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噦霍亂 凡十二門)
吐逆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嘔吐逆候∶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 遽以乳飲之,其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胸膈則胸滿氣急,令兒嘔逆變吐。又乳母將息取冷,冷氣入乳,乳變壞,不捏除之,仍以飲兒,冷入兒腹,與胃氣相逆,則腹脹痛,氣息喘急,亦令嘔吐。又解脫換易衣裳及洗浴露兒身體,不避風冷,風冷因客膚腠,搏血氣則熱,入于胃則腹脹痛而嘔逆吐也。凡如此風冷變壞之乳,非直令嘔吐,胃虛入于大腸則為利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吐奶說∶小兒吐奶有數般,或者風疾所致,則其吐不可安也。吐奶更夾痰,才吐卻即風生。若止吐后,其風無止處,更入外風則潮,熱閉胃管,后變驚風。胃主四肢,被痰涎閉卻即搐;心主神,被外邪所干即驚;神不定,故變驚風也。故止住吐即驚風發,手足搐搦,口眼翻張,頭項強舉。雖多服名藥,亦不能救療耳。
小兒吐奶,鼻青,客風傷肺。客風者,則是外風也。鼻青是肺之外應也。夜間煩躁者,是肺氣逆而為之也。
身上發熱者,肺主身之皮毛,外邪所傷,故乃發熱。宜下傷寒藥,后平胃氣耳。
小兒吐奶,唇黑多哭是傷脾, 夾痰也。唇是脾之外應,被食所傷故黑。其夾痰者,脾能生涎,故痰沖胃而吐奶食。
小兒吐奶身熱,其奶成片子者,是胃有熱,積久即生風也。其人必四肢生瘡,多渴面黃是也。
小兒吐奶不化,夾清水是胃冷。其人必面青唇白是也,宜暖胃止之。
小兒吐奶,早晚發熱則是驚,吐而不睡是也,宜與調驚。
漢東王先生《家寶》∶乳食不化,腹急氣逆病證,須進塌氣丸二、三服下卻胸膈(方見本門),卻進觀音散二、三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但生胃氣藥皆可以意與之。又乳母不忌口,吃生冷物,冷氣入乳則乳變壞。又不捏除之,仍以此乳與兒吃,冷乳入腹與胃相逆,則腹脹、氣急肚痛,或變為瀉,亦根據前項藥調理。如不退卻,用羌活膏治之(方見本門。)錢乙∶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
《惠眼觀證》∶凡生下無故吐乳,此因乳母冷熱不調,啼中喂乳,致令胸膈氣逆,舊乳不化,所以多吐。吐下奶瓣或帶酸氣,謂之奶積。急以牛黃丸療之,(方見風熱門中)。仍服勻氣平胃湯藥。若脾胃虛滑,吃食多吐,只以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夾蘆薈丸服之。(方未見。)若至正、二月間,方以 湯丸利之。(方見急慢驚風門中)。
《小方脈》論小兒熱盛,患急熱而吐,更下熱藥,脾胃熱而胃口閉,所以吐傷,水谷不通。凡下湯藥、乳食只伏在管,胃口不開;脾伏,乳食上下不動。若下取藥,胃口不開,只在胸膈不上不下,乃是結腸翻吐候也。
歌曰∶得患初因是熱傷,熱極吐逆也尋常。醫人不會看形候,又服熱藥怎生當。至今胃開并腸結,莫服冷藥不須涼。若還更取兒當死,先須閉胃后通腸。
《嬰童寶鑒》小兒嘔逆歌∶風冷吹雙乳,乳壞氣須凝。乳兒成嘔吐,氣喘腹膨 。解脫當風下,洗浴向檐楹。喘中還喂奶,氣逆在胸停。皆成嘔逆病,醫者貴調停。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吐乳候歌∶吐乳從來胃氣實,奶滿胃中生吐逆。吐多遍身有風生,驚邪本是從斯得。吐定無過腦后溫,吐出奶來無變色。先與定氣后除驚,如此醫流無費力。
此候胃氣實,其乳或氣不定,或食交奶,或怒未息,或行房了便乳孩兒,使劃時便吐。其奶吐出若不變色無害。若色青黃,或如水之狀,或其中有蟲者,治須涼膈,以溫物暖其腦后,避惡風吹其風府也。既生其氣,又涼其上焦,即止也。
《鳳髓經》歌括同。有注云∶宜與玉露散(方見本門。《吉氏家傳方》同。)《形證論》四十八候吐乳歌一同。后云∶此候青色者是驚,黃色者是風熱,有涎者是驚奶,乳解者是傷奶,成塊者是胃冷,臨時辨別用藥。
《本草》主小兒飲乳后吐逆,入腹亦出方。
上用破蘆節中取蟲二枚,煮汁飲之。蟲如小蠶。
《本草》主小兒吐乳方。
上用仙人杖,水煮服之。
《千金》治小兒吐乳,補虛羸止渴方上以牛乳入生姜、蔥白煎量服。
《仙人水鑒》小兒吐,累醫不瘥方。
水精(一分) 當門子(三枚) 胡黃連(三分) 干蝎(一枚,以火燒之,切令黑角)代赭 金箔(各二分) 黃鹽(四分。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 及咸菹)上和藥同研令細勻,于中夜取蟾酥為丸,如黍米大,一丸至兩丸,熱水吞下,服之立瘥。
《廣利》治小兒吐乳,暖胃正氣方。
上用杉木皮以水煎服。(生廣西,如桑株。)《經驗后方》治小兒吐不定。
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 甘草(一握,用濕紙裹,炮過)上同搗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立瘥。
《圖經》治小兒嘔吐逆方。
上取壁錢蟲上錢幕二、七枚,煮汁飲之。蟲似蜘蛛,作白幕如錢在暗壁間,此土人呼為壁繭。
《圣惠》治小兒嘔吐不止,心神煩悶,惡聞食氣。人參散方人參(去蘆頭) 丁香 菖蒲(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漸漸與服。
《圣惠》治小兒嘔吐煩渴。葛根散方葛根(銼) 人參(去蘆頭) 桑根白皮(銼) 白術 陳橘皮(湯浸、去瓤,焙。各半兩) 半夏(一分,湯浸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半棗大,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漸漸與服。
《圣惠》治小兒嘔吐不定。丁香散方丁香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 木香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 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各一分) 麝香(半分,細研)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同研令勻。不計時候,以生姜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藿香 丁香 代赭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嘔吐心煩,不納乳食。丁香散方丁香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茅根(銼) 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頻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肉豆蔻丸方肉豆蔻(去殼) 木香 訶梨勒皮 朱砂(細研。各一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 麝香(細研,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面糊和丸如麻子大。三、四歲兒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嘔逆。人參散方人參(去蘆頭) 白術 干姜(炮制) 半夏(湯洗七遍,炒令黃) 桑根白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飲乳后吐不止。丁香丸方丁香(一分) 藿香(半兩《顱囟經》用一分) 人參(三分,去蘆頭。《顱囟經》用二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研下三丸。《顱囟經》亦妝治孩子霍亂,吐瀉、面色青、冷汗,或四肢冷。
《圣惠》治小兒吐逆不定。丁香散方丁香 花桑葉 人參(去蘆頭) 白茅根(銼) 藿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九 衛生》五神散,治吐逆方同,納花桑葉多一分。《孔氏家傳》又以此方治霍亂。
《圣惠》治小兒吐乳。麝香丸方麝香(一分細研)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研入) 丁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人參湯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吐乳。菖蒲丸方菖蒲 人參(去蘆頭) 赤茯苓(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生姜湯化破三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吐乳不定。枇杷葉散方枇杷葉(拭去毛,微炙黃) 母丁香(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如吐者,乳頭上涂一字,令兒咂便止。
《圣惠》又方生地黃汁 人乳(各一合)上件藥相和,煎三、五沸,徐徐與兒服之。
《圣惠》治小兒吐乳,令乳母服此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 生姜(切,焙干)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二服。服了良久,令兒飲乳,大效。
《圣惠》治小兒吐奶方。
雄黃 馬牙硝(各一分) 壁魚兒(五枚)上件藥入瓷碗子內,研如泥,以乳汁半合調之,使藥注子內。灌少許,把孩兒抬項,吐出黑血即定。
《圣惠》治孩子吐奶方。
上取田中地龍糞一兩研末,空心以粥飲調下半錢,不過三、二服。
《圣惠》治小兒吐乳黃色方。
上多與驢乳吃,令大腸稍利,得利即毒瓦斯便散。
《圣惠》又方上搗韭根汁,滴豇豆大入口中,瘥。
《圣惠》又方上取新熱馬屎一塊,絞汁半合,灌之效。
《圣惠》治小兒百日內積痰在胸膈,吐乳方。
上取書中白魚七枚,燒灰細研,以乳汁調一字服之。
《圣惠》又方上取故壁下鼠負蟲七枚,炙令焦細研,以乳汁調半錢服。
《靈苑》黑丸子 退熱定吐逆,兼治小兒食傷方。
山茵陳 蜀升麻 常山(各半兩) 芒硝(半分) 麻黃(去根節,用一兩) 官桂(一分,去粗皮) 附子(一分,燒黑留心)上同為末,須重羅令極細,旋炒一大錢,入杏仁二粒,去皮尖,燈上燒黑存性。巴豆一粒,壓去油,寒食面糊為丸如綠豆大,小兒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傷寒手腳心冷,冷茶清下,日三服。吐血、眼 血出者,生油、冷酒下。吐不止,茅根竹葉湯下。熱攻瀉血,蜜炒,生姜湯下。失音,竹瀝酒下,不過十服聲出。
太醫局蘇合香丸 療傳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利,時氣鬼魅,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 癖,丁腫,驚癇,鬼忤中人;小兒吐乳,大人狐貍等病方。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 薰陸香(別研) 龍腦(研。各一兩) 朱砂(研,水飛) 白術 丁香 青木香 白檀香(銼) 沉香 烏犀(鎊屑) 蓽拔 安息香(別為末,澄去砂石,用無灰酒一升熬成膏) 香附子(去皮) 訶黎勒(燒,取皮) 麝香(研。以上各二兩)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小兒可服一丸,溫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太醫局小丁香丸 消積滯生冷、留飲宿食,止痰逆惡心、霍亂嘔吐。治心腹脹滿,脅肋刺痛,胸膈痞滿,噎塞不通。常服順脾胃,進飲食。又治小兒吐逆不定方。
丁香(三兩) 肉豆蔻(三十個) 木香(一兩半) 五靈脂(一十二兩) 巴豆(去皮出油,二百一十個)上為細末,入巴豆令勻,面糊和令得所,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生姜湯下,橘皮湯亦得,食后服。如霍亂吐逆,煎桃葉湯放冷下。小兒吐逆不定,三歲兒服三丸,五歲以下服四丸,用生姜桃葉湯下。
太醫局丁香散 治小兒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羸困,霍亂不安方。
丁香 藿香(去枝梗。各一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件同杵,羅為散。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許去滓,稍熱時時服,不計時候。
《譚氏殊圣》治小兒吐逆,下膈和胃。紫樸散方上用濃樸去粗皮,以生姜汁炙令香熟,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米飲調下,溫服。
《譚氏殊圣》治小兒吐逆不定方。
上用干姜炭火燒及八分,研如粉。每服一字至半錢,以蜜湯放冷,調下立效。
《嬰孺》王子湯 治小兒吐下不止方。
赤石脂(九錢) 黃連 甘草(炙) 干姜(各六銖) 黃芩(二錢) 膠(一挺,如指大) 黃蠟(一彈子大)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納蠟并膠令烊盡。為三服或四、五服,以意加減良。
《嬰孺》治小兒吐下后,內虛氣奔上,飲食嘔逆而煩方。
濃樸(六分) 桂心(四分) 枳實(三個、炙) 生姜(二分)上切,以水二升煎至一升一合,為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乳食不化,腹急氣逆。塌氣丸方巴豆(十片,是五個也) 胡椒(十粒) 丁香(十個) 青橘(十個,湯浸一宿,不去皮瓤,每個入巴豆半個,胡椒一粒,丁香一個,麻線纏結之)上用釅米醋一碗煮青橘,候醋干為度,取出,細切青橘,同諸藥焙干為末,粟米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歲五丸,五歲七丸,七歲十丸。飯飲下,一日三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吐逆不止。羌活膏方羌活 獨活(各去蘆頭) 人參 白茯苓 防風(蠶頭者)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全蝎(炒) 水銀(各一兩) 硫黃(三錢,同上項水銀研令青色,各不見水銀星方可用)上為末,煉蜜為膏。每服旋與嬰孩如黑豆大,二、三歲如龍眼核大,五、七歲如龍眼大,薄荷湯化下。
錢乙香銀丸 治吐方。
丁香 干葛(各一兩) 半夏(湯浸十次,切、焙) 水銀(各半兩)上三味同為細末,將水銀與藥研勻,生姜汁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煎金銀湯下,無時。
張渙養中湯方 養脾胃,治嘔吐不止。
大附子(炮裂,去皮尖臍,一枚) 沉香 木香(各半兩) 人參(一兩) 官桂 半夏(湯浸七遍,焙干。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煎五分去滓,放溫時時服。
張渙香參湯方 消寒痰,治嘔吐。
藿香葉 人參 舶上丁香皮 丁香 白茯苓(各一兩) 青橘皮(去白) 木香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萬安丹方 治胃虛久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