一切吐不住,兼常服大壯胃氣方馬芹子 白僵蠶(去絲) 丁香(各半兩)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此○大。煎陳橘皮湯化下。
《莊氏家傳》蝎梢丸 鎮驚、化痰、祛風,兼止嗽、定吐逆,除一切驚積方。
蝎梢(炒) 半夏(湯洗七遍) 丁香(揀者炒) 朱砂 白附子(炮制。各一分)上件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用姜湯下,不拘時候。
《莊氏家傳》治吐奶方。
蓮子心(七個) 丁香(三個) 人參(三寸)上細為末。以綿裹乳汁浸,令小兒吮吃妙。
《莊氏家傳》又方藿香(半兩) 何首烏 白扁豆 甘草(炙) 糯米(以上各等分)上為細末。半錢,用水一小盞,入淡竹茹,煎至七分冷服,臨臥空心。
《孔氏家傳》治小兒吐奶方。
上用生姜、橘皮等分煎湯,與乳母服。
《孔氏家傳》醒脾散 治小兒因吐胃虛生風,胃氣欲脫方。
人參 天南星(等分,各碾)上為末。旋抄,每服二味各半錢,冬瓜子三、七粒,水一盞半煎兩茶腳許,通口服,不計時候,以胃氣生為度。大人亦可服,須倍煎之,以知為度。
《孔氏家傳》治小兒吐不止方。
上用香白芷為末。每服一字,煎茅根湯調下,淡甘草湯亦得。
《王氏手集》香葛半夏散 治痰逆嘔吐,胸膈痞滯、煩渴胃瞀、壯熱頭痛方。
藿香 干葛 牙硝 滑石(各三分) 半夏(半兩) 甘草(炙,二分)上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姜二片,木瓜少許,同煎四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王氏手集》治小兒久吐。玉壺丸方半夏 白面(各一兩) 天南星(大者一個) 天麻(半兩)上件為末,姜汁化柳膠為丸黃米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漿水煮四沸,服以煮漿水下。如無漿水,以柳枝三兩莖煮之亦妙,后服太醫局丁香散(方見本門。)《王氏手集》丁香膏 治大人、小兒吐逆方。
丁香 藿香(各一分) 硫黃(二分) 柿蒂(十個) 水銀 木香(各一錢) 蠟茶 槐花(各半兩)上先研水銀、硫黃令勻,入在眾藥末內,煉蜜和成膏,以蠟紙裹。大人一杏核大,煎桑葉湯下,甚者三服。
小兒量大小加減,一皂皂大,薄荷湯化下。
《趙氏家傳》治小兒吐逆不定,虛困生風。硫黃半夏丸方硫黃(一錢) 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 蝎梢 白附子(炮。各一分)上為細末,面糊丸如綠豆大。生姜米飲下。
《趙氏家傳》不換金散 治小兒吐逆方。
片子姜黃 草龍膽(各一兩) 干葛(一兩半)上為細末。五歲以下小兒每服半錢,用重帛子裹藥在內,以線扎定,放入甜水半盞中,用慢火煎存三分以來。溫服。
《吉氏家傳》治吐奶腹脹方。
代赭石 麝香 巴豆(各一分) 赤石脂 杏仁(各半兩)上件細末,蜜丸如桐子大,米飲下。三日兒一丸,百日、一歲二丸。
《吉氏家傳》治吐奶方。
母丁香(三、七粒) 僵蠶(直者七個,凈洗去粉,炒)上焙干為末。每服一字,煎棗湯調下。
《吉氏家傳》治吐奶。豆蔻散方肉豆蔻(面裹炮赤熟,去面為末) 草果子(炮去皮。各一個) 縮砂(去皮) 甘草(炙) 肉桂(不見火。各一錢) 陳皮(半錢,去白)上為末。每服半錢,陳米飲調下。
《吉氏家傳》玉露散 治小兒吐奶,面赤煩躁方。
不灰木( ) 滑石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生油并水調下。
《吉氏家傳》治翻胃嘔逆方。
朱砂 砂 硼砂(各半錢) 巴豆(七粒,去油) 柏子仁(七十粒)上末,用酸醋浸,蒸餅糊為膏,油紙裹旋如此○大。米飲下一丸,常服姜湯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交奶吐下方。
豆蔻 母丁香 宣連(各一兩)上件為散,空心米飲調半錢服之。
長沙醫者李剛中治小兒吐藥方。
川當歸(洗、銼) 甘草(炙。各一分) 桂心(去粗皮,不見火) 枳殼(湯浸去瓤切,麩炒黃色) 北五味子(揀凈。各半兩)上五味修制了一處,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半盞溫服。大人亦可加藥末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肉豆蔻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憎寒壯熱,腹痛嘔吐,不納乳食方。
白豆蔻 肉豆蔻 甘草(炙) 芎 陳皮(去皮) 枇杷葉(去毛炙。各一分) 黃 (炙) 干木瓜 人參(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五分,姜棗同煎三分,去滓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吐逆方。
上取舊船上鍛石,不計多少為末。每服小兒一字,先滴油一點在漿水內,調藥灌下。大人半錢。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吐逆藿香散方藿香 赤曲(各二錢) 半夏(一錢,姜汁制)上件為末。每服半錢,南木香湯下,木瓜湯亦得。三服立止,次用調中散(方在次。)長沙醫者鄭愈傳調中散方枳殼(二錢,煮遍) 陳皮 半夏 人參(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棗煎六分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吐方。
丁香 胡椒 半夏 干葛(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生姜一片,水一平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吐又方雞舌香(二個) 母丁香(七個) 附子(炮去皮) 硫黃 水銀 錫砂子(各二錢)上為末,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米飲化下一丸,不計時候。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吐逆不定方。
丁香(四十九個) 葛根(末,一錢) 半夏(七粒,湯浸洗七次)上件四味為細末,用溫湯浸,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煎葛根湯下,不計時候。
長沙醫者鄭愈傳大戟膏 治小兒、大人吐方。
大戟(水略煮過,焙干為末) 丁香(各半兩) 膩粉(一錢,研) 水銀砂子 朱砂(各一錢半)上件五味為末,黃蠟半兩,乳香皂皂大,用蠟同化為汁,和藥為膏,旋丸如綠豆大三、五丸,小兒如黃米大二、三丸。熱吐,研脂麻冷水下。冷吐,煎丁香湯下。驚吐,煎馬齒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油朱散 治小兒吐方。
滑石 丁香(各末) 豬牙皂角(去皮,用蜜炙黃色。各一錢)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用漿水半盞,滴好油一點在漿水,下抄藥在油星上,候沉下調灌之,不計時候。
長沙醫者鄭愈傳水銀丸 治小兒啼叫不止,乳母便將奶喂,因被怒氣未定,為涎裹乳,留滯胸膈,面色痿黃,或時發熱、吐逆方。
上用積聚門中三出丸藥末五、七銅錢,入水銀、艾同研令勻,星盡為度。亦用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金銀薄荷湯下三、五丸,乳食后。
《圣惠》∶小兒嘔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者,炷如小麥大。
《嬰童寶鑒》灸法∶吐食灸上管、中管各三壯。
吐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吐 候∶小兒吐 者,由乳哺冷熱不調故也。兒乳哺不調,則停積胸膈,因更飲乳哺,前后相觸,氣不得宣流,故吐 出。診其脈浮者,無苦也。
《本草》小兒嘔逆與 乳不同,宜細詳之。 乳,乳飽后 出者是。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吐 奶形候。奶不穩而從口角頭自流出,身微熱,口鼻微冷,面目青黃,眼慢。此候因乳母房室淫 ,兒子叫,更將乳與吃,而陰陽不順,兒子胸膈不快,吃乳停滯在于胃,不消化而胃冷致此。
奶不穩,遂自然從口角頭流出。所治者,先以睡驚沉香飲子(方見霍亂門中)夾丁香散與服(方見吐利門中),夾活脾散調理即愈(有二方,一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恐脾虛受熱,狂躁不睡,眼偏微喘,傳歸慢脾風,惡候不治。又小兒吐 奶死候歌∶吐 多時治不痊,脾虛狂躁睡難安。眼偏上視多微喘,傳慢須知命入關。
《嬰童寶鑒》小兒 奶歌∶乳母寒溫不節量,致令壅滯在胸膛。更加新乳相投觸,不得宣通入胃腸。此名 奶須調理,診得輕浮尚不妨。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 奶候歌∶囟陷時時動不停,吐中時覺乳生腥。眼渾青碧生白膜,汗出津津腳似冰。氣細元因傷胃冷,氣粗卻是欲生驚。是風從早宜醫療,暖胃和脾氣乃平。此寒熱相勝使然也。氣急則是胃實,當涼則愈。若囟門陷下,氣細,當生胃氣。若渾身熱甚,目中白膜,甚者氣出喘粗,若不急治,必作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