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866字
- 2015-12-26 18:09:16
( 瘕積聚)凡十門
積聚第一
茅先生∶小兒有奶積候。但是吐下奶來有臭酸氣,此候因兒叫未住,母將奶與吃,致不消化,日久停滯,胃冷而至此。所治者,先用丁香散(方見瀉痢門中)調胃,后下實積,牛黃丸。(方見實熱門中。)取下奶積后,下勻氣散補(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常服健脾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即愈。
茅先生∶小兒有食積候。夜間肚微微作熱,或嘔或瀉,此因飲食傷飽而更睡至此。所治者,下實積,牛黃丸通下;后用勻氣散補氣。(二方并見同前。)常服萬靈丸(方見本門)即愈。
茅先生∶小兒有氣積候。面黃白,不進食,肚微痛,夭矯啼叫。此因患諸般氣候,久而不安,傳歸氣積至此。所治者,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健脾散相夾調理即愈。(余方見同前。)茅先生∶小兒有中脾積候。面黃如土色,或帶黃而面帶虛,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肚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先食硬物,不然冷物所傷在脾。所治者,先下青金丹(方見本門中)取下脾中積,后用勻氣散、醒脾散補。常服健脾散、萬靈丸即愈。(余方并方同前。)茅先生∶小兒有虛中積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渴,日多昏 ,抱著一似睡未覺,此候因多端,久泄瀉不止而虛得。此候所治者,先下青金丹,通盡肚中積;后用勻氣、醒脾散調理。常服萬靈丸、保童丸(方見一切疳門中)調理即愈。(余方并見同前。)茅先生∶小兒有實積候。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胙腮,喉中涎響。此因兒子生來饑猛,飲食無度,至有前件候。所治者,先用奪命散(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吐下熱涎,后勻氣散、醒脾散調理(二方見同前。)常服牛黃膏(方見膈熱門中)、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天竺黃散(方見實熱門中)與服即愈。其前項諸般積氣候,各說分明,下藥各有等降。若然前積,調理不退,如變面黑,久瀉不止,腹肚脹滿,手心自生瘡,氣出粗,瀉黑色,瘦弱不能坐立,眼視,鼻口燥黑,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可醫者九∶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應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后有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脾、消積、行氣等藥。
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之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
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氣,才當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之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后轉,轉后更宜調氣。
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于脾,脾當轉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節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發黃是積、是積傷心氣。心主血脈,蔭遍身毛發,被積氣所干則發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方未見),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
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后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后調氣。
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干,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肝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后,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后補之耳。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后熱藥補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不可醫者六∶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而死也。
惡心、吐、干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絕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錢乙論∶積病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方見本門),甚者當白餅子下之(方見搐弱門中),后和胃。
《嬰童寶鑒》論∶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屯,在臍之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嬰童寶鑒》∶小兒有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 ,不生肌肉,發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五關貫珍珠囊》辨小兒積候∶面虛腫,腹肚脹,多睡、小便如油,瀉痢,眼黃,頭發疏黃,腹內虛鳴,吐逆。
《五關貫珍珠囊》論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驚發動是也。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裹白色也。
《小兒形證論》八種疾病。楊玄操云∶多吐、多瀉、多困、多熱是也。
面腫、手腳腫,是虛中有積。腹脹不思飲食,是胃中有積。合面吃土炭,痢痛,大腹中有積。面多黑,困不眼開,脾臟中有積。小便似油,腳手腫,腎臟中有積。渴,瀉不止,膀胱中有積。腹內虛鳴,小便赤黃,小腸中有積。多吐逆,不吃食,上膈中有積。
《惠眼觀證》臟腑積候∶渾身虛腫者,脾之有積,久取不下,號曰虛中積。先塌氣,后取之。肚腹腫,四肢黃色者,受水氣,須取之。小便如米泔,肝臟受積,此候用取之。頭發黃者,疳勞候欲發,此背之積,用取之。眼睛黃,鼻出水者,肝肺有積,曰風疳之候,當取之。赤白滯痢者,此臟腑內又積,用取之。腸內虛鳴者,此氣蟲之候,用取之。多吐逆,或日近及氣酸臭可取。若已又不可遽取,恐作慢脾,且調理。合地而臥,此蟲攢心,用取之。
《保生》論小兒積病脈∶(其脈沉實。)積者,小兒恣餐,毒食瓜桃李果、肥滑粘膩之物,蘊成積聚。其形候面色黃白,頭發焦立,腹脹虛鳴,面仆地臥,小便如油,頻頻多滑,久患赤白痢,以上皆是積病。若小兒肥實,宜與蔥湯丸取,(方見驚積門與吉氏同。)次銀白散補。(方見乳癖門中。《玉訣》同。)《保生》論小兒積病死候∶其脈洪大,下黑血,形瘦不行,坐久患積。腹急如鼓,項軟,四肢冷,口噤都不食。以上并是死候,不可用藥醫救。
茅先生小兒初受諸積歌∶小兒諸積病,還因乳哺成。先從腹肚脹,次及面虛盈。多睡面合地,小便似油清。發黃兼滑瀉。吐逆肚虛鳴。白痢更并赤,眼黃因得名。
茅先生小兒又受積歌∶小兒因受諸般積,面腫腹脹因傷食。腹內虛鳴合地臥,多渴發黃并痢疾。眼黃吐逆并多睡,尿色如泔疳積極。
茅先生又小兒積病不治歌∶候得小兒諸積病,百個難醫一個命。胃積多生手掌瘡,疳勞吐瀉應難整。孩兒生下五色惡,瘦弱伶仃無瘥日。久瀉止來又忽瀉,口中熱氣奔奔突。手足生瘡朝暮熱,不用苦藥多是卒。
茅先生小兒六般積不治歌∶小兒六件積為兇,面黑瘦惡藥難沖。久瀉多方止不住,手腳心痛命須終。頰紅熱極并驚久,口中熱氣命還窮。
《玉訣》小兒積傷候歌∶積傷腹痛 饒啼,喘促痰高乳食稀。瀉痢無常頻發熱,面黃虛腫本傷脾。
此患看虛實與下,次調胃氣即妙。又一本云∶此看虛實先取蔥湯丸(方見驚積門中,與吉氏同),次銀白散補(方見乳癖門中。)《千金》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牛黃雙丸方牛黃 太山甘遂(各半兩) 珍珠(六銖) 杏仁(浸去皮尖) 芍藥 黃芩(各一兩) 巴豆(去皮膜,十八銖)上七味末之,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千金》紫雙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方。(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差駛病重者,當用之。
方中并無赤丸,而比用朱砂又力緊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巴豆(去皮,十八銖) 麥門冬(去心,十銖) 甘草(炙,五銖) 甘遂 朱砂(各二銖) 蠟(八銖) 蕤核仁(湯浸,去皮,十八銖) 牡蠣(火 令赤,八銖)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投粥、熱飲數合即下。丸皆雙下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外臺》曾青丸 療大人、小兒久寒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者,服之二十愈。久服令人延年益壽。浩仲堪云∶扁鵲曾青丸,療久癖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咳逆消渴,隨病所在,久病羸瘦,老少宜服,藥或吐或下,或汗出方。
曾青 樸硝(各二分) 茯苓 寒水石 大黃 附子(炮。各三分) 巴豆(二分,去心、皮,熬)上七味各異搗,下篩。巴豆、硝石合搗六千杵,次內附子搗相得,次內茯苓搗相得,次內大黃搗相得,次內曾青搗相得,次內寒水石搗相得,次內蜜和搗千杵。大人服如大豆二丸;小兒五歲以下如麻子大一丸;二、三歲兒如黍米一丸。如服藥,以飲薄粉粥清下,當覆臥,令汗出。吐下氣發作,服二丸;霍亂服三丸,泄瀉不止服一丸,可至二丸。一方用曾青三分。忌豬肉、冷水、蘆筍、大酢。崔氏同。
《外臺》療小兒痰實結聚宿癖,羸露瘦弱,不能飲食。真珠丸方真珠(研,半兩) 蕤仁(五十枚,一云二百枚) 麥門冬(去心,一兩) 巴豆(七枚,去心、皮,熬。一云四十枚)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期歲兒服二丸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大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下病赤黃白黑葵汁,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令小兒肥白無病,已試驗。《嬰孺》方同,用丹砂不用真珠。
《博濟方》∶消除積滯,化胃久伏積聚。丹砂丸巴豆(一分,去皮,以米醋煮一二十沸,卻入新水內,洗七遍凈,去膜并心、皮。入乳缽內,一向研如粉,量出油) 豆蔻(四個,為末) 木香 朱砂(細研。各一分)上件同研令細,以面糊和為丸如菘菜子大。每服三、五丸,小兒一丸。酒食所傷,鹽湯下,溫水亦得。小兒疳氣,肚脹,腹聚、米飲下。
《博濟方》∶下虛中積久,曾取轉不得者。抵圣丸犀角(鎊末,二錢) 蝎梢(三七個) 銀末 朱砂(各一錢) 巴豆(二十枚,去皮、膜) 芫花(二錢。
同巴豆用好醋二盞,煮令醋盡,揀出巴豆,以冷水浸洗、控干,芫花再炒令干。搗末,取二分用)上件同為細末,再研如面,將巴豆別研如糊,和勻,以水煮面糊為丸如小綠豆大。如小兒因驚積聚,粘滑毒物在于脾胃,累曾取下,變成虛積,棗湯下。體熱、困悶,眼合不開,黃連、甘草、薄荷、桃仁湯化膩粉一字許下。一歲以上、三歲以下二丸;小可只一丸,米飲下。大人吃食吐逆,心腹脹滿,夜有盜汗,日漸羸瘦,用姜棗湯下。婦人血氣,米醋湯下五、七丸。更在臨時約其虛實加減用之。張氏家傳方同,名紫金丹。
《博濟方》治小兒虛中有積,時作壯熱,煩渴,腹臟不調。圣餅子延胡索(七個大者) 石燕子(一枚,為細末) 粉霜(半錢) 膩粉(五錢)上件四味同研至細,滴水和為餅子,如黑豆大,以灰火燒熟,再研為末,以水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嚼破,溫湯下,臨臥服。
《靈苑》治小兒虛積乳癖。軟金丹方膩粉(二錢) 硼砂(皂子大) 砂(半皂子大) 黃連 元精石 黃鷹條 粉霜(各半錢) 巴豆(一個,分作兩片,半生用,半燒過)上件八味,細研令勻,用棗瓤和搜,以面劑裹,文武火中煨,面熟取藥,旋丸如黃米大。每服用甘草、薄荷湯下一、二丸。量兒大小加減。