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苑》治驚風(fēng),止吐逆,腹內(nèi)有癥積,疏臟腑。大丸方滑石(三分) 天南星(二錢) 膩粉(一錢) 巴豆(七粒,去皮,紙裹壓去油)上件四味并同研為細(xì)末,以糯粥研為丸如黃米大。若腹內(nèi)有癥積,臨臥時(shí)炮皂角子煎湯下;驚著用蔥白湯下;若有涎吐逆,用丁香母一個(gè)煎湯下。每服一丸至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太醫(yī)局七宣丸 療風(fēng)氣結(jié)聚,宿食不消,兼沙石、皮毛在腹中。及積年腰痛,冷如冰石,香港腳沖心,煩憒悶亂,頭旋暗倒,肩背重悶,心腹脹滿,胸膈閉塞,風(fēng)毒瓦斯連及頭面。大便或秘,小便時(shí)澀,脾胃氣痞,不能飲食,腳轉(zhuǎn)筋掣痛攣急,心神恍惚,眠寢不安等疾。
大黃(濕面裹煨,十五兩) 桃仁(去皮尖, ,六兩) 枳實(shí)( ) 木香 柴胡(去苗,洗) 訶梨勒皮(各五兩) 甘草( ,四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食后或臨臥服。稍增至四十丸,取宣利為度,量虛實(shí)增減。覺病勢退即服五補(bǔ)丸,不關(guān)男女、老少并可服餌,量力加減。
《譚氏殊圣方》∶小兒心硬辨應(yīng)難,撞肋沖心有數(shù)般,忽即當(dāng)心一片硬,不然分作兩邊安。丁香牛黃石膏共,天竺生犀丸作丹,更入茯苓并枳殼,頻服三粒必心寬。
鎮(zhèn)心丸丁香(半分) 天竺黃 石膏(各一分) 生犀(末,一錢) 牛黃(少許)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粒,春夏枳殼湯下,秋冬茯苓湯下。
茅先生小兒諸積病青金丹滑石(末) 白丁香(羅過) 天南星(各二錢匕) 青黛(羅過,平錢滿挑二錢) 輕粉(重二錢) 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于銅銚內(nèi)煮溶,便以水銀拌和,瀉出于地,冷用。) 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dāng)風(fēng)處吹干,爛研)上前件藥同拌合,用軟飯為此○大。巴豆不出油。根據(jù)形證用湯使下項(xiàng)。傷寒后取積痰,煎蔥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fēng),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著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肚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內(nèi)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 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凡下此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下。須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積來。盡時(shí)可根據(jù)形證候下藥補(bǔ)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些小涎來、亦不妨。
茅先生小兒諸積萬靈丸 根據(jù)形證用之。
木香 黃連 蓬莪術(shù)(各半分) 陳橘皮 青橘皮(各去皮瓤,一分) 檳榔(一個(gè)重錢半已來者用)上為末,每匕藥一錢。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個(gè),煮藥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個(gè)去皮尖,燈火上,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面糊為丸如○許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姜湯吞下。
《嬰孺》治小兒結(jié)實(shí)不散,乳食不消,心腹痛。雙丸子方太山甘遂(炒) 牛黃(各二分) 真珠(一分) 杏仁(湯去皮尖) 芍藥(各四分)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歲兒飲下二丸,量兒加減。
《嬰孺》治小兒痰實(shí)結(jié)聚。麥門冬雙丸子方麥門冬(四分,去心) 蕤仁(二百枚,去皮膜) 丹砂(三分) 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炒)上為末,蜜丸黍米大。一歲二丸;三、二歲服麻子大四丸?!锻馀_(tái)》方同,用真珠不用丹砂。
《嬰孺》治孩子自下后,得寒熱,血結(jié)成癖氣,在左脅下,或寒飲,或冷食積聚,氣動(dòng)胸心,留熱,不下食飲,暗瘦,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后服紫雙丸去宿積,自充溢也。飲子方(紫雙丸見前《千金方》。)柴胡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鱉甲(醋涂,炙香熟。各二分)上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空心分溫三、四服,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粥以將息。
《嬰孺》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shí)方。
麝香(三銖,別研,湯熟入) 大黃 前胡(各四分) 甘遂 石膏(各三分) 黃芩 甘草(炙) 青木香(各二分)上為粗末,水七升,煮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服下,夜三服。
《嬰孺》治小兒腫滿結(jié)實(shí),諸治無益者。太山甘遂丸方太山甘遂(炒) 葶藶(炒) 芍藥 郁李子 杏仁(去皮尖,炒) 車前子 黃芩 豬苓(各三分) 澤漆葉(炒) 鱉甲(炙。各二分) 柴胡(四分)上為末,蜜丸。竹葉飲下,以利為度。一、二歲兒服小豆大十丸;四、五歲服十五丸。以意量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靈砂丹 下虛中積,臟腑虛滑泄瀉,久經(jīng)取轉(zhuǎn),里急后重,久積惡痢,暴瀉不止,神效無比方。
通明 砂(一錢,細(xì)研) 顆塊辰砂(通明有墻壁者,一分,細(xì)研)上二味袞研極細(xì),用蠟半兩,先于盞內(nèi)溶成汁,入去皮巴豆取三七粒全者煎,候巴豆紫色為度即漉出巴豆,細(xì)研。入前二味再研勻于黃蠟內(nèi),三分中取一分,再溶成汁,傾藥于內(nèi),急攪令勻,刮出,于瓷合內(nèi)取收之。
每服∶暴瀉惡痢旋 ,三丸如綠豆大,濃煎艾湯,先呷三、五口,然后吞下;水瀉,冷水吞下;如取積,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濃煎甘草湯放冷吞下,臨臥服。其久積,藥隨積下;其小,可不動(dòng)便安。
錢乙消積丸方丁香(九個(gè)) 縮砂仁(十二個(gè)) 烏梅肉(三個(gè),焙) 巴豆(二個(gè),去皮、油、心、膜)上為細(xì)末,面糊丸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溫水下無時(shí)。
錢乙紫霜丸 消積聚。
巴豆(去油、心、膜) 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個(gè)) 代赭石(一錢,研細(xì)水飛)上為細(xì)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湯下,無時(shí)。兒小者減之。
錢乙真珠丸 取小兒虛中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澀滯,療腹脹,行滯氣。
木香 白丁香(真者) 丁香(末) 輕粉(各半錢,留少許為衣) 白滑石(末,二錢) 巴豆仁(十四個(gè),水浸一宿,研極膩)上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丸麻子大。一歲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八丸,炮皂子煎湯放冷下。挾風(fēng)熱難動(dòng)者,先服涼藥一服;乳癖者,減丸數(shù),隔日臨臥一服。
錢乙消堅(jiān)丸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熱膈實(shí),取積。
砂(末) 巴豆霜 輕粉(各一錢) 黃明膠(末,五錢) 細(xì)墨(少許) 水銀砂子(兩皂子大)上同研細(xì)末,少入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兒服一丸,食后。
張渙萬靈丹 治小兒脾胃久不和,挾積。服溫?zé)崴幗圆恍?,此藥神妙?
肉桂 川黃連 蓬莪術(shù)(各一兩) 肉豆蔻仁 檳榔 陳橘皮(去白,焙干) 木香 丁香(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用) 巴豆(去皮、心、膜) 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并于燈下燒灰存性。各二七個(gè))上件同再搗,拌勻,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 一粒;二、三歲二粒;三、四歲三粒;五、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用生姜湯放冷下,乳食后。久積或乳癖,并宜常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積聚黃瘦,吐食。比亭丸方比亭 馬牙硝 朱砂(各末,一錢匕) 膩粉(一錢) 巴豆(六十個(gè),去殼,細(xì)研出油)上件研勻,用餅劑中裹之,煨令熟,去餅。硬者留少許;潤者滴水為丸如綠豆大。荊芥湯下,一歲一丸。
《良方》治小兒虛中積,朝發(fā)寒熱,心腹脹滿疼痛者。妙香丸辰砂(一兩) 牛黃 生龍腦 麝香(各一分) 金箔(一十四片) 粉霜 膩粉(各一錢) 蠟(二兩) 巴豆(一百二十個(gè),肥者)上丸如彈子大,量虛實(shí)加減,龍腦漿水下,夜半后服。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每服三丸如小豆大。欲藥勢緩,即按令扁。疾堅(jiān)者,加至十丸,皆以針刺作數(shù)孔,以行藥力。小兒取積,丸如綠豆,治小兒吐逆尤效。
此藥最下胸中煩及虛積。
《九 衛(wèi)生》飛霜丹 理一切虛中積,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臍腹撮痛方。
砂(三分,去砂石,秤) 粉霜(三錢)上件同研勻,用薄紙拗作小紙箱子,方闊二寸半,深四分許,將藥末鋪在箱內(nèi)。次掘一地坑,深三、四寸,其闊約碗蓋得著。用火燒令極熱,即去其火,惟留熟火三兩挺,鋪在坑底。置藥箱子在內(nèi)火上,急用瓷碗蓋坑口,周遭以細(xì)土壅塞,無令透煙。凡燒,須防蓋定后火滅,頻以手按試碗,足熱方可。燒時(shí),須用好熟炭,火即不滅也,大約令燒如兩炊飯久,即藥成也。如火滅,即再裝火燒之,燒及兩炊飯久,便候碗冷,即開碗取出藥。燒碗上有藥煙著碗,亦一處揩下,再研令細(xì)。凡藥得熟,自于火上凝。更次入膩粉九錢匕;龍腦一錢匕。又再滾研令勻,水浸蒸餅心,丸如綠豆大。大人每服十丸至十日。時(shí)一服,取下黑物,不用服補(bǔ)藥。
發(fā)時(shí)一服,如用補(bǔ)只煎醋石榴皮湯與吃,日二服,逐日下黑物為效。忌雞、魚、果子。乳母亦忌。
《吉氏家傳》取積雄黃丸方雄黃(三錢) 郁金(半兩) 巴豆(二十粒,去皮、膜,出油)上末,面糊丸如蘿卜子大。加減與服。每服五丸,空心茶清下。
《吉氏家傳》取積青榴丸方輕粉(炒,一錢匕) 青黛(炒,三錢匕) 腦麝(各半字重) 巴豆(去心、油。春冬三十五粒,秋夏二十四粒)上末,面糊丸如○此大。每服五丸,米飲化下。
《吉氏家傳》消渴去積紫霜丸方大赭石 木香(炮) 乳香 肉桂 杏仁(去皮尖) 丁香(各一錢) 陳皮(一錢半,去白) 巴豆(十五粒,去油) 肉豆蔻(一個(gè),炮)上件末,煮面糊如○此大。每服七丸,飯飲下。
《吉氏家傳》取小兒一切積,累用藥取不下,腹脹,瀉痢頻并。乳香丸方乳香 砂 沒藥(各一塊,皂子大) 芥菜子(四十九粒) 巴豆(一粒,生)上用大棗一枚,裹濕紙重封,灰火內(nèi)炮熟,取出去紙,與棗子肉乳缽內(nèi)研為膏。若不通,研入少許飛羅面。
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更用淡姜湯下,取下原傷物。
《吉氏家傳》治驚疳積滯,或渴,或?yàn)a,或熱。蘆薈丸方蘆薈(一錢,先乳缽內(nèi)研) 使君子(不去皮殼) 蕪荑(半錢,去皮取仁) 檳榔(一個(gè)) 胡黃連沉香 木香(各一錢) 麝(少許) 龍膽草 朱砂(各半錢) 夜明砂(二錢,絹袋洗去土)上焙干末,用醋膽丸如○此大。每服十粒,米飲下,常服妙。
《吉氏家傳》治小兒久積驚疳。退積滯,化風(fēng)涎,利膈鎮(zhèn)心。真珠丹真珠(末) 巴豆霜(去油用霜) 滑石(各一分) 半夏(三分,姜浸七次) 續(xù)隨子仁(三分) 白附子(半兩) 寒食面(二分) 天南星(半兩,姜浸七次)上末,滴水丸○如此大。每服二丸,二歲者一、二丸加減,用蔥白湯下。疳積,使君子湯下。
《吉氏家傳》治果子傷積。追魂散方白丁香 輕粉 官桂(去皮。各三錢)上末,冷水調(diào)下半錢,睡時(shí)服。來日取下所傷物,用異功散煎紫蘇、冬瓜湯調(diào),三服和氣。異功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吉氏家傳》取驚積桃符丸方朱砂 天麻(末) 白霜(各半錢) 輕粉(二錢) 水銀(皂子大) 巴豆(三粒,去皮膜)上末,入飛羅面滴水丸如○此大。驚候壯熱,或吐,或?yàn)a,脈沉緩,眼色困,此是驚積。周歲以下五丸,桃符湯下,加減服之。
《吉氏家傳》鎮(zhèn)心取積睡驚散郁金(半兩) 辰砂(半錢) 麝香 乳香(各一字) 陳皮(二兩,去白,用一分) 巴豆(十四粒,同郁金炒熟,不用巴豆)上末。每服一字,看大小加減,薄荷湯下。
《吉氏家傳》治虛中積勝金餅子方粉霜 延胡索 巴豆霜(各半錢) 輕粉(一錢) 朱砂(一塊,皂子大) 石燕(一個(gè))上末,冷水為餅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皂子湯下,大小加減。
《吉氏家傳》治小兒諸般氣積木香散 或驚結(jié)不通,此藥立取下方。
木香(末,一錢半) 陳皮(二錢) 巴豆(五粒,去心、膜)上將陳皮、巴豆同炒黃色,只取下巴豆五片,余不用,與前木香末同研勻。每服半錢或一字,陳米飲下。
若吐瀉,瓦缸內(nèi)煎香附子湯下,大小加減。
《吉氏家傳》惺惺丸 治小兒疳勞黃瘦,虛中伏積,久患赤白痢。但是虛中伏積宜用此藥取,更不動(dòng)臟腑方。
陽起石 輕粉 粉霜 黃鷹條 白丁香(各一錢) 朱砂(一錢半) 砂(挑一錢匕) 小銀砂(一錢) 石燕(一個(gè),火 五次,湯淬五度)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此○大。每服七丸、十丸至十五丸。用火 皂皂,蔥白湯下。非時(shí)服,不動(dòng)臟腑。
長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治小兒驚熱,乳食積聚不消。朱砂丸方朱砂 膩粉 麝香 雄黃(各半分) 巴豆(七粒,去皮出油)上件為末,蜜丸如粟米大,一歲一丸,荊芥湯下,大小加減。
長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青黛三圣丸 治小兒痰涎膈實(shí),奶癖驚風(fēng)。消奶食蛔疳。疳積腹痛。常服極妙。
青黛(一分) 牽牛(末,三分) 膩粉(一錢)上為末,面糊為丸,米飲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大碧丹 水癖,食癖,五積,果子毒,但是腹中疾。并治五積奶不消,四季服之。
光明砂(二錢) 滑石 膩粉 白上硫黃 鷹糞(各一錢) 小巴豆(七粒。斑者去心、膜,水浸一宿,淘二七度,研如泥,去油)上為末,一處同研令勻,入巴豆膏浸煎,紅米飯為丸,青黛為衣。半周一丸,一歲二丸,量大小加減用之。
春冬煨皂角湯,秋夏煎蘿卜湯下。如驚,煎金銀薄荷湯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三出丸去積聚方。
陳皮(去瓤) 縮砂 藿香 京三棱 蓬莪術(shù) 芫花(各一分,同醋煮干為度) 巴豆(五十粒,和殼瓦上焙焦為度)上先六味為末,次外杵巴豆令爛,方與諸藥相拌令勻,以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五丸,薄荷湯化下,乳食后。
瘕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 瘕癖結(jié)候∶五臟不和,三焦不調(diào),有寒冷之氣客之,則令乳哺不消化,結(jié)聚成 癖也。
其狀按之不動(dòng),有形段者, 也;推之浮沉者,瘕也;其弦急牽強(qiáng),或在左或在右者,癖也。皆由冷氣、痰水、食飲結(jié)聚所成,故云 瘕癖結(jié)也。
《圣惠》論∶夫小兒寒溫失調(diào),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jié)聚不動(dòng),名為 也。其食結(jié)在腹,喜寒,四肢灑灑如霍,不能飲食,常自隱隱而痛,此則食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